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欧易交易所OKX官网

L3经济困境:除非月交易量超过5000万笔,否则无法盈利

L3经济困境:除非月交易量超过5000万笔,否则无法盈利缩略图

原文作者:Syndicate

原文编译:深潮 TechFlow

L3经济困境:除非月交易量超过5000万笔,否则无法盈利

正如讨论的那样,L3s 面临着经济可持续性的实际挑战。

虽然 Base 在 2024 年第一季度仅通过序列器获得了超过 ,但对于少数几个 L2(如 Base、Arbitrum、OP Mainnet 和 Polygon)有效的方法并不适用于 L3。为什么呢?

L3经济困境:除非月交易量超过5000万笔,否则无法盈利

目前,L3 正因其能够和开发者的费用而越来越受欢迎——这为构建新的完全链上应用、游戏和体验打开了可能性。类似于云计算将构建 Web 应用的成本和时间减少了成千上万倍,L3 也可能对 Web3 实现同样的效果,使得新的世界网络能够以成千上万倍的速度和成本构建。这至少是理论上的。

然而,费用降低成千上万倍也为 L3 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挑战:费用大幅降低意味着它们不能依赖序列器费用作为主要收入来源,除非它们拥有类似 L2 的交易量,这对于几乎所有 L3 来说都是不可行的。此外,要实现成千上万倍的费用降低,L3 的运行成本仍需从今天的水平再降低 10 倍到 100 倍。这将需要对 L3 的基础设施进行彻底的转变,而非渐进的改进。

这为 L3 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L3 如何希望解决这个问题?

L3 的盈亏平衡分析

通过我们与新兴的 L3 生态系统的合作,Syndicate 团队看到 L3 尝试通过增加网络费用来应对这一挑战,以从其序列器中产生利润(或至少尝试实现盈亏平衡)。迄今为止,这些努力尚未带来盈利。

几个月前,我们对 L3 进行了经济情景模拟——在各种链上活动和费用水平下相对于 L2 的分析——以了解它们的盈亏平衡和盈利途径。结果令人警醒。

L3经济困境:除非月交易量超过5000万笔,否则无法盈利

如果 L3 的费用比今天的 L2 便宜 10 倍(或更多),除非其每月交易量超过 5000 万,否则 L3 永远无法盈利。这相当于 Base 活动量的 50% 以上或 Arbitrum 活动量的 75% 。

Base 和 Arbitrum——以太坊最活跃的两个 L2——其网络每月通常有 5000 万到 1 亿次交易。但这些是最大的参与者。在过去的 30 天里,Zora 看到 380 万次交易,Mode 看到 380 万次交易,而 Redstone 看到 110 万次交易。

要实现盈亏平衡,一个每月有 500 万次交易的 L3 需要将其费用设定为 L2 的 3 倍以内。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如果 L3 主要依靠较低的费用进行竞争。仅仅比 L2 便宜 3 倍远远不足以吸引用户和开发者采用新网络。因此,L3 必须在(如可扩展性、可定制性和社区所有权)与 L2 区分开来。

在过去的 30 天里,只有两个 L3 的交易量超过 500 万次,它们都专注于游戏:Xai(2.75 亿次交易)和 Proof of Play Apex(6900 万次交易)。Xai 的网络费用比 L2 低近 200 倍,这意味着它可能在亏损运行。另一方面,Proof of Play Apex 的网络费用比 L2 高 15 倍,这意味着它可能在盈利,具体取决于谁在支付费用。

但考虑到所有这些,那么 L3(以及 L2)实现可持续性和长期价值的途径是什么呢?

当下支持 L3s 的论点

今天,L3 可以被视为一种“运营成本”或“成本中心”,目的是启动一个新网络的发展,使其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有价值。此外,通过运行序列器、设置网络费用和使用自定义 gas 代币,L3 还为运营商提供了新的经济工具,通过有针对性的 gas 补贴和激励措施来动态管理他们的生态系统,包括用户、开发者、应用程序和合作伙伴。

例如,考虑一个在 L2 上的完全链上游戏,并为每个链上操作支付交易费用。为了改善用户体验,游戏开发者可能希望代表用户赞助许多(或全部)交易,随着游戏的发展,这将非常昂贵。即使在今天流行的 L2 上 gas 费用很低,如果一个游戏有 50, 000 名日活跃用户(DAU),玩家平均每天进行 100 次链上操作,总计每天赞助的 gas 费用超过 10, 000 美元(或每年近 500 万美元的 gas 费用)。对于许多 L2 来说,这个数字可能会增长到每年 2500 万到 5000 万美元!因此,构建在自己 L3 上的游戏将这些可变成本降低到接近零,使得许多新的主流社交、游戏和消费者应用——即链上应用——在经济上可行。

L3经济困境:除非月交易量超过5000万笔,否则无法盈利

“完全链上”也是一些游戏和应用程序的主要卖点。例如, 是一个完全链上的游戏,存在于其专注于策略游戏的 L3 Gold 上。Pirates Nation 是另一个完全链上的游戏,存在于 Proof of Play Apex L3 上,它说:“当一个游戏在链上时,这意味着我们没有运行任何服务器。我们无法关闭游戏,它将永远存在… 链上游戏… 保证了永久性、互操作性和可组合性。”在这里,较低的成本不是直接的卖点,但它们是使游戏完全链上的其他好处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

超低费用还解锁了用户可能不会参与的新使用场景。考虑  最近通过显著降低每笔交易的成本,在其 L3 上启用了新的打赏和微交易体验。

因此,L3 的主要经济利益不在于收入生成,而在于它们为构建在其上的应用程序提供的价值。通过大幅降低交易成本,L3 使得在更昂贵的 L1 或 L2 网络上可能在经济上不可行的新应用程序和商业模式成为可能,并且它们允许应用程序以较低的成本保留更多的价值。

L3 的未来经济机会

虽然今天 L3 可能被视为一个成本中心或可忽略的收入来源,但我们的团队对 L3 如何在未来变得越来越可持续和有价值有一个更清晰的愿景。有一些新的模型即将出现,这将深刻重塑 L3 的经济学,无论是对于开发者还是用户。

最明显的例子是优先费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应用程序、用户和交易逐渐迁移到 L3,我们可能会看到在游戏、社交和金融领域的流行 L3 中出现优先费用市场。当然,优先费用市场只有在 L3 上的活动增长到区块空间不再像今天的以太坊 L1 和流行的 L2(如 Base)那样丰富时才会开放

然而,我们已经开始看到的一个更具创新性的模型是使用 L3 的本地 gas 或质押代币。例如, 使用 $DEGEN 作为其本地 gas 代币,为 $DEGEN 创造了额外的实用性。正在开发的新 L3 不仅计划使用自己的自定义 gas 代币,还计划使用自定义质押机制来帮助保护或共同运营网络,从而赋予其代币更多的实用性。通过使用本地代币——而不是仅仅关注通过序列器利润创造的价值——许多 L3 正在探索通过其本地代币创造价值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如 Degen,这比序列器利润更大的价值驱动因素和机会。

未来还有更大的经济突破。我们的团队深入研究了 L3 的开发和问题,以争取增长和长期可持续性,通过这项工作,我们发现了与 L3 的设计和运营方式相关的大问题(和机会),这些最终限制了它们今天的经济自主权和潜力。然而,如果你能从根本上改变 L3 的设计和运营方式——你可以解锁新的收入、新的市场和主要的结构优势。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L3 不仅会便宜 1000 倍,还将能够访问今天不可能的新收入和价值生成机会。我们期待在未来几周内分享我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工作。

未来展望

随着 L3 的不断发展,我们将在价值创造和捕获领域看到许多新的实验,无论是从链运营商的角度,还是从开发者和用户的角度。

福布斯:2024上半年市值超10亿美金的十佳货币

原文作者: 1912212.eth,Foresght News

比特币现货 ETF 在今年年初被正式批准交易之后,加密市场迎来大幅度上涨,除比特币以外,一些 MEME 币也表现非常亮眼。虽然自今年 4 月份之后行情即开始处于下跌模式,但部分代币整体而言仍有不俗的市场表现,

近日,福布斯公布了 2024 年上半年市值超过 10 亿美元中的十大表现最佳加密货币,包括 WIF、PEPE、ASI、FLOKI、JASMY、AR、CORE、TON、BGB 与 BONK。值得注意的是,MEME 就占据 4 个榜单,且其中 3 个属于 Solana 生态。

福布斯:2024上半年市值超10亿美金的十佳货币

WIF

Solana 生态 MEME 币,总量约为 9.98 亿枚。其形象标志是戴着针织无檐小便帽的柴犬,是市值超过 10 亿美元中约 70 个代币中回报率最高的,涨幅约为 1, 300% 。

WIF 最早于 2023 年 11 月 20 日以 0.00016 美元价格开盘, 2024 年 1 月 11 日,当天币价约为 0.17 美元,某鲸鱼在 WIF 的巨额交易中损失了 77247 枚 SOL(当时价值约 770 万美元),导致其 WIF 层一度涨至 3.99 美元。这个被夹的鲸鱼当时买入了 1722 万枚 WIF,价值 3000 多万。

一周左右之后,币安即上线了 WIF 永续合约。时间来到 3 月 3 日,WIF 总市值(约 16.85 亿美元)超越 BONK(约 15.91 亿美元),当时暂列加密货币市值排行榜第 66 。仅仅过了 2 天, 3 月 5 日币安正式上线 WIF 现货交易对。3 月 18 日,其总市值就超越了 PEPE, 3 月 31 日创下其历史新高 4.86 美元。

