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7 月 2024

为什么日企巨头索尼、Metaplanet纷纷高调进入Crypto领域?

为什么日企巨头索尼、Metaplanet纷纷高调进入Crypto领域?缩略图

来源:区块链骑士

索尼和Metaplanet这两家日本巨头在2024年加强了对Crypto资产的控制,这是因为日本正在与日益减少的货币作斗争

Crypto资产在日本的采用率越来越高,企业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为客户提供替代选择。

索尼以1030亿美元的估值收购了数字资产交易服务提供商Amber Japan,从而涉足Crypto资产领域。

根据发出的声明,该公司将更名为S.BLOX

Amber Japan运营着“WhaleFin”Crypto资产交易,此次收购将为该应用提供更易于使用的服务,并提供更多支持的货币和功能。WhaleFin在周一的公告中确认了这一进展。

公告中写道:“展望未来,作为索尼集团的一员,我们将通过与集团的多元化业务合作,努力在Crypto资产交易服务方面创造新的附加值。”

从另一方面看,自2022年FTX倒闭以来,Amber Japan一直在面临财务危机。早在索尼集团表示出收购倾向前,其母公司Amber Group就不得不与Fenbushi Capital进行债转股交易。

此外,有报道称投资公司Metaplanet也采取了类似的行动。

本周一,Metaplanet增投了价值102万美元的BTC,成为日本最大的BTC企业持有者。

与微策略公司(MicroStrategy)一样,自2024年4月以来,Metaplanet也在逐步增加其BTC持有量。

Metaplanet于6月11日披露其购买了160万美元的 BTC,并在6月24日承诺从债券发行中再购买600万美元。

为什么日企巨头索尼、Metaplanet纷纷高调进入Crypto领域?

报道称,该公司的基本政策是长期持有BTC

报告提到了该公司减少日元(日本本币)风险敞口的承诺,该公司还希望以优惠的税收结构为日本投资者提供接触Crypto资产的机会。

索尼和Metaplanet的举动表明,日本对Crypto资产的采用日益增多。同时,日本官员也在担心货币贬值

在日元大幅贬值和日本央行(BOJ)的一些货币政策的影响下,日本的Crypto资产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路透社6月27日报道,日本财务大臣铃木俊一和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表达了对日元暴跌的担忧。

日本央行副行长内田伸一也表示:“日元疲软是推高通胀的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在指导货币政策时将密切关注货币走势。”

货币的稳定变动是可控的,但单边的快速变动往往会影响国家经济

当货币贬值时,投资者可能会寻找其他资产来保护自己的财富或寻求更高的回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投资者可能会将BTC作为一种价值储存手段。

例如,Metaplanet表示,它将BTC作为储备资产,以减少因日本债务负担和由此导致的日元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在同样的情况下,随着美元在本周关键就业报告公布前走低,MicroStrategy公司创始人Michael Saylor发出了看涨BTC的呼吁,即卖出美元,买入BTC

长文解析Circle在MiCA法案下合规获发行USDC和EURC资格的历史机遇和起点

长文解析Circle在MiCA法案下合规获发行USDC和EURC资格的历史机遇和起点缩略图

来源:Aiying Payment Compliance

Circle公司宣布,其USDC和EURC稳定币已经符合欧盟新出台的稳定币法规,成为首个在MiCA法规下合规的全球稳定币发行者。从7月1日起,Circle公司正式向欧洲客户发行这两种稳定币。

这是互联网金融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意味着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已经确立了使稳定币成为合法电子货币的明确法规,推动加密货币市场进入主流支付、金融和商业基础设施的新阶段。

在此之前Aiying艾盈写了一篇《解析到法案将为行业所带来的影响,特别是稳定币的市场。MiCA要求法定货币支持的稳定币必须有足够的流动性储备,并获得“电子货币许可证(EMI)”。此外,还规定了稳定币的交易量上限和其他资产支持要求。6月30日是一个重要节点,要求交易所下架不符合规定的稳定币。

而Circle的USDC预计将从规模更大的竞争对手Tether Holdings Ltd.旗下USDT手中夺取市场份额。OKX、bianace、Bitstamp、Kraken已经采取措施,在今年近期都改变了在欧盟对USDT的交易支持,取消了使用该稳定币购买或出售其他加密资产的能力。

Circle此次的机遇与USDT的崛起有历史性相似

Aiying艾盈昨天文章《》有提到USDT最大的优势是先发优势,但崛起主要得益于交易所加持及行情爆发。在加密货币的蛮荒时代开始,从早期的比特币区块链到后期的以太坊生态,USDT 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同时也猜准了行情大爆发,如果回顾其持币地址和市值来看,虽然 2014 年成立,但其真正进入崛起是 2017 年,当年除了行情牛市外,USDT 开始了超级增发,被市场诟病操纵比特币价格。

但是事后看来,这属于因果倒置,容易被忽略的则是当年一个是中国关闭了虚拟货币交易,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则是USDT 当年同步上线了前三大交易所。

同样当下来说,根据根据 Chainalysis 《2023 年加密货币地理报告》的数据,该地区在 2022 年 7 月至 2023 年 6 月期间占全球交易量的 17.6%,这个份额由于Mica法案的出来,已经帮Cricle打扫好屋子,让他在这里驰骋了。

长文解析Circle在MiCA法案下合规获发行USDC和EURC资格的历史机遇和起点

而Cricle得益于欧元数字货币(即欧元稳定币)的增长和采用几乎是确定的。MICA法案为欧元数字货币的发行和运营设立了明确的规则,银行和电子货币机构都能够将欧元稳定币作为其产品和服务的核心部分。这意味着整个欧洲监管金融部门现在可以采用这个网络,显著扩展稳定币在商业和金融中的应用。这个市场在Aiying艾盈来看是非常巨大的。

Cricle的全球合规视野和起点成就了当下

在币圈的老炮都清楚USDC崛起于 USDT 危机之时,透明、受监管、更具流动性的资产储备赢得客户青睐。如果回顾 USDC 的崛起,其持币地址的大增通常对应 USDT持币的下滑,通常均为 USDT 发生风险事件之时,特别是由于其早期是合规交易所 coinbase 的唯一稳定币交易对,这种受监管加持给早期 USDC 市场扩张带来极大的好处,也是其冲击 USDT 第一宝座的主要竞争力。由于合规性,Defi 协议更加青睐 USDC,流动性挖矿使得 USDC 迅速起量,链上更占优。2020 年 Maker 引入受监管的稳定币 USDC 之后,USDC 就成为了各大 Defi 协议的首选,目前 MakerDAO、Compound 和 Aave 三大 Defi 协议是 USDC 的主要支持者,这背后除了受到监管的利好之外,更重要的是作为 Defi 协议的抵押品,USDC 相较于 USDT 具有更低的波动。USDC 的起点优势可以总结为合规优势。

在全球合规层面Cricle都做了哪些工作?

Circle 注册是美国财政部下属金融犯罪执行网络的货币服务业务机构,同时也按照各州对货币传输业务法律展开,整体被监管视为一种预付款方式。相较于USDT,USDC的储备资产是独立的,假设Circle 破产,根据纽约银行法和联邦破产法,这些储备资产将受到保护。

Circle公司是第一个在美国获得电子货币传输许可证的加密公司,也是第一个获得纽约BitLicense的公司,并在英国获得了电子货币发行许可证。

而两年前,欧盟达成了MiCA制度,并最终由欧洲议会批准,成为全球最全面的稳定币和数字资产市场法规。Circle公司随后宣布推出欧元稳定币,并全力使其符合欧盟的新法规。法国在建立加密和数字资产监管方面一直处于前沿,Circle公司选择法国作为欧洲总部,证明这一决定是明智的。公司与法国金融监管机构ACPR密切合作,使业务符合MiCA法规。

Circle公司现已获得ACPR的电子货币发行许可,并成为符合MiCA的USDC和EURC稳定币发行者。欧洲客户现可通过Circle Mint France直接获取USDC和EURC。

于是USDC顺利成为唯一符合欧洲新稳定币监管制度的全球主要稳定币。Circle公司与法国、欧盟和美国的监管机构密切合作,实现了全球稳定币在区块链网络上的完全可替换性,既保持了技术创新,又符合严格的监管标准。

目前,所有在欧洲流通的USDC和EURC均符合MiCA法规,Circle公司持有的所有EURC储备均在法国受监管机构的监督下管理,欧洲持有的USDC储备则由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欧盟内管理。欧洲用户持有的USDC仍然在全球范围内完全可替换,并可进行交易、转账、自主托管、用于DeFi等,无需任何变化。

除此之外我们知道USDC 并不直接与个人进行兑换。USDT 对于 10 万美元以上,只要付注册费即可直接与 Tether 进行兑换,但 Circle 是按照客户等级运行。只有其合作伙伴或者 A 类用户(交易所、金融机构)等有资格与 Circle 进行兑换。个人普通用户(B 类)需通过第三方渠道展开(如 coinbase)。而即日起,Circle公司将在欧洲市场直接与主要机构通过Circle Mint France发行和赎回USDC和EURC,包括交易所、做市商、经纪公司、消费钱包、金融科技公司、支付机构、银行和大型企业。这种市场销售制度很大的降低了用户出现洗钱的风险,有效的把风险通过大B端有效管理和隔离起来。

总结

MICA法案的启动预示着市场结构的重大转变,预计未来一年内,全球主要司法管辖区(包括日本、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阿联酋、巴西等)将推出全面的稳定币规则,所有这些都需要严格的监管合规。野蛮时代的灰度市场空间也被不断的压缩,最终与合规化监管市场进行大融合,我们都是这场金融时代变革的见证者。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缩略图

原文作者:IOSG Ventures

背景

两年前,在模块化区块链叙事兴起之初,我们撰文提出了我们对数据可用性(Data Availbility)赛道的观点和预测。正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模块化区块链的叙事已经盛行并推动了基础设施的创新,增强了网络的互操作性,并促进了生态系统内的更多合作与集成,各种 Rollup 即服务(RaaS)解决方案(Altlayer,Caldera, Conduit, Gelato)开始涌现。下图展示了 Rollup 开发工具 Conduit 的界面,显示了部署 Rollup 和选择 DA 方案已经变得异常简单和便捷。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 Conduit

