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欧易交易所OKX官网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文 | 数智前线,作者|周享玥,编辑|赵艳秋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2024年被认为是大模型的应用落地元年,大模型落地的进展一直备受瞩目,而大模型招投标信息被认为是其中的风向标。最近,数智前线通过中国政府采购网、中国招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天眼查、企查查、寻标宝等渠道,梳理了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15日之间大模型相关项目的中标情况,并从中看到今年围绕大模型所产生的整个大市场的一些特点。

超230个项目,呈现哪些特征?

2024年上半年,大模型相关的项目正在迎来大爆发。

据数智前线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前五个半月,国内大模型项目中标公告已发布超230个,远超2023年全年水平。

而在这超230个项目中,我们发现了如下一些特点和趋势:

第一,大模型中标项目逐月递增,相关需求也愈加多元化。

2024年前5个月,每个月的中标项目数都在创今年单月新高,从1月的15个,迅速膨胀至了5月的66个。而进入6月份,仅前半个月,公布的大模型相关中标项目数已经达到35个。可以预见,更多的大模型项目将在下半年奔涌而来。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从中标项目的采购需求来看则十分丰富,不仅有算力方面的,包括GPU芯片、训推服务器、云资源等,也有数据层面的,即大模型相关数据标注或者数据资源等,还有大模型层面的,如大模型以及相关支撑平台,应用层面的(大模型在明确场景中的融合落地),以及评测、咨询、培训等多元需求。

不过,从占比来看,大模型的算力支撑需求仍然占据主导位置,约占1/4。与各种场景化的应用相关的行业大模型、企业大模型,以及大模型赋能原有业务的项目,也占较大比重,且正在与日俱增。

第二,采购方区域分布广泛,央国企都已经卷了起来。在我们统计的项目中,地区分布十分广泛,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是出单较多的地区,但在云南保山、广西南宁、河南焦作、新疆库尔勒市、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等地也都有大模型的相关项目。

而从招标单位的行业分布来看,运营商、金融、教育、能源、政务、汽车等诸多领域都涌现出了大量项目,大模型已经开始深入到各行各业。

与此同时,央国企的大模型项目正在剧增。在我们统计的十大主要大模型厂商的中标项目中,有超六成的项目都来自于央国企。

第三,大厂在拿单上具有先发优势,但整体市场仍然机会众多。

从中标方的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拿单最多的企业,仍然是主流大模型厂商。十大主流大模型厂商合计拿下的项目,约有84个,占了总项目数的超35%。其中,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电信、科大讯飞、智谱AI、百度云、中国移动分别拿下16、14、12、11、10个项目,位列前五。

十大主流大模型厂商之外,其余超六成的项目,则花落各地的方案商、集成商及工程商,且这些方案商各自中标的项目数普遍在1至3个不等。

第四,涌现出了多个亿元级算力大单,同时也有项目0元中标项目。

从234个大模型相关项目的中标金额看,大多数项目都在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

但其中,也出现了多个大单,如亿元级别项目共3个,最大一单是一个金额高达4.35亿元的算力项目,由阿里云获得。另外两个亿元级别大单则皆由大模型厂商之外的第三方服务商获得。而这两家服务商,都是华为云的合作伙伴。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千元级别大单则达到了18个,如中国移动湘潭分公司中标的“人工智能钢铁大模型建设项目”,价值2411.6万元,北京东华合创科技有限公司中标的“基于大模型的城市大脑二期项目施工”,价值6103.5万元。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上千万级别和上亿级别的项目中,有不少都是AI算力相关的项目。大单正在越来越多,甚至一些特别小的地方,也能公布好几个亿级的项目。

事实上,算力相关的项目或许还将在2024年下半年持续出现。目前不少地方都已提前预告了智算中心相关的项目。比如延安市AI大模型智算中心,总投资2.5亿元,预计将在2024年6月开工;海口综保区自贸港高端制造业算力集成创新中心项目,预计投资4.65亿元,将在2024年10月招标;襄阳市东津新区智算中心及大模型建设项目(一期),总投资4.9亿元,计划在2024年7月开工……

