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s 9 月 2024

中国传统文化在Web3复兴的可能性

华人不如洋人吗?

香港Web3嘉年华现场大多数都是华人,讲座和活动也有大半以华语为主。其实从我入场的2013年开始,华人向来是区块链领域的重要参与力量,当年有烤猫和阿瓦隆矿机,有比特币中国、火币等等,国内在整个比特币的矿业和交易所方面占据半壁江山。今天,尽管矿业和交易所被封杀殆尽,但更多的华人开发者、资本方和投资者继续以各种形式参与这一浪潮,不甘落后。

但华人玩家经常自我贬低,“国人项目狗都不玩”,明明是国人的东西也要拉外国人来背书,或者干脆冒充外国人。

对华人项目的偏见似乎情有可原,因为华人项目方惯于割韭菜,坑人不少。但仔细想来,其实西方的“大割”也不少。当年有Mt.gox的法胖,有冒充中本聪的CSW,有连华尔街一起割的FTX的SBF……他们割韭菜可比华人老板们狠多了。同样是搞交易所的,华人里前有杨林科,后有赵长鹏,都是相对规矩体面的,同样是搞分叉,吴忌寒言行一致拿全副家当下注,也比CSW体面。哪怕是经常被人揶揄的“孙割”,其实也没有造过大孽,和那几位西方大割相比也只能自愧不如。

我当然也不是要倒转地图炮去轰击西方人,其实华人也好洋人也好,割韭菜的都不少,这是整个加密运动在这个初期阶段必须经历的现象。

区块链是一块蛮荒的新大陆,是数字世界中的“无主之地”。历史证明在探索和开发新大陆的早期阶段乱象迭起,偷盗横行,这是正常现象。所谓乱世出英雄,如果没有经历相对蛮荒的竞争,过早建立秩序,那么这种秩序恐怕还是旧秩序的简单延续。而要推倒重来,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混乱是必须经历的。

而在这个无主之地,早期能够迅速发家的往往都不是优雅的绅士,西方大航海时代最初开疆拓土的先驱也有很多是失意者、异端、流氓、海盗、罪犯等等。

区块链编年史

说到这里我又想重复一遍我的“新大陆编年史”。我认为从发现无主之地开始,新大陆的开拓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1.探索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始于哥伦布和中本聪,他们的壮举在于发现了新大陆——一个富饶的无主之地。这块大陆究竟能开拓成什么样子,他们并不清楚,但他们知道自己在努力摆脱旧秩序、探寻新出路。

2.拓荒阶段

当人们发现新大陆是全新的蛮荒之地,而不是富庶的东方时,有些人可能会失望,但另一些人可能更加兴奋。因为新大陆是未知的,存在太多不确定性。所以追求确定性的商人更偏爱走过好望角,继续传统的贸易方式。而敢于去新大陆拓荒的,往往在旧世界中并没有强硬的资源或背景,他们看重的与其说是新大陆的资源,不如说是“无主”的环境,使得冒险家们更容易白手起家。

所以这一阶段的新大陆是混乱无序、私掠横行的,当然秩序也开始自发地建立起来了。

这一阶段,淘金客和奇珍贸易是主流,冒险家们需要把财富带回旧大陆兑现,矿工、炒币客和传销者在这一时期很容易赚钱,简而言之,鉴于大多数人对新大陆过于陌生和恐惧,所以这一阶段谁胆子大谁就能发家致富。

3.殖民阶段

第三个是殖民阶段,当然这几个阶段之间是有交叉重叠的。拓荒阶段我指的是从蛮荒到秩序的初步建立,但开拓者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还是以旧世界为中心的,新大陆的经济并没有自成体系,而是最终要到旧大陆去兑现。

但同时还有一批人试图在新大陆建立家园,把他们的生活重心放在新世界,包括他们一生中可能大部分时间都在新大陆活动,他们赚取的利益也可以越来越多地在新大陆内部兑现。这类人不再是冒险家,而是殖民者。

殖民者的动机有两类,一是商业利益驱动,在最初阶段过去之后,想在新大陆简单地拾取黄金或珍奇异宝已经不那么有利可图了,需要建立更加稳定和持久的商业模式,例如建立种植园或根据地,来提供稳定的产出。而这些根据地总需要有人来长期打理,这就需要一批甘愿在新大陆长期生活的移民。这一批人的价值观还是属于旧世界的,他们依附于东印度公司之类的大型机构,或者现在的华尔街等大型资本,为他们打工,帮助资本家攫取和管理新大陆的财富。但他们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已经逐渐转移到新世界了,所以也会有在新大陆扎下根来的愿望。

还有一部分殖民者是由信仰驱动的,他们往往是在旧大陆的失意者,他们试图逃脱旧大陆败坏或固化的环境,怀抱理想信念来新世界建立自由家园。

就大航海时代而言,对应的就是耶稣会和清教徒,信奉天主教的耶稣会士因为在旧大陆感受到新教的威胁,难以打开局面,所以积极前往东方或新大陆传播教义;而清教徒反感天主教,认为英国圣公会的革新并不彻底,新教徒仍然饱受迫害,所以希望到新大陆建立理想家园。

最终天主教在南美洲取得了不小成果,而满载清教徒的五月花号则在北美洲扎下根来。

对应于区块链历史,我认为我们现在大致处于这个殖民阶段。一方面旧大陆的老钱们开始在新世界建立常驻机构,试图垄断新世界的利益产出;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在旧大陆不满的人,怀着各式各样的理想信念投身于新大陆,试图在新世界建立精神家园。

4.独立革命

再之后就该独立革命了,随着新大陆上的殖民者的增多,和经济体系的丰满,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做旧大陆老钱们的提款机,他们仍然愿意和旧大陆贸易,但是要求脱离旧大陆的控制,因此他们最终将以新的体制在新大陆建立独立的政体。美国的独立证明了独立革命是可能的,也是进步的。当然这一革命也并非必然成功,区块链的未来究竟是始终被控制在旧大陆的秩序之下,还是能够成功形成独立性,目前看还悬而未决,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我希望“网络国家”一定会取代“民族国家”,成为独立的新秩序。

5.反攻旧大陆

新秩序建立之后,蒸蒸日上的新世界最终将会反超旧大陆,成为世界秩序的引领者。而另一方面,旧大陆的矛盾日益加剧,旧秩序自行崩塌,乃至于走向“世界大战”,而有赖于空间和体制的独立性,新世界在大战中独善其身并加速发展,最终反过来重新制定天下秩序,引领世界文化和经济。旧世界最终将会心甘情愿地把黄金运到新世界,把货币锚在新世界,就连观念和制度也向新世界看齐,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比特币本位”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在Web3复兴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Web3复兴的可能性

信仰

既然我们在这个对标“五月花号”的位置上,那么我今天要重点讨论的,就是我们可以有什么样的信仰。

我在“三重伟大的加密文艺复兴”一文中,就把“信仰”与思想和权力一道,视作人类社会的三重要素。

要注意信仰并不一定诉诸宗教,宗教只是承载信仰的一种形式。我这里谈的信仰是广义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信仰,每个社会或文化也都必然包含信仰的维度。

什么是信仰?简而言之,信仰是提供有超越性的意义寄托的东西。

追求“意义”是人类的特征,是“自由意志”的体现——如果说你的行为是出于自由意志,意思是你不是因为本能或盲从做出的,而是处于自己的权衡或筹划做出的行动。你做你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你自由的体现。

除了游戏的意义是内在的,许多行动的意义都要诉诸外部的事物,比如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买房,买房是为了结婚,结婚是为了生娃,等等。我们不断把自己的生命寄托到下一段生命之中。但所有人的寄托都会遭遇到一个绝望的极限,那就是生命的有限性——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且如此短暂。

想要完全不考虑任何超越性的追求而正常生活,个别人也许能做到,但人类社会作为整体不可能在完全排除超越性的前提下维系起来。事实上,超越有死性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也是思想与技术的原动力。科学家们也许不相信天国或来世,但是把自己的姓名冠名给某个常数是大多数科学家都不会拒绝的最高荣耀。文学家和艺术家、匠人和工程师都希望自己的作品长留于世,而最普通的老百姓也经常把未来寄托于子女。

超越性的意义追求,是人类文明的共性;而具体以何种方式寄托超越性,则体现出人类文明的差异性,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追求方式。

那么到了如今这个信息时代,我们还能信仰什么?

现实的超越性

上面我说的超越性,指的是超越人类个体生命,但并不必然要求超越人类群体乃至整个现实世界。但是西方文化中,提供超越性意义寄托的东西,往往也是超越性的存在,后一个“超越”指的是超越于现实世界、超越于实际经验的东西。彼岸世界、末日审判、灵魂转世、六道轮回……西方和印度的宗教提供的就是这些超越性存在,以满足人们对超越性意义的追求。

但还有一些承载超越性追求的东西本身是现实的,例如真善美、尊严、公义、身后名等等。

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句诗讲的就是两种超越于个体生命的意义寄托:爱情和自由。孟子讲“舍生而取义”也是如此。还有科学家为了优先权和冠名权争夺,也是一种“身后名”。仁人志士还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把史书当作超越性意义的承载者了。

这类在现实世界中寄托超越性追求的方式,东西方社会都存在,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加显著。

总之,超越个体自我有限性的方式,都是要把狭义的自我扩展到更高层次的自我那里去,在西方宗教那里,这个超越性的自我是不朽的灵魂,是超验世界中的我的本体。而在中国文化中,自我超越的方向是“己身→天下”,归根结底是留下我印记的这个现实世界被视作我个体生命的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在Web3复兴的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Web3复兴的可能性

未完待续…

市场还会好吗?

近期,Mining行业对比特币的信心仍在增强,哈希率也随之不断创下新高。然而,由于投资者对市场明显缺乏信心,因此,链上交易量近期一直萎靡不振。

摘要

  • 近期,在Mining领域中,哈希率略低于历史最高水平。尽管Miners最近收入有所下降,但他们仍旧在继续加大投入,这表明该群体仍旧看好这一市场。

  • 投资者与交易平台的资金往来正在减少,交易量也随之全面萎缩,这表明投资者的交易兴趣已经减弱。

  • 比特币和以太坊ETF都出现了资金的净流出。然而,相比于后者,投资者明显仍对比特币市场兴趣更高。

Miners动向分析

Miners仍然是比特币网络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新币的主要生产者。他们不断地为新的区块提供哈希算力,作为回报,他们将获得新铸造的比特币和交易费用作为奖励。

毋庸置疑,Mining是一个极具风险的行业。因为Miners既无法控制他们投入的能源成本,也无法控制比特币的产出成本。

尽管市场状况不稳定,但Miners仍在继续部署新的ASIC硬件,这推动全网总算力继续走高(14日移动均线),达到666.4EH/s,仅比其历史峰值低1%。

市场还会好吗?

图一:比特币网络平均哈希率

我们知道,随着哈希率的波动,比特币协议会自动调整出块的难度。因此,随着哈希率的增加,成功挖掘新区块的难度也会相应上升。

目前,挖掘一个新区块所需的平均哈希值为338,000 exahash。这是比特币诞生以来第二高的历史记录,它凸显了Mining领域日益残酷激烈的竞争现状。

市场还会好吗?

图二:Mining难度(14日移动均线)

但是,自3月份币价创下新高以来,Miners的收入却出现了大幅下降。这很大一部分归因于费用下降——因为整体市场流动性下降,以及Runes和铭文的相关交易费用都在下跌而共同导致。

在当前,比特币的现货价格仍然高于5.5万美元。因此,区块补贴相关的Miners收入仍然相对较高,但仍比之前的峰值低22%左右。

  • 区块补贴收入:8.24亿美元

  • 交易费收入:2,000万美元

市场还会好吗?

图三:Miners收益明细(30日移动均线)

但随着Miners的收入下降,我们认为,他们也会逐渐开始面对财务压力。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他们30日内的Mined-Supply百分比,来看看事实是否支持我们的推断。

由于Mining行业资本投入密集且竞争激烈,Miners所挖出的大多数比特币都被他们用以支付高昂的硬件成本。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近期会“截留”一部分他们挖到的比特币,而不是像以前一样转手就把它们都卖掉。

这一点颇为耐人寻味,因为Miners的交易策略往往是顺周期的——在下跌期间,他们是卖家,而到了币价上涨的时候,他们就会摇身一变,转为长期持有者。但近期,哈希率一直在上升,这代表着比特币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这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影响Miners群体的盈利能力。

市场还会好吗?