在过去的两年中,Celestia,EigenDA,Avail,NearDA 等替代 DA 方案(Alt-DA)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各自展现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份额。同时,随着以太坊 EIP-4844 的上线,通过引入 blobs 来替代 calldata,大大降低了 Rollup 在以太坊原生 DA 层的使用成本。如今开发者和项目方在选择数据可用性层时面临更多的权衡,本文将追踪和分析现有的 DA 方案,深入探讨它们的性能成本、技术特点和市场表现,并提出我们对未来 DA 赛道发展的观点和思考。

1. 现有 DA 方案采用情况

使用以太坊原生 DA 链上解决方案的 Rollup 主要集中在那些已经从 calldata 存储更新为适配 Blob 的主流 Layer 2 方案上,包括 Arbitrum、Optimism 和 Base,以及 Starknet、zkSync 和 Scroll 等。Rollup 通过使用以太坊作为 DA 层,数据会被以太坊的全节点验证和存储,而受益于以太坊的安全性、去中心化程度、协议升级的延续性以及经济激励机制。综合型 L2 在以太坊的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位置,需要使用原生 DA 带来的上述正统性作为核心差异。(Vitalik 认为作为 rollup 的核心就是是无条件的安全保证:即使所有人都与你为敌,你也能取出你的资产。如果数据可用性依赖于外部系统,就无法得到这种等效的安全性)

然而将数据发布到以太坊主网伴随着导致高昂的成本,特别是在 EIP – 4844 之前 (calldata 成本为每字节 16 gas,仅仅 2023 年 12 月,L2 在 DA 成本上就花费了超过 15, 000 ETH)。因此出现了多种 Alt-DA 链下解决方案,如已上线的 Celestia、EigenDA 和还未上线的 Avail, 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如 DAS,纠删码, KZG 承诺等,降低了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成本。

这其中,Celestia 作为专门用于 DA 的模块化区块链,于 2023 年 10 月主网上线后已成为 DA 赛道的龙头项目,主要目标客户包括需要模块化架构的项目:跨链桥、结算层方案、defi 项目、游戏、排序器,以及不限于以太坊生态的 Layer 2 解决方案。其现有的客户包括 Omnichain DEX 协议 Orderly、专为 EVM-native ZK 应用定制的模块化 L2 Manta Pacific、基于 Base 的 L3 Hokum,以及专注于衍生品交易的 DEX Lyra 和 Aevo 等。Celestia 作为不局限于特定生态系统的模块化设计 DA 层先行者,其优势使得它成为许多新兴 Layer 2 项目的首选。

EigenDA 是由 EigenLabs 开发的,利用 EigenLayer 的 restaking 机制来提供高效、安全且可扩展的 DA 服务方案, 一定程度继承以太坊主网的安全性和庞大的验证者网络。EigenDA 专注于为以太坊生态系统提供高性能的 DA 解决方案。作为 Eigenlayer 上的首个主动验证服务(AVS),EigenDA 于 4 月同 Eigenlay 主网一同上线,现有的客户群体同样多样化,包括以太坊 L2 Swell、Celo、Mantle Network、以及搭建于 Eigenlayer 的多个其他 AVS,如去中心化计算栈 Versatus, Polymer、DEX 协议 DODO 和作为 Social L2 的 CyberConnect 等。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 EigenDA

2. 原生 DA(EIP-4844)和 现有 Alt-DA 的权衡

2.1 以太坊原生 DA

简单回顾以太坊原生 DA 解决方案的发展变化,坎昆升级之前,Rollup 主要使用 calldata 作为数据存储和传输的手段。由于永久存储和高网络拥堵,高昂的费用成为了扩展和采用的主要障碍。而 EIP-4844 作为主网升级,引入了 Blob 这一新的数据结构,Blobs 可以容纳大容量数据,但是相应会增加节点的存储负担。随着时间推移,存储需求会不断增加, 最终可能导致运行节点的硬件要求过高从而伤及去中心化。因此 Blobs 只需要存储约 18 天 ( 4096 个 epoch) 即会删除。

由于 Blobs 仅需临时存储且使用单独的费用市场, EIP-4844 实施后,取用各大 L2 采用 blob 之后前后 60 天的平均每天的 DA 成本 (ScrollStarknet 取前后 30 天),成本下降均在 99% 左右。其中由于所上传数据类型的不同(交易数据或是状态差异),采用 OP rollup 的 Layer 2 相对于 Zk Rollup 成本下降的受益更为明显。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 Dune Growthepie

EIP-4844 Blob 容量和存储特性及定价机制

Blob 的容量和存储特性:

  • 每个区块最多容纳 6 个 Blobs

  • 每个 Blob 可以存储高达 128 KB 的数据(即使未完全使用 128 KB 空间,发送者也需支付完整的 Blob 费用)

新的 blob gas 市场,运行方式类似于 EIP-1559 ,根据供需变化来调整 blob 基本费用:

  • 如果区块中的 blob 数量超过目标(当前为 3 个),增加 blob 基本费用。

  • 如果区块中的 blob 数量少于目标,减少 blob 基本费用。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 IOSG Ventures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 Dune / 以太坊区块 blobs 数量 3 天均线

L2 主要使用新引入的类型 3 交易,在以往交易基础上添加 max_fee_per_blob_gas 和 blob_versioned_hashes 字段,分别代表用户愿意支付的每 blob gas 的最大费用和 kzg_to_versioned_hash 的哈希输出列表。

这种新的定价机制意味着类型 3 交易仍然需要 max_fee_per_gas 和 max_priority_fee_per_gas 字段,并受现有 EIP-1559 市场的约束。除了 blob 空间外,类型 3 交易仍需支付其使用的 EVM 空间。

因此, blobs 仍然存在区块空间的争用,造成成本的不确定性,因为每个区块的 blob 空间有限,而 blob 的 gas fee market 是根据需求动态调整的。

所以,以太坊作为通用链,短板还在于区块空间的不确定性——可能突然有类似 NFT Minting、空投申领等链上活动的出现导致链上拥堵,Blob 的定价就会被抬高,使得 Rollup 没有办法估计成本基础。这会造成 Rollup 开支预算不确定导致利润率不稳定,提升了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新项目的使用壁垒,项目方难以确定以太坊 DA 是否能作为长期的方案。下图中大部分时间使用 blob 会比 calldata 便宜 98% 左右,但下图中可见某一时段使用 Blobs 仅比使用 Calldata 便宜 59% 。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 Ethernow

我们计算两次 blob 传输的费用举例: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 Ethernow

图中为一次 2024 年 03 月 28 日某一区块中 Zksync 的 Validator Timelock 的类型 3 交易, 我们根据 blob 费用,执行基础费用和优先费用分解计算一下它的数据成本: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假设以太坊的价格为 $ 3600 ,当时使用 1 Mib blob 的数据成本大概为:

4 × 0.018 ETH× 3600 USD/ETH = 259.2 USD

我们再取 6 月 24 日的一次 zksync era 的类型 3 交易: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 Ethernow

彼时主网活动略有下降,分解计算一下其数据成本: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当时使用 1 Mib blob 的数据成本大概为:

4 × 0.0021 ETH× 3600 USD/ETH = 30.24 USD

由此可见使用 blobs 传输数据的成本的不确定性,且仍然相对高昂。然而对于一个 rollup 而言,选择 DA 方案时,成本结构的稳定性是关键考虑因素之一。

2.2 Celestia

作为模块化区块链的开山鼻祖,Celestia 专注于提供 DA 层和共识层,将执行层分离出去,从而专门优化 DA 功能,提高效率和可扩展性。Celestia 作为一个链下解决方案的 L1 相比使用以太坊链上的方法具有许多不一样的技术特点,从而减少了数据可用的成本,也相对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模块化设计使 Celestia 极具灵活性,允许开发者自由选择执行环境,不限于特定的虚拟机(VM),使得 Celestia 能够支持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满足多样化需求。

Rollup 如要整合 Celestia 作为 DA 层,需将执行层产生的交易数据(Data Blob)提交到 Celestia 网络,而不是原来的 Layer 1 (以太坊)以确保数据可用性以便验证和交易。Celestia 的数据可用性采样(DAS)技术通过使用二维 RS 纠删码编码方案对区块数据进行重新编码,允许轻节点只需下载区块数据的一小部分即可多轮随机采样验证数据的可用性,并且允许多个节点并行处理不同的数据部分,提升了整体效率。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Celestia.org

过程中另一项关键技术是 Celestia 引入的命名空间 Merkle 树(NMTs)技术,使得不同的 rollup 只需下载与自己相关的交易数据,从而提高数据处理效率。NMTs 不仅减少了数据冗余,提升了系统性能,还为开发者提供了更高效的数据处理方式。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安全性方面,Celestia 基于 Tendermint 共识机制,验证人对 Data Blob 达成一致性,确保数据在网络中的可用性和一致性,能够容忍最多三分之一的验证者节点出现故障或恶意行为。通过质押 TIA 代币,Celestia 的验证者受到经济激励,确保诚实行为,并对恶意行为或不当操作进行罚没,从而保障网络的安全性。目前 Celestia 的 TVL 约为 64.4 亿美元,全节点数量为 100 个。

关于可拓展性,Celestia 的区块大小可以根据网络中活跃轻节点的数量进行动态调整。随着更多节点的加入,Celestia 可以安全地增加区块大小,理论上无限提高吞吐量和可扩展性。目前的数据显示,其数据吞吐量约为 6.67 MB/s。

Celestia Blob 容量和存储特性及定价机制:

为了成本的比较,我们在此简单讨论 celestia 的性能以及定价机制。用户在 Celestia 上提交数据时,通过提交 Blob 交易(BlobTx)实现,费用由 blob space 费用和 gas 费组成。

具体来说,每个 Blob 的最大大小限制略小于 2 MiB(1, 973, 786 字节),每个区块可以包含多个 Blob,具体数量取决于区块的总大小限制。当前最大区块大小为 64 x 64 shares(约 2 MiB),总共 4096 个 shares,其中一个 share 保留用于 PFB(PayForBlobs)交易,其余 4095 个 shares 用于数据存储。Celestia 的费用市场类似于以太坊的 EIP-1559 机制,使用基于 gas 价格的优先级内存池。交易费用较高的交易会被验证者优先处理,费用由每笔交易的固定费用以及基于每个 Blob 大小的可变费用组成。