PEPE

PEPE 于 2023 年 4 月诞生, 4 月 15 日正式开启 PEPE 交易。PEPE 最初价格约为 0.000000001 美元,总供应量为 420.69 万亿。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PEPE 的市值超过了 4 亿美元,进入了加密货币市值前 100 。PEPE 的创造初衷是对「小狗系列」MEME 的复杂代币经济模型的反抗。它在其 代币经济学中避免了预售、销毁和税收等复杂的操作。不仅如此,其青蛙形象也是被西方流行文化的所喜爱。

2023 年 10 月 24 日,其总量的 6.9 万亿枚 PEPE 被销毁。2024 年 2 月 28 日,PEPE 总市值第一次突破 10 亿美元大关。3 月 13 日,马斯克发布 PEPE 相关图片之后,价格涨至 0.000009 美元上方,隔日便完成第一次代币价格去 0 。5 月 22 日,其总市值突破 50 亿美元关口,并于一周后创下 70 多亿美元市值巅峰。

ASI

今年 3 月 SingularityNET(AGIX)、Fetch.ai(FET)和 Ocean Protocol(OCEAN) 三家公司宣布合并其代币并创建一个去中心化 AI 联盟。联盟旨在提供一个去中心化的替代方案,对抗目前由大型科技公司控制的项目。三家合并的代币名称更新为 ASI(代表「人工超智能」)。今年 4 月开启合并投票并通过,正式于 7 月 15 日完成。

在未合并之前,三个 AI 项目代币均有不小回报。借助大行情以及 AI 浪潮,OCEAN 从年初的 0.5 美元,升至最高 1.4 美元上方。FET 从 0.7 美元升至最高 3.2 美元上方,AGIX 从 0.3 美元最高涨至 1.4 美元附近。

FLOKI

FLOKI 是一种以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 的柴犬命名的代币。去年 10 月末,Floki 出其加密货币和资产代币化平台 TokenFi,代币 TOKEN 的 56% 分配额度给了 Floki 质押者,TOKEN 自上线后,从 0.01 美元最高升至 0.2 美元上方,涨幅超 20 倍。

今年初得益于整个大行情向上,FLOKI 从 0.00003 美元一路上扬至 0.000313 美元,涨幅近 10 倍,但并未创下在上轮牛市周期中的历史新高。5 月 27 日,Floki 开发人员在 BNB Chain 网络上为 FLOKI 持有者推出了基于 Telegram 的交易机器人,该机器人对每笔交易收取 1% 的费用,所收取费用的 50% 将用于在公开市场上购买 FLOKI,还推出 Floki Trading Bot 公共主网开放测试版。该利好消息一度使得 FLOKI 涨幅超 23% ,币价从 0.00022 最高飙升至 0.00029 美元。

6 月 4 日,DWF Labs 购买价值 1200 万美元 FLOKI 代币以支持 FLOKI 生态系统,受利好消息影响,隔日的 FLOKI 便在 MEME 涨势浪潮中创下历史新高的 0.000349 美元,随后涨势告一段落并开始阴跌。

JASMY

该项目可能并不为大多数投资者所了解,它是少数代币上架到币安和 Coinbase 的日本 DePIN 项目。它基于区块链技术等基础服务,为物联网环境提供数据安全、存储、交互等服务。它将服务提供商与数据利用者相匹配,允许服务提供商从各种来源收集用户拥有的数据,将其打包并出售给数据利用者。

2023 下半年,Jasmy 还开发了以太坊的 Layer 2 解决方案——Jasmy Chain,以增强可扩展性,并提供更加透明、安全、个性化的数据交互体验。在此之后其代币价格受大行情以及项目本身消息利好的刺激之下,走出底部区间,年初时已升至 0.006 美元附近,并在二三月的大涨浪潮中,飙升至 0.027 美元上方。

盘整数月之后,Jasmy 于 6 月 7 日涨至 0.04469 美元,创下自 2022 年 4 月以来的新高。不过距离其历史新高 4.29 美元仍有相当长的距离。

AR

Arweave 为去中心化永久存储项目,在上轮周期中与 Filecoin 并列为存储赛道明星。

今年 2 月 27 日,官宣其正开发 AO 超级计算机测试网,用于为社交媒体、AI 设计计算层。该消息刺激下当天涨幅 17.35% ,并在隔日再次暴涨 50.67% ,短短 2 天时间币价便从 15.6 美元飙升至 29.6 美元。其后与大盘共振于 3 月份涨至最高 47.5 美元,周线实现五连涨。最后于 5 月末涨至 49.55 美元,创下 2022 年 3 月以来的新高。

6 月 6 日,Arweave 收购基于 LBRY 协议建立的去中心化视频分享平台 Odysee,以创建一个不受政府审查员和内容审核员控制的社交媒体平台。该消息并未给币价明显利好提振作用,反而因大行情负面影响下不断阴跌。

CORE

Core DAO 是负责开发中本聪 + 生态系统。Core 是一个 Layer-1 区块链,结合了比特币的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以及以太坊的可扩展性和实用性。

今年 3 月末启动为期六个月 Core Ignition 空投激励计划,奖励用户与开发者对网络增长的贡献。该计划公布后,CORE 代币即稳步走出底部区间,从 0.6 美元最高涨至 4 月 2 日的 4.45 美元。

仅过 1 个月之后, 4 月 18 日 Core DAO 推出 2 亿美元的生态系统基金,旨在加速开发基于 Core Layer 1 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应用程序和协议。该利好并未利好币价,有趣的是,反而在 4 月 15 日单日涨幅 83% ,币价一度从 1.43 美元涨至 2.8866 美元。

Core DAO 今年早些时候发布愿景长文表示将推出非托管比特币质押、Core 原生封装比特币 coreBTC。

TON

TON 拥有以高速应用为核心的技术逻辑:交易基于 message 直接上链,支持点对点,TON 的动态多分片架构还便于其应用的扩展性。Pantera Capital 创始人 Dan Morehead 表示对 TON 进行了基金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投资。今年 6 月,Bitget 与 Foresight Ventures 合作设立了 2000 万美元的 TON 生态系统基金以支持生态发展。

最近 The Open Network (TON) 团队表示,即将推出基于 Polygon 技术的自有 Layer 2 网络。新协议名为 TON Applications Chain (TAC),将利用 Polygon 的 Chain Development Kit (CDK),允许开发人员基于 Polygon 的零知识技术创建自己的二层区块链。

今年初在大行情上涨之时,TON 并未有任何亮眼表现,反而在整个市场开始下跌之时,从 3 月开始一路上扬。4 月份更是迎来气势恢宏的涨幅。

4 月 9 日,总市值超越 ADA, 4 月 15 日,总市值达到 189 亿美元,超过狗狗币。此时 TON 币价在 6 美元附近震荡。4 月 19 日,Tether 将 USDT 拓展至 TON 网络。4 月 23 日,TON 宣布用户现可通过 Wallet in Telegram 购买 USDt-TON,但币价并未明显好转,直至 5 月 3 日,TON 链上 USDT 发行量突破 1 亿枚,当天 TON 上涨超 10% 并开始一路上涨, 6 月 15 日,TON 链上 USDT 已授权发行量增至约 5.8 亿美元,为 USDT 发行量第六大区块链,仅次于 Tron、以太坊、Solana、Avalanche 和 Omni,当天 TON 创下其历史新高的 8.288 美元。

BGB

BGB 是交易所 Bitget 的平台币。2024 上半年中心化交易所实现了大幅增长,现货总交易量达到 10.6 万亿美元,较 2023 年下半年增长了 145% ,其中 Bitget 的市场份额增幅最大,达到 38.4% 。此外, 2024 年上半年 Bitget 的市场份额较 2023 年下半年增长 38.4% ,衍生品市场方面,未平仓合约涨幅排名第一,增长了 39.2% 。

Bitget 在用户参与交易手续费折扣以及新币打新方面不断赋能 BGB,仅上半年就上线过优质打新项目如 ENA、ZKJ 与 ZETA 等等。此外 Bitget 还在上线新代币方面较为激进,收获不少新用户。

在用户数与市场份额不断增长的背景下,BGB 从年初的 0.6 美元附近,一路攀升并于 5 月 27 日单日已超 20% 的涨幅至 1.486 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BONK

BONK 是 Solana 生态的狗类 MEME 币,于 2022 年启动,最早是为补偿 FTX 受害用户而分配的空投。Bonk 一共发行了 100 万亿枚 BONK ,其中 50% 的代币空投给 Solana 社区。

2023 年,BONK 在市值前 100 名中,以 73 倍回报排名涨幅第一。当年 12 月 15 日,币安正式上线 BONK,受此消息影响,BONK 一度涨至 0.00004 美元,但好景不长,随后便一路阴跌,甚至在 1 月中旬跌破 0.00001 美元下方。直至 3 月初时因大行情火热而创新其历史新高 0.000048 美元。至此之后,BONK 便始终在 0.00002 至 0.00003 美元附近震荡徘徊。

从“混序”肇始到Web3.0世代的“VISA”

从“混序”肇始到Web3.0世代的“VISA”缩略图

与 Linlin @SunLilin 相识是在 X 社交平台,大家都痴迷于对Crypto Payment的探究,看到了Blockchain/Crypto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巨大潜在影响,如同我眼前冉冉升起的这片朝阳,正慢慢点亮广阔无垠的塞伦盖蒂草原。

从“混序”肇始到Web3.0世代的“VISA”

Lilin 与我分享了他在2023年4月9日写的这篇文章,在征得同意后转载于此。

在与Lilin 短暂交流和文章的字里行间,能够看到他的深刻和博学。Lilin说这只是拾人牙慧,我说我来继续接力,“总有某一个人点亮某个阶段前面的路。我们的最佳选择就是跟随诸多先贤的脚步,行在高处,审慎的践行理念的力量。”

Blockchain技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对交易的全部构成(支付-清算-结算)进行重新审视和处理,我们由此不会再束缚于传统银行/支付体系,意识应该发生转变,用一种更为根本的方式去思考:什么是Crypto Payment?如何通过Blockchain来构建全球支付,以及支付中的信用?面对全球性的支付体系,又应该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来进行治理?