图四:Miners群体的Mined-Supply百分比

链上结算放缓

链上结算量的大小也能反映当前的市场是否健康。单看实体调整后的交易量,全网每天结算的交易总量约为62亿美元。

这一指标近期已下降至年平均水平,表明网络使用率和吞吐量都有明显下降。一般而言,这一现象的负面意义比较明显。

市场还会好吗?

图五:比特币资产转移量动量

交易意愿下降

尽管市场格局不断变化,但CEX仍旧始终是投机活动和价格涨落中的核心枢纽。因此,通过评估这些CEX的链上交易量,我们可以一窥当前投资者的交易意愿。

对CEX的资产流入和流出动量进行30天/365天交叉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近期,月平均交易量远低于年平均线。这凸显了投资者需求正在不断下降,而且,当前价格范围之内,价格投机活动也在相应减少。

市场还会好吗?

图六:比特币交易量动量

接下来,我们将研究交易所的现货交易量。在这里,我们着重关注90日MinMax标量,该标量标准化研究特定时间段内,交易量极值的+1/-1标准差范围内的波动情况。

这一指标同样向我们揭示了现货交易量持续衰减这一事实,这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我们的观点。

市场还会好吗?

图七:比特币现货交易量动量(90日标准化)

此外,我们引入CVD指标,用来估算现货市场中,目前买入和卖出压力之间的净平衡情况。我们注意到,投资者的抛售压力过去90天内一直在增加,这同样导致价格下跌。

市场还会好吗?

图八:现货CVD指标(90日标准化)

最后,我们评估比特币的价格动量。我们可以看到,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逡巡不进,8月正值和负值均有。这与之前的两个指标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两个指标在同一时期都为负值。

市场还会好吗?

图九:现货RSI指标(90日标准化)

分别结合成交量、CVD和MinMax这三个指标,我们能够生成一个特征值介于1和-1之间的投资情绪热力图。接下来我们将其放在下面的这个数值框架中来考虑:

  •     值为1表示高风险

  •     值为0表示中等风险

  •     值为-1表示低风险

市场还会好吗?

图十:投资情绪热力图

ETF情况分析

比特币ETF于1月推出后,以太坊ETF在8月接踵而至。这两起事件对于数字资产行业而言,有着里程碑式的影响力,它们共同为美国传统金融市场提供了一个接触这两种主流数字资产的捷径。

比特币ETF这边,美元的资本流动自2024年8月以来呈现走弱态势,目前,每周有1.07亿美元流出市场。

市场还会好吗?

图十一:美国现货比特币ETF资产流向(7日移动均线)

近期以太坊ETF的表现也是一潭死水,同样出现了净流出。主要是由Grayscale ETHE产品的赎回所引发,而其他渠道的资产流入并不足以抵消赎回流出量。

以太坊ETF的总流出量为-1,310万美元。这凸显了当前,比特币和以太坊市场规模之间的巨大差异。

市场还会好吗?

图十二:美国现货以太坊ETF资产流向(7日移动均线)

为了近似估计ETF对比特币和以太坊市场的影响,我们以现货交易量为准绳,对其ETF的净流量偏差进行了标准化。其比率使我们能够直接比较ETF在这两个市场的相对权重。

如下图所示,ETF对以太坊市场的相对影响大致相当于现货交易量的±1%,而比特币ETF则为±8%。这表明,市场对比特币ETF的兴趣仍然远远大于以太坊ETF。

市场还会好吗?

图十三:比特币/以太坊ETF市场比较

总结

Miners仍然对比特币市场表现出极大的信心,尽管收入大幅下降,但哈希率只是略微低于历史最高水平。

然而,由于这一群体的交易行为往往是顺周期的——在下跌期间,他们是卖家;而在上涨期间则是持有者。因此,如果价格进一步下跌,他们可能会转而进一步抛售比特币。

与此同时,市场中的交易继续减少,交易量全面萎缩,表明投资者兴致恹恹。机构方面,这一趋势表现得同样明显,比特币和以太坊ETF均出现了资产的净流出。

基金会转移资产?Rollups 压制主网?以太坊的破局和展望分析

近期,围绕以太坊的发展和现状,行业里出现了不少争议的声音,质疑的焦点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质疑一 :以太坊基金会账户频繁转移 ETH,财务规划不透明,所持资产或可能难以维持后续运营发展。

相关事件:

1.  2024 年 8 月 24 日,以太坊基金会将 3.5 万枚 ETH 存入 Kraken,ETH 在随后 6 天市值下跌了 13%。

2.  2024 年 9 月 5 日 16:10,根据 @ai_9684xtpa 的监测,以太坊基金会再次转移 100 枚 ETH,该地址过去 8 个月内已累计在链上转移 2616 枚 ETH。

3.  2024 年 9 月 6 日 14:07 分,根据 Lookonchain 的监测,以太坊基金会于 15 分钟前将 1000 枚 ETH 转至 0xbC9a 开头多签地址,根据之前的交易模式,这个多签钱包账户或会将 ETH 转入 0xd779 开头钱包地址并转换成资产 DAI。

回应和讨论:

以太坊基金会 Justin Drake 在 2024 年 9 月 5 日 Raddit 平台上举办的第 12 次开放问答活动(下文简称 AMA) 上发布个人意见表示:以太坊基金会的财务报告很快会发布,估测以太坊基金会整体持有约 10 年的资金储备,资金储备会因以太坊价格的波动而出现大幅变化。

按当前资产市值价格计算, 以太坊基金会每年花费大约为 1 亿美元。以太坊基金会主要使用的以太坊钱包现持有资产价值大约为 6.5 亿美元。同时,以太坊基金会也有货币储备,可以覆盖未来几年的运营需要。

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在第 12 次 AMA 上表示:当前,以太坊基金会的预算策略是每年花掉剩余资金的 15% ,这意味着以太坊基金会能够持续运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会变小。

根据媒体报道,以太坊基金会执行董事 AyaMiyaguchi 曾在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以太坊基金会每年预算约为 1 亿美元,主要由赠款和工资组成,部分受助人只能接受法定货币支付。2024 年以来,基于复杂的监管原因,以太坊基金会被告知不要进行任何资金活动,目前无法提前分享计划。以太坊基金会的 ETH 转移交易并不是销售。

质疑二 :以太坊路线图规划过度聚焦于 Layer2 解决方案(主要指 Rollups),忽视了对以太坊主网 Layer 1 发展提升的关注,路线图需要修改。

回应和讨论:

以太坊研究员 Dankrad Feist  在第 12 次 AMA 上发布个人意见时表示:许多人认为,以 Rollups 为中心的路线图会削弱以太坊的费用收入和 MEV ,最终 Rollups 可能会成为寄生者。我认为这并不正确。

如今最高价值的交易仍将在以太坊主网 Layer1 上发生,而 Rollups 会通过为用户提供大量交易空间来扩展整个生态系统。这种关系是共生的:以太坊为 Rollups 提供廉价的数据可用性, Rollups 则让以太坊 Layer1  成为高价值交易的天然枢纽。

在推进以 Rollup 为中心的以太坊路线图的过程中,我相信扩展 Layer1 的执行能力也应当是一个目标, 它与路线图并不一定是冲突的,这表现在:

  • 数据可用性几乎是可以无限扩展的——无法扩展的最终限制实质上来自用户对以太坊的参与兴趣,即有多少人愿意认真运行全节点,并记录所有数据。

  • 执行能力必然会受到客观限制,但最终的受限瓶颈是单线程限制,在当下,状态访问是扩展以太坊 Layer1 执行能力的直接限制。

  • 通过 zkEVM 和并行化技术,以太坊 Layer1 的扩展能力能够提高 10 倍 ~ 1000 倍。Rollups 将提供剩余的扩展能力,以满足以太坊拥有「世界级别规模 」 的需求。

以太坊基金会的长期可持续计划是利用 SNARK 来扩展以太坊主网 Layer1 的 EVM 执行能力。除了大幅提高 Layer1 EVM Gas 限制带来的垂直扩展优势外,还有机会使用 EVM – in – EVM 预编译进行任意水平扩展,以低成本验证 EVM 内的 EVM 执行。

这种预编译将允许开发人员以编程方式启动新的 Layer1 EVM 实例,从而解锁执行分片的增压版本,其中分片的数量是无限的,并且单个分片是可编程的 Rollup,即「原生 Rollup 」。

基金会转移资产?Rollups 压制主网?以太坊的破局和展望分析

△ 以太坊 2024 年路线图由以下 6 个部分组成:

The Merge、The Surge、The Scourge、The Verge、The Purge 和 The Splurge

质疑三 :生态系统发展良好,但 ETH 的市场价值没有明显增长。

回应和讨论:

以太坊基金会的 Anders Elowsson 第 12 次 AMA 上发布个人意见时表示 :从长远来看,以太坊促成可持续的经济活动与 ETH 的市场价值增值有直接联系。如果设计一个可持续的经济活动系统,就在设计 ETH 的价格增长。反之亦然,设计 ETH 增值时必须确保以太坊促成可持续的经济活动。

短期内如果只关注「价格增长」而不考虑其来源,可能会导致长期的价值减少。我个人认为,当前的路线图实际上也是一个「价格增长路线图」。如果以太坊成功了,但 ETH 没有价格增长,我会感到惊讶甚至有些失望,不过这反而可能是购买 ETH 的机会,因为市场最终会意识到这个价格增长的理论。

以太坊基金会的 Justin Drake  在第 12 次 AMA 上表示:我个人认为 ETH 的价格增长与否要归结为流动性和溢价。针对流动性的关键指标是总费用,而不是每笔交易的费用。针对溢价的关键指标是 ETH 作为质押资产的使用比例 。未来,以太坊的成功目标是达到每秒 1000 万笔交易,即使每笔交易费用低于 1 美分,仍可带来每日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质疑四 :Optimistic Rollups 的费用实际上比 ZK Rollups 还要便宜,按理说 ZK 是一种更优越的技术。

回应和讨论:

George Kadianakis 在第 12 次 AMA 上表示:以太坊基金会目前在多个阶段研究不同的零知识 (ZK)项目。

以太坊基金会的 Justin Drake  在第 12 次 AMA 上表示:我对将 SNARK 引入 Layer1 EVM 感到非常兴奋。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们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根据 Uma(来自 Succinct)的最新数据,目前证明所有 Layer1 EVM 区块的成本大约为每年 100 万美元,未来的优化将进一步降低这一成本。

预计到 2025 年这个时期 ,所有 Layer1 EVM 区块的证明成本可能仅为每年 10 万美元,这要归功于 SNARK ASIC 和堆栈各个层次的优化。以太坊基金会还正在加速 zkEVM 的形式化验证,这是由 Alex Hicks 领导的一个项目,预算为 2000 万美元。

对于信标链,我们最近的基准测试加速了基于哈希的签名与 SNARKs 聚合的时间表。这是实现信标链后量子安全的关键。

特殊机制组(SMG)以太坊研究员 Max Resnick 在接受 Bankless 播客采访时表示:ZK 是唯一真正能在带宽限制上做出突破的技术,Optimistic Rollups 做不到……

接下来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应该开始优化 ZK Rollups 所需的功能。

如果要继续走 Rollups 的路线,需要立即转向,让链上验证 ZK 证明的成本变得更低,而不是继续压低数据成本,因为现在链上的数据几乎已经是免费的了。

另外,我认为以太坊 Layer1 上的费用已经达到了一个平衡的水平,但如果你想推出一个应用,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当应用实现爆发式增长时,费用会变成怎样?

