Archives 7 月 2024

深度解析:BTC的安全模型真的被破坏了吗?

原文作者:DaPengDun(X:@DaPangDunCrypto)

7 月 9 日,Justin Bons 在推特上发了一篇长文,发表了“BTC 的安全模型已经被破坏”的论点,并按照他的逻辑做了论证。

我对这个看法很感兴趣,所以试着对这个观点和论据做分析。

一、Justin Bons 的逻辑

首先,我梳理了 Justin Bons 在这篇推文中的逻辑:

  • 哈希率不等于 BTC 的网络安全,生产哈希的成本(及矿工的成本)才是 BTC 网络安全的保证;当前的网络安全性比三年前还要低;

  • 随着减半造成的区块奖励减少,叠加链上高费率的极端情况不可持续,矿工的收益将会并正在降低;

  • 因此,要维持当前的安全程度,就需要 BTC 价格持续的上涨,这是不可持续的;

  • 届时只有通过取消 2100 万的硬顶或者分叉来解决困境;

最终,他得出的结论是:

BTC 的安全模型已崩溃,为了维持当前的安全水平,它的价格必须每 4 年翻一番,这个过程需要持续一个世纪,否则将维持极高的费用!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它将需要在几十年内超过全球 GDP 市值!

我们来逐条分析其逻辑中的每个要点及论据。

二、BTC 网络的安全性指标

1、Hashrate 的演变

我们常常用 hashrate 来衡量 POW 网络的安全性,可以通过下图看出,当前的 hashrate 是在上涨的趋势中,因此这被认定为 BTC 的网络安全性在不断增强的证据。

深度解析:BTC的安全模型真的被破坏了吗?

不过,我们也需要意识到:挖矿硬件的变化确实让获得单位算力的成本在降低,下图为 Bitmain 历年的 BTC 挖矿机器型号及功效:

深度解析:BTC的安全模型真的被破坏了吗?

根据上图,我绘制了机器效率的演变图,如下:

深度解析:BTC的安全模型真的被破坏了吗?

可以看到,机器的效率越来越高,现在的设备相对于 10 年前效率提升了 30-40 倍;

我们还需要注意到:随着能源开采技术的发展、能源形式(绿能等)的多样化,能源的成本也在降低,这会进一步降低矿工的挖矿成本。

因此,确实不能完全依照 hashrate 来衡量整体系统的安全度。那么矿工的成本是不是一个好的衡量系统安全度的指标呢?

2、矿工成本

矿工是参与“BTC 分配”中最重要的角色,因此矿工真实并持续投入的总成本确实可以看作是网络的“安全阀”,如果要攻击这个网络,需要花费足够的成本才能达到效果,而这个攻击成本与矿工的投入成本是直接相关的。

矿工成本的计算比较困难,因为要包括“矿机费、维护费、电费等”,所以我们在计算时提前做一些假设来简化这个过程:

矿机费暂和维护费等暂时不考虑,因为前者还涉及到折旧、优惠、保险等,后者与矿场的自动化水平、管理水平有关,所以仅考虑电费(电费很可能是最大的一部分)

每个时期的矿机均按照当时段 Bitmain 最好的矿机来计算

电费是波动的,这里简单的按照 0.12 $/kw 来计算

得到计算结果如下图:

深度解析:BTC的安全模型真的被破坏了吗?

可以看出,估算的矿工消耗的成本在整体上还是呈现上升的趋势的。因此,如果认为矿工的成本是影响网络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当前网络的安全性还是呈现上涨趋势的。

为什么 Justin Bons 会说安全性降低了,因为他用矿工的收益来作为衡量安全性的标准,而收益仅仅只是对于未来的判断,矿工的支出才应该是当下安全性的保证。

3、成本对市值的占比

当然,这里有一个问题,让我们考虑一个情况:

用 1 M 的成本来保护 1 B 的资产安全还是用 10 M 的成本保护 100 B 的资产安全呢?

有人会说 1 M/1 B 的比值比 10 M/100 B 的占比高,因此安全性更高;也有人说 10 M 的资金总量大,因此安全性更高。

二者都有道理,我个人的看法是:

在成本没有达到一个足够量级的水平时,成本会是一个更好的衡量标准,这是门槛问题;如果成本已经高到一个足够的水平,那么成本对于市值的占比将会是一个更好的衡量标准。

三、矿工的收益

如果矿工的成本是影响网络安全最重要的因素,那么矿工的收益就是影响整体矿工维持这种安全性最重要的因素。

矿工的收益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出块奖励】【交易费用补贴】

1、出块奖励

出块奖励比较简单,我们都知道其遵循减半规则,目前已经发生了四次减半,对应如下:

1.2012 年 11 月,第一次减半,奖励从 50 BTC→ 25 BTC

2.2016 年 7 月,第二次减半,奖励从 25 BTC→ 12.5 BTC

3.2020 年 5 月,第三次减半,奖励从 12.5 BTC→ 6.25 BTC

4.2024 年 4 月,第四次减半,奖励从 6.25 BTC→ 3.125 BTC

因为成本我们是按照$计价的,因此收益我们也换算成对应的$来计算,为了简化计算(减少数据量),我做了一个假设:

  • 取一个月 BTC 的平均价格(开盘+收盘价格的均值)作为这一个月每天的 BTC 价格数据

  • 平均出块间隔按照 10 min 来计算

得到下图:

深度解析:BTC的安全模型真的被破坏了吗?

结合这两张图,再与电费支出的图形做对比,可以看到:

  • 在绝大部分时间内,矿工出块的奖励都能够覆盖成本并获利

  • 早期的获利很高,即使是按照当时的价格卖出依然如此,这也是行业发展的红利期

  • 在牛市阶段,矿工的获利也很丰厚,价格是其中关键的因素

  • 在上一轮,BTC 的价格在减半后大约 4 个月开启主升浪

  • 当前阶段,单从出块奖励来看,获利水平已经降低

2、交易费用补贴

矿工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费用是“交易费用的补贴”,这也被认为是未来解决减半产生的区块奖励减少的弥补部分,这很好理解,如果区块奖励降低,那么只要链上的交易更加活跃,那么矿工的收益仍然可以得到保证。

当然,我们也需要考虑另外一个因素,及交易对应的 gas,如果交易过多,那么 gas 自然高,交易费用也会被自然的推高。

让我们用数据来看一下实际情况:

深度解析:BTC的安全模型真的被破坏了吗?

深度解析:BTC的安全模型真的被破坏了吗?

从对比曲线上可以看出:

链上的活动在大趋势上呈现的是上涨态势,但是是否可以持续仍未可知,因为从 2016 年-2023 年的链上活动是差不多的;

交易费用在一些特定时段会很高,但是整体上来说,绝大部分交易的费用都是<10 U 的

如果我们要计算具体的交易费用补贴,需要将这两个数据进行相乘并做处理,因为数据量很大,我这里用另外一个指标来观察:【交易费用补贴在区块奖励中的占比)

深度解析:BTC的安全模型真的被破坏了吗?

我粗略的采样数据并计算了一下,得到图表如下:

深度解析:BTC的安全模型真的被破坏了吗?

结合区块奖励,得到下图:

深度解析:BTC的安全模型真的被破坏了吗?

结合矿工的支出,可知:

  • 按照当前的 BTC 价格水平,交易费用奖励暂时并没有体现出比上一轮要更高的水准

  • 因为矿工的支出水平是在上升的,因此矿工的收益确实在降低

3、BTC 价格

我觉得这个应该不需要讨论,因为“BTC 价格一直上涨”这个论断,理性的人应该很容易判断这是不可能的,总不可能市值超过世界 GDP 吧?!