大单频出的同时,也不乏0元中标的项目。这一方面,有可能是企业为了争夺项目,而采取的价格战。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招标的项目属于试验测试性质,客户还要看价值真正付费。

如“联通雄安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AI大模型场景和应用探索服务”项目,即由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0元中标。不过这一项目主要是为了遴选合作伙伴,暂时还未涉及具体的项目落地问题。

又比如火山引擎中标的“ZYCGR22011904科研基础条件保障算力服务采购项目(第二次)”同样显示中标金额为0元。尽管在具体的中标信息说明中,中标价格又是以“折扣”形式呈现。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说完了整体情况,我们再来详细看看十大主流大模型厂商各自的中标情况。 中国电信:拿单最多的玩家

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2024年上半年,中国电信是一众大模型厂商中拿单最多的玩家。中国电信作为央企,可以拿到不少一手的总集大单。据不完全统计,它至少中标了16个大模型相关的项目,且其中有9个都属于“本集团体系内的项目”。

而除了内部采购项目,中国电信也从外部拿下不少项目。其中,既有大模型落地和应用的项目,如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检察院的大模型采购项目,也有不少算力方面的项目,如南航的算力中心建设项目。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这种项目分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中国电信在大模型上的布局。自2022年12月起,就已启动语义大模型的研发,并于2023年11月,正式发布首个千亿参数星辰语义大模型“TeleChat”,逐渐形成了“1+1+1+M+N”的大模型布局,包括1个智算云底座、1个通用大模型底座、1个数据底座、M个内部大模型、N个行业大模型。电信旗下的天翼云为了顺应大模型对云提出的新需求,也在加速向智算云全面升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统计中,中国电信也作为一大招标大户,作为总集商,向外发布了不少大模型相关的招标项目。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科大讯飞:最近半年拿单凶猛

科大讯飞最近半年拿单颇为凶猛,年初至今,在各大平台放出的招投标信息中,至少中标14个大模型相关项目。尤其是进到6月份,仅半个月时间,科大讯飞就中标了5个项目。

科大讯飞同样是央国企们的重点选择对象。在14家招标企业中,至少有11家都来源于央国企,还有一家属于事业单位。

这很大程度得益于科大讯飞在国产化全栈能力的布局。去年10月,科大讯飞和华为共同推出了中国首个万卡的国产算力平台——“飞星一号”,并在3个多月后推出了讯飞星火V3.5,验证了“飞星一号”的可靠性。

与此同时,去年为探索央国企大模型之路,科大讯飞整合讯飞研究院、相关业务单元及部分前场力量,成立了公司的一级组织“星火军团”,加强开拓央国企市场。

此外,值得一提得是,科大讯飞此前在一些垂直行业市场上多年积累的行业沉淀和客户关系,也在助力其快速拿单。如司法、运营商等行业,都是科大讯飞投入颇久的赛道。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智谱AI:一匹黑马

2024年上半年,智谱AI无疑是一众主流大模型厂商中的一匹黑马。

虽然是一家刚成立不过几年的“年轻公司”,并不像其他老牌公司有多年的业务场景积累,但从年初至今,智谱AI已经中标至少12个大模型相关项目,涵盖金融、科研、能源、教育、汽车、运营商、地质等诸多行业,成为了中标项目最多、覆盖行业最广的人工智能企业之一。

尤其是从央国企项目中标情况来看,在12个中标项目中,有8个均来源于央国企,3个由事业单位招标。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为什么作为一家“年轻公司”的智谱AI,能拿到这么多项目?