如果我是一个应用开发者,开发了一个可能会实现 100 倍增长的杀手级应用,能够带来大量用户,现阶段我不会选择在以太坊上发布 —— 因为在最好的情况下,如果我成功了,会让链堵塞,费用会变得高到不可用的程度。所以,基于这样的考虑,现在以太坊面临的真正重要的发展不是维持当前的平衡状态,而是要去创想到底能够有多强的扩展能力,强到可以吸引那些想要带来 100 倍用户增长的顶级应用开发者进入以太坊的生态系统

基金会转移资产?Rollups 压制主网?以太坊的破局和展望分析

以太坊的困境和质疑,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溯源初心,坚定看好以太坊的价值发展

相比于市场上对于以太坊的质疑,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依旧对以太坊的未来坚定看好,认为充满希望。在 2024 年的  ETHTAIPEI 活动中,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在接受媒体群访时曾经这样表示: 

「我认为未来 5 年,对于以太坊的发展来说将非常关键。因为在此之前,很多还处于理论化阶段或者规模较小的应用将从现在开始准备进入现实世界。区块链领域产生的很多想法已经通过很多尚未被充分认识的方式渗透到了更广泛的世界里。

非金融应用预计也将开始产生更大的影响。去中心化给这些项目带来的特殊好处是:几乎所有人都可以编写新的客户端,而当你你有了一个新客户端,你可以访问并写入相同的内容,不必从头开始建立你的网络效应。

同时,我预计以太坊基础的身份空间将快速增长,技术正在迅速改善,我真的希望它能很快见证更多主流用例引入使用。很多人都担心账户身份的问题,但目前当人们想要解决时,首要考虑的使中心化解决方案,我希望以太坊空间能够开创出真正的去中心化身份替代方案,并使它们能够便于获取使用。

此外,Stable Coins 可能给未来带来显著的影响,而以太坊可以帮助 Stable Coins 变得更加开放、去中心化、不需要依赖信任基础薄弱的第三方。你已经可以看到 Layer2 如 Base 这样的项目在进行的努力。」

 展望未来,市场还需要给以太坊一些时间

1. 展望 Pectra 升级

继 Dencun 升级之后,2025 年第一季度,以太坊将迎来又一次重大的技术更新 —— Pectra 升级。本次升级将进一步简化、完善创建和维护链上智能合约的过程,这意味着开发者可以更高效地开发更强大的应用程序,对于用户而言,也可以体验到更快的交易速度、更低的交易费用和更安全的链上用例。

Pectra 升级对于模块化区块链、抽象账户、抽象账户钱包等项目和用户都有直接的利好。此外,Pectra 升级中还有利好 ZK Prover 网络的技术改进提议,这也是增强 ZK 技术的努力。

2. 展望 PoS 机制、生态创新和强大的社区力量

PoS 共识机制是否会引导中心化风险的问题是不少区块链用户的疑虑所在。

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经如是表示:PoS 共识机制中心化的风险是目前最主要的挑战。关注度较高的、可能会带来中心化风险的情况包括 MEV 审查风险的增长和质押活动。

相比区块链世界其他有影响力的行业人士,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和以太坊的核心团队一直对以太坊上出现的各类中心化情形保持着高度警惕,并坚持对去中心化理念积极发声,这也是以太坊值得坚定展望的核心力量所在。

此外,虽然以太坊的用例创新和增长似乎进入了一个发展瓶颈期,但在区块链的世界里,得益于以太坊基础设施不断地升级和技术完善,以太坊的生态力量依旧强大,且它最独特的价值还在于有强大的社区力量 —— 这是可能发生颠覆式创新的必要基础,也是以太坊未来发展实现厚积薄发的坚定支持。

4.  展望 ZK 技术

在提升以太坊扩展性的 Layer2 生态领域, Optimistic Rollups 与 ZK Rollups 的发展适用争议目前已有一定的共识:短期内,兼容性更好的 Optimistic Rollups 的发展会快于基于 ZK 技术的生态发展。但从长期来看,能够确保实时交易有效性,并能提供隐私保障的 ZK Rollups 必然将得到更积极的发展。

隐私,是推动以太坊未来叙事新篇章的关键点所在。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在探讨以太坊需要的三个技术转型博文时曾表示:如果不进行隐私过度的技术转变,以太坊可能会失去大部分用户,以太坊可能会失败。

而 ZK 技术所提供的隐私保护场景,是其在区块链领域的主要应用场景。正如 Vitalik Buterin 曾经在以太坊社区年度会议上所强调的内容:「未來 10 年,ZK-SNARK 將与区块链一样重要」。

随着技术的成熟,在以太坊下一步的发展中,ZK 技术相关的叙事会更加多样且更有吸引力。

5.  展望 ETH 

1confirmation 创始人 Nick Tomaino 于 2024 年 8 月 24 日在社交平台 X 上发布的第二季度合伙人信函中,表达了他强烈看好的数字资产发展趋势:ETH 市值或将在未来 5 年内超过 BTC。目前, BTC 的市值约高于以太坊市值的 4 倍,二者都会继续增长,但 ETH 最终会超过 BTC。

ETH 的价值累积对以太坊的成功至关重要,这依旧还是目前一个相对普遍的共识。正如以太坊基金会成员在第 12 次 AMA 上所言:ETH 的价值累积将通过总费用和资产溢价实现,ETH 的价值增长将支持以太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经济活动,从而推动以太坊成为全球金融平台。

42个人,年赚66亿美金,OnlyFans比全硅谷的AI创业公司都挣钱

原文来源:Founder Park

OnlyFans 又登上了科技板块的头条。

这家成人内容平台,年收入 66 亿美元,有人统计,这比硅谷所有新锐 AI 公司的收入总和还高。它是英国自 DeepMind 之后最成功的公司,是 TikTok 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内容平台。

OnlyFans 定义了某种类型的创作者经济。

更恐怖的是, 2023 年,他们把收入中的 53 亿美元分给了创作者,就算这样,他们还有 6.49 亿美元的营业利润。

CEO Keily Blair 在接受采访时宣称,OnlyFans 不做推荐算法,不会引入虚拟 AI 角色,甚至暂时不打算推出 AI 相关的功能。

而这一切的考虑,都是为了保护创作者的权益、让用户和创作者拥有更多选择权。

文章内容编译自 Matthew Ball 的文章、WSJ 的采访,Founder Park 进行了部分删减。

01 TikTok 之后,最具影响力的内容平台

虽然是一家私企,但作为英国公司,OnlyFans 仍需公开部分业务和运营数据。尽管信息有限,但足够让我们窥见其收入、利润、规模及市场地位。

从某种角度来看,它是自 2010 年 DeepMind 成立以来英国最成功的公司之一,同时也是继 2014 年 TikTok 通过 Musical.ly 走红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内容平台,特别是在创作者经济领域。

2023 年,OnlyFans 的年收入已达到惊人的 66 亿美元,五年前的收入是 3 亿美元。虽然疫情期间的爆发性增长不太可能重现,但 2023 年的收入依然比前一年增长了 19% ,也就是 11 亿美元,这比 2022 年的增速还快了 3 个百分点。尽管平台以订阅为基础,但现在超过 60% 的消费现在通过一次性交易完成,而且这些交易金额并不小,常常高达几十美元。

42个人,年赚66亿美金,OnlyFans比全硅谷的AI创业公司都挣钱

事实上,自 2021 年以来,订阅收入仅增长了 9%,而交易收入却飙升了 70%,占据了总收入增长的 88%。目前,OnlyFans 的收入已经是成人行业巨头 Aylo 的两倍,后者拥有包括 PornHub、Brazzers、RedTube、YouPorn 和 XTube 在内的多个品牌。OnlyFans 平台的注册用户已超过 3 亿,尽管并非所有用户都活跃或付费,但该平台并未披露具体细节。在地域分布上,三分之二的收入来自美国,英国和欧洲合计占比 16%,其余 17% 来自「世界其他地区」。

42个人,年赚66亿美金,OnlyFans比全硅谷的AI创业公司都挣钱

02 增长原因:市场空白期、高分成

收入的增长首先得益于品牌知名度的提升(「OnlyFans」一词已经成为创作者私域变现的代名词),有很多知名创作者入驻(他们中的一些人并不提供色情内容)。

此外,监管迫使许多成人内容平台删除了非常多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是未经任何合规流程上传的),并为新的内容上传进行了繁琐的身份验证流程。

同时,像 Reddit 和 Tumblr 这样的社交媒体平台决定禁止色情内容,这不仅创造了市场空白,也迫使拥有大量粉丝的创作者将粉丝引导到其他平台。而且,许多 OnlyFans 创作者现在将 Reddit、Imgur、Instagram、TikTok 和 Twitter 等网站视为吸引 OnlyFans 客户的一种引流手段。在大多数类似情况下,平台会反对创作者将观众或消费引导到竞争对手的服务上——或者至少会尝试推出一个集成的功能/产品,可能会取代一个替代品。

然而,这些网站并没有直接与 OnlyFans 竞争(更重要的是,它们通常禁止色情内容),因此它们通常允许这种行为,只要它符合它们的服务条款并且不是太公开。此外,这些平台通常从 OnlyFans 创作者的推广中受益,因为这会有一些很容易带来病毒传播的内容,而且不需要这些平台支付费用。

OnlyFans 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其高达 80% 的收入分成率,创作者作为演员为制片公司或其他经纪公司工作的收入分成比例。

在 2023 年,OnlyFans 创作者收到了惊人的 53 亿美元的支付。作为比较, 2023-2024 赛季 NBA 的总薪水为 49 亿美元,而 NFL 的上限为 72 亿美元。在过去的五年里,OnlyFans 创作者总共收集了超过 150 亿美元。当然,这些联赛每个都有 500-1, 700 名玩家,而 OnlyFans 拥有大约 410 万创作者。

42个人,年赚66亿美金,OnlyFans比全硅谷的AI创业公司都挣钱

总的来说,OnlyFans 正在慢慢吞噬整个色情行业。创作者和色情明星可以以更安全的方式赚更多的钱,同时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并为观众提供更真实、差异化和有价值的体验。

顺便说一句,OnlyFans 的高收入分成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它没有给苹果分成(这会拿走所有收入的 15-30%)。事实上,iOS App Store 和谷歌的 Play Store 不允许色情应用。通常这样的禁令对于一个潜在的商业模式来说是一个丧钟,但基于浏览器的体验对于图像和视频观看以及聊天来说是足够的(只是对游戏不太友好),大多数潜在的 OnlyFans 客户不会因为基于网络的体验「不如」基于应用的体验,以及支付过程更慢、更烦人而受到阻碍(对于休闲游戏或电子商务来说,这不太行)。

03 顶级创作者拿走了大部分收入

与其他 UGC 平台的情况一样,OnlyFans 的收入高度集中在顶级创作者手中,他们获得了绝大多数收入,而大多数创作者的收益很少。

OnlyFans 上有超过 410 万个创作者账户(公司不披露独特创作者的数量;有些人运营多个账户)和超过 3.05 亿粉丝。一些创作者估计每月能产生数百万美元,但收入似乎遵循传统的正态分布。

平均来算,平均创作者有 74 个粉丝,每年支付 24 美元(或每月 2 美元),总计每年 1800 美元(其中 1450 美元归创作者所有)。然而,中位数创作者的收入可能要少得多。但根据之前 OnlyFans 内部的数据显示,前 0.1% 的创作者(其中一些人每月收入数百万)的收入是前 15% 创作者的 15 倍。

42个人,年赚66亿美金,OnlyFans比全硅谷的AI创业公司都挣钱

尽管如此,世界上很少有其他平台拥有超过一亿的每日平均活跃用户,这些人每年在平台的支出超过 20 美元。

顶级创作者中常见的一种技巧是一系列定价阶梯,包括一个免费版,例如基础:免费,标准:每月 5 美元,高级:每月 10 美元,VIP:每月 100 美元……,其中还可以有额外的交易(例如按次付费的消息或图像)。

为了减少流失,许多权益只对长期订阅者可用。顶级订阅者还可以直接与创作者沟通(这使得这些用户可以提出可能导致进一步额外收费的请求)。在许多情况下,回复实际上是由创作者的团队成员编写的——记住,这些创作者中的许多人现在都是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企业负责人——尽管这种所谓的欺骗导致了一些法律行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认识到,许多粉丝正在为超社会关系和连接幻想付费,而不仅仅是照片和视频。许多顶级账户不是限制级的,有些完全专注于 Patreon 或 Substack 的那种内容,而不是 OnlyFans,或者以其他方式只是对私人(但 PG-13 级)Instagram 照片的付费访问。

尽管 80% 的总收入转给了创作者,但 OnlyFans 产生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在 2023 年,该平台的净收入为 13 亿美元,毛利润为 8.19 亿美元(至少有一半的 4.88 亿美元销售成本将用于信用卡手续费,其余大部分与带宽、服务器等有关)。在所有开销之后,营业利润为 6.49 亿美元(占净收入的 50% 和总收入的 10%),过去五年总计为 17.4 亿美元。

42个人,年赚66亿美金,OnlyFans比全硅谷的AI创业公司都挣钱

2023 年,公司平均只有 42 名员工,两年前是 61 名。在这一年中,每位员工创造了 3100 万美元的净收入和 1550 万美元的营业利润。

自 2019 年以来,OnlyFans 已经向其两位所有者支付了 11 亿美元的股息,仅在 2023 年就支付了 4.72 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Leonid Radvinsky 曾在 2018 年创立了一家色情直播公司,当时他购买了 OnlyFans 的 75% 股份,那时的利润(可能)还没有累计超过 100 万美元。

04 新威胁:开放成人内容的 X、以及 AI

这几年出现了一些 OnlyFans 的竞争对手,其中一些甚至为创作者提供了更高的收入分成。然而,OnlyFans 的双边市场规模(即用户和创作者)已经证明是持久的,不仅仅是有利可图的。

42个人,年赚66亿美金,OnlyFans比全硅谷的AI创业公司都挣钱

然而,除了「OnlyFans 能变得多大?」之外,还有两个有趣的问题。

首先,X 是否能够成功进入这个领域,以及它将如何影响 OnlyFans?在 2024 年 6 月,Elon Musk 结束了该平台对色情内容的禁令,这一举措是在它推出付费订阅和封闭消息后不久。

第二,不仅仅是图像和视频,还包括生成性 AI,将如何影响这个类别。

随着更多替代品的出现,对「真品」的需求下降,而对超社会真实性的溢价却在上升。这种趋势是可以预见的。而且,生成式 AI 创作者却能够真正做到你想要的一切,而且只为你服务。与真实创作者不同,这些 AI 能讲多种语言,随时随地都可用,并且在未来还可能融入沉浸式 3D 的环境。

05 不做推荐算法,不引入 AI

今年 5 月份,在一次媒体采访中,OnlyFans 的 CEO Keily Blair 阐述了他们对于内容推荐的想法,以及对于 AI 的观点。Founder Park 进行了简单编译。

没有算法推荐、没有 AI

Jeff:你们是怎么通过推荐系统吸引粉丝的?