根据 celenium 上的 rollup 数据综合统计(6 月 17 日),对于各个整合 Celestia 的客户,使用 Celestia 的 DA 成本在 0.02-0.25 Tia/Mib 之间,折合 6 月 17 日的 $TIA 的价格 ($ 7.26),几个主要客户的 DA 成本在 $ 0.15 – $ 1.82/MiB 不等。因此,与以太坊链上原生 DA 相比,Celestia 提供了一个具有竞争力且稳定的成本结构。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 Celenium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 Celenium,gas price 稳定在 0.015 UTIA 左右 ( 1 uTIA = TIA × 10 − 6)

但是, Celestia 本身是 Layer 1 区块链网络,需要 P2P 网络对 Data Blob 进行广播和共识,虽然轻节点可以采用 DAS 来确保数据可用,但网络对其全节点仍然有着很高的要求(128 MB/s 下载和 12.5 MB/s 上传),为去中心化和未来吞吐量提升带来障碍。相比之下,EigenDA 采用了不同的架构——不需要做共识,也不需要 P2P 网络。

2.3 EigenDA

作为利用 EigenLayer 构建的主动验证服务(AVS),EigenDA 通过再质押机制,利用以太坊的安全性(不需要引入新的验证器集,以太坊验证者可以自由选择加入,EigenDA 的再质押节点是以太坊节点的子集)来保障数据可用性,很好地直接利用了现有基础设施。其主要工作流程为,Rollup sequencer 生成 Blob Data 后将其发送给 Disperser(可由 rollup 本身运行,或通过第三方,比如 EigenLabs),Disperser 会对 Blob Data 进行数据分片,生成纠删码及 KZG 承诺,然后发布到 EigenDA 的节点,而后 EigenDA 的节点会验证 Attestation 并保障数据可用性,验证结束后,节点需将数据进行存储并将数字签名发送回 Disperser。最后,Disperser 讲收集签名并将其上传给以太坊主网上的 EigenDA 智能合约进行最终的聚合签名的正确性验证。

核心的 idea 依旧是利用技术减少对节点的数据存储和验证算力的要求。然而,EigenDA 选择了与以太坊升级相一致的 KZG 承诺验证技术来实现。此外,EigenDA 不依赖共识协议和 P2P 传播,而是使用单播来进一步提高共识速度。

而对于确保 EigenDA 节点真的对数据可用进行了存储,EigenDA 使用托管证明(Proof of Custody)方法,如果出现,惰性验证器任何人都可以向 EigenDA 智能合约提交证明,该证明将由智能合约进行验证。如果验证成功,惰性验证器将被 Slashing。

因此,EigenDA 的解决方案过程都是在以太坊上进行,由以太坊提供共识保证,因此不必受限于共识协议和 P2P 网络低吞吐量的瓶颈,节点无需等待顺序排序,可以直接并行处理数据可用性证明,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效率。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 Eigenlayer

EigenDA 的容量性能及费用:

EigenDA 目前的节点运营商数量为 266 个。其最大吞吐量目标在 10 Mbps。根据 7 天平均数据,EigenDA 的数据吞吐量为 0.685 Mib/s,数据存储和传输费用约为 0.001 Gas/Byte,折合下来,假设 gas 费用为 10 gwei 且以太坊价格为 $ 3600,每 1 MB 数据的费用约为 0.038 美元。总质押 TVL 为 3.33 M ETH, 接近 12 亿美元。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 EigenDA.xyz

综合比较分析 Celestia vs. EigenDA

从技术角度来看,Celestia 和 EigenDA 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首先,在节点负载方面,Celestia 的全节点需要处理广播、共识和验证,下载带宽需求为 128 MB/s,上传带宽需求为 12.5 MB/s,而 EigenDA 的节点不处理广播和共识,带宽需求仅为 0.3 MB/s,而且其可以使用以太坊节点的子集。其次,吞吐量方面,Celestia 的最大吞吐量约为 6.67 MB/s,而 EigenDA 目标达到最大 10 MB/s。在安全性方面,Celestia 的安全性来源于其网络价值,质押价值约为 66.5 亿美元,攻击成本超过 40 亿美元。EigenDA 基于重新质押的资产价值和主网运营者份额继承了一部分以太坊的安全性,目前的 TVL 接近 12 亿美元,大约继承了以太坊 2% 的安全性。

综合来看,Celestia 的竞争优势在于其灵活的模块化设计和较高的数据吞吐量,使其更受中小型 L2 和应用链的青睐。而 EigenDA 的优势采用了使用以太坊基础设施,将数据可用性与共识解耦带来的正统性。未来,随着模块化和应用链双重趋势的发展,Celestia 可能从增量市场中受益,而 EigenDA 则可能在需要更高安全性的以太坊中心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3. Avail 和 NearDA

虽然目前 Celestia 和 EigenDA 在数据可用性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未来的竞争格局可能会发生变化。随着 Avail 和 NearDA 这两个项目的潜在上线,数据可用性领域的竞争态势有望进一步加剧。

Avail 是一个专注于数据可用性的区块链网络,旨在为 EVM 兼容的区块链和 Rollups 提供高效的交易排序和数据存储服务。它采用继承自 Polkadot SDK 的 BABE 和 GRANDPA 共识机制,Avail 使用 KZG 多项式承诺作为有效性证明,使用提名权益证明 (NPoS) 支持多达 1, 000 个验证者,并通过独特的轻客户端 P2P 网络采样机制提供可靠的备份。

另一方面,NearDA 是由 NEAR Foundation 推出的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主要为 ETH Rollup 和以太坊开发者提供 DA 服务。它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具有成本效益的 DA 解决方案,去中心化程度与 Near Protocol 相当。目前已经与 Polygon CDK、Arbitrum、Optimism 等以太坊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参与者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而短期看来,对于 Rollups 来说,更有效地减少边际成本是最好建立壁垒的方法,其中针对市场状况调整收入和成本模式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4. 针对特定场景的 DA

除了上述这样的针对 rollup 的通用性 DA 以外,当前 DA 赛道也萌生了一些比较早期的,以及针对特定场景的 DA 项目,如专为 AI 定制的高吞吐量 DA 方案 Zerogravity(0 G),和比特币 DA 方案 Nubit。

4.1 Zerogravity(0 G)

AI 应用对数据可用性的需求与传统区块链应用不同。AI 模型训练和运行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包括模型参数、训练数据集、实时数据请求等。这些数据需要快速、可靠地存储和传输,以确保 AI 模型的效率和性能。然而,现有的通用 DA 方案,如 Celestia 和 EigenDA,主要设计用于满足普通区块链应用的数据可用性需求,在处理超高吞吐量、低延迟的大规模数据传输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ZeroGravity ( 0 G) 希望通过模块化设计和高性能数据传输来专门满足 AI 应用的需求。其模块化设计将数据可用性工作流分为数据发布和数据存储两个通道,使得系统可以随着节点数量的增加而线性扩展。数据存储通道专注于大数据传输,确保大数据可以几乎瞬时存储和访问。而数据发布通道则用于保证数据的可用性,通过一个基于多数诚实假设的仲裁系统进行验证。0 G Storage 是一个由存储节点网络组成的链上数据库。存储节点通过「随机访问证明」(PoRA) 挖矿过程参与,确保数据的可用性和完整性。它支持存储各种类型的 AI 相关数据,包括模型、训练数据、用户请求和实时检索增强生成 (RAG) 数据。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Source: 0 G

0 G 通过创新的系统设计,声称其目标是实现每秒 GB 级的链上数据传输,远超目前市场上的其他 DA 方案(如 Celestia 和 EigenDA 的每秒 MB 级数据传输)。具体来说, 0 G 声称其数据吞吐量可达每秒 50 到 100 GB,能够支持需要大量数据传输的 AI 模型训练等场景。

4.2 Nubit

在比特币生态逐渐起步并受到关注,有关比特币的各类技术路线也风起云涌,随着这些技术路线的发展,Ordinals、Layer 2、预言机等应用程序对高效、安全的数据可用性解决方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些应用程序需要能够快速、可靠地存储和传输大量数据,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用户体验的提升。例如,Ordinals 需要高效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来支持数字艺术品的创建和交易,Layer 2 解决方案需要高吞吐量和低延迟来实现更好的扩展性,而预言机需要可靠的数据传输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Nubit 是比特币生态中首个原生的数据可用性 (DA) 层项目,旨在解决比特币主网吞吐量有限的问题,并为比特币生态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设施支持。Nubit 的工作流程包括数据提交、验证、广播、存储、采样和共识等多个步骤,确保数据的高效处理和高可用性。用户提交的数据经过 RS 编码处理后,由验证者节点使用 NuBFT 共识算法进行验证,并生成 KZG 承诺。验证后的数据块被广播到全网,存储节点负责存储完整数据块,而轻客户端通过数据可用性采样(DAS)协议验证数据的可用性。即使在网络故障情况下,节点仍可通过全存储节点和比特币网络上的 KZG 承诺恢复数据。

IOSG Ventures:详解DA生态和竞争格局

Nubit 旨在为比特币生态项目提供基础设施,已与多个项目如 Babylon、Merlin Chain、Polyhedra 等建立了合作关系,Nubit 将降低数据存储成本,比如在铭文市场需求激增的情况下, Nubit 可以服务与比特币 Layer 2 大幅降低数据发布成本,使得在比特币上存储和处理数据变得更加经济实惠。

5. Closing Thoughts

分析 DA 赛道的项目差异,我们在安全性(包括数据完整性、网络共识等)、可定制性与互操作性、性能和成本随着这些 DA 方案的广泛采用和不同项目在 DA 层选择上的差异,我们看到了一系列独特的技术和市场定位。

未来我们相信更多的 App-Rollup 会被推出市场。然而虽然潜在的市场增大,DA 赛道头部效应明显,Celestia、EigenDA 等会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留给腰尾部的机会不多,竞争也在加剧。目前的容量对 Rollup 来说供大于求,例如在上线主网后,Celestia 网络带宽的利用率长期在 0.1% 以下,远低于其每日 46, 080 MB 的最大支持容量。然而,相较于以太坊目前的 15 个 Rollup 和每日 700 MB 的数据量,Celestia 的活动量仍有很大可用空间。