虽然我们希望 BTC 能在价格上能够一直表现优异,但是其也受“客观规律”的限制,每一轮 BTC 价格的涨幅都在降低,这是很显然的事实

既然价格的上涨是有限度的,矿工的收益确实会逐渐降低,那么维持当前安全度的预期可能就会发生变化,最终影响网络的安全性。

因此,Justin Bons 提到的问题是切实存在的,但是解决方式是否如其所说要么“解除硬顶”,要么“分叉大区块”,我觉得这需要另外的讨论。

四、解决方案的探讨

矿工收益受两方面影响:成本和收入,在这两个方向我们都有一些解决方案。

1、成本方面

在成本上可以做的事情有:

  • 进一步提升挖矿功效,发展硬件、优化算法,进一步降低单位算力的成本;

  • 争取更低价格的能源,当然,也需要考虑到稳定性;

  • 期待世界能源技术的变化,比如如果商用的可控核聚变得到发展,那么能源的获取价格会大大降低,能够降低成本;

当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矿工从以往“挖必赚时代”必然会慢慢转入“挖矿博弈时代”,投资者需要充分考虑好风险和投入产出的结果再决定是否参与其中。

这与我们当前的形势很像,大家都会觉得赚钱很难,因为行业已经过了早期的红利期,竞争变的很激烈,不是那个随便买就能赚钱的时代,博弈会是主旋律。

2、收入方面

区块奖励

这一部分暂时是不可变更的,完全按照减半规则来,矿工出块的收益也将逐渐减到 0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解决方法确实是“消除 2100 W 的硬顶”,然后设置比如“长尾奖励”。但对于当下的认知来说,是极其难的,BTC 的 2100 W 共识是极其强大的,如果改变,必将对共识产生巨大影响。

交易费用补贴

所以,自然的思路是在“交易费用补贴”上做文章,提高这部分,从而弥补区块奖励的损失,叠加一定的 BTC 价格上升,让这个体系可以尽可能长的运转下去。

然而,BTC 当前主网的性能并不能支持大规模的交易,gas 和出块时间都是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有:

  • BTC 区块扩容:搞大区块,提升效率,这就是 Justin Bons 的另外一个方案;但是在当年“大小区块之争”之后,话语权基本上是被“小区块拥护者”把持的,因此当下很难去启动这样的方案。当然,我很难去评价这种方案带来的其他影响,比如对“去中心化程度”的影响等,需要更深入的理解行业的底层。

  • 闪电网络:让闪电网络更好的普及,普及到能够代替一部分世界金融支付的范畴,然后加上技术创新让上链的交易费用被多人平摊。当前每天的主网交易数量大概为 30-50 W 笔,而仅仅支付宝在双十一一天的交易数量就能达到 97 亿比,这里面的数量级差异太大,还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

  • BTC 原生网络的拓展:BTC 网络目前的功能还很弱,基于其拓展上的创新,不论是链上的还是链下的,只要主体上在增加 BTC 上的交易数量,对于交易费用的贡献都是有的。

当然,还有一些思路,比如:对于一些联合挖矿的项目,可以将算力并行运作,在挖 BTC 的同时获得额外奖励…

总体来说,对于 Justin Bons 的观点,我的看法是:

哈希率确实不能作为衡量 BTC 安全的唯一指标,矿工的成本更能反映网络的安全,当下的安全性并没有降低;随着减半造成的区块奖励减少,链上高费率的不可持续,BTC 价格不可能无限上涨,网络安全性问题是切实存在的,也是需要引起讨论的。但是并不是只有“取消硬顶”和“分又”才能解决,至少在目前,有一定的时间和方式来让我们通过其他创新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断言“BTC 的安全模型已经被破坏”为时尚早。

Gracy Chen首场社区AMM:经营公司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节奏很重要

Gracy Chen首场社区AMM:经营公司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节奏很重要缩略图

7 月 17 日下午,Bitget CEO Gracy Chen 与社区用户进行了一场快问快答的 AMA。Gracy 分享了自己在 Bitget 的工作经历、团队管理、个人生活,并回答了用户关心的发展规划、上币审核、BGB 销毁等问题。以下是 AMA 的文字内容整理:

Q1:从 22 年加入 Bitget,到此前被任命为 CEO,在这两年左右的时间,有没有遇到过一些具有挑战且印象深刻的问题?

Gracy:我是 2022 年 4 月加入公司, 6 月份对外做官宣,随后不久遇到 Luna/Terra 崩盘、Celsius、三箭资本的倒闭等一系列事件。可以说,我的入市时机非常不理想。因此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熊市期间,市场普遍下跌,许多知名的加密货币机构,如前面提到的一些,都出现了财务危机、大规模裁员甚至倒闭,这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我的信念。

但在熊市中与 Bitget 团队共同经历这些挑战,也考验并锻炼了我们,回顾过去两年,这段经历大大增强了我们团队的凝聚力。

过去两年,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市场对此有目共睹。我们吸引了大量人才,团队规模从我刚加入时的不到 500 人扩大到现在的 1500 人。同时,我们在熊市中以相对低价收购了一些优质资产,将公司的业务从 CEX、去中心化钱包、投资媒体扩展到孵化器等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行业,实现了很大的扩张。

至于最棘手的问题,要算公司的全球化发展。我们从一个起步于东亚的小团队,扩展到如今服务于超过 100 个国家和地区、 2500 万用户的跨球公司,这些用户在各个区域的需求差异显著,不仅涉及多语言沟通的问题,更关乎每个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产品功能和 Token 选择的不同需求。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前几天我与各大区负责人召开了一次会议,在两个小时的会议中,有十多位区域经理进行汇报,每个人的英语口音都不同,包括中东、东南亚和欧洲各国的口音,这让我感觉很有意思。回想两年前我刚加入时,参会者几乎都是讲中文的华人,而现在我们开会,各国英文口音汇聚一堂,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公司全球化的进程和成就。

Q2:这段时间内陆续有媒体报道 Bitget 在资金流入 / 网站访问量方面数据亮眼,是否可以分享如何管理和激励团队?以及自身的一些管理心得?

Gracy: 对,这个我 Twitter 也分享过,而且多个数据源佐证了我们发展良好。

Gracy Chen首场社区AMM:经营公司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节奏很重要

在团队管理和激励方面,我们属于高效、结果导向的风格。

我们借鉴了一些大公司的经验,比如华为和字节跳动的 OKR 体系,以此加强管理,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我们使用的系统也支持跨时区交流,另外我们不提倡向上管理,不搞形式主义,比如汇报时不需要制作复杂的 PPT,一页纸能说明白就行。

在绩效方面,我们以结果为导向,会根据成绩给予团队成员高水平的激励。另外是充分的信任,我们目前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我们对各区域团队的高度信任。这些同事尽管有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但他们深入市场、了解市场需求,并与当地的意见领袖和项目方建立了良好关系。因此,在很多区域决策上,我们都下放权力,由当地团队做出决策,包括各种市场营销策划等。同时,这些决策需要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他们可以决定某项目是否值得赞助,但同时也需要考虑投资回报率。

可以说,一方面我们通过数据和 OKR 体系抓取实际结果,另一方面我们大力放权,信任我们的团队。这种文化帮助我们吸引并留住那些与之匹配的人才,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决策和管理。

还有就是熊市时的一些正确的决策:在其他公司缩减人员时,我们在招兵买马、并购资产。这是因为我们相信这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在这场马拉松中,保持好节奏非常重要,而不仅仅只是盯着眼前的短期利益。

熊市还选择留在这个行业的人,说明是信仰者,是真正的行业 builder,这个也跟我们的文化契合。而且在熊市期间市场低迷,我们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顶尖人才、优质资产和先进技术,从而扩大与竞争者的差距。

现在牛市来临,我们看到了相应的成果,感到非常欣慰。这也证明了我们的理念是正确的,熊市是增长和建设的黄金时期。

Q3:你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人?都喜欢干些什么呢?