Keily Blair:我们没有任何粉丝的个性化推荐系统。

Jeff:好的,你们计划将 AI 加入到产品中吗?

Keily Blair:所以我们不允许 AI 生成的内容。真实的创作者可以使用 AI 来增强自己的内容,但禁止完全的 AI 虚拟人账户。

Jeff:每日使用时间对于社交媒体公司很重要,你们是怎么提升这个指标的?

Keily Blair:与许多其他社交媒体公司不同,这对我们来说实际上不是一个重要的增长指标。

Jeff:你们网站最大的流量来源是什么?

Keily Blair:我不知道。我不追踪这个指标。

Jeff:……那你是怎么得到这份工作的?(笑)但你很擅长用户增长,你肯定有这方面背景吧?

Keily Blair:实际上和很多科技公司 CEO 相比不同的是,我是学法律的,专门研究网络安全和隐私问题,这大概说明了不少问题。

Jeff:但是总之你们现在已经能轻松创收了,对吧?

Keily Blair:我认为 Onlyfans 的真正有趣的是,我们是一个让成年人真正拥有成人内容体验的空间。有时这包括「成人内容」,但它也可以包括体育、喜剧、综合格斗……基本上是任何创作者想要通过粉丝群体获利的地方,只要他们遵守我们的服务条款。

没有广告、严格审核作者身份

Jeff:为什么 Onlyfans 不通过平台推荐来帮助用户发现那些受欢迎的账户呢?毕竟,广告驱动的模式几乎是每个社交媒体平台的核心。

Keily Blair:这是因为广告驱动模式是社交媒体增长的关键,社交媒体平台通常都以这种方式构建。但是 Onlyfans 与许多其他平台不同,我们与创作者社区的利益一致。只有创作者成功了,我们才能成功。自从我们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向创作者支付了 150 亿。我们的商业模式意味着我们每赚一美元,创作者就赚 4 美元,我非常自豪。

Jeff:所以,OnlyFans 并不追求模仿那些以广告为主导的主流社交媒体平台模式,这在近年来似乎是个逆流而动的选择。我们见证了 TikTok、YouTube shorts、Instagram 和 Facebook 都在大力推广订阅和直接向创作者付费的功能。有趣的是,这种趋势与他们减少对创作者的收入同时发生。

我很好奇,你对这种竞争格局有什么看法,以及对于一个想要采用 OnlyFans 这种模式的平台来说,信任和安全问题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Keily Blair:确实,其他平台开始模仿 OnlyFans 的模式,尤其是在创作者变现和订阅机制方面,尽管他们在收入分配上可能没有那么慷慨。

我认为创作者和年轻一代都渴望更多的互动和公平的回报。Z 世代那些相对年轻的成年人希望与创作者建立联系,他们认为创作者应该得到应得的报酬。

OnlyFans 的一个关键区别在于,创作者始终拥有他们内容的版权。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将内容从平台上移除,这些内容不属于我们,而是属于创作者自己。对于其他平台,如果他们依赖广告收入,我理解这是一种额外的变现方式。但 OnlyFans 一直秉承这种订阅的盈利模式,我们的用户和创作者都习惯了这种规则。我认为其他平台在转向订阅模式时面临的挑战是,用户已经习惯了免费获取内容,他们需要感觉到这是独家内容,他们需要感觉到自己获得了更多价值。

在创作者经济和商业趋势方面,我们注意到订阅收入现在占我们总收入的比例中,其实比「微交易」(单次交易)收入要小。「微交易」包括付费解锁内容、私信、定制内容和幕后彩蛋等。有时,作为用户我可能不想订阅所有内容,我只想看某一件特定的事情。因此,让用户和创作者能够自由选择不同的变现模式,无论是订阅还是微交易,都非常重要。

至于信任和安全,这对我们的运营至关重要。在 OnlyFans,我们非常重视这一点。我们首先关注创作者的注册流程,因为这是最重要的环节。创作者必须经历一个非常严格的审核流程,他们必须向我们提供九种不同的个人信息,包括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比如美国,你必须提供社会安全号码。我们要求提供政府发布的身份证明、全名、银行账户细节、其他社交媒体账号等,这样我们就可以确保你在所有平台上都是同一个人。我们不会将这些数据用于其他目的,我们使用这些数据只是为了保护社区的安全,并建立问责制。

Jeff:但是在一些国家你们获得不了这些创作者的有效身份信息,你是怎么处理的?

Keily Blair:这确实很棘手。在那些我们实际上无法验证身份的国家,我们选择不在这些地区开展业务。我们必须确定我们的创作者在加入平台之前的年龄和身份,特别是如果他们选择分享成人内容的话。

Jeff:很明显,你们不允许未成年人在平台上无论是作为创作者还是观众出现。那如果我有一张我孩子的照片,作为一个创作者,我想分享给我的粉丝看,会怎样?

Keily Blair:肯定不行。

Jeff:好吧。那如果,只是如果,我想在我的 OnlyFans 账户上玩角色扮演,我是个穿着校服的女孩,会怎样?

Keily Blair:那也不行。所以我们不允许任何有关年龄暗示的角色扮演,Jeff。这对我来说是原则问题。我自己就有两个孩子,一个 9 岁,一个 11 岁。我希望他们能在网上有一个健康的环境。

作为一个社交媒体平台,我们非常重视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我们了解每个不同的平台模式都有其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对平台上所有超过 18 岁的用户都很有信心,我们允许成人内容的存在。我们必须面对不同的风险,所以我们在内容审核上的投入非常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平台没有端到端加密,即使是在私信中也是如此,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专注于保护社区的安全,确保社区只对成年人开放。

为了保护创作者而禁止使用 AI

Jeff:你们针对 AI 的一些决策是真的令我感到有些困惑了。比如说 Chatbot,它现在可能在许多事情上并不那么出色,但它在进行简单对话方面相当不错。除了订阅之外,创作者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和交谈。其实这也算不上社交平台的秘密了,那些人气很高的创作者有专门的客服团队,他们完全可以训练机器人来模仿自己,然后就可以撒手不管了。这能省下一大笔开销。你们为什么不允许这么做呢?

Keily Blair:你说这是「简单对话」,但 OnlyFans 的私信里真的有很多非常深刻的内容,聊天机器人可处理不了这些。这个先不提,我觉得现在生成式 AI 的风险挺多的,这又涉及到法律问题了。现在大家都在探讨 AI 的未来:有的说 AI 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有的担心会出现 AI 统治人类的末日场景,我们该怎么防范?……

但他们没解决 AI 目前正在面临的一些问题,比如版权、归属等。它们不是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是现实问题,是现在就在侵犯创作者权益的问题。真的允许 AI 在系统中自由运行是有风险的。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允许创作者用 AI 来丰富内容,但它必须明确属于创作者,必须能向我们证明。

Jeff:Meta 那边就用了机器人,它们偶尔会假装是纽约公立学校孩子的父母。你的意思是你永远都不会允许使用生成 AI 来创作内容和社交互动吗?

Keily Blair:目前我们认为引入 AI 的好处还不足以抵消风险,但我们持续在关注这个领域的发展。我没有预知未来的水晶球,技术变化太快了。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有一个由律师、隐私专家、技术专家、开发人员组成的团队,他们正在研究现有技术以及它如何能够助力我们的创作者社区。如果哪天我们对保障措施有信心了,我们可能会考虑探索这个方向。但现在,根据目前的情况,我们还不适合这么做。

给用户和创作者更多选择权

Jeff:我注意到你之前公开表达过对一些推荐算法平台的不满。但与此同时,你在某种程度上似乎也在与这种模式合作,在 OnlyFans 上成功的创作者几乎都是在 Instagram、Twitter、YouTube 上已经成功的创作者。我想知道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共生关系的,你的业务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也依赖于你似乎不太喜欢的这种模式。

Keily Blair:每个创作者都是在经营自己的事业。本质上,我们是一个帮助创作者和粉丝建立联系的平台。

有一份非常有意思的报告,它指出大多数创作者在 7 个甚至更多平台上运营,并且在这些平台上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不同的内容。如果其他社交媒体平台彻底改变了创作者与粉丝互动的方式,如果其他平台对创作者与粉丝的互动产生了负面影响,我们就会受益。他们可能会最终选择 OnlyFans 作为主要平台,当然,前提是他们超过 18 岁并且通过了所有的验证。

确实,我认为我们和其他平台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共生关系,因为这一切都关乎创作者本人和他们的粉丝群体。但我们仍然需要建立保障措施,并且控制我们平台上的内容。比如允许用户有选择权,让他们能够选择每一个订阅,选择他们想要追随的每一个创作者,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作为一个粉丝,我不会对所有东西都感兴趣。我只对某些东西感兴趣。我是某些人的粉丝。我喜欢某些音乐家,我喜欢某些记者……

我们不想要推送通知,我们希望有选择,我们希望能够掌控。我们的创作者也希望掌控他们的粉丝群体。创作者可以屏蔽粉丝,他们可以决定不让某些人关注他们。所以对我来说,保持激励的一致性,专注于提供卓越的用户体验和创作者体验,这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Jeff:是这样吗?你似乎在暗示这个平台可以成为其他平台不好体验的替代品。但我的意思是,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互联网本身如何在这些方面做得更好?或者,我们现在就应该这样做?OnlyFans 是建立在假设它将永远是一个互联网另类产品的基础上,你怎么看待整个互联网社交产品的发展?