这篇文章仿佛是Lilin与Dee Hock前辈在时空交错之间的对话,为那些疑惑指明方向,为这些方向带去信念的力量。

以下,enjoy:

从“混序”肇始到Web3.0世代的“VISA”

2017年底,因为之前参与某中央证券登记机构的区块链业务平台,曾与SWIFT交流过区块链技术,受邀参加SWIFT中国区年会来做一个区块链技术的专题报告。在从东向西的四个小时飞机旅行中,又顺便重读了《One From Many-Visa and Rise of Chaordic Organization》,中文译名为《隐形VISA:面向未来的混序组织》,作者是参与筹建VISA并出任第一任CEO的Dee Ward Hock。

2007年刚进银联战略部,恰好翻译过Visa内部的文档,名为《理念的力量》。当时互联网/移动支付创新战略的布局和思考也都是基于Visa/运通的战略对比起步,深受Dee Hock前辈们的理念影响。时隔十年重读此书,才发现在“去中心化”的Blockchain/Crypto视角下,很多他的思考和表述竟然如此深远的穿越了历史。恰逢此时平流层上的阳光穿越舷窗,照在书页的字里行间,有深刻的感动涌起,只觉得此生若专心做好支付清算这一件事,也就心甘情愿、庶几无愧于己了。

他在后来总结过一段话:

“Visa真正并且持久的成功将会属于两件无可比拟的事情:

a. 与不同伙伴间合作关系的质量;

b. 多大程度上成功地为社区整体提供服务以及提供更大的利益。”

这应该算是当下所谓“社区高于代码”在五十年前的注疏版本。那个年代Visa也还不叫Visa,一个新的全球电子支付网络在筹备多年之后,也逐步带动了数据中心、POS终端、信用卡等多项创新技术与业务的兴起,其历史性的创造与建构从历史的路径积分来看,遥遥领先于中本聪/赛博朋克们创建的电子现金,更不用说后来的Blockchain/Crypto浪潮了。

如同“自由并非代代相传,每一世代的个体都必须不断捍卫并奋力争取”,对于绝大多数基本问题的探求和常识的获取也是如此。世人皆知KK失控/主权个人/网络国家/可编程货币等等时鲜新品,Visa的创始人Dee却被大众遗忘,潜藏在时光的角落里。

Dee这一生以Visa网络成功求索、验证了诸多理念和判断。包括但不限于:

a. 什么是货币? 什么是货币的“价值交换网络”?

b. 什么是“去中心化”?何等的机构可以成为“去中心化组织”?如何治理一个去中心化组织?

这两个问题在今天被表达为Web3世代的核心特征,既Crypto和DAO。

基于《理念的力量》与《混序》两本书略作整理,汲取部分精华,稍加评点。并不存在一个具体的先贤完全奠定了完整的路径,但总有某一个人点亮某个阶段前面的路。我们的最佳选择就是跟随诸多先贤的脚步,行在高处,审慎的践行理念的力量。

注:以下以“DEE”开始的段落代表原书中引述文字;以“Lilin”开始段落代表我的个人评述。

(又:其实何须评点,真理就在字里行间。)

1. 关于货币

DEE:“如果大部分数据开始移动得像电子脉冲 — — 无线电波 — — 甚至光束那么快,那又将如何呢?很明显,所有的事物似乎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并且不断地加快步伐。我们的陈旧观点逐渐消失,传统观念开始转变。这使得我们好像是以不同的眼光,甚至是以不同的心态来看待事物,更甚至于对前二者有所超越:是以不同的意识来观照万物。这简直太让人振奋了。”

DEE:“金钱将会成为以有规律的能量脉冲为表现形式的字母性数据,并将以光速通过整个电磁光谱的无数路径向全球范围移动,而且成本微不足道。任何机构若能移动、操控及保证这种以有规律的能量为表现形式的字母性数据,同时这些由字母性数据作为等价测度与交换中介被大家普遍使用和信赖,那么,这类机构就是银行。我们还可更进一步说,金钱的这些内在属性有可能会导致一种新形式的全球货币的生成。”

Lilin:由此诞生了不同的“字母性数据”的货币,也有不同的“等价测度与交换中介”。在我们曾经欢呼雀跃但又早已习以为常的“网络/手机银行”时代,有银行/支付机构作为代理人来记录、保管、转移货币。但Blockchain改变了一切。

DEE:“如果电子技术继续发展,那么,似乎显然易见的是,200年来银行业对货币的保管、借贷及交换的寡头控制,将会无法挽回地被摧毁掉。国家对货币发行和控制的垄断权也将受到侵蚀。银行或政府在传统上也许是人们最后所凭借的清算者 — — 数量庞大且日益增长的货币价值转移业务的最后处理者。但这并不要紧。在新的系统中,优势将会落到那些组织上,它们最为擅长处理和保证以有规律能量粒子为表现形式的字母价值数据。”

Lilin:尽管Dee并不能预见全部的技术创造,但仍然给出伟大的猜想:以Blockchain为代表的新形态基础设施及其组织确实是“最为擅长处理和保证”价值数据“,而”有规律能量粒子“则以Crypto/Token的形式出现了。

2. 关于信用卡及其业务本质

DEE:“我们所从事的信用卡业务的本性是什么呢?信用是否真的就是我们业务的本性?当顾客递给商家一张塑胶卡付帐时,这种交易的实质是什么呢?很明显,它表示商家愿意把商品卖给那些希望购买其商品的预期的客户。就这一点来说,信用卡取代了驾驶证、社会保障卡、身份证或者其他用于确认身份的手段。这样,信用卡第一项主要的功能就是让卖者认同买者,也让买者认同卖者。”

Lilin:Dee善于第一性的思考业务本质。不管表现为何种交易终端、介质和形态,交易的本质就是交易双方的“信任“和”履约“。信任的背后则存在一系列的”授权“或”委托“,也存在针对交易双方的”验证“。是不是很熟悉?Don‘t Trust, Verify It!

由此又展开了第二个问题,现有的金融系统为什么是“中心化”的?因为能够得到“信任”的机构,作为被“授权”/“委托”的对象,必须符合若干资质或者凭证,即所谓“持牌机构”,所有的金融游戏都是在这些机构之间的“机构间”业务,而各种原因无法获取牌照的机构,当然无法列入其中。回到每一种交易的原初,大家当然会选择自己信任的“代理人”,而不具备资格者则天然会试图颠覆与革新,是为所谓的“金融创新”。

但实际上金融体系又早已是“去中心化”的,范围局限在机构之间,为了避免单一机构完全掌控全部交易,从而篡改/伪造/毁坏交易本身,需要解耦金融机构。去中心化的前提或者本质就是对于“授权”/“委托”双方的本体和agent,认定其风险责任主体,并不断的解耦其交易关联。让“信任”变得更加“简单”和“面向对象”。“因为信任,所以简单”?实际上,“因为简单,所以信任”。

DEE:“显然,信用卡保证了买卖双方都能安全地交换价值:商家提供商品或服务,顾客在销售票据上签字确认,而此票据则被商家储存以作为货币赊欠的凭证。卖者收到的货款是当地的货币,而买方日后也是以自己本国的货币付帐。可见,信用卡的第二项主要的功能就是作为价值数据的保证者。”

DEE:明显地,信用卡系统保证了买卖双方不必了解彼此的语言、法律、货币、习俗或文化,即可启动交换机制。事实上,很多发卡银行允许客户在交易后的一段时间内支付款项(银行界的行话叫做“延期信用”),但这不过是一项辅助性服务,而非信用卡的主要功能。当把信用卡放到读卡机上刷卡时,只是创造了一项以字母性数据为形式的金融信息 — — 取代了纸和笔。由是观之,信用卡的第三项主要的功能就是价值数据的创造和转移。

Lilin:Blockchain技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对交易的全部构成(支付-清算-结算)重新审视和处理,让我们忘掉Layer0/1/2和密码学当中的各种技术噱头和看似层出不穷实则老调重弹的概念们,从业务本身出发,才会有生态的真正繁荣。回头看,不会有人记得3G前夜WCDMA/CDMA2000/TD-SCDMA那些繁复精巧的概念,大家只关注我的外卖几点到。而尽管当年国贸的3G大会之一票难求,远超今日的共识大会和各种Web3峰会。

DEE:当我们抛弃传统的观点并对关于现实的机械性模型提出挑战时,我们就不再受银行业与支付系统既有行话的束缚。届时,我们就会用一种更为根本的方式去思考,而另一次的意识转变也会随之出现。现在看起来这种想法似乎既普通又显而易见,但那时却颇具启示性。我们所从事的并不是信用卡业务。“信用卡”这一称呼来源于银行业的行话,它其实是一个误称。这种卡只不过是负载有作为货币价值交换的符号的一项工具而已。它以一张塑胶卡的形式被采用,也不过是时代和环境因素的巧合罢了。我们真正从事的其实是货币价值交换的业务。

3. 关于支付清算网络

DEE:老猴子思维和我开始急速地将这些零碎的思绪凑合在一起。如果我们的业务是保证和处理买方与卖方之间的价值交换,那么买卖双方会在何时何地进行交易呢?由于现代交通的发达使时间极大地缩减,买方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出现,遍布全球,不分昼夜。随着型录邮购和电子市场的发展,卖方无需亲自现身就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向顾客提供商品或服务。因此,对以电子形式出现的价值交换的需求将会在一天24小时、一周7天,随时在全球的任何地点产生。”