当然不排除未来可能有高性能网络对高 DA 带宽的需求,或例如 AI 项目的需求,此外还有一些比较早期的,以及针对特定场景的 DA 例如 Bitcoin DA,或许在细分领域可获得不错的市场份额。但 DA 本质上是个 to B 业务,DA 项目方的收入和生态项目的数量质量息息相关。现阶段我们认为市场上不需要过多的链下 DA 解决方案,除非其成本和效率实现几个数量级的飞跃。

总的来说,现在来看 DA 的商业模式中供应充足,但赛道的发展仍在演变,各种方案在技术和市场定位上展现出不同的竞争力。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

References:

从余承东“示弱”比亚迪,看华为的战略理性与战略纪律

从余承东“示弱”比亚迪,看华为的战略理性与战略纪律缩略图

导语:从放弃20万人民币以内市场的战略选择,我们能看到华为这家企业在战略认知上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在战略选择上的理性与战略执行上的纪律性。而这正是华为这种世界级优秀企业的特征所在。

从余承东“示弱”比亚迪,看华为的战略理性与战略纪律

砺石 | 作者 砺石商业评论 | 出品

1

曾经在智能手机行业“大杀四方”的余承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终于遇到了真正的对手。

在前一段时间举行的“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余承东展示了自己一贯的“大嘴”风格,其表示,“现在在智能电动网联汽车里,全世界的卷王应该是比亚迪,因为它有超低成本的能力。但是我们不善于卷超低价格,我们善于卷价值。”

余承东的这个发言明显有借贬低比亚迪以抬高自身的倾向,其会给公众造成一种误导,即比亚迪相较华为只是价格优势,而非价值优势。这个说法与事实严重不符。

首先,比亚迪旗下的仰望、腾势与方程豹是中国汽车产业最具潜力的高端品牌矩阵。其中,仰望品牌创造了中国汽车品牌在100万人民币以上市场的历史,腾势品牌更是几乎以一己之力颠覆了别克GL8在中国MPV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方程豹品牌也成功在中高端硬派越野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比亚迪主品牌拥有王朝网的秦、汉、唐、宋、元与海洋系列的海鸥、海豚、海豹、海狮、驱逐舰等多款爆款产品,这些产品的销量之所以都能在同级别车型中位居领先地位,核心便在于性价比优势,而性价比本身就蕴含了价格与价值两个关键要素。

从上述看,无论是在中高端市场还是性价比市场,比亚迪都有着相较华为系产品更为明显的价值优势。因此,对于余承东的“小聪明”,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给予了有力回击,他在一场直播中表示,“我们也欢迎其他品牌,把车开到我们的展台上,浮浮水,上个大坡,上个小坡,把刹车和转向去掉试试。这都是同台竞技,台都搭好了,欢迎大家来。”

另外,他还直接点名余承东,表示比亚迪和华为都在深圳,也是战略合作伙伴,华为的一些产品也是比亚迪做的,在很多领域比亚迪也采买华为的东西。对于余承东,对于华为,他本人都是非常的尊敬,但他觉得如果余承东平时在发布会以及论坛上,少进行一些对比的话,会有更多人喜欢余承东,也会给华为的品牌加分。

在中国商业界,还很少有其他企业敢在公开场合硬怼华为余承东的,而这次其却被一家企业的普通中层硬怼。换作是其他企业,余承东一定会回怼回去,但对于比亚迪,其展现出了少有的克制,这大有可能是受到了华为高层领导的明令禁止,禁止其与比亚迪这家同是“民族之光”,关系也颇为紧密的同城企业开战。在随后不久的一场公开论坛上,余承东在被问及是否会推出20万元以下的车型时,其谦逊地表示,“与(比亚迪)这样优秀的车企相比,他们通过对供应链的掌控和部件海量的制造,做到了低成本,我们还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现在只能做20万元以上的,20万元以下的车型等将来具备成本能力的时候再做”。

余承东的这个答复,引起了笔者的极大注意。一方面,一向被称为“余大嘴”的余承东能够表现得如此谦逊,主动向比亚迪“示弱”极为罕见;另一方面,我们从侧面也能看到华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取舍,以及取舍背后在战略认知上的深刻洞察力,在战略执行上的纪律性,而这正是华为这种世界级优秀企业的特征所在。

2

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有一个基本常识,即企业的战略选择要重点考虑两个要素。一方面是要基于企业内部的资源与能力;另一方面是要基于外部的竞争环境。

从余承东“示弱”比亚迪,看华为的战略理性与战略纪律

在当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亚迪是绝对的领导者,尤其在20万以内的性价比市场其具有其他任何竞争对手都所无法比拟的成本优势与定价权。而在性价比市场,消费者对价格极为敏感,所以像华为这样的汽车新进入者很难与比亚迪在该市场进行竞争。

而在20万人民币以上的中高端市场,一方面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更低,另外一方面比亚迪由于战略节奏原因,尚未在该市场完全发力,这便给到其他造车新势力企业一些创新致胜的机会。其中,理想汽车是最为敏锐从中捕捉到商机的企业。

在理想汽车之前,中大型与大型SUV车型由于售价高昂,在中国汽车行业只是一个销量规模很小的市场,且主要被BBA等外资豪华品牌垄断,类似比亚迪、吉利与奇瑞等这样的主流国产品牌基本上都没有涉及。是理想汽车率先聚焦在这块蓝海市场,并以二分之一外资豪华品牌车型的价格,相继推出了理想ONE、L7、L8与L9等累计4款中大型与大型SUV产品,成功吸引了那些喜欢大车型但之前因为价格望而却步的消费者,在该细分市场取得了较大成功。

在理想汽车验证了该市场的巨大潜力后,华为赋能的问界品牌也便迅速跟进,于2023年相继推出M7、M9两款车型来完全对标理想汽车的L7与L9,也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绩,一度多个月度的销量都超过了理想汽车。

而在理想汽车与华为问界通过避开比亚迪的主战场,在中高端SUV领域另辟蹊径取得质的突破时,类似小鹏、哪吒与威马等其他新势力品牌却在比亚迪的主战场与其苦苦争夺,打一场注定无法取胜的战争。

从余承东“聚焦做20万以上车型”的发言,我们能看到问界在M7与M9两款产品上的成功并非只是幸运,而是华为在对自身资源、能力与外部竞争结构进行充分分析的情况下,而主动做出的一个极为清醒的战略选择。

在此背后,也离不开华为在研发管理领域著名的IPD(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市场真实需求驱动的一种先进研发模式,可以实现产品定义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研发周期的显著缩短,产品成本的显著降低,产品质量的显著提高与市场销售的显著提升。

3

随着问界品牌的成功,华为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也开始渐入佳境。除了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品牌,华为还与奇瑞、北汽与江淮汽车等传统车企分别合作了智界、享界与傲界(待定)等品牌。

从余承东“示弱”比亚迪,看华为的战略理性与战略纪律

当前,智界品牌的首款车型智界S7已经发售,售价24.98-34.98万人民币,虽然成绩远不如问界品牌表现的那样耀眼,但连续两个月5000+台的月销量还是颇为可观。享界品牌的首款车型S9也已经对外亮相,整车尺寸为“5160*1987*1498”,定位中大型轿车,预售价45万人民币起。据悉,与江淮汽车合作的首款车型更是定位一款百万级轿车,对标宝马7系,新车预计将在今年第四季度正式上市。

上述一系列车型,能够充分证明余承东关于华为“聚焦做20万以上车型”的战略选择并非虚言。熟悉企业管理的读者会了解,在企业制定战略时最难的便是市场取舍,因为每一个市场都拥有巨大机会,放弃任何一个市场都会感到可惜。但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等客观规律又决定了,大多数企业都无法将战线拉得过长,这不仅会导致企业的资源分散,还不利于企业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起差异化的认知。

尤其20万以内的车型占据了中国汽车行业的绝大部分销量,企业能够放弃该市场便更为不易。而华为便展示了一家优秀企业在战略上的理性与纪律,它没有陷入多线作战的战略陷阱,而是将战略尽量精简,聚焦在20万以上的中高端市场。一方面这有助于华为发挥出其惯有的“对着一个城墙口”冲锋的饱和攻击优势,另一方面也将逐渐夯实华为汽车在中高端领域的品牌形象,这对其长期发展具有极大价值。

而我们反观小米汽车,雷军最初希望通过小米汽车的高端化来改善小米整个品牌的高端化形象。但最终在制定产品战略与发布产品时,还是向短期销量所妥协,将首款中大型轿车车型的起售价拉低到21.98万人民币,最终吸引的主要还是一些追求性价比的年轻用户,且女性用户占据了较大比例,这导致小米汽车之后车型的定价变得更为艰难,也让雷军最初希望通过小米汽车来提升小米品牌高端化的战略设想而落空。

在智能手机领域,小米便因品牌力的差距而逐渐被华为拉开差距,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小米汽车势必再次重蹈品牌力逐渐下滑的覆辙,而失去在中高端市场的可能性。这种结果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小米相较华为在战略纪律性上的巨大差距。

币圈大佬们有什么动机「救火」Curve

撰文:Steven,E2M 研究员

来源:E2M Research

日常讨论 思考

去年 7 月底 Curve 被盗后,各方 OG、机构及 VC 都鼎力相助。比特大陆和 Matrixport 联合创始人吴忌寒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在即将到来的 RWA 浪潮中,CRV 是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我已抄底买入,不构成财务建议。」

黄立成在社交媒体上确认自己通过 OTC 从 Curve 创始人处收购 375 万枚 CRV 并质押锁定在 Curve 协议中。次日,孙宇晨的相关地址也向 Egorov 地址转入 200 万枚 USDT,并获得 500 万枚 CRV。