Keily Blair: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真的希望我们可以建立更好的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可以做出改变。我认为我们之前谈到的一些结构性问题确实让这变得困难。我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我们在安全性方面取得了成功,同时考虑并意识到我们社交平台上普遍存在的风险,并适当地控制它们。

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将安全性融入设计之中,而不是事后再补救。这种从设计上就考虑安全性的方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用户,同时也为我们的创作者提供一个更安全、更受控制的环境。这种前瞻性的思维方式,让我们能够在社交媒体领域中独树一帜,为用户和创作者创造真正的价值。

当然,事后的思考和努力总是有价值的,总比没有行动要好。因此,我抱有希望,互联网能够朝着那个方向前进,我期待我们能看到现在其他社交媒体更多的变革,以及一个更加积极乐观的社交媒体的未来。

战况升级,揭秘以太坊L2战争现状

原文作者:Ceteris

原文编译:Luffy,Foresight News

去年在《》报告中,我专门写了一个「L2 战争」章节,其中阐述了我对 Rollup 领域的看法以及未来一年的趋势。主要观点如下:

  • Blast 是 Rollup 架构的混杂,并将导致「kumbaya」时期的结束。

  • L2 生态系统将变得更加碎片化和孤立,L2 都将推出自己的跨链 / 互操作性标准和 SDK 来启动新的链 /L3。

  • Rollup 需要使用替代性数据可用性层(DA)来扩展。

  • DA 作为价值累积来源将消失。DA 将迎来颠覆性创新,对 DA 收取溢价不再可行。

  • 以太坊的新牛市主题是「全局证明验证层和货币」。

  • DA 层的价值累积将受到限制。

  • 如果所有价值都汇集在排序层,那么 L2 代币的价值累积在理论上是正向的。

这篇文章的观点已经过时了。以太坊经历了重重危机,上面的这些观点现在已经被反复提起和讨论。甚至,你可以看到很大一部分以太坊社区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扩展 L1,而不再将价值让渡给 Rollup。

战况升级,揭秘以太坊L2战争现状

然而,每个人都在关注和讨论这一点,它就不再是真正的「alpha」或反向观点了。那么,我们今天看到了什么,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Rollup 现状

首先是收入。以太坊的收入在 EIP-4844 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下面这张来自 Galaxy 的图表给出了直观的解答,DA 不再是以太坊经济的重要价值驱动因素。

战况升级,揭秘以太坊L2战争现状

这完完全全是坏事吗?不!以太坊别无选择。正如我们所强调的,DA 经历了「颠覆性创新」,这意味着收取溢价变得更具挑战性。虽然我们确信以太坊仍然能够收取比其他 DA 层更高的费用,以便 Rollup 可以继承以太坊的完整安全性,但 Rollup 将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这一点尚不清楚。共享 DA 层的主要好处是互操作性。通过共享 DA 层,跨链变得更安全,并且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规模经济。同样,虽然这是关键好处,但没有人真正知道这种好处价值多少。Rollup 会支付 10 倍于其他 DA 层的费用吗?还是说 100 倍?这个问题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只是我们不知道它是多少。

因此,以太坊 DA 费用收入的减少是自然而然的,它别无选择。现在,有些人开始质疑以太坊 Rollup 路线图,以 Max Resnick 和 Doug Colkitt 为代表。

战况升级,揭秘以太坊L2战争现状

https://twitter.com/0x doug/status/1831898285130330367 

战况升级,揭秘以太坊L2战争现状

既然现在大家对 DA 经历颠覆性创新对以太坊经济影响的看法一致,那么它注定要失败吗?

以太坊的前进之路

就像我们在年度展望报告中所说,以太坊的主题现在归结为「全球证明验证层和货币」。 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战况升级,揭秘以太坊L2战争现状

好吧,这并不完全正确,但我们确实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以太坊是最去中心化和历史最悠久的基础层,这使其在资产发行和验证证明方面比所有其他区块链都具有竞争优势。即使经济效益不那么强劲,但以太坊仍然是一项优质资产。然而,除去所有执行工作后,以太坊会回到 EIP-1559 之前的经济模式,其中 ETH 大部分被回收利用。

战况升级,揭秘以太坊L2战争现状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开始看到很多人重新关注 L1 扩展,并让应用程序迁回到以太坊 L1。我们知道 L1 上的执行会产生费用。我们不知道的是世界是否会采用 ETH 作为货币。如果每个 Rollup 都使用 ETH 作为货币,那么它将成为像 BTC 一样在世界各地使用的非国家支持的货币。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乐观且可能的结果,挑战在于 Vitalik、Justin Drake、你或我是否认为 ETH 是货币在很大程度上无关紧要。

ETH 会成为世界货币吗?

我们回到之前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试图再次扩展 L1 规模并提高 L1 费用?这是否正确?Theia 的 Felipe 认为,如果我们只是根据 MEV 和费用对 L1 代币进行估值,那么它们无论如何都会归零,因此唯一能证明其估值合理的东西就是成为「新兴市场储备资产」,即「货币」。我支持这个观点。

战况升级,揭秘以太坊L2战争现状

最后,Wei Dai 认为,要使以 Rollup 为中心的路线图在经济上可行,以太坊需要为 L2 提供网络效应,有两种方式:

  • 基于排序提供可组合性和抗审查性。

  • 更强大的共享结算,其中 L2 发行的资产也可以在其他 L2 上使用,以消除碎片化。

这是让以太坊长期发挥作用的唯一方法。

战况升级,揭秘以太坊L2战争现状

我认为以上所有观点都是可行的,但我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以太坊再次专注于扩展 L1,那么它只会变成「更糟糕的 Solana」,因为以太坊永远无法在 L1 执行方面与 Solana 竞争。我认为没有人真正知道结果,人们只是相信不同的东西。最终,市场将决定什么是有价值的。

一码难求的STEPN GO,又能日赚300刀了?

原文作者:,BlockBeats

提到 2022 年的夏天,许多人依然记得当时 StepN 的火爆,买一双跑鞋、每天运动赚取收益,成了币圈乃至科技圈的一大时尚潮流。

两年过去了,StepN 推出了全新的 2.0 版本——STEPN GO,这也是游戏开发商 Find Satoshi Lab 继 StepN 和 Gas Hero 之后的第三款游戏。尽管这款新版本目前仍处于测试阶段,玩家基数尚小,但它在收益机制和设计上的改进,已经引起了许多新老玩家的关注。

阿明是 StepN 的老玩家,如今也是 STEPN GO 的早期参与者。在他的体验中,GGT 代币的收益表现不错,拥有 19 级跑鞋的他,每天能赚到约 300 美元。他还提到,「现在回本周期大概在 30-40 天左右」,虽然仍有不确定性,但对于老玩家来说,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结果。

一码难求的STEPN GO,又能日赚300刀了?

STEPN GO 游戏界面

本文中,BlockBeats 将深入探讨 STEPN GO 的「升级之处」、新用户的进入门槛以及玩家最关心的收益与回本周期。需要注意的是,STEPN GO 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因此具体数据可能会随着游戏的更新发生变化。

StepN 2.0 有哪些升级?

一码难求的STEPN GO,又能日赚300刀了?

GGT:新 GST

StepN 使用 GST 和 GMT 作为主要代币,而在 STEPN GO 中,新增了 GGT (Go Game Token),它被部署在 Polygon 链上,并且没有代币数量限制。

自 9 月 5 日上线以来,GGT 的价格波动相当剧烈。上线仅 1 小时后,价格就飙升了 2120% ,随后迅速回落至 6 美元左右。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震荡调整,GGT 的价格在最近一周内表现出了稳步上涨的趋势。截至撰稿时间 9 月 12 日,GGT 的价格已回升至 10 美元。

一码难求的STEPN GO,又能日赚300刀了?

GGT 的获取主要通过完成每日户外运动任务。用户使用 NFT 运动鞋进行运动时,可以选择赚取 GGT。影响 GGT 收益的因素很多,包括鞋子类型、等级、效率属性值、鞋子的品质等。例如,跑鞋 (Runner) 通常比慢跑鞋 (Jogger) 获得更多的 GGT。

STEPN GO 还实施了每日收益上限和代币销毁机制用户初始拥有 5/5 的每日 GGT 上限,最高可达 300/300。通过升级运动鞋或销毁宝石,用户可以提高这一上限。用户可以通过燃烧 GGT 来铸造和「繁衍」新的运动鞋、升级现有装备、解锁插槽、制作服装,甚至在交互式地图上发起或参加活动,被燃烧后的 GGT 将被永久销毁,减少市场上的流通量,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控制代币通胀。

鞋子等级与定制系统

在 StepN 中,鞋子的等级上限为 20 ,但在 STEPN GO 中,等级上限提升到了 60 。除此之外,还增加了全新的属性:魅力值 (Charm) 和 业力值 (Karma),这些属性不仅影响游戏中的表现,还影响玩家的社交互动与竞争。

一码难求的STEPN GO,又能日赚300刀了?

魅力值 可以帮助玩家在游戏中获取更多的服装碎片,而 业力值 则影响 PvP 排行榜的表现,业力值越高,用户获得的奖励越多。

用户可以通过升级鞋子提升这些属性。升级的过程中,用户会消耗一定数量的 GGT,且某些高等级阶段还需要消耗 GMT。不同品质的鞋子在每次升级后会获得额外的属性点,用户可以自由分配这些点数。

一码难求的STEPN GO,又能日赚300刀了?

租鞋新玩法:把跑鞋当成理财工具?

在 StepN 中,用户只能通过购买并持有 NFT 运动鞋来参与运动并赚取收益。尽管 1.0 版本 中曾设想过推出鞋子租赁功能,但最终并未上线,导致用户只能独自使用购买的鞋子,无法与他人共享。

然而,作为 2.0 版本,STEPN GO 实现了这一期待已久的功能,推出了The Haus 系统。这个系统类似于共享经济平台,允许用户将闲置的鞋子挂到平台上供其他人租用。

对于鞋子主人来说,租赁鞋子意味着即便自己没有时间运动,也能通过租赁赚取额外收益。鞋子由此变得更加类似于一种理财工具。而对于租客而言,购买两双鞋子的成本较高,按当前价格计算大约需要 8000 美元。但 STEPN GO 的 The Haus 系统 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入场途径,用户无需购买 NFT 运动鞋便可以开始体验 StepN GO,赚取 GGT 或其他奖励。

除了上述三个重要的功能升级之外,STEPN GO 还增强了社交互动、奖励机制和反作弊系统。在 STEPN GO 中,用户可以通过 互动地图 查看附近的跑步者,或通过 PvP 排行榜 与全球玩家竞争。这种设计打破了之前单一的个人运动模式,加入了更多社交元素。

另外,STEPN GO 还新增了多样化的奖励选项。用户不仅可以通过运动赚取 GGT,还可以寻找宝箱、解锁服装碎片。为了确保游戏公平,平台引入了更先进的 SMAC-7 反作弊系统。

跑鞋步入「窄门」,门槛高了多少?

「STEPN GO 做出的设计调整是非常聪明的,团队显然从 StepN 和 Gashero 中汲取了许多经验和教训。」阿明是 2021 年早期参与 StepN 的老玩家,如今他也是 STEPN GO 的早期玩家。在他看来,STEPN GO 的设计是在游戏的生命周期和可持续性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可以让这个实验更具病毒式的传播。

一码难求的STEPN GO,又能日赚300刀了?

STEPN GO 开盒界面

STEPN GO 在早期对邀请码的控制十分严格。从 Mooar 市场购买的母鞋不能直接跑,只有获得激活码的鞋子才能开始跑。看起来在 STEPN GO 的策略里,控制新用户的增速,从另一方面也是维护这个机制生命周期的方式之一。

这一点也可以在数据看出,在过去 30 天内,STEPN GO 的新用户增量从最初的 400 多人减少到如今的 50 人左右。

一码难求的STEPN GO,又能日赚300刀了?

「StepN 当初就是太 FOMO 了,跑鞋增长机制太过于激进了,所以后期的利润就压没了。币圈的总量在这里,一点一点挤牙膏式的增长,整个跑鞋生态才能活得更久。」在阿明看来,STEPN GO 对新用户进入的门槛把控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阿明获得跑鞋的方式是在 STEPN GO 质押 GMT 后参与抽奖获得的,「当然这一点也是很多人在诟病的,质押的 GMT 时长是 4 年,谁知道 4 年之后什么样呢?」说到这,阿明显然有些抱怨。

除此之外,获得邀请码的方式就只有被赠予和出租鞋两种方式。「当然官方也会在各种渠道做活动抽奖之类的,估计之后也会适量放开一些」,阿明还对 BlockBeats 透露,在一些场外也会有少量的邀请码在交易。

被无偿赠予的情况几乎不可能,The Haus 系统的出租鞋还是有机会的,但仍是僧多粥少。「求主人,在线等」,在 STEPN GO 的社区频道里有不少想低成本参与的用户在寻找「有意出租鞋」的鞋主人。

一码难求的STEPN GO,又能日赚300刀了?

目前的市场上,配对成功的「鞋主人」和「租客」在利益分配上多是遵循 9:1 或 8:2 分成,租期一般以两周为单位但对于鞋主人来说,如果遇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租客,鞋子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就被浪费了,加之 The Haus 系统又是一个新东西。

因此,愿意出租的用户相对较少,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将鞋子燃烧来获取能量,或者将鞋子出租给家人或朋友,而不是陌生人。

高风险高回报?收益与回本周期几何?