一方面,早在去年3月14日,在GPT-4发布的同一天,智谱AI也发布基于千亿基座模型的对话模型ChatGLM,并开源中英双语对话模型ChatGLM-6B,成为了去年最早可商用的大模型之一,取得先发优势。

另一方面,今年年初,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对智谱AI投资,其成为该基金成立以来投资的第一家 AI 大模型公司。该基金是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联合社会资本组建,由此,智谱AI获得了不错的背书效应,也获得不少央国企的关注。

另外,更低的价格也是这家公司在一些项目中决胜的关键。比如在岚图汽车招标的大模型项目中,智谱AI报价348.81万元,比腾讯云1334.1万元的报价和科大讯飞758.96万元的报价低了好几倍。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大模型和算力,与大模型相关的培训也在B端客户向智谱AI采购的产品和服务之列。比如价值约90万元的“中国移动宁夏公司2024-2025年AI+人才培训采购项目”。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百度云:服务过半数央国企

百度云是国内最早推出大语言模型的厂商之一,在大模型拿单方面,有着先发优势。今年上半年至今,百度已中标至少11个大模型相关项目,覆盖金融、运营商、汽车、水务、政务、能源、港口等多个行业,且其中,有两个均为千亿级大单。

自从今年年初,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人工智能专题推进会,央国企在大模型方面的动作正在加快。而百度、华为是当时唯二参加了这场推进会的人工智能企业,对其进入央国企市场比较有助益。

在不完全统计的11个项目中,有9个项目的招标人都来源于央国企。比如,中国铁塔、南方电网等,又比如太平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是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旗下一级子公司。

而除了这些公开招标的项目,在5月28日的2024智能经济论坛上,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透露一个数据——国内98家央企里,一半以上使用了百度的大模型平台或者服务。

云厂商们此前在传统云计算时代的项目积累,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其带来了向大模型升级的新订单。比如中国铁塔的“2024年数字虚拟客服助手采购项目”,就是为了保证服务的延续性,而以单一来源采购方式向其智能客服平台项目的原建设单位——百度云,进行了采购。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云此前在传统云计算市场的站位,并不在前三。人工智能的确为其带来了扭转站位的机会。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中国移动:斩获颇丰

2024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在大模型领域,同样斩获颇丰,其至少中标了10个大模型相关项目,覆盖运营商、钢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政务等多个行业。

与电信类似,中国移动同样有不少项目属于“内部消化”项目,并同时兼有对外的算力和大模型落地相关的项目。

而在对大模型的布局上,也从算力、算法、数据等多个层面进行了全方位布局,既有大模型训练基地、大模型评测基地、大模型产业创新基地等三大人工智能基地,又有千亿参数多模态大模型、预训练行业数据,以及大模型应用“超级工厂”等。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腾讯云:两条腿走路

在一众投入基础大模型研发的厂商中,腾讯云一直算得上相对低调的存在。

一方面直到去年9月,腾讯才正式对外发布混元大模型,成为BATH中最晚向外推出自研大模型的基模厂商。另一方面与其他大模型企业的战略打法不太相同,腾讯云对于大模型的战略布局,呈现出了明显的“产品化”特征。

混元大模型上线后,腾讯就将重点之一放在了自身庞大的国民级产品矩阵上,将大模型直接赋能给旗下的各类SaaS产品后,典型如企业微信、腾讯会议、腾讯文档等,对外提供服务。

今年4月,腾讯还宣布,在“大模型全家桶”策略下,其内部目前已有超400个业务在接入腾讯混元。

而从最新的中标情况来看,腾讯云大模型项目正在加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腾讯云至少中标了6个大模型相关的项目订单。其中,既有算力方面的大单,也有汽车、媒资、医疗大模型落地与应用方面的项目。

此外,除了以“大模型”为主要需求点单独招标的项目,腾讯云也和武汉天喻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一起作为联合体,拿下了“宝安区教育数字化转型一中心两平台建设项目”,在这一个完整的数字化项目中,采购方开始在某些细分应用上,要求服务商结合大模型的能力,进行定制化开发。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腾讯云所中标的大模型项目得行业分布也较为广泛,涵盖了汽车、科研、医疗、传媒、教育等多个行业。这或许得益于其在云业务时代的积累的行业优势。 华为云:亿元大单来自算力