Gracy:我也希望给大家展示真实的我,我这就是此时此刻我的造型,然后觉得这个兔兔特别可爱,这个也属于我们这次的夏日周边,所以有 5 位幸运观众会得到。我也分享一些小照片吧,就是比较生活化的一面。Gracy Chen首场社区AMM:经营公司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节奏很重要

可能脑子都用在了工作上,其实我生活中是个有点粗线条的人。空闲时间,目前大部分都用来陪儿子,不过因为我的“马虎”,我儿子也老跟着我“遭罪”,比如最近带娃出去野餐,结果在加油站买了个不太卫生的蛋糕,我俩吃了以后拉了好几天肚子。

Gracy Chen首场社区AMM:经营公司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节奏很重要

我也很喜欢跟朋友小聚,我蛮 E 人的,喜欢跟人打交道,我也有很多在其他领域工作的朋友,跟他们沟通,也能帮我扩充我的视野与世界观。但跟朋友一起时,他们经常说我是“搞笑女”,前几天跟朋友小聚,他们又催我谈恋爱,问我有什么要求,我说我要求不高:长得帅、有点钱、对我好就行,然后问我最近有遇到符合要求的吗?这三者的交集大概只有 Gay 蜜。

大家都知道加密行业的工作强度大,但我认为越是这样,越要认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能量,也能反哺到工作。Gracy Chen首场社区AMM:经营公司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节奏很重要

然后我也非常爱旅行,一年平均要跑 10 多个国家出差,在出差的时候可能会找一点点时间,除了工作之外去 city walk 一下。另外我非常期待,可以有一次不是出差,纯粹旅行的状态,但是最近这样的机会都非常少。

Gracy Chen首场社区AMM:经营公司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节奏很重要

Gracy Chen首场社区AMM:经营公司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节奏很重要

我也很喜欢跟朋友们聚会喝酒,这一面请大家就不要给我扩散出去了,这个是我之前离开这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的时候,请我前面这个城市的朋友在家里告别的 party,所以喝得非常的开心。这个照片我从来没有给他发过来,我在推特上也没有分享过,只有你们这个村里的人知道,所以如果请不要扩散出去,请大家在群里看看就行了。

Q4:如何看待圈内女性领导者比例较低这一现象?

Gracy:无论是 Web3 的创始团队还是普通 Web3 公司,在高管团队中,女性的比例都非常低。在风投行业更是如此,我最近还看到一条评论说我是全球前十交易平台中唯一的女性 CEO,这让我意识到,女性领导者在几乎所有行业中都非常少见。

其实,我对女性的职业发展、特别是在男性主导行业中的女性弱势地位非常关注。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多的女性领导者。很多时候社会对女性有偏见,比如经常问女性领导者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这本身就是暗示她们应该更多地投入到家庭中。这种偏见不仅来自社会,也可能内化为女性对自己的束缚。尤其在金融科技领域,女性不仅少,还常常缺乏自信。因此,我们首先需要从内部打破这些障碍,增强自信。就像这句话说的: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才是生命。我希望我能够去帮助和倡导,让女性群体自己去打破一些枷锁,更加地有自信,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必须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因此,我一直致力于推动这些改变,比如通过创办公益组织等项目去改善这些现象。我们 Bitget 开展的公益项目“Blockchain for Her”,就是为了支持女性在加密货币行业中的发展。我们设立了一个小型基金,支持女性创始人和团队,并选拔全球顶尖女性领导者作为导师,提供协同支持。此外, 2020 年我还在世界经济论坛旗下创建了一个名为“SheShapes”的组织,这是一个非盈利机构,到现在也还在运作,主要是为女性提供职业咨询服务、社群支持和导师规划等。Gracy Chen首场社区AMM:经营公司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节奏很重要

这是我 2020 年发起公益组织 sheshapes 时的演讲。我很早以前就对女性职场不平等的问题很关注了。

当然,能有这些想法也与我个人经历有关。在我的创业初期,曾遇到一位男性投资人明确表示不愿投资女性创业者,尤其是已婚未育的女性,而我当时处于已婚未育的状态,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社会对女性高管和创始人的偏见。

因此,现在的我有能力真正地去采取一些行动,给社会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我感觉很开心,同时也期待我们行业有更多的优秀女性人才加入进来,给这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Q 5 :最近有很多爆火的流量币,Bitget 会考虑上架这些币种吗?

Gracy: 会的,我们一直保持关注。上周跟团队的会议我还提到了:在合同里加进去考核限定时长和下币标准,并制定转板规则,把下线变成规则化、制度化、透明化。

Q 6 :后续平台上新的项目审核,会更加关注项目热度还是项目质量?

Gracy: 都会关注,很难说只选其一,因为他们两个是相互关联的。

我有个视频是六月底在好莱坞录制的 Killer Whales 节目,是行业最有影响力的真人秀,第一季在 Apple TV、amazon prime 等播出。第二季我们做了个 vlog,除了记录一下幕后故事,最后两分半钟还详细讲了一下我们上币时看的一些指标(精华主要在这里)。

我来找一找这个视频发到群里给大家,但是是英文版的,我们官方视频号上有一个中文版。

英文:https://youtu.be/dIZlleTOkB8?si=VCKKeo2wWlochgom

中文:微信视频号搜索 Bitget 华语站

Q 7 :Bitget 今年是六周年,会举办大型活动庆祝一下吗?

Gracy: 去年办了一场比较盛大的会议庆祝五周年 。

但是今年说实话有点办不动这种大会了,所以我们倾向于做一些小型的活动,比如华语区的线下见面会,刚才做活动的同学刚 brief 过我:这次应该会有至少五六场 side event,我应该也会去其中的一些逛一逛,然后新加坡 token 2049 期间,我会有主会场的演讲,去年也是跟其他的一些交易所同台分享,蛮有趣的。

Q 8 :Bitget 下半年的重点在哪里?战略目标是啥?

Gracy: 2024 年初,我在公开信中提到了 Bitget 全年三大重点: 1)合规, 2)新兴市场 3)Web3。

六个月过去了,我们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以 Web3 为例,我们的非托管 Web3 钱包 Bitget Wallet 刚刚完成了 BWB launchpad 以及上币,用户也在快速增长。

除了这三个战略重点,未来,我们对 Bitget 在加密行业走向主流中发挥的作用,也有更大的梦想和期望,因此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我们将关注:

1. 加强 Bitget 生态建设:在中心化交易所之外,Bitget 正通过投资丰富其生态系统,我们去年推出了 Bitget Web3 基金和 EmpowerX 基金后,通过投资丰富生态将是我们的长期战略。

2. 连接传统金融和加密行业:随着现货加密 ETF 在美国、香港等主要市场获得批准,预计更多机构和零售用户将把加密货币纳入其投资组合中。我们致力于与行业伙伴合作,推动这一趋势,降低进入加密世界的门槛。

3. 让加密资产进入日常生活:我们在 2023 年底推出了 Bitget 卡,一张加密资产信用卡,可在任何接受 Visa 的地方使用。这种创新有助于使加密资产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投资品。我们将开发更多服务来支持这种整合。(但这个目前是小规模邀请制)

还有一点就是在上币策略层面。上币本来就是一个交易所应该做好的事情,所以没有写在战略里。但是我自我反思,觉得我们以前的现货投入还是不够多的,所以从去年开始加强投入以后,现在在上币策略、现货增长以及 MM/ 流动性等方面今年应该都会有比较大的突破。

Q 9 :BGB 是否有销毁机制,何时启动?

Gracy: 这个还在探讨中,目前 BGB 是跟随市场走动的,而且在 launchpad、launchpool 等参与过程中会是重要媒介,(偷偷告诉大家,我们最近也会有个 launchpool 上线)然后我相信 Bitget 业务蒸蒸日上的同时 BGB 也会一样。

用户互动:

你如何计划进一步多样化 Bitget 的服务和产品以满足加密社区日益变化的需求?

Gracy: 产品方面,现在其实已经很丰富了,从 earn 产品到 learn 产品,整个生态布局都比较完整。

我反而觉得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每一个单项产品做得更精更好,比如说现货方面能够发掘最优质的大家感兴趣的资产,比如说在理财的产品上如何为大家找到收益有竞争力,又有安全保障的合作伙伴。Gracy Chen首场社区AMM:经营公司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节奏很重要

你们的安全策略是什么,如何确保 Bitget 平台上用户资产的安全和保障?

Gracy:关于安全策略,我这儿正好也有一页 PPT 解释的比较完整,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而且前不久一些友商出事,我们其实在安全角度是做了非常多检查和新增的工序以保障资金安全。Gracy Chen首场社区AMM:经营公司是一场马拉松,保持节奏很重要

Bitget 在 Ton 生态这块有什么看法?