紧接着就是 Yearn Finance、Stake DAO 等项目,以及 DWF 等一众机构和 VC 纷纷参与到 CRV 的救火行动中。

对于这些团体为 Curve 站台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救?这一点非常困惑。

收益率是一个 web3 横向对比的事情,已经不再是具体的细分赛道

CM:Curve 创始人把自己筹码卖了,然后和 Curve 没啥关系了是否会有影响?没啥问题。基建层协议在一定阶段后就没必要开发了。已经足够成熟了。抛开市场层面,不开发了也不会影响对他的使用。很多救市的人意识到了这个点,因此有这个动力。 Curve 有几个模型,这些都可以让 VeCrv 持有者自主治理。就现有的机构,参数、配置完全能够自运转,符合去中心化应用的一个初衷,权限完全下降社区。 DEX Llama 稳定币算法 + 借贷市场 VE 模型 贿赂和流动性系统 至于市场表现怎么样是另一个事情。基本确定基本面比上一次差。和以前相比不会有太突出的表现,但是周期拉长流动性挖矿还是会有需求的。如果认为链上是一个百花齐放的状态,Curve 还是有机会的,Uni 没法解决问题。Curve 提供了一个整套的框架,同时筹码完成了一个去中心化。跨周期的打算前景会更好一些,前提是认为链上未来是需要激励的。 购买者有很多项目方。流动性挖矿是上个周期起家的核心方式。项目早期在启动的时候都是,租用流动性。Crv 解决了一个项目方在早期启动时不需要通胀自己的经济模型,而是用租用 Crv 的流动性,从而解决了代币通胀的问题,把代币用在其他的 Utility 上。同时代币在解锁以后依旧有意义。Crv 也可以支持非稳定币的交易,与 Uniswap 类似。当时购买的时候排队时买不到的,优先给项目方。项目不会死掉,短时间不会被 Uniswap 蚕食掉

1. 事件 时间点 1

Arkham 发文表示 Curve 创始人 Michael Egorov 目前在 5 个协议的 5 个账户上以 1.4 亿美元 CRV 作为抵押借出 9570 万美元的稳定币(主要是 crvUSD)。其中,Michael 有 5000 万美元 crvUSD 借款在 Llamalend 上,Egorov 的 3 个账户已经占了该协议上所借 crvUSD 的 90% 以上。

币圈大佬们有什么动机「救火」Curve

Arkham 指出,如果 CRV 的价格下跌约 10%,这些头寸可能会开始被清算。随后,CRV 跌幅持续扩大,一度跌破 0.26 美元,达到历史新低,Michael 多个地址上的 CRV 借贷仓位也逐渐跌破清算阈值。

币圈大佬们有什么动机「救火」Curve

时间点 2

币圈大佬们有什么动机「救火」Curve

时间点 3 现状 数据来源:https://platform.arkhamintelligence.com/explorer/entity/michael-egorov

币圈大佬们有什么动机「救火」Curve

投资者面对的就是灾难了。

一方面是价格下跌引发的其余借贷平台清算,Fraxlend 的贷款人遭受数百万美元的清算,据 Lookonchain 监测,有用户在 Fraxlend 上被清算 1058 万枚 CRV(330 万美元)。

2. Curve 数据情况对比 20240616

交易量 3pool((12.3m)、steth()6.7M)、fraxUSDC($756.8M)

币圈大佬们有什么动机「救火」Curve

TVL 对比去年前三 fraxusdc($15.8m)、steth($249.7m)、3pool($178.3m)

币圈大佬们有什么动机「救火」Curve

Frax TVL 太低了单独截了一下

币圈大佬们有什么动机「救火」Curve

202307——参考当时的研究报告

TVL 前十的 Pool,fraxusdc($0.6b)、steth($0.58b)、3pool($296.65m) 的排前三位

币圈大佬们有什么动机「救火」Curve

交易量前 3 位,3pool($47.86m)、steth($18.64M)、fraxUSDC($17.96M),在 3pool TVL 仅有前两名的 1/2,交易量却超过2.5 倍。

币圈大佬们有什么动机「救火」Curve

对比 Uni

币圈大佬们有什么动机「救火」Curve

币圈大佬们有什么动机「救火」Curve

收入对比

左边新,右边为当时。

Uniswap 牛市交易土狗,熊市交易主流资产。

币圈大佬们有什么动机「救火」Curve

3. 这次事件展现的一些问题 Ve 模型头部效应带来的糟糕流动性

CurveWar 的本质就是争夺 Curve 的流动性,争夺到流动性以后,通过 Boost 来提升自己作为 LP 提供流动性的池子。但是流动性越高对于项目来说肯定是更好的。不同的项目购买 CRV 投票权的方式引发所谓的「战争」,而这可能导致市场的不稳定性和操纵行为。

最开始讨论 Curve 的时候,当时认为 Curve 有可能像个流量平台,新项目为了获得一定的关注度通过购买投票权来 Boost 自己的池子(例如当时的 Frax)。接近一年看下来根本达不到这种效果,收益率比不过积分展示或者 Pendle 以后基本被抛弃。 借贷清算

价格波动大的抵押物,例如 Crv、Aave、Comp 等或许不适合做抵押物。以后加密世界应该还是 usdt/usdc/dai+BTC+ETH 才能够做大。

借贷的风险很复杂,抵押物本身价格的波动和套娃搭乐高导致的杠杆和泡沫,让 Web3 借贷很难起规模效应。

撸毛工作室背后:链上交互规模化,揭秘Web3的“刷量”江湖

原创 | Odaily星球日报

作者 | 夫如何

近期,LayerZero以及各种二层项目针对撸毛群体展开猛烈的进攻,双方从规则制定到决定权拍板来看,多少显得并不势均力敌。各种反女巫政策的出台对应着多数符合要求的空投地址疑似“老鼠仓”,引发了曾经心有灵犀的两方群体之间的矛盾。

直到币安创始人何一发文讲述币圈的过往兴衰,并表示:“今天确实市场又变了。撸毛工作室和 L2 项目的自相残杀演变成闹剧,撸毛时代可能要结束了。”彻底将加密世界的目光对准了两方群体。

从外部视角来看,项目出台反女巫机制来限制撸毛工作室刷空投,撸毛工作室则不断提升成本以达到反女巫标准,项目方和撸毛工作室似乎是水火不容的对抗关系,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Odaily星球日报与撸毛工作室的创始人进行匿名采访,由LM(化名)为大家揭秘撸毛工作室与项目方背后不得不说的精彩故事。 撸毛工作室或诞生于KOL

“撸毛”这个词其实诞生很早,在机构级资本入场后,项目方不在需要通过IEO等形式进行公开代币融资,机构代替大众对早期项目进行投资使其生存并维持项目开发,大众参与项目早期建设而获得空投代币资格。

同时随着UniSwap空投代币的价值拉升,导致后续项目大家热衷于进行多地址交互,以此诞生了“撸毛”这个行为动词。

关于撸毛这个动机,采访对象LM说道:“早期虽然也在获取代币空投,比如UniSwap,但并未觉得能带来多高的收益,但在上一轮牛市末期,NFT板块热度较高,我结识一些知名的KOL,这些KOL应该是最早开始进行“撸毛”的群体,他们在Aptos空投代币时,至少每个人都获得的几十万 USDT,为此我真正意识到撸毛的价值,我第一个撸毛项目是Blur,因为当时NFT板块很火,Blur空投规则就是在该平台上交易,但是第一次撸毛没有相关经验,也犯了一些错,并没有实现太高的收益,利润在2000 USDT左右。”

那么LM真正实现撸毛业务集群化是因为什么契机诞生的?LM说道:“我真正开始建立撸毛工作室是L2兴起时,当时全网都在撸zk sync、Starknet等二层项目,我意识到需要建立工作室来形成规模化,毕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人多才能力量大。其实早于很长时间,就有相关撸毛工作室的成立。“

根据LM的回答可以看出,撸毛工作室大概在上一个牛市中后期开始逐渐诞生,发展至今已逐渐成熟。其中相关KOL为成为该业务的主体。 采访对象的独特撸毛工作室架构

在聊及目前LM的工作室业务时,LM说道:“目前我的工作室全职人员有7人左右,外加上实习以及分布式办公人员大体为20人。业务大体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KOL打造、社区、撸毛工作室。”

LM说道:“其中KOL打造并不是像传统MCN公司那样靠这些人挣钱,反而是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目前KOL打造的群体多是区块链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首先他们在Web3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并且后续也想在区块链行业发展,我希望通过提供一些教育,使他们能够在毕业后进入Web3的相关公司,这一方面为Web3输送一些人才,其次,对于我个人来讲,由于他们第一站是我的工作室,在其进入相关公司后,对于我个人也能提供一些知名度和相关好处。

KOL打造这一举措不但使Web3涌入大量的从业者,更能为LM带来潜在的回报,可以设想如果相关人员进入资本、项目方甚至交易所,那么后续能带来的价值显而易见,这不由让作者想到电影《无间道》中卧底的角色。

说起社区,LM打造的社区更多是做内容沉淀服务,流量依旧是目前核心竞争力,在社区方面LM并未过多介绍,不过社区对于撸毛工作室来讲能够提供项目信息多样性,通过社区运营也能使撸毛工作室具备一定的服务延展性。

说起最核心的业务——撸毛,LM说道:“关于撸毛业务,我们大体分为对内纯撸毛业务和半对外业务,其中纯撸毛业务主要是针对目前为发币项目进行精品式交互,我们不会采用脚本进行大批量交互,反而采用比较人工式的交互,保证每个地址能够拿到相应的代币空投。半对外业务更多是针对实习生和在校大学生,根据他们兴趣不同,比如有人喜欢技术类,研究相关节点的搭建;也有想要纯撸毛的人就提供相关撸毛信息来相互交流。”

为此作者追问,脚本式交互方式会产生的问题,LM说道:“我们之所以不采用脚本式撸毛,主要在于大部分脚本并不稳定,尤其涉及相关交易时,脚本机器人容易出错,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只要发生一次就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比如NFT平台的交易,脚本容易将价格较高的NFT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另外脚本式撸毛虽然适合于无成本得测试网交互,但很容易形成雷同性,以至于项目方在拉空投名单时,其中大部分反女巫规则限制的都是脚本刷单。”

在谈及撸毛工作室的日常工具和账号维护时,LM说道:“其实和大家日常使用的工具相差不大,比如指纹浏览器等,或者利用ChatGPT等AI工具提供工作效率等。至于社群账号维护,切记不要同一IP登录多个账号和同一账号多人登录,这样就能防止官方将账号认定为机器人账号。“

在问及撸毛工作室有没有接客户委托单时,LM说道:“这种单子也有,但我们接的比较少,主要在于利润并不高,而且我们自身并没有大量账号去为其服务,但其他工作室确实有在从事相关业务,比如Starknet空投,知名KOL跑路事件,据说卷走2000万枚代币,价值过亿。”