阿明目前拥有 19 级的鞋子,由于他提升过一次上限,因此每天可以消耗 3 点能量,获得 26 个 GGT。按当前 GGT 价格 11 美元计算,他每天可以赚取大约 300 美元的收益。

「回本周期有些难算,因为新手期和后期每天的能量消耗上限和收益,其实都不一样,只能估算。」在问到回本周期的时候,阿明这么说道。

如果不考虑鞋子的特殊效果,阿明预计回本周期在 30-40 天左右。根据他的成本计算,质押 GMT 抽奖获得一双跑鞋,在市场上花费 4000 刀买一双鞋燃烧做能量,成本在 5000 刀上下。

每天可以获得 22 个 GGT。然而,由于升级鞋子会消耗部分 GGT,因此实际的回本周期大概是 25 天左右。阿明提到,燃烧一双鞋子可以获得 90 点能量,而早期阶段每天的能量上限是 2 点,这意味着用户可以连续跑步 45 天。在第 20 天回本之后,剩余的 15 天就能获得纯收益。

「当然,这个估算忽略了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后期每天的能量消耗上限可能会增长到 3 点、鞋子特殊效果的加成、GGT 价格的波动、用户增长速度,以及其他收益玩法,如生鞋子和租赁鞋子。」阿明补充道,这些因素都会对收益产生一定影响。

一码难求的STEPN GO,又能日赚300刀了?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用户的回本周期估算大约为 30 天,这是比较普遍认可的时间段。另一位玩家 Max也参与了很久的内测,他回忆起早期 StepN 的回本周期只有 7-14 天,而现在 STEPN GO 的回本周期延长了 2-3 倍。

Max认为,当前对 STEPN GO 收益和回本周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GGT 的价格。他指出,「GGT 实际上是新的 GST,但其生产成本更高。」阿明也在访谈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因此阿明十分关注 GGT 的销毁和产出数据,从几个数据源可以看到,可以看到从 9 月 10 日开始 GGT 的销毁都大于产出,在前几日也都相差不多,同时在几个 DEX 里 $GGT /GMT 交易对的交易量也出现了显著增长,这使得阿明和Max对 GGT 的短期价格走势都保持着乐观态度。

一码难求的STEPN GO,又能日赚300刀了?

GGT 短期的上涨,这对 Max 这些早期参与的用户无疑是个好消息,但对于还没有入场的新玩家来说,这或许并不那么友好。因为 GGT 的上涨也推高了跑鞋的价格,从几天前的 35, 000 个 GGT 飙升到了 63, 300 个 GGT。

一码难求的STEPN GO,又能日赚300刀了?

Max 还提到,随着时间推移,STEPN GO 的能量补充成本大约为鞋子总值的 35% ,类似于 1.0 版本 中的「修理」成本,但这种成本是在前期投入时就已经固定的。他认为,只要用户每天增长率保持在 0.5-0.75%  ,当前的价格结构就可以维持下去,这也将进一步支撑市场对鞋子的需求,让地板价更健康。

总体来说,STEPN GO 的 2.0 版本 为整个跑鞋生态带来了许多创新,尤其是在 GGT 代币的引入、鞋子租赁系统的推出以及更具策略性的入场门槛设计方面。对于早期玩家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新机会,但也需要谨慎评估其潜在风险和收益。

考虑到游戏目前还处于测试阶段,随着时间推移,某些机制和收益可能会有所调整。正如阿明所说:「尽管门槛提高了,但这也意味着回报可能更加丰厚。如果能在早期入场,STEPN GO 的回报还是很可观的。」

本文致谢:Mable、阿明、Max

UniSat下场支持,CAT20成为Fractal Bitcoin生态新宠?|BTC生态

原创 | Odaily星球日报(

作者|Golem(

UniSat下场支持,CAT20成为Fractal Bitcoin生态新宠?|BTC生态

自 Fractal Bitcoin 主网上线以来,热点项目如潮水涌动,前仆后继。号称首个代币协议的 FLUX 还没消化完(推荐阅读《》),昨天一个名为 CAT Protocol 的新代币协议又把风头全抢走了。

CAT Protocol 的首个代币 CAT,总量 2100 万,一张 5 个,共 420 万张;目前铸造进度约 35%,按当前进度铸造完成还需要 2 天左右。随着热度增加,Fractal Bitcoin 网络费率已经从 100 飙升至 1500 以上。

CAT 为何引起玩家如此 FOMO,是否值得参与?Odaily星球日报将在本文简要介绍 CAT Protocol 的特点、爆火原因、代打网站及参与成本等,希望对读者有帮助。

完善的代币标准设计

CAT Protocol 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同质化代币标准 CAT 20 ,另一个是非同质化代币标准 CAT 721 ,目前官方文档中仅推出了 CAT 20 。如果仔细阅读 CAT 20 技术文档部分会发现,CAT Protocol 的代币设计从部署到铸造逻辑都相对完善,以下是对 CAT 20 代币特点的简单总结:

  • CAT 20 的代币名称不唯一。与 ERC 20 类似,任何人都可以部署具有相同名称/符号的代币,因此不会存在如 BRC 20 和 Rune 那样抢“代币靓号”的情况;

  • 使用契约来管理代币铸造和转移。当花费 UTXO 铸造新代币时会生出新的 Minter UTXO,而这些 UTXO 又可以用于递归铸造更多代币,虽然 UTXO 会合并,但会保留代币数量。因此实际上社区中广传的因为铸造交易输入中使用了包含资产的 UTXO 烧毁 CAT 资产的现象可能并不存在。

UniSat下场支持,CAT20成为Fractal Bitcoin生态新宠?|BTC生态

  • 发行与铸造规则更加灵活。与基于索引器的协议不同,CAT 20 代币发行者可以定义任意铸币规则,而无需对底层协议进行任何更改,规则包括:支持付费铸造、限制铸造时间与高度、设置 POW 开采机制、白名单铸造机制和类似质押铸造等规则。详细信息请看。

  • 支持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发行方式。CAT 20 支持去中心化铸造,类似 BRC 20 ,代币发行人只设定参数,任何人都可以参与铸造新代币;同时也支持中心化铸造,即只有代币发行者才能铸造代币。

  • 支持预挖、代币销毁等功能。

代打平台陆续推出

虽然这些功能足以让一些技术爱好者着迷,但还都存在于文档中,社区也都还在摸索如何进行转账。目前玩家们能做的只有铸造,而除了自己搭建节点以外,一些代打平台也在陆续推出,列举如下:

  • :去年打过多链铭文的伙伴或许会熟悉这个平台,目前其也推出了 CAT 20 代打工具。当时仍然主要用户导入钱包助记词,具有一定的风险,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使用小额地址测试。

  • :独立开发者爆肝的一款工具,此前其独立开发出了 Atomicals 交易市场,社区信任度较高。目前其平台仅能显示 CAT 铸造进度,铸造功能还在开发中,相信马上就能上线。

  • :实际上其是一个代打收费服务,而不是平台。用户需要在其 Discord 中开票,并向其发送 FB 才行,而且每铸造一次收费 0.2 FB,收费较贵。实际上目前社区中有许多代打服务,玩家可以自行在社区中寻找,但也要注意诈骗风险。

CAT 20 仅上线 2 天,市场的反应速度已经相当快了,相信过不了多久就会有更好用的工具上线,减少玩家间的参与门槛差距。

UniSat 支持,CAT 20 背后究竟是谁?

CAT Protocol 的团队目前仍保持着“神秘”状态,官方 X 账号只发布了一条推文后就没有了任何声音,仿佛是一块丢入市场的石头,在激起水花后默默沉底。

如果仅因为 CAT 20 代币设计的完善并不会引起大规模的 FOMO,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和兴趣阅读文档。真正引起大规模 FOMO,将铸造 Gas 拉到 1500 以上的原因是,UniSat 昨晚更新了 Fractal 浏览器并增加了 CAT 20 的页面。

UniSat下场支持,CAT20成为Fractal Bitcoin生态新宠?|BTC生态

这种悄无声息的更新,被社区更多的解读为“早有预谋”,并怀疑 UniSat 是 CAT 20 背后的支持团队。不过在昨日晚间由社区举办的推特 space“Ord My God”上,Unisat 和 Fractal 团队成员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回答也相当含蓄和保守,并没有清晰阐明和 CAT 20 的关系。“所有在 Fractal 上进行建设的项目官方都愿意支持,可以更多的将此次更新当作是测试。”

同时,也有社区成员,CAT Protocol 背后的团队是在 OP_CAT 领域深耕许久的  团队。原因是他们对 OP_CAT 的技术了解足以提出这样完善的代币协议,而且 CAT Protocol 官方文档中的风格和字体都与 sCrypt Official 的习惯一致。

UniSat下场支持,CAT20成为Fractal Bitcoin生态新宠?|BTC生态

左边为 CAT Protocol 官方文档,右边为 sCrypt Official 推文

如果猜测准确,sCrypt Official 团队在之前已经获得了 Fractal 生态 Season 0 资助的 1 万枚 FB,证明双方早有合作,UniSat 此次支持 CAT 20 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 CAT Protocol 的 CAT 20 以外,现在比特币生态中还有另外两个 CAT 协议。一个是 opnet 创始人 Danny,其号称在 8 月份就发明 CAT 20 ,并将在 Fractal 主网 21000 区块后激活;另一个是 Taproot Wizards 和量子猫联创 Udi Wertheimer,其也将基于 OP_CAT 发布了代币协议 CATNIP,不过只支持在比特币主网。

如此看来,以 OP_CAT 驱动的代币协议,已经形成了“三国争霸”的形势。目前看来,UniSat 支持的 CAT Protocol 占据优势。CAT Protocol 能够在任何激活 OP_CAT 的 UTXO 链上运行,也就是说未来待比特币主网支持 OP_CAT,其也可以迁移至主网。

卖铲子的人最先发财

目前 CAT 的场外交易买一价为 2 USDT/张(5 个),但是成交较少,可能是目前还能铸造或者是转账不顺利等原因。以下是社区制作的一张 CAT 铸造成本表,目前 Fractal 网络费率水平在 1800-2000 左右,铸造一张的成本约为 2 USDT,现在铸造已经没有多大的利润了。但如果在费率 200 以下铸造了 CAT,那么目前获得超 10 倍的收益。

UniSat下场支持,CAT20成为Fractal Bitcoin生态新宠?|BTC生态

在旧金山淘金热期间,是否真的有大量黄金使冒险家们赚到了钱不得而知,但那些在矿场卖牛仔裤和铲子的倒是真正赚到了钱。

在 CAT 20 上,除了早期铸造者现在有了可观收益外(如果能卖出去的话),已经赚钱的则是提供代打、代部署和卖 FB 代币的玩家,这三者都是铸造 CAT 需要的“铲子”。

代打和代部署没有公开数据并不好评估,但 FB 供不应求趋势已经体现在价格上——价格从 CAT 铸造未开始前的 15 美元拉高至到 30 美元,仅仅用时不到一天。目前用户可以在社区场外 OTC、比特币去中心化交易所 DotSwap 和中心化交易所 coinex 交易 FB。数据显示,FB 现在流通量约为 127 万枚左右,流通市值约为 3834 万美元,总市值 63 亿美元。

只靠注意力能够持续多久?

号称首个 Fractal 代币协议的 FLUX 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场外成交也惨淡。FLUX 当时利用“First is first”的叙事点,抓住了早期流量。而如今的 CAT 20 一方面拿捏了比特币生态对难度和门槛的“传统追求”,一方面又有了 UniSat 的加持,再次激发玩家们的关注。

CAT 20 虽然在设计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本质还是注意力经济的产物。但这种注意力经济能够持续多久?

实际上在比特币主网上曾经也出现过许多新代币协议,它们都有着自己的“创新”和“特点”,也都在场外引起 FOMO,但依然难逃消亡的命运,如 huge、veda、cbrc 20、Compos Protocol(cpos)以及 Orddefi。Fractal 可能也会走上同样的路,而大多数玩家也只能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技巧,唯有坚持不懈的赌下去,持续地消耗着注意力与筹码。

RWA 2.0崛起 为什么我们需要PayFi

作者:ningning 来源:X,@0xNing0x

在加密世界中,创新如Friend Tech般的昙花一现屡见不鲜,但PayFi却与众不同。它并非另一个用华而不实的叙事包装的原语,而是货币时间价值的新设计空间。如果比特币重新定义了货币,以太坊重新定义了智能合约,那么PayFi很可能会重新定义RWA(现实世界资产)。

当前金融体系的痛点:为什么我们需要PayFi?