Gracy: Ton 生态确实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和 Ton Foundation 的 CEO 和 COO 也都有过交流。

在 Ton 生态,我们持续关注:TON 生态 TVL 增长迅速,从四月份的一亿美元上涨到现在的六亿美元,两个月内上涨五倍。主要得益于 Liquid Staking 项目 tonstaker 的发展,新资产例如 NOT 上线 stonfi 和 dedust,尤其是在和 Tether 的合作下 TON-USDT 的上线,都给 TVL 带来了积极的影响。Tether 官方透明度页面显示,TON 链上 USDT 已授权发行量增至约 5.8 亿美元,目前为 USDT 发行量第六的区块链,仅次于 Tron、以太坊、Solana、Avalanche 和 Omni。

Ton 总地址数上涨速度也非常快,在一个月内由 21464799 上涨至 34466137 ,而活跃度也持续上升。Delphi Digital 发文表示,在 Telegram 9 亿用户群的推动下,TON 生态悄然增长,其每日活跃地址数已超越以太坊。其中不乏 NOT、CATIZEN 这样参与用户众多的热门项目。特别是 CATIZEN,游戏推出两个月以来,已收获 1700 万玩家。现在 TON 生态由于用户、TVL 和 TON 币价的增长形成了正向循环,用户增加导致 TVL 上涨,拉动币价,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BGB 和 BWB 哪个是重心?

Gracy: 都重要。我的工作重心还是在 Bitget,它赋能的肯定是 BGB,Bitget Wallet 有它自己独立的 CEO/COO,虽然我们也会经常有一些业务交流,但是你可以理解为这还是两个团队,最后中心化交易所和去中心化钱包的做法还是很不一样的。

Bitget 前一两年不断地遇到 FUD,依然屹立不摇用实际行动答覆,这种格局与风范是公司内部自有的吗?还是后天培养的?

Gracy: FUD 每家交易所都会遇到很多,我觉得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那 FUD 就不攻自破了。

Bitget 与 Bitget 钱包,以后还会共同开发项目吗,有没有开发公链的想法?

Gracy: 我们有合作投资的公链。

深度解析RGB → RGB++ → RGB++Layer之间的演进到底发生了什么?

深度解析RGB → RGB++ → RGB++Layer之间的演进到底发生了什么?缩略图

作者:陈剑Jason

RGB++协议近日完成了RGB++ Layer升级,可以将无桥跨链和智能合约扩展到BCH、BSV、Dogecoin这些所有UTXO链,并支持Runes、BRC20等其他Layer 1资产协议,RGB++ Layer的首个DEX UTXOSwap也同步上线主网,根据计划后续生态还会继续推出单独的浏览器、IBO等平台,再来聊聊RGB++以及这轮牛市的大黑马CKB吧,探讨RGB++与RGB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要将RGB++升级为RGB++ Layer。

首先要了解RGB和RGB++的区别,RGB的创始人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博士dr_orlovsky,也是非营利比特币发展组织LNP/BP 协会的技术委员会老大,而RGB++的创始人是CKB的联合创始人@crypcipher。

RGB的定义是为比特币和闪电网络提供一套可扩展的智能合约系统,通过UTXO结合客户端验证的方式完成链下扩容,这也意味着所有数据都保存在比特币交易之外。其核心思想是仅在必要的时候调用比特币区块链,所有Token的转移有效验证全部从共识层移出到链下,并只由这条交易相关的收款方客户端进行验证,所以客户端验证与我们所熟悉的一条交易要全网广播不同,而是通过只让和特定交易有关系的部分节点参与到工作中,从而完成该交易的有效性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RGB协议的隐私性。

作为链下的客户端验证与链上比特币网络本身之处在于将原生的UTXO魔改创造出了“一次性密封条”概念用于智能合约的状态转换。根据比特币的规则每个UTXO只能被花费一次,所以可以巧妙的将它的特性利用作为一个密封条,在创建UTXO时相当于密封条上锁,在花费它的时候则密封条打开,RGB则利用UTXO为任何拥有智能合约的一方提供了验证其唯一性的能力,尽管将数据存在链下但通过UTXO绑定在链上,换句话说RGB利用比特币原生脚本作为其所有权和访问权的安全性来源,其实读到这里会感觉与Ordinals协议很类似,都是在已经改无可改的比特币网络上去利用现有的东西物尽其用挖掘出更多意想不到功能的“奇技淫巧”过程。

所以RGB本身只是一种用于扩展比特币的客户端验证技术,不是一个网络也不是一条区块链,严格意义上RGB并不能称之为BTC Layer2,但通过RGB可以赋予比特币一部分以太坊等智能合约所实现的能力,包括发Token、NFT、Defi甚至游戏等。

但尽管如此这一轮比特币生态爆火的ARC20、BRC20等资产发行协议都没有用RGB的链下客户端验证架构,主要在于其链下的业务逻辑很复杂工程量庞大,以及用户体验也难以理解,因为上文中说到的绑定UTXO,即两个用户使用RGB协议转让资产的时候不是提供自己的比特币地址,而是自己比特币的UTXO,每一个人给我的每一次转账都需要新创建一个UTXO,以及之前提到的点对点客户端验证过程中的隐私优势在有的场景也变成了劣势,当某个场景存在超过2个以上角色或者需要第三方参与时,只有交易双方可见数据的限制就会导致需要再做大量额外的工作去实现对应的业务逻辑,反而降低了可组合性和扩展性。

RGB++则是一条真正的“链”,其思想依然沿用RGB的将链上和链下分别创造一个交易并进行绑定的思想,不同之处在于既然客户端验证的目的本质上是为了将更多比特币网络无法存储的数据和无法实现的智能合约移到链下,并创建对应的交易与链上进行绑定,那为什么不直接用一个现成的图灵完备的UTXO链来“打包”替代掉客户端验证在做的事情,去和比特币这样一个图灵不完备的UTXO链相结合绑定呢?与其他EVM系BTC Layer2不同,因为都使用UTXO模型所以可以使得这两条链的UXTO进行一一绑定,我们将这个链称之为比特币的影子链,这样每移动一个比特币UTXO,影子链的UTXO也同步进行移动,从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比特币链的图灵完备性,RGB++也称其为同构绑定。

而CKB作为一条图灵完备的UTXO链自然也就成为比特币的影子链,所有RGB++的交易都会同时在比特币和CKB上同步出现一笔交易,CKB取代了客户端验证的流程,用户只需要检查CKB上的相关交易就可以验证这笔RGB++的状态计算是否正确,从而极大的简化了客户端验证的工作。资产所有权依然由比特币主链的UTXO持有,CKB影子链则存储资产状态、智能合约等信息,所以也依然继续沿用比特币的安全性。并且因为CKB本身也是一条公链,无需像RGB客户端验证那样用户每次转账都需要提供新的UTXO地址,而是可以直接提供自己独立的钱包地址,也提高了用户体验。

深度解析RGB → RGB++ → RGB++Layer之间的演进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这一次RGB++ Layer的升级则是将比特币与CKB之间的关系扩展到所有UTXO链,即之前是CKB使用RGB++协议作为比特币的影子链,而现在RGB++协议单独抽象独立出来作为一层,可以与所有UTXO链相结合,打造成一个通用的、可跨链互操作的UTXO中间层,不再只是将CKB作为RGB++的索引器,可以将任意图灵完备的UTXO链作为其索引器,此外BTC、CKB、BSV、BCH等任何UTXO链的资产都可以进入RGB++生态,将各类铭文、符文等资产都可以变为RGB++ Layer上的资产。以及这里有个误区,即不只是比特币及其生态才会使用UTXO模型,如以太坊的执行层模块化Layer2 Fuel也是使用的UTXO,老牌Layer1公链Cardano也是UTXO,这些都可以进入RGB++生态。

因为传统的跨链桥是在主链上锁定或销毁掉资产并在子链上铸造出来对应数量的“假币”,然后在不跨回主链之前所有的资产交互全部都在子链完成,与主链无关,而RGB++使用UTXO同构绑定的特点则是两条链的交互完全1:1进行,不存在“跨链”的说法,你在Layer2上的操作本来就会直接影响到Layer1,所以且基于UTXO模型可以通过RGB++ Layer作为一个“无桥”的跨链桥,从而打通所有UTXO链的互操作性和资产流动性,资产内容丰富起来、流动性聚集后,将贫瘠的土壤变肥沃后,也就为后续更多比特币Defi玩法创建了前提条件。

深度解析RGB → RGB++ → RGB++Layer之间的演进到底发生了什么?