根据LM所述,他的工作室业务更多样性,除撸毛外,还从事KOL打造和社区运营等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撸毛工作室的业务逐渐从单一撸毛转向多元发展。 撸毛工作室与项目方的竞争合作关系

在本次采访中,作者更多是围绕撸毛工作室和项目方之间的关系与LM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挖掘出项目方是否和撸毛工作室有利益相关的输送,不负众望,同时也非常感谢LM的非常真实的回答,为大家揭开项目方与撸毛工作室背后的关系。 项目方暗箱操作,空投不再成为幸存者偏差

在谈及项目方与撸毛工作室的关系时,LM形象的用Web2淘宝平台刷单比喻:“我认为撸毛工作室和项目方更像是淘宝平台的商品刷单,商家为了让自己的商品排在搜索前列,在刷单平台上上架相关激励,吸引刷单人员进行刷单,这是在数据层面吸引用户的手段。”

不过淘宝刷单是商家主动寻找相关人员进行操作,但作者此时追问,Web3的项目方是否也会主动找到撸毛工作室进行空投交互呢,能给撸毛工作室带来什么回报呢?LM说道:“这具体要分项目的大小,大的项目是不会主动找撸毛工作室去刷交互,因为他们本身不缺流量,大家都在撸,反而小的项目需要撸毛工作室的配合,因为只有数据好看才有可能上交易所。一般这些项目方不会给撸毛工作室相关实际激励,但他们会将反女巫规则事先告诉我们。有了反女巫规则,那么实际上我们已经拿到确定性代币奖励了。”

在问及项目方与撸毛工作室合作的细节时,LM说道:“撸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成本的,另一种是无成本的。一般项目方找到我们都是后者居多,无成本的又分项目大小,一般小项目的测试网找到撸毛工作室的比较多,这样我们就通过事先知晓反女巫规则进行刷空投,项目方想要测试网的数据好看,进而提高知名度。至于大项目很少会主动找到我们,更多的是我们去找他们来获取反女巫规则。不过也有一些知名项目在上知名交易所时,差了一定的交易数据,也会委托一些大型撸毛工作室来帮忙刷量。”

在问及市面上流传关于项目方与撸毛工作室合作返给项目代币的消息,LM说道:“目前我的工作室是没有接到相关业务,但身边的同行有接到类似的业务,其实这个玩法本质上是项目方退出机制的问题,由于目前大多数项目方的自身预留代币都需要一定的释放周期,并且相关交易所的上币规则中也会明确要求团队不能“出货”,以防止影响不好,这个时候可能是相关交易所或者做市商帮忙卖出。”

“但另一种就是项目方将目光放到空投中,因为项目方是空投规则的制定方,那如果在制定规则中将自身一部分地址包含在内,这是非常轻松且正常的现象。并且不一定需要和撸毛工作室进行合作,项目方自身就能满足这些要求,比如在TVL处在多少区间、交互时间、地址余额、交互次数等,并且GameFi类项目更易于操作,比如等级限制、登陆时间等。对于项目方而言,只要将活跃用户划到空投标准区间,将为了撸毛的工作室或者个人进行隔离,对项目后续发展是不亏的。这样自身既能获得收益,又能保证核心用户不丢失,想必大多数项目方都会采用这种方式。“ 项目方的反女巫规则或是标榜自身数据“干净”的自夸手段

此前Layerzero的反女巫规则似乎将撸毛工作室和委托客户形成对立关系,举报反而获得更多代币,关于此事,您以及身边同行如何看待呢?

LM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先从项目方角度介绍了项目的需求客户,他将项目的客户投入资金分为三个结构,分别是: 头部资金投入:约占总投入的10%。这一部分是由少数大额资金投入者贡献的,这些投入者的资金往往比后面90%的资金总和还要多。比如,一个人可能会投入100个比特币或1000个以太坊。 中部资金投入:约占总投入的30%。这部分资金来自中等规模的投资者,他们通常是项目的核心用户。例如,一个用户可能质押0.1到2.2个比特币。 尾部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来自大量的小额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可能每人只投入0.0001个比特币。

对于项目方来说,如何处理这些不同层次的投资者是一个关键问题。项目方可以选择是否要吸纳所有的投资者,还是只吸纳一定数量的投资者。这是他们需要做出的战略选择。

一般来说,一个项目方希望能够吸纳尽可能多的资金,以增强项目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设计出能够吸引不同层次投资者的机制,并确保这些机制能够有效运作,从而实现项目的长期良性发展。

综上,LM分析表示:“Layerzero的反女巫举措更多的是一种营销,在标榜项目并没有工作室的存在,都是真实用户。”

不得不说,LM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有道理,就算工作室能够举报委托客户也是较少的存在,这与大多数工作室“自撸”的数量无法相比。

同时LM并不认为在撸毛工作室和项目方之间存在对立关系,他说道:“撸毛工作室的出现为这些项目提供了有效的真实用户数据。正如此前所说,在Web2时代,这种现象非常常见,比如淘宝的刷量、交易和广告播放等。广告行业有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你投的70%的钱是浪费的,但你永远不知道是哪70%’。因此,我们可以将撸毛视为项目方给予用户的一种推广奖励。每个项目都需要这种推广奖励,而目前这是最优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我们行业的现象,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我认为,撸毛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业务。每个撸毛工作室都等于带来了数百个有效用户,只要按照规则参与项目,就不能简单地视为撸毛行为,而是为项目提供用户数据。”

“其次,对于项目的初期流动筹码释放方式,优先级最高的是超级头部资本(如a16z),其次是大交易所的新矿挖币或者相关Launchpool等。再之后是给有效用户的份额,最后才是小资本的投资释放。对于项目方而言,将代币分散给用户不仅能帮助宣传,还能获得高ROI。因此,撸毛工作室能够持续发展,因为项目方持续发布新项目,而每个项目都需要这些用户。”

“最后,在撸毛业务的前辈曾说过一句话‘撸毛业务其实是介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1.5级市场’,也就是撸毛行为不需要和项目进行沟通,只要项目需要发币,那么必然会有代币的产生规则,只要撸毛的人掌握了这个规则,那么必然会有大规模撸毛活动,甚至交易所也会为这类人群开放盘前交易。”

LM的立场是站在撸毛工作室的角度进行表述,从商业运转逻辑来看,项目方与撸毛工作室之间合作是一种合理的商业行为,项目方制定规则,撸毛工作室在规则内进行参与,两者都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进行相互合作。但站在普通用户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的合作损害了此前空投所带来的预期景象。不过Web3说到底也是商业活动,有利益的地方必然有“江湖”。

观点:Web3需要Mass Admission,而不是Mass Adoption

观点:Web3需要Mass Admission,而不是Mass Adoption缩略图

原文作者:加密韋馱(X:

老韭菜都知道,每次市场不景气时,大家就会怪市场没吸引 Web2 用户,所以没有新资金进来。这就是所谓的「Mass Adoption」大规模采用叙事,即 Crypto 的「Web3」产品要迎合 Web2 的非赚钱导向用户。

这个逻辑就好比「非洲小孩会饿死,因为你在中国浪费饭菜」,合乎情绪但毫无逻辑。

观点:Web3需要Mass Admission,而不是Mass Adoption

Mass Adoption – 先理解一下 Mass 到底是谁?

谁是 MASS「大众」?不要笼统地说是传统 Web2 用户——Bullshit。「大众」是一群不同但可分类的个体。

盲人不开国产电动车,不是因为他不支持国货,而是因为他没有驾照(没有需求)。任何东西能持续吸引用户,无非是因为用户有不可替代的需求,而它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车如此,Crypto 也是如此。

不管你认不认同,Crypto 是有边界的。它所有特性 ( 隐私也好、去中心化也罢)都来自于其的核心价值——无许可性,不是地球上大多数人用得上的。无许可性主要是为了应对银行、政府和大公司对自由的限制:银行不让你自由开户自由付款,你偏要;政府不让你投资炒作的不让赌的,你偏要;大公司大政府限制的言论,你偏要。

那些有需求的人绝不是多数人,大多数人是被体制规训的家畜。而是那些懂套利、反建制的「社会边缘人」——我把这种人的特性称为「商人」( 当然人格特性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类似一个光谱,强弱之分罢了 )。

他们未必真的经商,甚至未必有钱,但注定是少数,否则统治无法维持。

这些人会「在商言商」。如果普通人认为考个编制找份好工作就是把自己整个人批发价卖给「单位」这个中间商了,那么 Crypto 的受众就是那种要充分定价自己所有时间、精力、人脉等资源、把「自己」卖个好价钱的人。这类人必定是以赚钱为首要目标。

我们可能已经 Mass Adopted 了?

那我刚才说的「商人」光谱里,还有多少人没接触过 Crypto?