Lilin:这一点在Bitcoin开创的Crypto世代,以传统想象不到的速度实现了。Crypto的基本变革来自于金融基础设施的改变:清算时间从T+N到了理论上的1秒钟,使得传统需要投行介入的大宗信用交易,可以变成快速灵活流动性充沛的零售类交易;取消了时间的概念代之以块高,则无限的打破了全球时区带来的定价垄断。

Dee设想的7*24小时交易被充分的演进:从模拟世代的全球化交易,进入了真正的数字时代。其意义,类同于从模拟通讯网络到了数字通讯网络,尽管信号还是不太好,但LTE已经给出了前进的方向。人类只需要构想场景,无脑投资基础设施,而不再需要担忧多余的带宽可以用来做什么了。尽管每个时代总有爱操心的人存在。

DEE:”令人兴奋的领悟接连而来。任何组织只要能在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于遍及全球的任何地点保证、传输及处理以有规律的电子形式出现的交易,就可取得一个超乎我们想象的大市场 — — 世界上所有的价值交换都在其中进行。与之相关的必要技术亦已发明,该技术将在其成本按几何级数递降的情况下,以几何级数递增的速度加快其普及的进度。但这存在一个问题:没有银行能做得到,也没有大型的股份公司能做得到,甚至连国家都做不到。事实上,我们根本就想不出有哪个现行的组织形式能这样做。我凭直觉估算了一下世界上所有银行的金融资源,结果发现大多数国家的金融资源与之相比也显得相形见绌。因此,如果银行联系起来的话,就能做得到,但怎样联系起来呢?这就需要一个超凡的组织,以全新的方式将这些极端复杂多样的机构和个人联系起来。”

Lilin:Dee的技术局限性显然导致了他的过度乐观,如同黄金年代的物理学家宣称已经解决了所有物理问题。但预见性判断只有一个超凡的组织才能驾驭全球的广域交易,而非任何单一国家/机构。从过去将近15年的Crypto演进历史来看,根本在于全球化条件下,没有一个单一实体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偏偏在恰当的机缘下,Bitcoin出现了。

4. 组织

DEE:”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全球性的组织,连接一个由人们所共享的理论学习与经验学习所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以及联合关心制度失败并承诺为改善这种状况而尽一份力的各个阶层的个人与任何类别的团体。这个组织必须遵循所信奉的原则进行自组织,同时使自身成为混序组织的一个成功范例。这个组织的目的应该是发展、传播和贯彻全新的、更具混序性的组织的概念。如果这个全球性的组织能得到精心的构思与适当的筹建,它一定能有机地溶入它的劳动成果之中。”

Lilin:“混序”也许给出了未来DAO的前进方向,绝对的“去中心化”只意味着秩序的消解和不存在。永远需要明确风险责任主体,才是构筑“共识”、达成“共和”式创新的基本路径。

DEE:”Dee绞尽脑汁,他清楚地知道,大多数公司采用的都是:他所厌恶的那种“命令与控制”僵化等级体制。现在他和他那“猴子式想法”将抛开这一切,直接切入公司本质:公司的核心是什么?Dee在回忆录中写道:“商业型公司或其他组织的本质就是理念,所有的机构不外乎就是不同人为了共同的目标将各自的才智集合在一起。一个古老而权威思想将这个概念具体化为“社区”。“社区”, 哈哈,“社区意味着共同目标”。

这还意味着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共同的理念和原则,这些是否就是构成公司的理想基因呢?这些能够成为创立新的金融机构所需的象DNA一样的基石吗?

Dee看到前进的方向:如果我们开始研究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念和原则,这条路会指向哪里呢?几个小时后,Dee带着满脑子的想法去见他的同伴们。他说:今天我们不再讨论银行、金钱和信用卡;我们讨论理念,原则和共同的目标。……找到能将银行联合成自治组织的共同点,这个自治组织将如Dee预想的那样,发展成为数据清算机构。按照Dee描述的场景,在讨论理念和原则时,他和他的同事不像是谈论金钱和合作机构的四个银行家。他们似乎更象Thomas Jefferson、James Madison, James Monroe 和Alexander Hamilton讨论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事实上,Dee日后称他们的小团体为“Visa创建之父”。

“他和他的同伴最终达成什么样的理念和原则呢?”正如Dee在他的回忆录中写的,四个男人一起列出一个大单子:

第一条:这个组织由全体成员共同拥有,成员间完全平等。任何一个成员没有控制权或特权;

第二条:所有成员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条:这个组织对所有合格成员开放;

第四条:权力、职责和资源应当被适当地分割和分享;

第五条:权力由所有独立机构平等享有;

第六条:尽最大可能,确保每一件事情都是自愿的;

第七条:这个组织应该自然变化,而不应当被迫改变;

第八条:管理机构之间是应当是平行、有弹性并且永久的。

Lilin:Visa的组建当然有赖于更加复杂的因素。但类似的创造性建构为何一次次的出现在以美国尤其是硅谷代表的现代性社会?(Visa的总部在SF,这是另外一个故事,可以再写一篇文章了。)

如同为什么Crypto的核心创新都没有出现在东方?原因并不落实在聪明、勤奋、资金等等,甚至不根源于所谓的“制度”,更不是泛泛的“人性”。“innovation”源于拥有足够“正当性”与“合法性”法统的“共识”,也就是所谓的“共和”republic。如果不愿意接受时间尺度上长期的看似没有进展、各种无效甚至愚蠢的争论吵闹、对立分歧,而是拿破仑/高欢式的快刀斩乱麻,就会陷入“僭主式”的“弯道超车”陷阱。以追求“效率”为优先的人群,不论有多么聪慧机敏、执行力过人,一旦决定性的走出了“激进主义”扩张和发展的这一步,就宿命式的失去了innovation源泉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加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本聪的退隐消失恰恰完美了解决了圣马丁/华盛顿问题,才有了之后的“涌现”。东方社会以今生今世甚至五年十年内的成就和财富作为第一优先级,那么就永远失去了到达innovation源头的机遇,遑论全球领导力和定价权了。这一点不仅解释了华人社会在Crypto世界的真实地位与长期定位,同样可以解释过去四十年所有“自主创新”的迷梦,今天风起云涌的国产LLM们又再一次走上了红旗/龙芯前辈们的道路。当然,他们有不同的盈利模式:)

DEE:如果提炼出他们的精髓,他们基本理念和原则是:

“合作”、“合伙”、“程序民主”、“平等”、“权力共享”、“开放”、“信任”,即社团精神。

Dee感到开心,他和他的同事描绘出愿景,以及指引愿景实现的原则:创立一个民主、自治的银行合作组织,银行可以通过这个组织共同管理和清算发生在全球任何地方的信用卡交易。短期内,合作组织可以处理美洲银行卡交易,但长远来说,他可以发展成为Dee所描绘的样子:全球领先的数字交易处理系统。

Dee相信新的合作组织将不会被美洲银行或其他任何某个银行控制。相反,他是在共同信任基础上运作的合作机构,人们以及各自的银行基于共同的利益和收益走到一起 — — 更大的收益是他们的顾客和社区。其他人也基本同意Dee的想法,因此,还有一个原则,尽管没有明确声明,但已印在他们的理念和原则中:“独立”

Dee清楚地知道:关系网络与专家资源的融合(即构建Visa社区,而不是任何硬件或软件,或任何交易量或成员利润的指标)将会对其终极目标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2022年7月16日,Dee在他93岁的年纪与世长辞。

故事则远没有结束。

即便是在故事的开始,也有另外一条隐秘而荣光的伟大线索。那个开创了BOA美国银行的意大利人:传奇A.P.GIANNINI。

2018年的7月21日,我在旧金山开会,偶遇555 California Street。

从“混序”肇始到Web3.0世代的“VISA”

传奇已经离开,传奇永不落幕。

过去十年,认识了很多全球顶尖/或者至少被称为一流的经济学家,还有大量Crypto从业的领导者/专家们,发现绝大多数人从来都没有搞清楚“清算”和“结算”的区别,恰恰又都以“支付”来代称。无数世代的人,都会忘记了“学习”的真意:如同不回到科学史则无以谈科学的演进,不回到支付清算和货币的历史,也同样无法真正了解Crypto变革的伟大意义和征程上的荣耀石碑。

好在我和我的伙伴们没有忘记这一点,“理念的力量”不同于需要充值的“信仰”们,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方可始终。好在过去五年,一个健壮、稳定、可扩展的公共账本基础设施和几乎所有的周边工具/技术中间件都已完成并经过了实际考验。

基于此,面向业务的支付清算迫在眉睫,如同2005–2010年移动互联网的前夜,新的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就在路上,意味着新的全球化2.0及其商业浪潮昭然若揭。2023年即将全面揭开帷幕,是为全球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的序章。

目前,Lilin 正在构建全数字化公共基础设施PlatON,践行他信念的力量,让我们拭目以待。

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

6 月 25 日,OpenAI 向 API(应用接口)用户推送官方邮件,告知自 7 月 9 日起,将阻止来自未列入支持国家和地区名单的区域的 API 流量,如要继续使用 OpenAI 的服务,需要在受支持的区域进行访问。

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

一时间众议纷纭,媒体更以“断供”描述 OpenAI 的此次举措。有人认为,是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政策;有人认为,是为了防止国内大模型的套壳和获取语料。事实上,OpenAI 从未向国内市场开放服务,“断供”言过其实,更准确得说是加强了封禁的措施。也因此,我国所有调用 API 接口的企业,本质上都处于不合规的状态,既不符合 OpenAI 的政策,也不符合国内的法律。那么,这些企业下一步该走向何方?