所以这次RGB++ Layer的升级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实现Bitcoin Finance (BTCFi) 的发展,目前主要的用例包括UTXOSwap和IBO平台,UTXOSwap会作为RGB++ Layer的核心枢纽用来聚合各种UTXO链的资产流动性,得益于UTXO的特性,其实现链下撮合链上验证的过程,从而可以在撮合阶段接入AMM之外的流动性提供者,未撮合的交易也无需支付Gas费,并且可以选择任意Token作为Gas支付。IBO平台则是由RGB++的第一个资产Seal的社区开发运营,也属于比特币生态的第一个IBO工具,针对整个RGB++的Launchpad。

除了将存量的UTXO链进入RGB++外,一键发链平台UTXO Stack(其创始人同样也是RGB++创始人)可以发布UTXO架构的BTC Layer2并原生集成RGB++协议能力,从而创造增量UTXO链进入RGB++,UTXO Stack也获得了OKX、ABCDE、SNZ等投资。

所以RGB++ Layer2目前在资产和公链层面都具备了导入存量、创建增量的能力,其带来的BTCFi应用场景值得关注。

如何看待最近被热议的 Solana Actions和Blinks?

作者:Haotian 来源:@tmel0211

尽管听到了很多“创新性进步”、“大规模应用催化剂”等之类声音,但在我看来,Blinks并没有太大的技术创新,谈Mass Adoption也为时过早,它的出现倒是强化了Solana新一代消费级应用区块链的市场印象,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接下来,谈谈我的看法:

1. 技术视角:Actions和Blinks的本质

Solana Actions和Blinks就是一组便于开发者集成应用的开发工具:

  • Actions: 可视为一种开发适配标准,定义了用户在App环境下如何通过一个统一的URL接口来触发链上交易。

  • Blinks: 可被认为是一种前端集成技术,允许将一组包含交易意图的复杂执行参数集成到一个URL中,并能衔接其他web3 wallet。

具体而言:Actions会把用户触发交易所需的关键信息集成到一个标准化的URL中,用户可以在其他App环境下直接和URL交互,进而触发一个流程来构建、签名并提交一个链上交易。

2. 交互抽象:提升用户参与体验

乍一听,Actions和Blinks只是一般的将URL链接转化成可签名交易的工具。但其重心在于:

  • 有多少开发者基于该交互方式推出了应用

  • 有多少用户接受了此种交互方式

目标为提升用户onboard区块链环境的参与门槛和体验。

3. 挑战与展望:Blinks的应用场景和Solana的战略定位

Blinks的应用场景尚不明确,缺乏强有力的驱动因素。试想,用户用Blinks的动力会是什么呢?投票、小游戏、打赏等显然都不是有力的驱动场景。

但结合Solana最近的2.0升级、Firedancer客户端探索、Solana Pay应用落地等因素,可以看出:

  • Solana和Ton的战略定位有所趋同,更趋向助力区块链的大规模落地应用,更趋向web2市场和web3技术框架的融合。

  • Firedancer的目标是解决Solana区块链存在的不可靠(宕机)问题,让Solana成为性能更高、并行性更好、资源消耗更低的新一代消费级区块链。

总之,愿景能不能实现还有待观察,但Solana在被诟病的土狗链之外,也总能在某个时间节点交出一些进展性的答卷。今天的Blinks,明天的xxxx,Solana生态始终在进展,这才是Blinks等传递给市场的真正信号吧。

IoTex 2.0 如何推动DePIN革命?

IoTex 2.0 如何推动DePIN革命?缩略图

来源:陈剑 来源:X,@jason_chen998

全流通的Depin龙头IoTex发布2.0版本

今天,作为全流通的Depin龙头,IoTex正式发布了2.0版本。距离1.0版本的发布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新版本的白皮书内容丰富,体现了团队强烈的做事意愿。如下图Roadmap所示,2.0版本的主要基调是将原本的一个物联网Layer1公链彻底升级为一整套Depin解决方案与开放平台体系,也符合本次2.0的理念“属于所有人的AI和DePIN”。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像OP一样支持了在IoTex之上搭建Layer2,但具体的改进远不止这些,主要包括四部分:W3bstream、DIM、Public Good、经济模型。

IoTex 2.0 如何推动DePIN革命?

W3bstream:链下计算与认证

作为Depin公链,最主要的职责是确保链下的众多设备的工作量是真实可信的,并及时上传至链上完成认证与奖励分发。W3bstream号称世界上第一个去中心化的链下计算网络,通过ZK、全同态加密、可信执行环境、多方计算实时生成现实世界活动证明,并将这些证明发布到链上,从而奖励设备的持有者。为了实现计算的快速性,IoTex最新发表的论文将ZKP的性能提升了30%,成为世界上最快的zkSNARK证明器。W3bstream还可以用于链下AI计算并确保计算过程的可信度,构建AI数据集,在这一点上与AO的位置相似。除此以外,还需要确保链上钱包与链下设备的一致性,和硬件设备接入的统一性,这在后续的DIM中也有相应解决方案。

IoTex 2.0 如何推动DePIN革命?

DIM:模块化基础设施

DIM(Depin Infra Modules)通过一系列模块化的方式为Depin项目提供开箱即用的能力,首先包括MSP模块化安全池,打造Depin基础设施的统一可信层,从而让L2更快速地启动。由于Depin同时包括大量链上与链下的内容,需要从头构建自己的去中心化架构以提升可信度。MSP可以理解为Depin领域的Eigenlayer,包括三个角色:DIM的构建者、质押者和验证者。其中,构建者最为重要,即第三方开发者为Depin打造的数据流、处理、存储、自动化等模块。MSP提供了贿选机制,确保质押者可以从中获得足够的激励。

ioID的存在同样是为了解决Depin领域同时出现大量链上地址与链下设备交互时产生的身份不一致问题。ioID使用钱包地址作为链上身份,DID作为链下身份,并将其进行映射关联。链下设备的身份认证是一个难点,因为设备种类繁多。在ioID中,Depin设备可以通过集成IoTex的SDK直接在设备内即时生成DID,即为每个设备创建一个NFT。用户通过MetaMask登录网站,存入最低10个IOTX Token作为设备启动过程中的Gas费,在设备生成好DID后,网站上读取到对应的DID并进行绑定注册,从而实现链上与链下的关联。

IoTex 2.0 如何推动DePIN革命?

ioConnect:通用嵌入式SDK

ioConnect是一个通用嵌入式SDK,用于消除Depin硬件设备的复杂性。尽管ioID可以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硬件生成DID,但硬件设备和芯片种类繁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IoTex开发了更通用的标准SDK,易于硬件设备接入联网。

IoTex 2.0 如何推动DePIN革命?

ioDDK:构建L2应用链

在DIM的最后是ioDDK,允许Depin项目基于IoTex之上搭建L2应用链,并继承IoTex的安全性。IoTex上线这些年里,没有发生过一起宕机事故或黑客盗窃事件。

除了DIM提供的模块化组件外,IoTex在Public Good领域也提供了DePinScan,用于让用户、矿工和投资者监控Depin项目的增长情况,从而发现早期项目。DePin Liquidity Hubs是一个专门用于Depin Token的Dex,为早期Depin项目提供流动性。

经济模型:通胀与通缩机制

最后是经济模型的调整。在2.0版本中,IoTex同时具备通胀和通缩机制,形成动态的平衡对冲。在通胀方面,IoTex的质押节点将收到对应的Token作为奖励。同时,IoTex在2.0中引入了类似于以太坊的Gas燃烧通缩机制,使用ioID为设备创建链上身份时也需要销毁一定数量的Token。如果IoTex网络能够在业务层面实现良好的增长,则会形成一个正向飞轮,使用的人越多,Token销毁的数量也越多。

以Rollup为中心,以太坊协议升级的重要性正逐渐减弱

原文作者:Christine,Galaxy Research 

原文编译:Ismay,BlockBeats 

编者按:随着以太坊逐渐转向以 Rollup 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图,其协议更改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减弱。本文深入探讨了这种转变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作者通过分析以太坊协议开发者的优先事项变化,揭示了在 Rollup 成熟过程中,协议层面改变对用户的直接影响将减少。文章还引用了以太坊基金会执行董事 Aya Miyaguchi 的观点,强调减少协议和基金会角色的风险与必要性。同时,本文指出未来金融的核心构建模块正在协议之外构建,Rollup 和其他创新技术将逐渐超越以太坊升级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以下为原文内容:

Galaxy Research 的 Christine Kim 参加了第七届年度以太坊社区大会(EthCC),该会议首次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今年会议地点变更是为了避免与法国巴黎举办的 2024 年夏季奥运会时间冲突。以太坊法国的主席 Jerome de Tychey 在 EthCC 的最后一天宣布,明年会议将不会返回巴黎。EthCC[ 8 ] 将在 2025 年于全新的目的地法国戛纳举行。

在这篇笔记中,Christine 分享了她在 EthCC 会议上的主要收获和学习成果。

解析以 Rollup 为中心的未来影响

在今年的 EthCC 会议上,我对以太坊协议开发有了一个重要的认识。以 Rollup 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图意味着以太坊协议的变化对终端用户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这是一个相当明显且在许多方面对生态系统来说是积极的结论,但从中隐含的一些不太为人知且可能困难的真相值得深入探讨。

随着以太坊协议开发者越来越专注于数据可用性(DA)的优化,以太坊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将减少对协议开发的关注和参与。

以太坊作为执行层对用户来说将变得不那么相关,因为用户将迁移到 Rollup,作为价值转移和与去中心化应用(dapp)交互的主要接触点。改善用户体验(如交易速度、排序和确认)的主要责任将主要落在 Rollup 开发团队上。

因此,对用户来说最重要的升级将发生在 Rollup 上,而不是以太坊。在以太坊上,协议开发者将优先改进协议作为 DA 层的功能。事实上,这已经通过 Dencun 和 Pectra 升级中的代码更改得到了体现。

随着协议开发者越来越专注于数据可用性(DA)的优化,实现以太坊用户体验突破所需的技术将主要由 Rollup 团队而非客户端团队构建。在 EthCC 上吸引投资者和开发者注意力的所有流行词汇,如最大可提取价值(MEV)、可信执行环境(TEEs)、账户抽象、意图和预确认,作为 DA 层的以太坊相关性正在减弱,而作为下一波主要加密货币采用者的执行环境的 Rollup 相关性正在增加。

为解决加密用户体验最困难的问题而研究的创新解决方案和前沿技术将越来越多地由以太坊外部的核心开发团队主导。这也将导致越来越多的协议开发者和客户端团队为 Rollup 工作,以继续推进以太坊的使命,即使以太坊协议的使用案例和功能越来越狭窄。

已经有高知名度的以太坊核心开发者,如 Ben Edgington 和「Protolambda」,以及客户端团队如 Prysmatic Labs,达成了这个结论,现在全职为 Rollup 团队工作。

随着协议开发者越来越专注于数据可用性(DA)的优化,他们对驱动以太坊上产品和应用开发的价值观和精神的可见性和影响力将减少。

在以太坊的大部分历史中,通过硬分叉激活的代码更改对用户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协议开发者调整了某些操作码的价格,引入了新的预编译,并删除了如 gas 退款等功能。

虽然许多 Rollup 今天非常注意模仿以太坊的执行环境,但随着以太坊重塑为 DA 层,它们的成熟将导致更大的偏离。由于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引导以太坊作为新兴通用区块链的设计选择的相同价值观不一定会同样影响 Rollup。随着以太坊的用户群迁移到 Rollup,协议开发者必须认识到,通过协议更改影响和纠正链上用户行为的能力将减少。

以太坊升级重要性的逐渐减弱

随着协议开发者越来越认真地追求以 Rollup 为中心的路线图,以太坊上的协议更改的重要性将逐渐减弱。在许多方面,最小化以太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利弊与最小化以太坊基金会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利弊相似。

减少协议作用以帮助扩展协议覆盖范围的心态是有风险的,但对于去中心化也是必要的。这是以太坊的一个愿景,以太坊基金会执行董事 Aya Miyaguchi 在解释她对以太坊基金会的愿景时说道:

「以太坊最棒的部分是它的去中心化,正因为如此,生态系统有其独特的挑战。我将减法视为实现两个主要目标的策略。……第一个目标是寻求正确的平衡。建立一个以太坊基金会帝国并自己解决所有问题可能会让我们在短期内看起来不错,但这会让其他人觉得这个生态系统不是为大家构建的,而且以太坊基金会也会成为一个单一的失败点。如果我们不断增加,生态系统将永远依赖于以太坊基金会。」

在 EthCC 上,有大量的周边活动,这在欧洲最大的以太坊会议期间并不是什么新现象。然而,今年的周边活动比往年更加重要,成为了展示新理念、实验技术和与以太坊用户最相关的重要讨论的主要活动。

虽然协议开发者在 EthCC 上得到了充分的代表,并且以太坊作为协议的主题是 EthCC 议程上的头条,但这并不是许多与会者在会议周的关注焦点,这是因为未来金融的构建模块正在其他地方构建,正在协议之外构建。

因此,即使以太坊协议开发者可能会对核心协议进行激进且雄心勃勃的代码更改,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关性也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现在是时候让建立在 Rollup 及其之外的创新解决方案和新技术的影响力超越以太坊升级的重要性。

​以太坊ETF S-1表格获得批准,将于下周一正式上市

原创|Odaily星球日报

作者|jk

​以太坊ETF S-1表格获得批准,将于下周一正式上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正式批准与以太坊现货价格挂钩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这一决定标志着加密货币市场的又一重大进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此次批准涉及包括贝莱德(BlackRock)、VanEck、富兰克林邓普顿(Franklin Templeton)和灰度投资(Grayscale Investments)在内的 10 家资产管理公司,其中大部分公司早些时候也推出了比特币现货 ETF。分析师认为,这一新产品的推出将进一步推动加密货币的主流化,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

此前, 5 月份 SEC 批准的文件是 19 b-4 文件,本次正式批准的是 S-1 文件,也就是正式开始发售并交易前的最后一步。

19 b-4 文件主要用于证券交易所提出的规则变更申请,比如一个新的 ETF 规则变更。它是向 SEC 提交的正式文件,要求批准这些规则的变更或新规则的实施。

提交后,SEC 会审查提案并在其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意见。SEC 会考虑公众意见并决定是否批准或拒绝该规则变更。

S-1 文件是注册声明,主要用于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或其他证券发行。它是公司向 SEC 提交的文件,目的是提供详细的财务和业务信息,以便公开发售证券。文件中包含公司的详细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业务概述、管理团队、风险因素、募集资金的用途等。还需要披露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公司未来的计划和战略。

提交后,SEC 会审查文件,并可能要求公司提供额外的信息或修改文件。一旦 SEC 认为文件符合要求,就会宣布其生效,公司可以进行证券发售。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提交文件当中均不包括质押相关内容。

彭博分析师表示,一月份推出的比特币 ETF 在 ETF 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约 80 亿美元的资产。根据 Morningstar Direct 的数据,截至 6 月底,这些新产品拥有近 380 亿美元的资产。但也有很多分析师认为,新推出的以太坊现货 ETF 的表现将不及比特币,毕竟市值,交易体量,数据等等都不一样。

费率

随着各发行商相继向美 SEC 提交现货以太坊 ETF 的 S-1/A 等文件后,目前 9 只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均已公布,具体数据如下:

BlackRock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25% (前 2.5 亿美元为 0.12% ),代码为 ETHA;
Fidelity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25% (2024 年免管理费),代码为 FETH;
Bitwise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20% (前 5 亿美元或前 6 个月为 0% ),代码为 ETHW;
21 Shares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21% (前 5 亿美元或前 6 个月为 0% ),代码为 GETH;
VanEck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20% (前 1.5 亿美元或前 12 个月为 0% ),代码为 ETHV;
Invesco Galaxy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25% ,代码为 QETH;
Franklin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19% (2025 年 1 月 21 日前或前 10 亿美元为 0% ),代码为 EZET;
Grayscale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2.50% ,代码为 ETHE;
Grayscale 现货以太坊迷你 ETF 费用为 0.25% (前 20 亿美元或前 12 个月为 0.12% ),代码为 ETH。

时间线:

  • 去年 11 月,贝莱德和富达正式向美 SEC 提交了以太坊 ETF 的申请;

  • 3 月,富达正式提交 S-1 注册表格;

  • 5 月,灰度撤回以太坊 ETF 申请;

  • 5 月 24 日,SEC 正式批准现货以太坊 ETF 的 19 b-4 文件,但仍然需要 S-1 文件的批准才能交易;

  • 6 月,SEC 结束对于以太坊 2.0 的调查;

  • 7 月 18 日,SEC 正式批准 ETF S-1 文件,获准上市。

深入解读Privasea,人脸数据铸造NFT还能这样玩儿?