联合国数据,全球成年人「平均」年均收入 23000 U,算他拿出 10% 进入到 Crypto 不管他做什么,全球 80 亿人那就是 18.4 万亿。按照币安 2024 年 3 月现货交易量 1.12 千亿推算,全年光现货就 13 万多亿。也就是还有 30% 多的空间,当然算上其他交易所,可能早就超过了这个数字。

当然这是平均值,真要看还是全球收入排名前 10% 的人,占全球总收入的 52% ,差不多 8 亿人。http://Crypto.com 说 2023 年全球加密货币用户人数 5.2 亿,那么也差不多还有 30% 的空间。这 30% 多的空间被闭合以后,我们差不多会看到一个类似博彩行业的年均增长 ( 约 4.7% ), 也就是差不多等于美联储利率。

你觉得现在没有新用户,是因为市场即将达到自己的实际 TAM 极值。受过中高等教育的人在 2024 年还没听过比特币才是稀奇。

你还想「送戏下乡」去「Mass Adopt」的 Web2 用户? 但凡有可能被你 adopt 的,大概率已经接触过币了。

存量市场从来都不是问题,高频用户才是

我有博彩行业经历,算上线上线下,它是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从行业整体角度用「Mass Adoption」的逻辑来说,博彩不存在什么增量市场存量市场 —— 理论上全球的有钱人都是我的市场,因为有钱人都有赌性。博彩业的增长是随着全球通胀增长的。

线下博彩尚且有区域性,而 crypto 甚至是全球性的,业绩不受地区旅游业影响。因此 Crypto 和博彩从全产业层面逻辑是相通的。如果有一年业绩不好,不是因为没有新用户,就好比赌场不会拼客流量。而是已有用户出码少了,下注频率低了。

赌场主力两种人,一种是对一两种游戏特别精通且上瘾的,如老虎机,百家乐,那种老头老太居多(天天去,高频)。另一种贡献最多的就是 VIP 厅,基本占赌场 80% (可以理解为大户)。

同样的逻辑: Crypto 增长的本质就是培养高频和大户的过程。

Mass Admission 而不是 Mass Adoption

问一下有多少人懂得老虎机怎么算分?多少人会玩百家乐?多少人会德州?学习这些比学玩币成本更高:复杂的规则,博弈的胆量,进场的门槛(办会员,出码等)。

为何赌场没有「adoption」问题?因为赌场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需求(赌)的不可替代的解决方案。赌场对客户明确:你来就是为了赢钱。进赌场你要赢钱,就要学赌场的规矩。是赌场放你进来赌 (Admission),而不是迎合你其他身份的「日常需求」(Adoption)。

你很难想像赌厅出来告诉你「我要做一个赌客的社交关系网络,让他们主动在我们的 whisky bar 里多消费而不是抱着赢钱的目的来这里」——博彩业的发展顶多是从线下到线上,接受多种支付方式,更炫酷的老虎机主题,让 UX 更好罢了。

同样,Crypto/Web3 需要明确的是「让他们来赚钱!」,放(Admit)世界上的「商人」们来这里试着赢钱,条件是学习 Crypto 的规矩。他们赢钱的方式,就是进行涉及金流的博弈(交易、质押、借贷等),一切围着这个逻辑走。

那些不按规矩玩的(如做项目不看三盘理论,只听 KOL 炒币),以及玩得太菜导致破产的,都淘汰出去,留下的精通者就是形成肌肉记忆的高频用户,其中佼佼者就请进 VIP 厅而所谓建设,就是能让更多人来参加试炼,更快参加试炼,更多元酷炫的试炼,总下注更大,博弈更持续,以及为赌客提供身份炫耀的东西(赌厅是卖表卖高奢,Crypto 里是 NFT?)。这里说的不仅仅是做项目选材,也包括做增长。

总结

Mass Admission 是我看项目做项目的一个核心逻辑,甚至是第一个思考的逻辑。用这个逻辑,去想一想,为什么火的是 meme,火的是铭文,火的是 Solana,而不是 ETH 全系列 ( 除 Base),VC 币,RWA?为什么我说最缺的是 dev 而不是「用户」?

相信你会有不同的答案。

从VC和Builder的角度探讨链游的未来发展

原文作者:CaptainZ(X:

进入链游赛道方面的研究差不多有两年了,几乎看遍了市场上所有的游戏项目,从最开始的兴奋都后来的迷茫,再到看到全链游戏时的惊讶,充满了酸甜苦辣。我这里尝试着对链游未来的发展做一个思考总结,希望对于 VC 投资和游戏的 Builder 有所帮助。 

曾经链游作为 web3 行业的应用端,寄托了行业 mass adotpion 的重任,但结果大家都看得到,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昙花一现。之前 ABCED 的 Lao Bai ()讲到说,未来的链游有 3 个方向,分别是:

  1. 3 A 级别的 GameFi(可玩性很强的游戏,区块链只是用来发币) 

  2. 休闲小游戏级别的 GameFi(可玩性比较弱的游戏,区块链只是用来发币) 

  3. 全链上游戏(游戏逻辑写入智能合约) 

对于这个提法,我也深以为然,非常同意,但是对于发展的结果我有不同的看法。 

先说第一个。最开始链游的火爆是从农民世界,飞船之类的项目开始,说白了,没有任何可玩性,就是一个虚拟挖矿的旁氏资金盘。但大家认为是游戏的可玩性不够,所以 2020 年-2022 年期间各个 VC 巨额投资能制作优良游戏的传统工作室。那么是不是游戏达到3A级别的可玩性,就能破圈,成为一个成功的链游呢?不一定。 

这里首先需要引入“投资型用户”和“产品型用户”两个概念。Tracy ()在《Web3市场营销思维转型:以投资型用户为中心构建全新框架》这篇文章中首先提到了这两个概念: 

  • 产品型用户: 指的是消费用户,他们关注的是产品本身的使用体验和功能,期望通过产品获得满足感或便利性。 

  • 投资型用户: 指那些期望通过产品获得投资回报的用户群体。他们对产品的关注点不仅在于使用体验,更在于产品的经济价值和未来发展潜力。 

很显然,Web3的典型用户就是投资型用户,或者换句话来说,是投机心理非常强的 degen(赌徒),你不能指望这样的用户群体去老老实实地玩一款 3A 游戏,他们没这个时间,也没这个心情。要是你把 play to earn 的收益率设置的高一点,很快就会崩盘。3A 游戏的制作成本还是挺高的,崩盘太快的话,成本就收不回来了。 

3A 链游放到 Web3 圈子显然是不合适的,逻辑讲不通,这叫 PMF 错配。那怎么办?其实可以去做传统游戏圈啊,就把客户群体就 Web3 改到 Web2 就好了。不是可玩性很强吗?不是 AAA 级别吗?只要质量过硬, Web2 的几十亿准用户才是瞄准的目标,何必盯着 Web3 几十万准用户呢?而且即便设置一个极低的收益率,玩家都会乐此不疲,感恩戴德。 

再说说第二个,休闲小游戏级别的 GameFi,目前又有两种形式:依托社交平台的和不依托社交平台的。前者的典型例子是 Hamster Kombat,而后者的例子是 The Beacon。Hamster Kombat 是一个依托于 Telegram 小程序的点击游戏,用户只需要在手机 Telegram 中打开游戏链接(其实就是一个 H 5 页面),不停的点击 Hamster 头像,即可产生积分,积分后面可以换成代币(但目前代币还未发行)。游戏异常的简单,但参与人数也异常的多,官方上周表示,玩家已超过 1.5 亿(虽然我们知道有很多 bot 但是剩余体量依旧巨大)。而 The Beacon 是 TreasureDAO 孵化的地牢闯关游戏,游戏的可玩性有所提高,玩家使用键盘控制角色躲避和击杀地牢中的各种怪物(其实一个全栈的单人游戏工作室可以在 3 个月做出来)。目前游戏只支持电脑浏览器运行,不支持手机端。据估算,Beacon 的累计游戏人数应该只有几十万。 

目前两个游戏都未发币,之所以有人参与,很显然都是冲着某种“空投”预期来的,甚至我们可以说,两个游戏的发币之日就是死亡之时。虽然 Beacon 的可玩性高于 Hamster,但是Web3用户基本都是投资型用户,他们甚至认为 Hamster 触达的 mass adoption 远高于 Beacon,那市值是不是也应该更高(参考 NOTCOIN)?所以说,我认为依托社交平台的链游小游戏要更有发展前景,这是因为: 

  1. 社交平台都是手机 app,更容易让用户使用手机参与 

  2. 手机 app 参与,更容易利用零碎的闲散时间

  3. 更容易依托社交媒体进行病毒式营销和传播

  4. 用户更容易留存到自己手上(tg 频道,twitter 账号,youtube 频道等等) 

最后讲一下全链上游戏。链上游戏是把游戏逻辑写入智能合约从而实现游戏的去中心化和去信任话,类似于 DeFi(去中心化金融)。目前仍处于技术探索期,但游戏引擎等基础设施已经开始完善,也出现了十几个测试中的小游戏。去年火了一段时间,现在又沉寂下去了。我认为全链上游戏没有火起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缺少炒作标的。尤其是在牛市语境下,市场热点转换很快,一个赛道如果没有炒作标的,没有赚钱效应,散户目光立马就被市场上涨的最凶的赛道所吸引。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我试玩了几个链上游戏,发现玩法太复杂了,很难让普通用户上手。始终要记得“Web3的典型用户是投资型用户这样的 degen”,既没有可以炒作的币,玩法又复杂,用户只会敬而远之。目前全链上游戏急需一个类似于“流动性挖矿”和“打铭文”的新型代币分发(挖矿)模式。 

综上所述,如果从 VC 或者链游项目方的角度,我的看法如下: 

1、如果技术强,首先考虑基于某个社交平台的去中心化的全链上休闲小游戏。为什么?全链上游戏是把游戏去中心化,符合行业的“世界观正确”,是最为核心的叙事。再叠加休闲小游戏,依托社交平台,容易获取流量。举个简单的例子:做一个链上版本的《Hamster Kombat》,宣传的时候都可以说,我们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游戏,所有游戏行为都记录在链上,是不是很性感,buff 叠满?一下子就和其他 TON 生态的项目拉开了距离。 

2、如果运营能力比较强,首先考虑基于某个社交平台的中心化 GameFi 小游戏。首选当然是 TON,市场热点和 Telegram 官方都比较支持。虽然目前已经有了几十个小游戏,但还有可以优化/创新的空间。Telegram 的流量比较垃圾,但是量大啊,账面数据会很好看,也方便以后做流量转型(给散户或者 VC 讲故事)。再一个,也可以考虑其他社交平台,比如 twitter,Solana 不是刚刚宣布了可以嵌入推特的 blinks 技术吗?能不能用到游戏上面?能不能做一个基于推特的游戏插件?重要的不是哪个具体的平台,而是要借助已有的社交网络,才能进行病毒营销。 

3、不建议投资/制作针对 Web3 用户的大型 3A 链游,这是个坑。但是,看好针对 Web2 用户的大型 3A 链游(属于降维打击)。 以上思考希望对 VC 和 Builder 有所帮助。

从VC和Builder的角度探讨链游的未来发展

MegaETH的投资价值

来源:道说区块链

这两天一个新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项目MegaETH突然爆火,爆火的原因恐怕主要还是其豪华的投资阵容,包括Vitalik和一众知名风投在内的大型投资者都投资了这个项目。

大概在一个月前就有朋友和我提到了这个项目。当时我看这个项目时能找到的信息还不太多,导致一些细节仍然不太理解。这次爆火后再看,它的资料就详细得多了。

这个项目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点:

一是它是第一个提出具体性能指标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

二是它在白皮书中把区块链(包括以太坊第二层)扩容的方式和手段都进行了详细的列举,对一些重要的细节(比如影响性能的瓶颈)还给出了实验数据进行佐证。

关于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的性能,在我的印象中,至少在过去几年,虽然它也是各个项目方强调的重要指标之一,但很多时候各个项目方对性能的提高主要都着眼于具体的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方式。

比如OP系主打用“错误证明”这条路线来提升第二层扩展的性能,ZK系主打用提高证明产生的效率来提升第二层扩展的性能。在此之上再加上某种程度的中心化(排序器就是典型)实现高性能。

在这些项目上线后,当大家发现它们对性能的提升相当有限(远不及大家预想的那么好)时,这些项目便转而把重点转向了其它方面:比如加强生态建设、扶植生态项目等。

当然,这些项目方们着眼生态建设、扶植生态项目的做法我是100%认同的,也认为是应该的。

但MegaETH的出现让我突然感觉到这些二层扩展们对性能的追求已经逐渐淡化了。

而从以太坊的角度看,似乎对性能的扩展渐渐变成了第二层扩展数量的增加:当第二层扩展的数量越来越多时,以太坊单位时间处理的交易自然也越来越多—这确实算是某种程度上提升的性能。

但这种性能的提升总给人感觉有点勉强,缺少点硬核。

MegaETH的出现将性能的提升再次聚焦到硬核技术,这个风格似乎好一阵子没有在这个生态中出现了。

MegaETH在白皮书中对每个技术细节的描述我觉得是值得大家阅读的,像这样对技术细节的详细罗列已经很久没有在项目白皮书中看到了。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篇对当下区块链性能扩展诸多要素的综述论文。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大可以忽略它的技术细节,而从它的逻辑去探索和揣摩项目方的思路以及规划。

总之,看完这篇白皮书,读者大概能够了解项目方将从哪些角度使用什么手段让这个第二层扩展达到其所声称的10万TPS。

当然能不能达到这个目标那就还要看往后的实际产品了。

这个项目在我看来整体上采用的思路是节点的分类,将第二层扩展的各种功能细分到不同节点,让各类节点按照其需要的性能使用不同性能的硬件,让整个系统中各个功能都达到其节点硬件的上限从而将系统的性能推升到硬件的极限。

这个思路让我想起早前读到的一篇Vitalik关于以太坊未来节点分类的规划。

在那个规划中,Vitalik设想未来以太坊的节点也会分类:

一部分需要高效处理交易并生成区块的节点使用高性能的硬件,这些节点需要抵押32个ETH;

而另一部分仅仅作为区块验证的节点则使用很普通的硬件(甚至嵌入式设备),则只需要抵押很少量的ETH。

这样既满足了以太坊主网对性能的要求,又能满足整个网络尽可能的去中心化。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MegaETH的这个思路引发了Vitalik的共鸣而让他参与了这个项目?

当然对这个项目我也有一些疑问:比如它对排序器的处理是至始至终都采用一个指定的还是用抽样的方式在众多候选人中选取?这个细节似乎在白皮书中没有专门的交代。如果是前者,系统怎么避免单点故障?

总的说来,MegaETH让以太坊第二层扩展生态中多了一个主打高性能的项目,让这个生态更加丰富,对生态来说肯定是有很大价值的。

至于说到项目的投资价值,(如果未来发币)我是这么看的:

像MegaETH这样的项目在研发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赞助,因此这类项目很难不接受风投的加入。这就决定这个项目(如果发币)的价值肯定要照顾风投的利益。

另外这样的项目属于大白马:它的价值一说就明白,它的意义一讲就清楚。

因此,这样的项目一般来说(其代币)升值空间是有天花板的。

所以在我看来,MegaETH对以太坊尤其是第二层扩展的生态意义要远大于它的投资价值。

10家TON投资机构战绩盘点:最低建仓成本低于0.78美元 最高回报率或超14倍

作者:Nancy,PANews

沉浮多年、几经波折,如今TON已跻身加密市值前十,用户体量、资金规模以及代币价格的高歌猛进,使其成为本轮牛市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的加密项目之一。

TON实现“千里马”蜕变背后离不开“伯乐”的慧眼。据CoinCarp数据显示,TON迄今完成了七轮融资,但仅公开披露其中2轮1600万美元的投资,剩余五轮并未对外公布更多信息。其中,从投资机构来看,参投机构包括Runa Capital、RTP Global、DWF Labs、Mask Network、Mexc Ventures、Animoca Brands、Mirana Ventures和Pantera Capital等。相比其他公链项目,TON的Web2参与机构更多,且头部加密VC相对较少;从官宣融资时间来看,成立于2018年的TON最早获投于2021年,融资次数最多一年则是2023年,共获得3轮融资。

本文PANews盘点了10家已披露信息的TON投资机构的融资规模、参投成本以及投资回报率,这些VC的参投资金规模在数百至数亿美元不等,建仓成本最低少于0.78美元,回报率最高或超14倍。

Runa Capital和RTP Global

Runa Capital是一家价值2.7 亿美元的专注于技术的风投,重点投资金融科技、教育、数字医疗等,其投资或孵化的公司资产超过100亿美元。TON是Runa Capital成立至今唯一一家从其公司直接获得资金的区块链公司。而专注于早期科技公司的RTP Global是是首批向Yandex和Delivery Hero等欧洲主要科技公司提供财务和专家支持的公司之一,其投资组合包括183家公司,其中有15家独角兽公司。

2021年4月,TON公布的6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由RTP Global和Runa Capital牵头。据TON Labs联合创始人Alexander Filatov曾透露,这笔融资是于2022年完成,也意味着这两家机构的投资机构低于2021年8月0.78美元的上线价格,投资回报率超9.9倍。

Pantera Capital

2024年5月,管理着超过50亿美元资产的加密风投Pantera Capital宣布投资TON,这是该基金史上最大规模的一笔投资,对此其表示,“相信TON有能力向大众推广加密货币,因为它在Telegram网络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并发文进一步解释重仓TON的理由。尽管Pantera Capital并未透露具体金额以及所购买的价格折扣,但从之前起透露从FTX Estate处购买了高达2.5亿美金的打折SOL代币来看,该机构在TON将多于这一金额。

而在6月底,Pantera Capital发给潜在投资者的电子邮件还显示,该机构正在筹集一支新基金以购买更多TON代币,每位支持者的最低投资额为25万美元。据Pantera Capital此前透露,Pantera Fund V将于2025年第一季度首次募集,目标是10亿美元。

Kingsway Capital

Kingsway Capital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anuel Stotz是TON基金会的董事会成员。The Block报道,Kingsway Capital迄今为止最大的代币持仓同样也是TON,其在两年多年就已开始购买。从TON在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之间的价格走势来看,Kingsway Capital的建仓成本最高不超过4.5美元,最低约为0.55美元。根据CoinGecko数据显示,截至7月1日,TON价格为7.71美元,即Kingsway Capital的回报率或在1.7倍至14倍之间。

Ryze Labs

成立于2015年的Ryze Labs的前身为Sino Global Capital,投资组合包括Solana、LayerZero、Polygon和Wintermute等。Ryze Labs曾在2021年推出2亿美元基金,破产的FTX为其主要投资者。TON Foundation负责人Ian Wittkopp曾是前Sino Global Capital首席运营官兼投资主管。

在The Block的报道中,Ryze Labs创始和管理合伙人Matthew Graham透露,Ryze一直是TON代币的“大买家”。

Animoca Brands

Animoca Brands于2023年11月宣布战略投资TON生态,并成为TON区块链的最大验证者,将为第三方TON生态系统迷你应用程序提供资金、研究和分析平台。

Animoca Brands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Yat Siu在The Block的采访中透露,当TON代币的价格低于1美元时,公司就开始购买,随后以1美元、1.5美元和2美元的价格不断购买。根据CoinGecko的价格走势来看,在排除早期参与的情况下,Animoca Brands或在2022年3月至2022年12月以及2023年5月至2023年9月期间建仓,如今回报率在3.85倍至7.7倍之间。

Mirana Ventures

2024年3月,Mirana Ventures宣布与TON建立新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其中包括在二级市场上以800万美元购买TON。彼时,TON价格低于2.7美元,截至2024年7月1日的回报率超2.8倍。

DWF Labs

2022年11月,DWF Labs就宣布承诺拨款1000万美元支持TON生态系统,计划未来12个月内进行总共50次种子投资。根据CoinGecko价格显示,TON在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的价格约为1.68美元至2.54美元之间,按照现在的价格(7月1日)来计算回报率超3倍至4.5倍。而在今年,TON还宣布与DWF Labs达成合作,并正在寻找在TON区块链上开发游戏和SocialFi小应用的项目合作伙伴和投资者。

Mask Network

Mask Network于2023年5月宣布投资TON,但并未对外公布金额。按照当时约2美元的价格计算,Mask Network的回报率超3.8倍。Mask Network在今年开启的质押计划中,还将TON代币列入奖励。

Mexc Ventures

Mexc Ventures于2023年10月宣布对TON进行了八位数的巨额投资,但并未透露具体金额。若以当时2美元的市价来算,Mexc Ventures的回报率约为3.8倍。

需要注意的是,加密领域中,VC往往有着一定时间的锁仓周期,且采取线性解锁,并非一次性抛售砸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TON此前通过多轮IC0获得了17亿美元融资,价格在0.37美元至1.33美元之间。在一份SEC递交给美国纽约地方法院的名单中显示,投资者包括俄罗斯石油亿万富翁Roman Abramovich旗下的Norma Investments Limited基金投资1000万美元、俄罗斯富豪Mikhail Gutseriev及其家族的投资部门Larnabel Ventures投资1500万美元、俄罗斯前内阁大臣Abyzov的基金Batios Holdings Limited、苹果共同创办人Steve Jobs遗孀Laurene Powell Jobs以及罗斯支付巨头Qiwi联合创始人Sergey Solonin等。

但由于SEC起诉,TON在2020年宣布其主网上线时间推迟至2022年4月时也表示,如果投资者不同意,Telegram将返还72%的投资额,或者投资者可将投资借给Telegram作为贷款,并在2021年4月30日前获得其原始投资的110%。若投资者选择保留投资额度,那么如今的回报率达近5.8倍至20.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