在深入了解PayFi之前,首先要直面当前金融体系的痛点:

  • 效率低下:跨境支付平均需要3-5个工作日。

  • 成本高昂:全球平均汇款费用高达6.5%。

  • 流动性困境:全球约4万亿美元资金被锁在预付账户中。

  • 普惠性差:全球仍有17亿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

这些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问题。传统金融体系如同一台老旧的蒸汽机,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量子计算机。这正是PayFi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PayFi:解锁货币时间价值的新范式

PayFi的核心创新在于它对货币时间价值(TVM)的重新诠释。传统金融用年化利率来量化TVM,但PayFi将其精确到毫秒级。这不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数学模型:PayFi的价值创造

假设有一笔100万美元的资金,在传统银行系统中需要3天完成跨境转账。年化收益率为5%,那么这3天的机会成本是:

100 万 × ( 5 % ÷ 365 ) × 3 = 410.96 美元 100万 × (5% ÷ 365) × 3 = 410.96美元 100万×(5%÷365)×3=410.96美元

而在PayFi系统中,这一过程缩短至1分钟:

100 万 × ( 5 % ÷ 525600 ) × 1 = 0.95 美元 100万 × (5% ÷ 525600) × 1 = 0.95美元 100万×(5%÷525600)×1=0.95美元

RWA 2.0崛起 为什么我们需要PayFi

这便是PayFi的价值所在!它不仅节省了成本,更释放了巨量的流动性。值得注意的是,释放的货币时间价值与最终确认性时间呈非线性关系。当确认时间已经很短时(如毫秒级),进一步缩短确认时间的收益相对较小。因此,PayFi在设计时需要在速度、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之间找到平衡。

RWA 2.0崛起 为什么我们需要PayFi

Huma正在计划推出T+0结算方案,这将把PayFi推向效率的极限。在Solana这样的高性能公链上,理论上资金可以在不到半秒内完成转移和确认。 

 但这还不是终点。想象一下”秒级借贷”、”微支付即服务”、”动态定价保险”这些在传统金融中不可能实现的新型金融产品。PayFi将开启一个全新的金融创新时代。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老话获得了全新的含义。而那些能够最有效地利用时间价值的人和企业,将在未来的金融世界中占据先机。

Huma:PayFi革命的先锋

在PayFi这个新兴领域,Huma无疑是走在最前沿的玩家之一。作为由前Google和Facebook高管创立的项目,Huma不仅带来了硅谷的创新基因,还融入了深厚的金融专业知识。

Huma的核心优势在于:

  • 技术实力:Huma的智能合约代码超过6000行,是业内最复杂和功能最全面的之一。

  • 风控能力:团队曾在美国消费金融巨头Earnin实现了低于1%的坏账率,这在高风险借贷领域属于顶尖水平。

  • 生态构建:Huma提出的PayFi Stack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技术蓝图,这种开放和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将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

PayFi Stack的六层结构

Huma的PayFi Stack包括六层:交易层、货币层、托管层、融资层、合规层和应用层。以下是对各个层次的深入解析:

  1. 交易层(Transaction Layer)
    这一层的关键是高吞吐量、低成本和快速结算。Solana和Stellar等专注于支付的公链在这方面表现出色。Solana Pay和Stellar Disbursement Platform等创新正将区块链支付带入日常生活。

  2. 货币层(Currency Layer)
    USDC和PYUSD等合规性强、大规模分布的稳定币在这一层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像USDM这样的收益共享稳定币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还为支付、储蓄等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

  3. 托管层(Custody Layer)
    支付融资对机构级托管有更高要求,如多方资产控制和精细的账户管理。Fireblocks、Cobo和Copper等产品正在满足这些需求。同时,基于账户抽象的自托管钱包也在向零售和小企业普及这些高级功能。

  4. 融资层(Financing Layer)
    这一层包括支付用例的融资协议和风险管理基础设施。Huma专注于支付领域常见的短期融资,而Credora等信用评级解决方案则吸引了机构投资者,深化了可用流动性。

  5. 合规层(Compliance Layer)
    反洗钱(AML)一直是稳定币在实际支付中面临的主要障碍。Chainalysis、Elliptic和TRMLabs等解决方案,以及新兴的隐私优先认证平台,正在显著改善这一状况。

  6.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这一层包括利用链上融资实现支付的各种应用,从Arf的跨境支付,到Zeebu的电信漫游支付,再到Raincard和Reap的信用卡服务。随着底层技术的不断创新,更多应用将被解锁。

Huma的PayFi Stack不仅是一个技术框架,更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蓝图。它为不同领域的创新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和标准,使他们能够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创新和整合。通过整合各层的创新,PayFi有望成为连接传统金融和加密经济的关键纽带,为全球金融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包容性。

Arf:PayFi的实战案例

理论很美好,但实践更重要。以下是Huma生态中的明星项目Arf如何将PayFi的理念落地的实例。

Arf的典型交易流程

  • 客户Sam在香港要转1百万美元到菲律宾。

  • Sam的钱存入GeoSwift的Safeguarding Account。

  • GeoSwift向Arf申请流动性。

  • Arf通过Circle Wallet向菲律宾的Rio转账。

  • Rio兑换成比索并完成支付。

  • GeoSwift将资金转为USDC并偿还Arf。

RWA 2.0崛起 为什么我们需要PayFi

整个过程可能只需几分钟到几小时,而不是传统的几天甚至几周。这就是PayFi的魔力。

Arf的业务数据

  • 资金周转率:年化50+次

  • 累计交易规模:18亿美元+

  • 年化收益率:20%+

  • 信用违约率:0%

相比之下,当前热门的meme币发行平台http://pump.fun虽与Arf一样实现了产品市场契合(PMF),但其本质上是一个零和甚至负和游戏。Arf则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解决了实际的经济问题,而不仅仅是在加密生态系统内部循环,这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结语:开启RWA 2.0时代

RWA 2.0崛起 为什么我们需要PayFi

如果说第一代RWA(现实世界资产)项目是将现实世界资产搬上链,那么PayFi就是让这些资产真正“活”起来的RWA 2.0。

  • 从静态到动态:传统RWA往往将资产静态地代币化,而PayFi通过优化资金的时间价值,为这些资产注入了动态流动性。Arf的案例完美诠释了这一点:它不仅将跨境支付流程代币化,更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了资金的高效流转,将每一分每一秒的价值都榨取到极致。

  • 从孤岛到生态:PayFi正在将分散的RWA项目编织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通过Huma提出的PayFi Stack,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正在成型,它将允许各种RWA无缝对接、自由组合,创造出传统金融难以想象的新型产品。

  • 从投机到实用:与http://Pump.fun等纯投机性项目不同,PayFi正在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应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上。它不仅仅是价值的搬运工,更是价值的倍增器。这种转变标志着加密金融正在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

  • 从边缘到主流:随着PayFi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RWA将从加密世界的边缘走向传统金融的中心。Arf已经展示了如何用区块链技术优化传统跨境支付,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领域被革新,如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和普惠金融。

  • 从理论到实践:PayFi不是空中楼阁,Arf的实际业务数据——18亿美元的交易量、20%+的年化收益率、零信用违约——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RWA 2.0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已经在创造实际价值。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RWA 2.0的先锋,PayFi仍面临诸多挑战。监管合规、技术风险、跨链互操作性等问题都需要行业共同努力解决。特别是在当前监管环境趋严的背景下,如何在创新与合规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决定PayFi能否真正成为主流的关键。

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PayFi。它不仅是一个投资机会,更是一场重塑金融基础设施的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像Huma这样的基础设施项目可能比单一应用更具长期价值。同时,我们也要密切关注那些已经有实际业务和收入的项目,因为它们往往更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PayFi正在书写RWA 2.0的新篇章。它不仅继承了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理念、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创新,还将这些先进技术与传统金融的最佳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更高效、更包容的金融生态系统。在这个新时代,时间就是货币,效率就是王道。那些能够最有效释放时间价值的项目,将在未来的金融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

PayFi:RWA 2.0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正在实现的愿景。它代表了加密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完美结合,是区块链技术在实体经济中最具潜力的应用之一。对于那些希望在这场金融革命中占得先机的投资者来说,密切关注PayFi的发展无疑是明智之选。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在PayFi的世界里,我们或许能看到金融服务像水和电一样,无处不在却又几乎察觉不到其存在——这才是真正的金融普惠。

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PayFi如何重新定义RWA,重塑全球金融格局。在这场金融新纪元的开端,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机遇就在眼前,关键是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拥抱这个RWA 2.0时代。

PayFi 会是 RWA 的下一个叙事吗?

作者:雨中狂睡

市场对于这类协议的担忧无非还是集中在借款方的偿付能力上。说人话就是要看项目能否把借出去的钱再收回来——这样用户才更有意愿把钱放进去理财,这样项目才能转起来赚手续费。

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这类项目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解决方案无非就是以下两个方向:

  • 最大限度地保证借款方能正常还钱

  • 为存钱用户提供相应的保障/保险

所以当我们在看这类项目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这两点。我在八月、九月展望里都有提到过 $MPL $CPOOL ,下周我会再写一篇聊下这俩项目。

今天先来和大家聊一下刚公布 3800 万融资信息的同赛道项目 @humafinance ,看看它的解决方案和在产品端的全新扩展。

1/ 最近发布的融资信息⬇️

Huma Finance 在最近完成了 3800 万美元融资,其中包括 1000 万美元股权投资和 2800 万美元的收益型 RWA。融资由 Distributed Global 领投,Hashkey Capital、Folius Ventures、Stellar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和土耳其最大私人银行 İşbank 的风险投资部门 TIBAS Ventures 等机构参投。

Huma Finance 计划利用这笔融资将其 PayFi 产品部署到 Solana 和 Stellar 链上。

接下来,我会用尽可能简洁的内容来分享一下我自己对该项目的理解。

2/ Huma Finance v1

Huma Finance v1 是一个面向企业和个人的无抵押借贷平台,它关注的是借款方的未来潜在收入——即当借款方借钱时,它主要会考察借款方在未来的收入现金流。

用官方在 Mirror 里的话来讲就是:“收入和收益是承保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们对偿还能力具有高度的预测性。”

为了能更好地推进垂直化业务,Huma 在今年与 Arf 完成了合并。Arf 是一个专注于跨境支付的流动性和结算平台,由 Circle 支持(与 Solana、Stellar 也有合作)。

合并后,Huma 负责用户存钱的部分,Arf 负责向 Web2 世界放贷+收取利息,形成可持续循环。(我们可以在其官网看到,违约率到目前为止为 0%)

3/ PayFi

Huma v2 是对 v1 的扩展。在借贷的基础上,Huma 希望将业务拓展到 PayFi 领域。

什么是 PayFi 呢?

「PayFi」是由 Solana 基金会主席 Lily Liu(同时也是 Huma Finance 的投资人)提出的。PayFi 指的是围绕货币时间价值(Time Value of Money)创建的新金融市场。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指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 因为这些货币拥有产生收入的可能,比如放贷吃利息,或者存在美债里吃收益,以及用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来完成交易转账等等。

因此,PayFi 也是 RWA 的细分赛道之一。(这应该也是 Huma Finance 会考虑在 Solana 上部署的原因)

不过,虽然是 RWA,但 PayFi 与市场熟知的通过美债收益构建的 RWA 资产不同,PayFi 的收益往往来自于交易手续费、跨境支付和贷款利息等领域,比如 Arf 会拿 Web3 流动性来为发达国家 T1、T2 级别的持牌金融机构提供跨境转账服务(可以理解为过桥资金)。

在美国降息后,随着更多的采用,PayFi 将有可能成为引领 RWA 发展的主流细分赛道。而 Huma 是第一批下场做 PayFi 的项目之一,同时也受到了支持 PayFi 的 VC/核心圈的青睐(看投资人阵容即可)。

同时,为了成为 PayFi 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提供商,Huma 推出了 PayFi Stack,以满足 PayFi 赛道在交易、货币、托管、融资、合规性和构建应用层面的需求。

4/ Huma Finance v2

在产品端,v2 实现了更复杂的产品结构,比如增加了我们下文将要提及的 Senior Tranche、Junior Tranche,以及 First Loss Cover 这样的功能。简单来说,这次升级是对功能进行了细分,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

Huma v2 的 Pool 分为 Senior 和 Junior Pool。Senior Pool 是固定收益率,Junior Pool 是浮动收益率,Junior Pool 的浮动收益率取决于项目的实时收入。

而 Junior Pool 较高浮动收益率的代价是当出现坏账时,其需要承担相应的损失。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未来项目可能需要通过代币或者其他形式的激励来补贴 Junior Pool 的存款用户——毕竟 Junior Pool 是该产品的安全模块。

5/ Arf 如何处理投资人提供的流动性?