顺势迁移

2023 年 7 月,中国网信办联合有关部门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是全球范围内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首部专门立法。根据办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要使用具有合法来源的数据和基础模型;而 OpenAI 并未根据国内监管要求进行算法备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等。与此同时,根据 OpenAI 的政策,不向中国用户提供 GPT 服务。

在“双重违法”之下,使用 OpenAI API 接口的“套壳”应用处于随时被禁止运营的状态,这对于一个长期项目不是件好事情。国内监管之所以仍保持一定“宽容”,是因为行业毕竟在初期发展阶段,执法强度也有个由松到紧的过程。此次 OpenAI 方的封禁,可以倒逼国内项目走向合规发展的道路。

现状之下,选择国内 AI 模型进行迁移,成为所有套用 Open API 接口的应用需要考虑的关键解决方案之一。与此同时,国产大模型也不失时机地争相推出“搬家”方案。

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

通过迁移,原有应用的功能可以维持稳定,应用及背后公司也可以避免因失去 OpenAI API 而产生违约问题。在考察性价比之余,应用可优先考虑已经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大模型,避免新的合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截至 2024 年 3 月,我国共有 117 个大模型已经在网信办备案。

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

不过,自从 OpenAI 发布公告后,部分文章提出:使用 OpenAI API 的应用可以迁移至 Azure OpenAI。给出理由是,微软已经和 OpenAI 合作,且未禁止中国用户使用。那么,这些应用是否可以采纳该建议,且合规性如何?

Azure OpenAI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 Azure OpenAI。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Azure OpenAI 是微软提供的服务,可以实现对 OpenAI 大语言模型的 REST API 访问,这些模型包括 GPT-4、GPT-4 Turbo with Vision、GPT-3.5-Turbo 和嵌入模型系列。Azure OpenAI 服务完全由微软控制;微软在 Azure 环境中托管 OpenAI 模型,该服务不会与 OpenAI 运营的任何服务(例如 ChatGPT 或 OpenAI API)进行交互。而且,微软也在 OpenAI“断供” 事件后加入了这场迁移抢客盛宴。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和 OpenAI 不同,Azure OpenAI 并没有限制中国用户使用,这一点不管是在官方宣传还是工作人员口头回复都得到确认。不过矛盾的是,在一份官方产品可用服务区域文件中,似乎注明在中国不可用。OpenAI禁止中国企业使用API,微软Azure OpenAI会是下一个合规选择?那么,我国使用 OpenAI API 接口做 AI 项目的企业,如果选择将自己的项目迁移至 Azure OpenAI,在合规方面可以高枕无忧吗?

合规存疑

作为一项全球服务,微软有完整的数据合规政策。如承诺数据不对 OpenAI 开放,不会被用于改进 OpenAI 或微软的产品、服务,随时可以删除,防止有害内容生成,遵守欧盟 GDPR 和 ISO 27001、ISO 27002 和 ISO 27018 的要求。然而,据曼昆律师了解到的信息,Azure OpenAI 的合规政策没有专门针对中国法律进行适配。因此,在以下方面,使用 Azure OpenAI 的合规性仍然存疑。

疑点 1 :数据出境

Azure 的中国服务由国内世纪互联公司运营,数据中心在中国境内。但 Azure OpenAI 属于全球服务,数据中心在中国境外。当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或者其他数据处理者传输敏感个人信息、个人信息、重要数据超过一定标准,需要向国家网信部门申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认证。这对于国内用户是很大的合规成本,且由于 Azure OpenAI 本身亦未查询到经过国内评估认证,难以保证可以顺利通过。

疑点 2 :未完成备案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凡是提供具有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应当开展安全评估,并履行算法及模型备案手续。经检索,Azure OpenAI 并未完成算法和大模型备案。那么对于想面对境内公众提供服务的用户来说,很难证明是使用了合法来源的基础模型,以及满足其他监管要求。

总结:对于想应用于内部研发、运营使用,未面向公众,不涉及个人信息、重要数据的企业,Azure OpenAI 是个可选项;除此之外,则要慎重评估使用 Azure OpenAI 的合规风险。由于未能掌握完整信息,本人根据公开信息,试着对 Azure OpenAI 的合规性进行分析,如有事实出入,请微软联系更正。

最差方案

有业内人士提出,可以通过使用海外服务器或创建反向代理来绕开限制。这个方案是通过技术手段反封锁,但无法解决任何合规问题。相反,这样做会增加数据安全和隐私的风险。在运营方面,国内苹果和安卓的应用市场可以下架这类应用;应用服务的稳定性也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小结

在 OpenAI 限制中国使用其 API 的背景下,国内现存 AI 企业考虑数据迁移至 Azure OpenAI 或其他国际服务时,必须仔细评估合规风险。与此同时,面对新技术带来的法律挑战,企业或许应该积极探索本土化解决方案,而非一味寻求“平替”,在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中实现合规发展。

深入解读Privasea,人脸数据铸造NFT还能这样玩儿?


1.引言

近日,一个由 Privasea 发起的人脸 NFT 铸造项目异常火爆!

乍一看很简单,在项目中用户可以在IMHUMAN(我是人类)移动应用上录入自己的人脸,并把自己的人脸数据铸造为一枚 NFT,就仅仅是这人脸数据上链+ NFT 的组合使得该项目在 4 月底上线以来获得了超过20 W+的 NFT的铸造量,热度可见一斑。

我也很疑惑了,为什么呢?人脸数据有多大也能上链吗?我的人脸信息会被盗用吗?Privasea 又是干啥的?

等等,让我们继续对项目本身及项目方 Privasea 进行了研究,一探究竟。

关键词:NFT、AI、FHE(全同态加密)、DePIN

2、从Web2到Web3-人机对抗从未停止

首先,我们解读一下人脸 NFT 铸造这个项目本身的目的,如果你觉得这个项目就是单纯的把人脸数据铸造成 NFT 那就大错特错了

上文我们提到的这个项目的 App 名称 IMHUMAN(我是人类) 已经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事实上,该项目旨在通过人脸识别来判断屏幕前的你是否是真人

首先,我们为什么需要人机识别?

根据 Akamai 提供的 2024 Q1报告(见附录)显示,Bot(一种自动化程序,可以模拟人发送 HTTP 请求等操作)惊人的占据了互联网流量的 42.1% ,其中恶意流量占据了整个互联网流量的 27.5% 。

恶意的 Bot 可能会对中心化的服务商带来延迟响应甚至是宕机等灾难性的后果,影响到真实用户的使用体验。

深入解读Privasea,人脸数据铸造NFT还能这样玩儿?

我们以抢票场景为例,作弊者通过新建多个虚拟账号进行抢票操作,便可大幅提高抢票成功的概率,更有甚者直接把自动化程序部署在服务商的机房旁边,实现几乎 0 延时的购票。

普通用户面对这些高科技用户几乎是毫无胜算可言。

服务商对此也做出了一些努力,对客户端,Web2场景下通过引入实名认证、行为验证码等多种方式来区分人机,服务端则是通过 WAF 策略等手段进行特征过滤拦截。

那这样问题就能解决了吗?

显然没有,因为作弊带来的收益是丰厚的。

同时,人机的对抗具有持续性,作弊者与检验者两个角色都在不断升级自己的武器库。

以作弊者为例,趁着近些年 AI 迅速发展的东风,客户端的行为验证码几乎被各种视觉类模型给降维打击,甚至 AI 有着比人更快更准的识别能力。这就使得校验者不得不被动升级,由早期的用户的行为特征检测(图像类验证码)测逐渐过度到仿生物学特征检测(感知验证:如客户端环境监测、设备指纹等),一些高风险操作,可能需要上升到生物学特征检测(指纹、人脸识别)。

对于Web3,人机检测同样是一个强需求。

对于一些项目空投,作弊者可以创建多个虚假账号发动女巫攻击,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鉴别真人。

由于Web3的金融属性,对于一些高风险操作,如账号登录、提币、交易、转账等,需要核实用户的不仅仅是真人,并且是账号所有者,人脸识别便成了不二之选。

需求是确定的,问题是怎么实现呢?

众所周知,去中心化是Web3的初衷,当我们在讨论如何在Web3上实现人脸识别的时候,实际上更深层次的问题是Web3应该怎么适配 AI 场景

  • 我们应该如何搭建去中心化的机器学习计算网络?

  • 怎么保证用户数据的隐私不被泄漏?

  • 怎样维护网络的运行等等?

3、Privasea AI NetWork-隐私计算+AI 的探索

对于上一章文末提到的问题,而  Privasea 给出了开创性的解决方案:Privasea 基于 FHE(全同态加密)构建了 Privasea AI NetWork 来解决Web3上 AI 场景的的隐私计算问题。

FHE 通俗讲就是一种保证明文与密文进行相同运算后结果一致的加密技术

Privasea 对传统的 THE 进行了优化封装,划分了应用层、优化层、算术层和原始层,形成了 HESea 库,使其适配了机器学习场景,以下是具体每一层的负责的功能:

深入解读Privasea,人脸数据铸造NFT还能这样玩儿?

通过分层结构,Privasea 提供了更具体和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每个用户的独特需求。

Privasea 的优化封装主要集中在应用层和优化层,与其他同态库中的基本解决方案相比,这些定制计算可以提供超过千倍的加速。

3.1 Privasea AI NetWork 的网络架构

从其 Privasea AI NetWork 的架构看:

深入解读Privasea,人脸数据铸造NFT还能这样玩儿?

在其网络上总共有 4 种角色,数据所有者、Privanetix 节点、解密器、结果接受者。

  1. 数据所有者:通过 Privasea API,用于安全地提交任务及数据。

  2. Privanetix 节点:是整个网络的核心,配备了先进的 HESea 库并集成了基于区块链的激励机制,可执行安全高效的计算,同时保护底层数据的隐私并确保计算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3. 解密器:通过 Privasea API 获取到解密后的结果,对结果进行验证。

  4. 结果接受者:任务结果将返回给数据所有者及任务下发者指定的人。

3.2 Privasea AI NetWork 的核心工作流

以下是 Privasea AI NetWork 的一般工作流程图:

深入解读Privasea,人脸数据铸造NFT还能这样玩儿?