1.引言

近日,一个由 Privasea 发起的人脸 NFT 铸造项目异常火爆!

乍一看很简单,在项目中用户可以在IMHUMAN(我是人类)移动应用上录入自己的人脸,并把自己的人脸数据铸造为一枚 NFT,就仅仅是这人脸数据上链+ NFT 的组合使得该项目在 4 月底上线以来获得了超过20 W+的 NFT的铸造量,热度可见一斑。

我也很疑惑了,为什么呢?人脸数据有多大也能上链吗?我的人脸信息会被盗用吗?Privasea 又是干啥的?

等等,让我们继续对项目本身及项目方 Privasea 进行了研究,一探究竟。

关键词:NFT、AI、FHE(全同态加密)、DePIN

2、从Web2到Web3-人机对抗从未停止

首先,我们解读一下人脸 NFT 铸造这个项目本身的目的,如果你觉得这个项目就是单纯的把人脸数据铸造成 NFT 那就大错特错了

上文我们提到的这个项目的 App 名称 IMHUMAN(我是人类) 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事实上,该项目旨在通过人脸识别来判断屏幕前的你是否是真人

首先,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机识别?

根据 Akamai 提供的 2024 Q1报告(见附录)显示,Bot(一种自动化程序,可以模拟人发送 HTTP 请求等操作)惊人的占据了互联网流量的 42.1% ,其中恶意流量占据了整个互联网流量的 27.5% 。

恶意的 Bot 可能会对中心化的服务商带来延迟响应甚至是宕机等灾难性的后果,影响到真实用户的使用体验。

深入解读Privasea,人脸数据铸造NFT还能这样玩儿?

我们以抢票场景为例,作弊者通过新建多个虚拟账号进行抢票操作,便可大幅提高抢票成功的概率,更有甚者直接把自动化程序部署在服务商的机房旁边,实现几乎 0 延时的购票。

普通用户面对这些高科技用户几乎是毫无胜算可言。

服务商对此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对客户端,Web2场景下通过引入实名认证、行为验证码等多种方式来区分人机,服务端则是通过 WAF 策略等手段进行特征过滤拦截。

那这样问题就能解决了吗?

显然没有,因为作弊带来的收益是丰厚的。

同时,人机的对抗具有持续性,作弊者与检验者两个角色都在不断升级自己的武器库。

以作弊者为例,趁着近些年 AI 迅速发展的东风,客户端的行为验证码几乎被各种视觉类模型给降维打击,甚至 AI 有着比人更快更准的识别能力。这就使得校验者不得不被动升级,由早期的用户的行为特征检测(图像类验证码)测逐渐过度到仿生物学特征检测(感知验证:如客户端环境监测、设备指纹等),一些高风险操作,可能需要上升到生物学特征检测(指纹、人脸识别)。

对于Web3,人机检测同样是一个强需求。

对于一些项目空投,作弊者可以创建多个虚假账号发动女巫攻击,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鉴别真人。

由于Web3的金融属性,对于一些高风险操作,如账号登录、提币、交易、转账等,需要核实用户的不仅仅是真人,并且是账号所有者,人脸识别便成了不二之选。

需求是确定的,问题是怎么实现呢?

众所周知,去中心化是Web3的初衷,当我们在讨论如何在Web3上实现人脸识别的时候,实际上更深层次的问题是Web3应该怎么适配 AI 场景

  • 我们应该如何搭建去中心化的机器学习计算网络?

  • 怎么保证用户数据的隐私不被泄漏?

  • 怎样维护网络的运行等等?

3、Privasea AI NetWork-隐私计算+AI 的探索

对于上一章文末提到的问题,而  Privasea 给出了开创性的解决方案:Privasea 基于 FHE(全同态加密)构建了 Privasea AI NetWork 来解决Web3上 AI 场景的的隐私计算问题。

FHE 通俗讲就是一种保证明文与密文进行相同运算后结果一致的加密技术

Privasea 对传统的 THE 进行了优化封装,划分了应用层、优化层、算术层和原始层,形成了 HESea 库,使其适配了机器学习场景,以下是具体每一层的负责的功能:

深入解读Privasea,人脸数据铸造NFT还能这样玩儿?

通过分层结构,Privasea 提供了更具体和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每个用户的独特需求。

Privasea 的优化封装主要集中在应用层和优化层,与其他同态库中的基本解决方案相比,这些定制计算可以提供超过千倍的加速。

3.1 Privasea AI NetWork 的网络架构

从其 Privasea AI NetWork 的架构看:

深入解读Privasea,人脸数据铸造NFT还能这样玩儿?

在其网络上总共有 4 种角色,数据所有者、Privanetix 节点、解密器、结果接受者。

  1. 数据所有者:通过 Privasea API,用于安全地提交任务及数据。

  2. Privanetix 节点:是整个网络的核心,配备了先进的 HESea 库并集成了基于区块链的激励机制,可执行安全高效的计算,同时保护底层数据的隐私并确保计算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3. 解密器:通过 Privasea API 获取到解密后的结果,对结果进行验证。

  4. 结果接受者:任务结果将返回给数据所有者及任务下发者指定的人。

3.2 Privasea AI NetWork 的核心工作流

以下是 Privasea AI NetWork 的一般工作流程图:

深入解读Privasea,人脸数据铸造NFT还能这样玩儿?

  • STEP 1 :用户注册:数据所有者通过提供必要的身份验证和授权凭证在隐私 AI 网络上启动注册流程。此步骤可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系统并参与网络活动。

  • STEP 2 :任务提交:提交计算任务及输入数据,数据是由 HEsea 库加密后的数据,同时数据所有者还指定可以访问最终结果的授权解密者和结果接收者。

  • STEP 3 :任务分配:部署在网络上的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根据可用性和能力将计算任务分配给合适的 Privanetix 节点。这种动态分配过程可确保高效的资源分配和计算任务的分配。

  • STEP 4 :加密计算:指定的 Privanetix 节点接收加密数据并利用 HESea 库进行计算。这些计算无需解密敏感数据即可执行,从而保持了其机密性。为了进一步验证计算的完整性,Privanetix 节点为这些步骤生成零知识证明。

  • STEP 5 :密钥切换:完成计算后,指定的 Privanetix 节点采用密钥切换技术来确保最终结果是经过授权的,并且只有指定的解密器才能访问。

  • STEP 6 :结果验证:完成计算后,Privanetix 节点将加密结果和相应的零知识证明传回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以供将来验证。

  • STEP 7 :激励机制:跟踪 Privanetix 节点的贡献,并分配奖励

  • STEP 8 :结果检索:解密器利用 Privasea API 访问加密结果。他们的首要任务是验证计算的完整性,确保 Privanetix 节点按照数据所有者的意图执行了计算。

  • STEP 9 :结果交付:将解密结果与数据所有者预先确定的指定结果接收者共享。

在 Privasea AI NetWork 的核心工作流中,暴露给用户的是开放的 API,这就使得用户只需关注入参以及相应的结果,而无需了解网络内部复杂的运算本身,不会有太多的心智负担。同时,端到端的加密在不影响数据处理的前提下,使数据本身不被外泄。

PoW PoS 双机制叠加

Privasea 于近期推出的 WorkHeart NFT 与 StarFuel NFT 通过 PoW 和 PoS 的双重机制来进行网络节点管理与奖励发放。购买 WorkHeart NFT 即可拥有成为 Privanetix 节点的资格参与网络计算,并基于 PoW 机制获取代币收益。StarFuel NFT 是节点增益器(限量 5000),可以与 WorkHeart 进行组合,类似 PoS,向其质押的代币数量越多,WorkHeart 节点的收益倍率越大。

那么,为何是 PoW 和 PoS?