在我们把钱放到 Huma Finance Arf Pool 后,这些资产都会被 Arf 存放在破产隔离的 SPV(特殊目的实体,为特定或临时目标而创建的法律实体,主要做风险隔离)中。

Arf Financial GmbH 作为服务方,为 SPV 提供服务。借贷、跨境支付、交易结算和风险管理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在一次交易完成后,SPV 会把 Pool 中的钱和利润归还到链上。Arf Financial GmbH 没有对应 Pool 资金的控制权。

6/ 查漏补缺

这里我补充两点:

1、Circle 官网对 Arf 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Arf 在风控方面上做得很好,但这也衍生出一些问题,比如存款前需要 KYC,这一点对于很对 DeFi 玩家来说并不友好。以及,我个人觉得 Huma Finance 的 UI/UX 还有提升的空间。

2、和 Scroll 的合作

目前我们可以在 Scroll 上把 USDC 存到 Huma 中,实现一鱼三吃 —— 10%+理财收入 + Huma 积分 + Scroll 积分。

7/ 最后

为什么我最近一直在看这类理财产品呢?是因为我在前段时间清仓后,手里大部分资产是 U,所以就想着为这些 U 找一个理财的好去处。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在市场行情还未出现潜在上涨趋势之前,我不会满仓和加杠杆,最多做一些短线波段操作。

回归增长驱动:VC 币如何走出叙事主义的困兽之斗?

作者:BeWater.xyz,来源:作者推特@BeWaterOfficial

与曾经神坛地位相比,2024 年 VC 币大败局已成定数。高 FDV、低流通、让韭菜接盘似乎是 VC 币的代名词。  

那么「VC 币崩溃」的本质原因是什么?「VC 币效应」对加密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宏观影响?VC 币招人恨,但 VC 真的是无上镰刀吗?最重要的是,VC 币究竟该如何走出叙事主义的困兽之斗?  

今天,BeWater giga Brain @Loki_Zeng 将对上述问题抽丝剥茧进行深入分析。 

陷入危机的并不只是 VC 币,而是整个加密市场

VC 和「VC 币」成为了大内卷时代的背锅侠。尽管有不少观点认为 VC 币成为了本轮「互不接盘牛市」的罪魁祸首,但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我们加以对比,很快就可以发现,大幅度跑输 BTC、源源不断下跌的,不仅是VC币,全流通的山寨币、Meme 币甚至是 ETH,都是如此。而 DeFi Summer 时代大部分代币的初始流通率也并未超过5%,可见单纯的代币流通也无法解释 Alts 的持续崩溃。

宏观视角下,「四年一次确定性牛市」的恒纪元不再持续。自 2024 年 Q2 以来,市场陷入了反常的低流动性状态。一方面,BTC 占有率的顶部滞后于 BTC 价格的顶部。在过去几轮周期中,BTC 占有率的顶部通常对应市场周期的底部,但本轮牛市 BTC 突破新高并未带来山寨币的普涨,包括 ETH。这也证明证明了一点:陷入危机的并不只是 VC 币,而是所有代币或者整个加密市场。

回归增长驱动:VC 币如何走出叙事主义的困兽之斗?

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一方面,BTC 减半导致供给减少,驱动供需曲线上线,直至新的平衡,但在多次减半以后BTC通胀率影响的边际效应不断减弱,更大的基数也限制了倍数空间,BTC ETF驱动价格上涨与减半周期在时间上重叠,给我们带来了牛市的错觉,而这一次的牛市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另一方面,BTC自诞生以来,全球经济周期总体上仍处于上行或平稳周期,所以所谓的「周期」更像是在趋势线以内的一个个小周期,但这种趋势也正在发生变化。

「VC 币效应」只是大内卷时代的序幕

行业视角下,过度投资和错误定价的恶果正在显现。我们在 2021 年提出了「VC 幸福指数」指标,计算方式是使用当前周期加密货币市值增长除以上一个周期区块链行业融资总额。这个指标的逻辑也很简单,VC投资的目的是产生盈利,那么他们的投资需要通过下一个周期的市值增长来兑现。这个指标越高,VC 赚取高收益的概率就越大。

这里其实也会形成一个类似美林时钟的周期理论。加密货币具有投机性市值很大程度上是受外生因素驱动。如果一段时间投资很少,那么下一个周期就很容易产生财富效应,铸造牛市,而牛市又会带来Fomo情绪和融资便利性,带来过度投资,过度投资使得下一个周期无法变现,形成熊市,熊市又会带来投资不足,循环往复形成牛熊周期。

回归增长驱动:VC 币如何走出叙事主义的困兽之斗?

2020-2021 年是后 ICO 时代 VC 最幸福的时光,正常节奏的 VC 都在 2021-2022 年赚到了钱,这导致他们数倍扩大了自己的融资规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2021-2022 年融资总额超过 300 亿美元,估值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的项目接踵而至,但直至今日,年协议收入超过 3000 万美元的加密项目也仅有三十家。

回归增长驱动:VC 币如何走出叙事主义的困兽之斗?

加密市场等级金字塔,VC 仅排第 6

2020-2021 的繁荣让一些应该倒闭或者应该在未来倒闭的基金活了下来,还拿到了本不该募集到的钱,这些钱又在2021-2022 让一些本应不存在的项目继续存在,甚至以不合理的估值融到了不合理数量的钱,最终导致 2023-2024 这些项目以不合理的估值出现在二级市场。

到这里为止,似乎 VC 就是市场下行的罪魁祸首,但事情还在不断快速变化,这场大规模的(-3,-3)正在像黑洞一样,把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裹挟到其中,而 VC 由于合同和 Vesting 的限制,反而是这场大逃杀游戏中的弱势方。按照「更容易获得低成本、高流通率」排序,VC 仅能排到第 6 层。

在缺少外部现金流(市场全局的协议收入或者新资金进入)的情况下,每一个层级的盈利都来自于对其下面层级的剥削,并从市场中抽走流动性,这一过程又会导致下一层级不信任的加剧,从而让内卷越来越严重。

回归增长驱动:VC 币如何走出叙事主义的困兽之斗?

增长,增长,增长!

大内卷时代下项目和代币的死亡率会大幅度提升,自上而下的「技术论」、「背景决定论」、「叙事主义」将更大程度上由充分条件转变为必要条件,核心驱动因素将切换为「真实增长」,包括真实用户增长、真实收入增长与真实采用率增长。

有机增长:一个合格 CMO 的薪资不应该低于 CTO

当前市场普遍存在两个错误的认知:

A. 技术或者产品比市场更重要。所有的协议或者项目的本质都是一门生意,而生意的本质就是利润,那么所有事情都可以简化为两个步骤:(1)创造一个产品;(2)把产品卖出去。对于大多数 Crypto 项目而言,(1)对应着技术与产品,(2)就对应着市场。流动性足够充裕的意味着供不应求,任何产品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买家,但在大内卷时代流动性严重匮乏,项目所面临的只有增长或者死亡。

B. 数据的增长就是增长。不可否认,任务平台/社群工具/运营活动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无论是 Markting Team 还是 Marketing Agency 都不应该对此过度依赖而成为工具的搬运工。

通过任务平台实现社群社媒增长,打包批发 KOL 转发重复信息,Discord 在一声声说的 GM/GN 累积到 1000+,Airdrop Hunter 在激励下多开 1000 账户,8% 固定收益招揽大户,最终 50w 社群规模,日均 100w 曝光,20w 有效账户,10 亿美元 TVL 等冷冰冰数据出现在融资Deck和交易所上币决策会上…… 这显然是一种「真实增长」,而「真实增长」应该与产品战略高度融合,与运营路线匹配,且在剔除非可持续因素(如抽奖、短期激励,积分)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比例的留存。

一个真正优秀的 CMO,应当有 70% 的时间进行战略观察与思考,20% 的时间用于制定计划,10% 的时间执行并取得 100%+ 的效果。

KOL 合作的第一步是与 CEO 一对一沟通

KOL的作用被低估并且错配,核心原因在于路径的错误。一方面,最近 KOL 或 KOL 轮几乎成为了贬义词,在于部分KOL或者矩阵账户无差别、无任何底线的流水线式推广,让用「谈KOL色变」。但市场仍存在许多非常优质的KOL,市场增长中同样存在二八定律,80% 的影响力是由 20% 的人提供。且这些KOL往往还拥有多重属性,他们所能够提供的远不止于市场和品牌层面,还包括产品、战略层面的建议,资源网络,甚至部分KOL能不低于中小型VC的投资。而这些KOL一边贡献自己的价值,一边背着“割韭菜”的锅,甚至还要亏更多的钱,从一级亏到1.5级,再到KOL轮,最后是二级市场。

这是一种典型的「逆向选择」。越低质量的 KOL,参与推广或者 KOL 轮的动机也就越强,而越劣质的项目,给出的条件也越优厚,甚至可以被打包出售。对于创始人而言,你真的愿意相信一个愿意接任何推广任务的 KOL 能给你的项目带来增长吗?

某种意义上来说,KOL 也是一种客户,一方面,如果连 10-20 个 KOL 都无法相信你的计划,那市场又会如何相信?另一方面,如果创始人连关键的 KOL 都不熟悉,那又何谈熟悉整个赛道呢?所以解决方案也很简单,KOL List、Agency或是中间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创始人或者团队成员必须去和每一个重要的 KOL 进行至少一次一对一的沟通。

将协议收入列为最高优先级增长指标

加密市场给人带来的一大错觉是,发币很容易,资产化很容易,退出很容易,进而让人忽略了一个事实:资产刺激(包括代币/NFT/积分发行、任务平台、激励测试网等)的增长永远只是一次性的,而真正的可持续性增长源自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带来的可持续性收入。

可持续的第一步是有一个可靠的收入来源。客观来说,Crypto 并未实现大规模的采用,这也意味着有限协议收入。通常来说协议收入会有两个来源,第一类是外部来源,例如 Tether 可以通过赚取 RWA 和 Stablecoin 的息差获取收益。第二类是内部来源,例如公链可以赚取 Gas Fee,交易所可以赚取交易费用,链上交易和二级市场交易都是客观存在的交易。如果协;可持续的第二步是确保协议有实现盈余的可能性。协议收入类似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但主营业务收入并不意味着利润。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一个协议需要依靠发币才能维持,那么他的发币毫无意义。这里的逻辑在于,发币是一种「外部输血」的行为,我们可以一次或者在一段时间内依靠输血运行,但不能是永久。经过许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协议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例如部分交易所平台币保持净通缩,部分蓝筹公链/DeFi 的协议收入已经超过代币通胀。

可持续的第三步是构建有效的治理机制和经济模型设计。即使前两步得到实现,我们仍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某些协议每年付出数千万美元的运营费用,某些协议在 Token 完成全部释放以后团队缺乏长期激励持续投入建设,不公平的代币分配等。而这些问题,需要包括核心团队、投资者、社区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

90% 项目并没有建立真正的经济模型

大部分「VC」币面临的问题是代币流通量增长与业务不匹配的问题。比如上线 6 个月至 2 年这个周期内,团队/基金会/投资人/开发者激励/开始持仓的用户都开始解锁,最显著的是 OP 和 ARB,这两个至今流通率还在30%左右,生态发展的高峰期是提前于Token的周期的。而一些新竞争者问题更加严重,大量的ToC/ToB激励最终没有形成任何留存。真正的经济模型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可以赚取或未来可以赚取可持续性协议收入。例如许多协议已经实现或者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性,例如:(1)Curve协议可分配收入已经超过通胀产出。(2)MakerDAO 的年化协议净收入超过 5000 万美元,而 Endgame 的正式实施也在本季度开始。(3)Uniswap 引入前端费用,尽管初期饱受质疑,但现在 Uniswap 已经通过这一机制赚取数千万美元的收入。

代币周期与项目成长周期匹配。提高代币初始流通率降低长期通胀率,减少「虚流通率」带来的市值误估,延长/延后代币解锁周期,建立透明且具确定性的利益分配/回购机制。这些都是浅层但的确有效的解决手段。

将激励视为投资行为而非消费行为。许多项目(尤其是公链的大 Infra)在过去一段时间推出了大规模的 ToC 激励,也衍生出了空投产业,但这种激励本质是一种消费行为,用户贡献 Txs,公链付出激励,问题在于这是个一次性的行为,大部分用户是不会留存的。相反地,激励开发者是一个投资行为,有了生态项目,用户的交易需求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 Txs,而且扶起来项目以后,项目可以做二次激励,这种投资行为才是可持续的。

解决筹码结构的阶级固化问题。正如我们在上一章指出的那样,当前市场参与者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 7 层结构,而各个层级的筹码区别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作恶空间,例如通过一些手段以不透明的方式分配低成本或者免费筹码,这一切行为累加后,便是加权平均筹码的无限降低,进而导致市场估值的倒挂,加剧内卷。而阶级固化的终点只有两条,一条是改革,一条是革命,无下限地稀释筹码成本是不可持续的,事实上用户也已经用脚投票选择了铭文与M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