  • STEP 1 :用户注册:数据所有者通过提供必要的身份验证和授权凭证在隐私 AI 网络上启动注册流程。此步骤可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系统并参与网络活动。

  • STEP 2 :任务提交:提交计算任务及输入数据,数据是由 HEsea 库加密后的数据,同时数据所有者还指定可以访问最终结果的授权解密者和结果接收者。

  • STEP 3 :任务分配:部署在网络上的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根据可用性和能力将计算任务分配给合适的 Privanetix 节点。这种动态分配过程可确保高效的资源分配和计算任务的分配。

  • STEP 4 :加密计算:指定的 Privanetix 节点接收加密数据并利用 HESea 库进行计算。这些计算无需解密敏感数据即可执行,从而保持了其机密性。为了进一步验证计算的完整性,Privanetix 节点为这些步骤生成零知识证明。

  • STEP 5 :密钥切换:完成计算后,指定的 Privanetix 节点采用密钥切换技术来确保最终结果是经过授权的,并且只有指定的解密器才能访问。

  • STEP 6 :结果验证:完成计算后,Privanetix 节点将加密结果和相应的零知识证明传回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以供将来验证。

  • STEP 7 :激励机制:跟踪 Privanetix 节点的贡献,并分配奖励

  • STEP 8 :结果检索:解密器利用 Privasea API 访问加密结果。他们的首要任务是验证计算的完整性,确保 Privanetix 节点按照数据所有者的意图执行了计算。

  • STEP 9 :结果交付:将解密结果与数据所有者预先确定的指定结果接收者共享。

在 Privasea AI NetWork 的核心工作流中,暴露给用户的是开放的 API,这就使得用户只需关注入参以及相应的结果,而无需了解网络内部复杂的运算本身,不会有太多的心智负担。同时,端到端的加密在不影响数据处理的前提下,使数据本身不被外泄。

PoW PoS 双机制叠加

Privasea 于近期推出的 WorkHeart NFT 与 StarFuel NFT 通过 PoW 和 PoS 的双重机制来进行网络节点管理与奖励发放。购买 WorkHeart NFT 即可拥有成为 Privanetix 节点的资格参与网络计算,并基于 PoW 机制获取代币收益。StarFuel NFT 是节点增益器(限量 5000),可以与 WorkHeart 进行组合,类似 PoS,向其质押的代币数量越多,WorkHeart 节点的收益倍率越大。

那么,为何是 PoW 和 PoS?

其实这个问题比较好解答。

PoW 的本质是通过运算的时间成本来降低节点作恶率,维护网络的稳定。不同于 BTC 的随机数验证的大量无效计算,该隐私计算网络节点的的实际工作产出(运算)可以直接与工作量机制挂钩,天然适合 PoW。

而 PoS 又更易于平衡了经济资源。

这样一来,WorkHeart NFT 通过 PoW 机制获取收益,而 StarFuel NFT 通过 PoS 机制提高收益倍率,形成了多层次、多样化的激励机制,使得用户可以根据自身资源和策略选择适合的参与方式。两种机制的结合,可以优化收益分配结构,平衡计算资源和经济资源在网络中的重要性。

3.3 小结

由此可见,Privatosea AI NetWork 基于 FHE 构建了一套加密版本的机器学习体系。得益于 FHE 隐私计算的特性,把计算任务分包给分布式环境下的各个运算节点(Privanetix),通过 ZKP 对结果进行有效性验证,并借助于 PoW 和 PoS 的双重机制对提供运算结果的节点进行奖励或者惩罚,维护网络的运行。可以说,Privasea AI NetWork 的设计在为各个领域的隐私保护 AI 应用铺平道路。

4、FHE 同态加密-新的密码学圣杯?

上个章节我们可以看到,Privatosea AI NetWork 的安全性依赖于其底层的 FHE,随着 FHE 赛道领头羊 ZAMA 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FHE 甚至被投资者冠以新的密码学圣杯的称号,让我们把它与 ZKP 以及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对比。

深入解读Privasea,人脸数据铸造NFT还能这样玩儿?

对比下来,可以看到,ZKP 与 FHE 两者的适用场景区别较大,FHE 侧重于隐私计算,ZKP 侧重于隐私验证。

而 SMC 似乎与 FHE 有着更大的重合度,SMC 的概念是安全的联合计算,解决的是共同计算的计算机个体的数据隐私问题。

5、FHE 的局限性

FHE 实现了数据处理权与数据所有权的分离,从而在不影响计算的情况下防止了数据泄露。但与此同时,牺牲的是运算速度。

加密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提升了安全性的同时,导致运算速度大打折扣。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 FHE 的性能提升方案被提出,有的基于算法优化、有的依靠硬件加速。

  • 算法优化方面,新的 FHE 方案如 CKKS 和优化的 bootstrap 方法显著减少了噪声增长和计算开销;

  • 硬件加速方面,定制的 GPU、FPGA 等硬件显著提升了多项式运算的性能。

  • 此外,混合加密方案的应用也在探索之中,通过结合部分同态加密(PHE)和搜索加密(SE),在特定场景下可以提升效率。

尽管如此,FHE 在性能上仍与明文计算有较大差距。

6、总结

Privasea 通过其独特的架构和相对高效的隐私计算技术,不仅为用户提供了高度安全的数据处理环境,还开启了Web3与 AI 深度融合的新篇章。虽然其底层依赖的 FHE 有着天然的运算速度劣势,但是 Privasea 近期与 ZAMA 已经达成了合作,共同攻坚隐私计算的难题。未来,随着技术上的不断突破,Privasea 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其潜力,成为隐私计算和 AI 应用的探索者。

​以太坊ETF S-1表格获得批准,将于下周一正式上市

原创|Odaily星球日报

作者|jk

​以太坊ETF S-1表格获得批准,将于下周一正式上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正式批准与以太坊现货价格挂钩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这一决定标志着加密货币市场的又一重大进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此次批准涉及包括贝莱德(BlackRock)、VanEck、富兰克林邓普顿(Franklin Templeton)和灰度投资(Grayscale Investments)在内的 10 家资产管理公司,其中大部分公司早些时候也推出了比特币现货 ETF。分析师认为,这一新产品的推出将进一步推动加密货币的主流化,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

此前, 5 月份 SEC 批准的文件是 19 b-4 文件,本次正式批准的是 S-1 文件,也就是正式开始发售并交易前的最后一步。

19 b-4 文件主要用于证券交易所提出的规则变更申请,比如一个新的 ETF 规则变更。它是向 SEC 提交的正式文件,要求批准这些规则的变更或新规则的实施。

提交后,SEC 会审查提案并在其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意见。SEC 会考虑公众意见并决定是否批准或拒绝该规则变更。

S-1 文件是注册声明,主要用于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或其他证券发行。它是公司向 SEC 提交的文件,目的是提供详细的财务和业务信息,以便公开发售证券。文件中包含公司的详细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业务概述、管理团队、风险因素、募集资金的用途等。还需要披露公司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公司未来的计划和战略。

提交后,SEC 会审查文件,并可能要求公司提供额外的信息或修改文件。一旦 SEC 认为文件符合要求,就会宣布其生效,公司可以进行证券发售。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的提交文件当中均不包括质押相关内容。

彭博分析师表示,一月份推出的比特币 ETF 在 ETF 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吸引了约 80 亿美元的资产。根据 Morningstar Direct 的数据,截至 6 月底,这些新产品拥有近 380 亿美元的资产。但也有很多分析师认为,新推出的以太坊现货 ETF 的表现将不及比特币,毕竟市值,交易体量,数据等等都不一样。

费率

随着各发行商相继向美 SEC 提交现货以太坊 ETF 的 S-1/A 等文件后,目前 9 只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均已公布,具体数据如下:

BlackRock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25% (前 2.5 亿美元为 0.12% ),代码为 ETHA;
Fidelity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25% (2024 年免管理费),代码为 FETH;
Bitwise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20% (前 5 亿美元或前 6 个月为 0% ),代码为 ETHW;
21 Shares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21% (前 5 亿美元或前 6 个月为 0% ),代码为 GETH;
VanEck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20% (前 1.5 亿美元或前 12 个月为 0% ),代码为 ETHV;
Invesco Galaxy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25% ,代码为 QETH;
Franklin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0.19% (2025 年 1 月 21 日前或前 10 亿美元为 0% ),代码为 EZET;
Grayscale 现货以太坊 ETF 费用为 2.50% ,代码为 ETHE;
Grayscale 现货以太坊迷你 ETF 费用为 0.25% (前 20 亿美元或前 12 个月为 0.12% ),代码为 ETH。

时间线:

  • 去年 11 月,贝莱德和富达正式向美 SEC 提交了以太坊 ETF 的申请;

  • 3 月,富达正式提交 S-1 注册表格;

  • 5 月,灰度撤回以太坊 ETF 申请;

  • 5 月 24 日,SEC 正式批准现货以太坊 ETF 的 19 b-4 文件,但仍然需要 S-1 文件的批准才能交易;

  • 6 月,SEC 结束对于以太坊 2.0 的调查;

  • 7 月 18 日,SEC 正式批准 ETF S-1 文件,获准上市。

以Rollup为中心,以太坊协议升级的重要性正逐渐减弱

原文作者:Christine,Galaxy Research 

原文编译:Ismay,BlockBeats 

编者按:随着以太坊逐渐转向以 Rollup 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图,其协议更改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减弱。本文深入探讨了这种转变的原因及其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作者通过分析以太坊协议开发者的优先事项变化,揭示了在 Rollup 成熟过程中,协议层面改变对用户的直接影响将减少。文章还引用了以太坊基金会执行董事 Aya Miyaguchi 的观点,强调减少协议和基金会角色的风险与必要性。同时,本文指出未来金融的核心构建模块正在协议之外构建,Rollup 和其他创新技术将逐渐超越以太坊升级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以下为原文内容:

Galaxy Research 的 Christine Kim 参加了第七届年度以太坊社区大会(EthCC),该会议首次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今年会议地点变更是为了避免与法国巴黎举办的 2024 年夏季奥运会时间冲突。以太坊法国的主席 Jerome de Tychey 在 EthCC 的最后一天宣布,明年会议将不会返回巴黎。EthCC[ 8 ] 将在 2025 年于全新的目的地法国戛纳举行。

在这篇笔记中,Christine 分享了她在 EthCC 会议上的主要收获和学习成果。

解析以 Rollup 为中心的未来影响

在今年的 EthCC 会议上,我对以太坊协议开发有了一个重要的认识。以 Rollup 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图意味着以太坊协议的变化对终端用户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这是一个相当明显且在许多方面对生态系统来说是积极的结论,但从中隐含的一些不太为人知且可能困难的真相值得深入探讨。

随着以太坊协议开发者越来越专注于数据可用性(DA)的优化,以太坊生态系统的其他部分将减少对协议开发的关注和参与。

以太坊作为执行层对用户来说将变得不那么相关,因为用户将迁移到 Rollup,作为价值转移和与去中心化应用(dapp)交互的主要接触点。改善用户体验(如交易速度、排序和确认)的主要责任将主要落在 Rollup 开发团队上。

因此,对用户来说最重要的升级将发生在 Rollup 上,而不是以太坊。在以太坊上,协议开发者将优先改进协议作为 DA 层的功能。事实上,这已经通过 Dencun 和 Pectra 升级中的代码更改得到了体现。

随着协议开发者越来越专注于数据可用性(DA)的优化,实现以太坊用户体验突破所需的技术将主要由 Rollup 团队而非客户端团队构建。在 EthCC 上吸引投资者和开发者注意力的所有流行词汇,如最大可提取价值(MEV)、可信执行环境(TEEs)、账户抽象、意图和预确认,作为 DA 层的以太坊相关性正在减弱,而作为下一波主要加密货币采用者的执行环境的 Rollup 相关性正在增加。

为解决加密用户体验最困难的问题而研究的创新解决方案和前沿技术将越来越多地由以太坊外部的核心开发团队主导。这也将导致越来越多的协议开发者和客户端团队为 Rollup 工作,以继续推进以太坊的使命,即使以太坊协议的使用案例和功能越来越狭窄。

已经有高知名度的以太坊核心开发者,如 Ben Edgington 和「Protolambda」,以及客户端团队如 Prysmatic Labs,达成了这个结论,现在全职为 Rollup 团队工作。

随着协议开发者越来越专注于数据可用性(DA)的优化,他们对驱动以太坊上产品和应用开发的价值观和精神的可见性和影响力将减少。

在以太坊的大部分历史中,通过硬分叉激活的代码更改对用户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协议开发者调整了某些操作码的价格,引入了新的预编译,并删除了如 gas 退款等功能。

虽然许多 Rollup 今天非常注意模仿以太坊的执行环境,但随着以太坊重塑为 DA 层,它们的成熟将导致更大的偏离。由于竞争和不断变化的监管环境,引导以太坊作为新兴通用区块链的设计选择的相同价值观不一定会同样影响 Rollup。随着以太坊的用户群迁移到 Rollup,协议开发者必须认识到,通过协议更改影响和纠正链上用户行为的能力将减少。

以太坊升级重要性的逐渐减弱

随着协议开发者越来越认真地追求以 Rollup 为中心的路线图,以太坊上的协议更改的重要性将逐渐减弱。在许多方面,最小化以太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利弊与最小化以太坊基金会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利弊相似。

减少协议作用以帮助扩展协议覆盖范围的心态是有风险的,但对于去中心化也是必要的。这是以太坊的一个愿景,以太坊基金会执行董事 Aya Miyaguchi 在解释她对以太坊基金会的愿景时说道:

「以太坊最棒的部分是它的去中心化,正因为如此,生态系统有其独特的挑战。我将减法视为实现两个主要目标的策略。……第一个目标是寻求正确的平衡。建立一个以太坊基金会帝国并自己解决所有问题可能会让我们在短期内看起来不错,但这会让其他人觉得这个生态系统不是为大家构建的,而且以太坊基金会也会成为一个单一的失败点。如果我们不断增加,生态系统将永远依赖于以太坊基金会。」

在 EthCC 上,有大量的周边活动,这在欧洲最大的以太坊会议期间并不是什么新现象。然而,今年的周边活动比往年更加重要,成为了展示新理念、实验技术和与以太坊用户最相关的重要讨论的主要活动。

虽然协议开发者在 EthCC 上得到了充分的代表,并且以太坊作为协议的主题是 EthCC 议程上的头条,但这并不是许多与会者在会议周的关注焦点,这是因为未来金融的构建模块正在其他地方构建,正在协议之外构建。

因此,即使以太坊协议开发者可能会对核心协议进行激进且雄心勃勃的代码更改,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相关性也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现在是时候让建立在 Rollup 及其之外的创新解决方案和新技术的影响力超越以太坊升级的重要性。

IoTex 2.0 如何推动DePIN革命?

IoTex 2.0 如何推动DePIN革命?缩略图

来源:陈剑 来源:X,@jason_chen998

全流通的Depin龙头IoTex发布2.0版本

今天,作为全流通的Depin龙头,IoTex正式发布了2.0版本。距离1.0版本的发布已经过去了整整7年,新版本的白皮书内容丰富,体现了团队强烈的做事意愿。如下图Roadmap所示,2.0版本的主要基调是将原本的一个物联网Layer1公链彻底升级为一整套Depin解决方案与开放平台体系,也符合本次2.0的理念“属于所有人的AI和DePIN”。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像OP一样支持了在IoTex之上搭建Layer2,但具体的改进远不止这些,主要包括四部分:W3bstream、DIM、Public Good、经济模型。

IoTex 2.0 如何推动DePIN革命?

W3bstream:链下计算与认证

作为Depin公链,最主要的职责是确保链下的众多设备的工作量是真实可信的,并及时上传至链上完成认证与奖励分发。W3bstream号称世界上第一个去中心化的链下计算网络,通过ZK、全同态加密、可信执行环境、多方计算实时生成现实世界活动证明,并将这些证明发布到链上,从而奖励设备的持有者。为了实现计算的快速性,IoTex最新发表的论文将ZKP的性能提升了30%,成为世界上最快的zkSNARK证明器。W3bstream还可以用于链下AI计算并确保计算过程的可信度,构建AI数据集,在这一点上与AO的位置相似。除此以外,还需要确保链上钱包与链下设备的一致性,和硬件设备接入的统一性,这在后续的DIM中也有相应解决方案。

IoTex 2.0 如何推动DePIN革命?

DIM:模块化基础设施

DIM(Depin Infra Modules)通过一系列模块化的方式为Depin项目提供开箱即用的能力,首先包括MSP模块化安全池,打造Depin基础设施的统一可信层,从而让L2更快速地启动。由于Depin同时包括大量链上与链下的内容,需要从头构建自己的去中心化架构以提升可信度。MSP可以理解为Depin领域的Eigenlayer,包括三个角色:DIM的构建者、质押者和验证者。其中,构建者最为重要,即第三方开发者为Depin打造的数据流、处理、存储、自动化等模块。MSP提供了贿选机制,确保质押者可以从中获得足够的激励。

ioID的存在同样是为了解决Depin领域同时出现大量链上地址与链下设备交互时产生的身份不一致问题。ioID使用钱包地址作为链上身份,DID作为链下身份,并将其进行映射关联。链下设备的身份认证是一个难点,因为设备种类繁多。在ioID中,Depin设备可以通过集成IoTex的SDK直接在设备内即时生成DID,即为每个设备创建一个NFT。用户通过MetaMask登录网站,存入最低10个IOTX Token作为设备启动过程中的Gas费,在设备生成好DID后,网站上读取到对应的DID并进行绑定注册,从而实现链上与链下的关联。

IoTex 2.0 如何推动DePIN革命?

ioConnect:通用嵌入式SDK

ioConnect是一个通用嵌入式SDK,用于消除Depin硬件设备的复杂性。尽管ioID可以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硬件生成DID,但硬件设备和芯片种类繁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依然存在。为此,IoTex开发了更通用的标准SDK,易于硬件设备接入联网。

IoTex 2.0 如何推动DePIN革命?

ioDDK:构建L2应用链

在DIM的最后是ioDDK,允许Depin项目基于IoTex之上搭建L2应用链,并继承IoTex的安全性。IoTex上线这些年里,没有发生过一起宕机事故或黑客盗窃事件。

除了DIM提供的模块化组件外,IoTex在Public Good领域也提供了DePinScan,用于让用户、矿工和投资者监控Depin项目的增长情况,从而发现早期项目。DePin Liquidity Hubs是一个专门用于Depin Token的Dex,为早期Depin项目提供流动性。

经济模型:通胀与通缩机制

最后是经济模型的调整。在2.0版本中,IoTex同时具备通胀和通缩机制,形成动态的平衡对冲。在通胀方面,IoTex的质押节点将收到对应的Token作为奖励。同时,IoTex在2.0中引入了类似于以太坊的Gas燃烧通缩机制,使用ioID为设备创建链上身份时也需要销毁一定数量的Token。如果IoTex网络能够在业务层面实现良好的增长,则会形成一个正向飞轮,使用的人越多,Token销毁的数量也越多。

如何看待最近被热议的 Solana Actions和Blinks?