其实这个问题比较好解答。

PoW 的本质是通过运算的时间成本来降低节点作恶率,维护网络的稳定。不同于 BTC 的随机数验证的大量无效计算,该隐私计算网络节点的的实际工作产出(运算)可以直接与工作量机制挂钩,天然适合 PoW。

而 PoS 又更易于平衡了经济资源。

这样一来,WorkHeart NFT 通过 PoW 机制获取收益,而 StarFuel NFT 通过 PoS 机制提高收益倍率,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激励机制,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和策略选择适合的参与方式。两种机制的结合,可以优化收益分配结构,平衡计算资源和经济资源在网络中的重要性。

3.3 小结

由此可见,Privatosea AI NetWork 基于 FHE 构建了一套加密版本的机器学习体系。得益于 FHE 隐私计算的特性,把计算任务分包给分布式环境下的各个运算节点(Privanetix),通过 ZKP 对结果进行有效性验证,并借助于 PoW 和 PoS 的双重机制对提供运算结果的节点进行奖励或者惩罚,维护网络的运行。可以说,Privasea AI NetWork 的设计在为各个领域的隐私保护 AI 应用铺平道路。

4、FHE 同态加密-新的密码学圣杯?

上个章节我们可以看到,Privatosea AI NetWork 的安全性依赖于其底层的 FHE,随着 FHE 赛道领头羊 ZAMA 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FHE 甚至被投资者冠以新的密码学圣杯的称号,让我们把它与 ZKP 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

深入解读Privasea,人脸数据铸造NFT还能这样玩儿?

对比下来,可以看到,ZKP 与 FHE 两者的适用场景区别较大,FHE 侧重于隐私计算,ZKP 侧重于隐私验证。

而 SMC 似乎与 FHE 有着更大的重合度,SMC 的概念是安全的联合计算,解决的是共同计算的计算机个体的数据隐私问题。

5、FHE 的局限性

FHE 实现了数据处理权与数据所有权的分离,从而在不影响计算的情况下防止了数据泄露。但与此同时,牺牲的是运算速度。

加密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提升了安全性的同时,导致运算速度大打折扣。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 FHE 的性能提升方案被提出,有的基于算法优化、有的依靠硬件加速。

  • 算法优化方面,新的 FHE 方案如 CKKS 和优化的 bootstrap 方法显著减少了噪声增长和计算开销;

  • 硬件加速方面,定制的 GPU、FPGA 等硬件显著提升了多项式运算的性能。

  • 此外,混合加密方案的应用也在探索之中,通过结合部分同态加密(PHE)和搜索加密(SE),在特定场景下可以提升效率。

尽管如此,FHE 在性能上仍与明文计算有较大差距。

6、总结

Privasea 通过其独特的架构和相对高效的隐私计算技术,不仅为用户提供了高度安全的数据处理环境,还开启了Web3与 AI 深度融合的新篇章。虽然其底层依赖的 FHE 有着天然的运算速度劣势,但是 Privasea 近期与 ZAMA 已经达成了合作,共同攻坚隐私计算的难题。未来,随着技术上的不断突破,Privasea 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其潜力,成为隐私计算和 AI 应用的探索者。

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

6 月 25 日,OpenAI 向 API(应用接口)用户推送官方邮件,告知自 7 月 9 日起,将阻止来自未列入支持国家和地区名单的区域的 API 流量,如要继续使用 OpenAI 的服务,需要在受支持的区域进行访问。

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

一时间众议纷纭,媒体更以“断供”描述 OpenAI 的此次举措。有人认为,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政策;有人认为,是为了防止国内大模型的套壳和获取语料。事实上,OpenAI 从未向国内市场开放服务,“断供”言过其实,更准确得说是加强了封禁的措施。也因此,我国所有调用 API 接口的企业,本质上都处于不合规的状态,既不符合 OpenAI 的政策,也不符合国内的法律。那么,这些企业下一步该走向何方?

顺势迁移

2023 年 7 月,中国网信办联合有关部门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是全球范围内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首部专门立法。根据办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要使用具有合法来源的数据和基础模型;而 OpenAI 并未根据国内监管要求进行算法备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等。与此同时,根据 OpenAI 的政策,不向中国用户提供 GPT 服务。

在“双重违法”之下,使用 OpenAI API 接口的“套壳”应用处于随时被禁止运营的状态,这对于一个长期项目不是件好事情。国内监管之所以仍保持一定“宽容”,是因为行业毕竟在初期发展阶段,执法强度也有个由松到紧的过程。此次 OpenAI 方的封禁,可以倒逼国内项目走向合规发展的道路。

现状之下,选择国内 AI 模型进行迁移,成为所有套用 Open API 接口的应用需要考虑的关键解决方案之一。与此同时,国产大模型也不失时机地争相推出“搬家”方案。

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

通过迁移,原有应用的功能可以维持稳定,应用及背后公司也可以避免因失去 OpenAI API 而产生违约问题。在考察性价比之余,应用可优先考虑已经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大模型,避免新的合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截至 2024 年 3 月,我国共有 117 个大模型已经在网信办备案。

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

不过,自从 OpenAI 发布公告后,部分文章提出:使用 OpenAI API 的应用可以迁移至 Azure OpenAI。给出理由是,微软已经和 OpenAI 合作,且未禁止中国用户使用。那么,这些应用是否可以采纳该建议,且合规性如何?

Azure OpenAI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 Azure OpenAI。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Azure OpenAI 是微软提供的服务,可以实现对 OpenAI 大语言模型的 REST API 访问,这些模型包括 GPT-4、GPT-4 Turbo with Vision、GPT-3.5-Turbo 和嵌入模型系列。Azure OpenAI 服务完全由微软控制;微软在 Azure 环境中托管 OpenAI 模型,该服务不会与 OpenAI 运营的任何服务(例如 ChatGPT 或 OpenAI API)进行交互。而且,微软也在 OpenAI“断供” 事件后加入了这场迁移抢客盛宴。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和 OpenAI 不同,Azure OpenAI 并没有限制中国用户使用,这一点不管是在官方宣传还是工作人员口头回复都得到确认。不过矛盾的是,在一份官方产品可用服务区域文件中,似乎注明在中国不可用。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那么,我国使用 OpenAI API 接口做 AI 项目的企业,如果选择将自己的项目迁移至 Azure OpenAI,在合规方面可以高枕无忧吗?

合规存疑

作为一项全球服务,微软有完整的数据合规政策。如承诺数据不对 OpenAI 开放,不会被用于改进 OpenAI 或微软的产品、服务,随时可以删除,防止有害内容生成,遵守欧盟 GDPR 和 ISO 27001、ISO 27002 和 ISO 27018 的要求。然而,据曼昆律师了解到的信息,Azure OpenAI 的合规政策没有专门针对中国法律进行适配。因此,在以下方面,使用 Azure OpenAI 的合规性仍然存疑。

疑点 1 :数据出境

Azure 的中国服务由国内世纪互联公司运营,数据中心在中国境内。但 Azure OpenAI 属于全球服务,数据中心在中国境外。当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或者其他数据处理者传输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重要数据超过一定标准,需要向国家网信部门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这对于国内用户是很大的合规成本,且由于 Azure OpenAI 本身亦未查询到经过国内评估认证,难以保证可以顺利通过。

疑点 2 :未完成备案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凡是提供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当开展安全评估,并履行算法及模型备案手续。经检索,Azure OpenAI 并未完成算法和大模型备案。那么对于想面对境内公众提供服务的用户来说,很难证明是使用了合法来源的基础模型,以及满足其他监管要求。

总结:对于想应用于内部研发、运营使用,未面向公众,不涉及个人信息、重要数据的企业,Azure OpenAI 是个可选项;除此之外,则要慎重评估使用 Azure OpenAI 的合规风险。由于未能掌握完整信息,本人根据公开信息,试着对 Azure OpenAI 的合规性进行分析,如有事实出入,请微软联系更正。

最差方案

有业内人士提出,可以通过使用海外服务器或创建反向代理来绕开限制。这个方案是通过技术手段反封锁,但无法解决任何合规问题。相反,这样做会增加数据安全和隐私的风险。在运营方面,国内苹果和安卓的应用市场可以下架这类应用;应用服务的稳定性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小结

在 OpenAI 限制中国使用其 API 的背景下,国内现存 AI 企业考虑数据迁移至 Azure OpenAI 或其他国际服务时,必须仔细评估合规风险。与此同时,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法律挑战,企业或许应该积极探索本土化解决方案,而非一味寻求“平替”,在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中实现合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