作者:Haotian 来源:@tmel0211

尽管听到了很多“创新性进步”、“大规模应用催化剂”等之类声音,但在我看来,Blinks并没有太大的技术创新,谈Mass Adoption也为时过早,它的出现倒是强化了Solana新一代消费级应用区块链的市场印象,是一次有益的探索。

接下来,谈谈我的看法:

1. 技术视角:Actions和Blinks的本质

Solana Actions和Blinks就是一组便于开发者集成应用的开发工具:

  • Actions: 可视为一种开发适配标准,定义了用户在App环境下如何通过一个统一的URL接口来触发链上交易。

  • Blinks: 可被认为是一种前端集成技术,允许将一组包含交易意图的复杂执行参数集成到一个URL中,并能衔接其他web3 wallet。

具体而言:Actions会把用户触发交易所需的关键信息集成到一个标准化的URL中,用户可以在其他App环境下直接和URL交互,进而触发一个流程来构建、签名并提交一个链上交易。

2. 交互抽象:提升用户参与体验

乍一听,Actions和Blinks只是一般的将URL链接转化成可签名交易的工具。但其重心在于:

  • 有多少开发者基于该交互方式推出了应用

  • 有多少用户接受了此种交互方式

目标为提升用户onboard区块链环境的参与门槛和体验。

3. 挑战与展望:Blinks的应用场景和Solana的战略定位

Blinks的应用场景尚不明确,缺乏强有力的驱动因素。试想,用户用Blinks的动力会是什么呢?投票、小游戏、打赏等显然都不是有力的驱动场景。

但结合Solana最近的2.0升级、Firedancer客户端探索、Solana Pay应用落地等因素,可以看出:

  • Solana和Ton的战略定位有所趋同,更趋向助力区块链的大规模落地应用,更趋向web2市场和web3技术框架的融合。

  • Firedancer的目标是解决Solana区块链存在的不可靠(宕机)问题,让Solana成为性能更高、并行性更好、资源消耗更低的新一代消费级区块链。

总之,愿景能不能实现还有待观察,但Solana在被诟病的土狗链之外,也总能在某个时间节点交出一些进展性的答卷。今天的Blinks,明天的xxxx,Solana生态始终在进展,这才是Blinks等传递给市场的真正信号吧。

深度解析RGB → RGB++ → RGB++Layer之间的演进到底发生了什么?

深度解析RGB → RGB++ → RGB++Layer之间的演进到底发生了什么?缩略图

作者:陈剑Jason

RGB++协议近日完成了RGB++ Layer升级,可以将无桥跨链和智能合约扩展到BCH、BSV、Dogecoin这些所有UTXO链,并支持Runes、BRC20等其他Layer 1资产协议,RGB++ Layer的首个DEX UTXOSwap也同步上线主网,根据计划后续生态还会继续推出单独的浏览器、IBO等平台,再来聊聊RGB++以及这轮牛市的大黑马CKB吧,探讨RGB++与RGB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要将RGB++升级为RGB++ Layer。

首先要了解RGB和RGB++的区别,RGB的创始人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博士dr_orlovsky,也是非营利比特币发展组织LNP/BP 协会的技术委员会老大,而RGB++的创始人是CKB的联合创始人@crypcipher。

RGB的定义是为比特币和闪电网络提供一套可扩展的智能合约系统,通过UTXO结合客户端验证的方式完成链下扩容,这也意味着所有数据都保存在比特币交易之外。其核心思想是仅在必要的时候调用比特币区块链,所有Token的转移有效验证全部从共识层移出到链下,并只由这条交易相关的收款方客户端进行验证,所以客户端验证与我们所熟悉的一条交易要全网广播不同,而是通过只让和特定交易有关系的部分节点参与到工作中,从而完成该交易的有效性验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强了RGB协议的隐私性。

作为链下的客户端验证与链上比特币网络本身之处在于将原生的UTXO魔改创造出了“一次性密封条”概念用于智能合约的状态转换。根据比特币的规则每个UTXO只能被花费一次,所以可以巧妙的将它的特性利用作为一个密封条,在创建UTXO时相当于密封条上锁,在花费它的时候则密封条打开,RGB则利用UTXO为任何拥有智能合约的一方提供了验证其唯一性的能力,尽管将数据存在链下但通过UTXO绑定在链上,换句话说RGB利用比特币原生脚本作为其所有权和访问权的安全性来源,其实读到这里会感觉与Ordinals协议很类似,都是在已经改无可改的比特币网络上去利用现有的东西物尽其用挖掘出更多意想不到功能的“奇技淫巧”过程。

所以RGB本身只是一种用于扩展比特币的客户端验证技术,不是一个网络也不是一条区块链,严格意义上RGB并不能称之为BTC Layer2,但通过RGB可以赋予比特币一部分以太坊等智能合约所实现的能力,包括发Token、NFT、Defi甚至游戏等。

但尽管如此这一轮比特币生态爆火的ARC20、BRC20等资产发行协议都没有用RGB的链下客户端验证架构,主要在于其链下的业务逻辑很复杂工程量庞大,以及用户体验也难以理解,因为上文中说到的绑定UTXO,即两个用户使用RGB协议转让资产的时候不是提供自己的比特币地址,而是自己比特币的UTXO,每一个人给我的每一次转账都需要新创建一个UTXO,以及之前提到的点对点客户端验证过程中的隐私优势在有的场景也变成了劣势,当某个场景存在超过2个以上角色或者需要第三方参与时,只有交易双方可见数据的限制就会导致需要再做大量额外的工作去实现对应的业务逻辑,反而降低了可组合性和扩展性。

RGB++则是一条真正的“链”,其思想依然沿用RGB的将链上和链下分别创造一个交易并进行绑定的思想,不同之处在于既然客户端验证的目的本质上是为了将更多比特币网络无法存储的数据和无法实现的智能合约移到链下,并创建对应的交易与链上进行绑定,那为什么不直接用一个现成的图灵完备的UTXO链来“打包”替代掉客户端验证在做的事情,去和比特币这样一个图灵不完备的UTXO链相结合绑定呢?与其他EVM系BTC Layer2不同,因为都使用UTXO模型所以可以使得这两条链的UXTO进行一一绑定,我们将这个链称之为比特币的影子链,这样每移动一个比特币UTXO,影子链的UTXO也同步进行移动,从而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比特币链的图灵完备性,RGB++也称其为同构绑定。

而CKB作为一条图灵完备的UTXO链自然也就成为比特币的影子链,所有RGB++的交易都会同时在比特币和CKB上同步出现一笔交易,CKB取代了客户端验证的流程,用户只需要检查CKB上的相关交易就可以验证这笔RGB++的状态计算是否正确,从而极大的简化了客户端验证的工作。资产所有权依然由比特币主链的UTXO持有,CKB影子链则存储资产状态、智能合约等信息,所以也依然继续沿用比特币的安全性。并且因为CKB本身也是一条公链,无需像RGB客户端验证那样用户每次转账都需要提供新的UTXO地址,而是可以直接提供自己独立的钱包地址,也提高了用户体验。

深度解析RGB → RGB++ → RGB++Layer之间的演进到底发生了什么?

而这一次RGB++ Layer的升级则是将比特币与CKB之间的关系扩展到所有UTXO链,即之前是CKB使用RGB++协议作为比特币的影子链,而现在RGB++协议单独抽象独立出来作为一层,可以与所有UTXO链相结合,打造成一个通用的、可跨链互操作的UTXO中间层,不再只是将CKB作为RGB++的索引器,可以将任意图灵完备的UTXO链作为其索引器,此外BTC、CKB、BSV、BCH等任何UTXO链的资产都可以进入RGB++生态,将各类铭文、符文等资产都可以变为RGB++ Layer上的资产。以及这里有个误区,即不只是比特币及其生态才会使用UTXO模型,如以太坊的执行层模块化Layer2 Fuel也是使用的UTXO,老牌Layer1公链Cardano也是UTXO,这些都可以进入RGB++生态。

因为传统的跨链桥是在主链上锁定或销毁掉资产并在子链上铸造出来对应数量的“假币”,然后在不跨回主链之前所有的资产交互全部都在子链完成,与主链无关,而RGB++使用UTXO同构绑定的特点则是两条链的交互完全1:1进行,不存在“跨链”的说法,你在Layer2上的操作本来就会直接影响到Layer1,所以且基于UTXO模型可以通过RGB++ Layer作为一个“无桥”的跨链桥,从而打通所有UTXO链的互操作性和资产流动性,资产内容丰富起来、流动性聚集后,将贫瘠的土壤变肥沃后,也就为后续更多比特币Defi玩法创建了前提条件。

深度解析RGB → RGB++ → RGB++Layer之间的演进到底发生了什么?

所以这次RGB++ Layer的升级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实现Bitcoin Finance (BTCFi) 的发展,目前主要的用例包括UTXOSwap和IBO平台,UTXOSwap会作为RGB++ Layer的核心枢纽用来聚合各种UTXO链的资产流动性,得益于UTXO的特性,其实现链下撮合链上验证的过程,从而可以在撮合阶段接入AMM之外的流动性提供者,未撮合的交易也无需支付Gas费,并且可以选择任意Token作为Gas支付。IBO平台则是由RGB++的第一个资产Seal的社区开发运营,也属于比特币生态的第一个IBO工具,针对整个RGB++的Launchpad。

除了将存量的UTXO链进入RGB++外,一键发链平台UTXO Stack(其创始人同样也是RGB++创始人)可以发布UTXO架构的BTC Layer2并原生集成RGB++协议能力,从而创造增量UTXO链进入RGB++,UTXO Stack也获得了OKX、ABCDE、SNZ等投资。

所以RGB++ Layer2目前在资产和公链层面都具备了导入存量、创建增量的能力,其带来的BTCFi应用场景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