与传统云计算市场的情况类似,在大模型时代,虽然华为云绝大多数项目依然是通过合作伙伴参与招投标,因此很难从公开信息对其中标情况进行全面统计,但在一些NA项目上,也常常会有其亲自下场夺标,以此来打造标杆的情况。华为云是第一个明确下场做行业大模型的厂商。今年上半年,华为系公司至少中标了4个大模型相关项目,覆盖能源、气象、教育和金融多个行业。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其中,有不少都是此前就与华为云进行大模型战略签约的客户。如深圳气象局。

除了中标信息外,华为云今年还有不少类似的落地发布。比如今年1月,与鄂尔多斯市创新投资集团,联合发布了基于工业AI大模型的工业互联网平台。4月28日,又与湖南钢铁集团、湖南移动发布了三方联合开发的钢铁行业盘古大模型……

大模型之外,作为目前国产化算力市场最头部的玩家,算力也是不少客户重点向华为云采购的内容。比如华为云就中标了知网与大模型落地相关的云算力服务采购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自己拿标,华为云今年上半年也通过合作伙伴拿下了不少大单。比如贵州云上鲲鹏科技有限公司中标的大模型建设工程,金额高达1.77亿元,提供的产品品牌正是华为盘古。华为的另一家合作伙伴云鼎科技,也中标了金额达1.5亿元的大模型项目,其中的大模型算力硬件等大概率也是由华为提供。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商汤科技:除了大模型,也赚算力的钱

和百度云、智谱AI等厂商一样,商汤科技也是国内最早一波推出大模型的厂商,在去年4月,商汤宣布推出了“日日新大模型”,有一定先发优势。而在今年上半年,商汤中标了至少4个大模型相关的项目。

其中一个就来自海通证券的“2024年证券垂直领域大模型项目”,需要定制开发证券行业大语言模型和海通私域检索问答应用,价值137.8万元。而除了和海通证券有大模型方面的合作之外,据悉,商汤的日日新大模型还与WPS Office、阅文等企业都有合作。

靠大模型赚钱的同时,商汤也在赚算力的钱。可以看到,上半年,商汤有3个中标项目均为与其他厂商共同合作拿下的算力方面的大单。如与科大讯飞、百度云一起合作的“招商局集团基础大模型MaaS公有云服务集中采购项目(二次采购)”,与中国电信、京东科技合作的“NLP预训练大模型公有云资源采购项目(二期)——H800GPU公有云资源采购标段”项目。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这得益于商汤此前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布局。虽然并非云计算公司,但自2018年起,其每年都会以数十亿元投入SenseCore大装置,并于2022年1月在上海临港建成了亚洲最大的智算中心(AIDC),正式投入使用。

这些投入,也正在大模型时代加速为其带来真金白银的回报。2023年,商汤“日日新”大模型+大装置驱动生成式AI业务爆发式增长200%,收入已达12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达到35%,成为了商汤成立十年以来,以最快速度从无到有、突破10亿收入大关的新业务。

除了大语言模型,在业界普遍关注的多模态方面,目前商汤在投入,业界认为,视觉技术瓶颈还需要时间。 阿里云:中标4.35亿元超级大单

围绕大模型,从招投标平台的不完全统计看,阿里云最近半年拿单不算太多,仅中标四个项目,其中三个项目的采购人均为ZYCGR22011904。但它绝对是一众厂商中最大的“隐形赢家”,仅卖算力,就拿下了一个762.8万元的百万级订单,以及一个4.35亿元的超级大单。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在一众主流大模型厂商中,阿里云的打法比较特殊。今年5月,阿里云在北京召开的AI峰会上,阿里云首席技术官周靖人曾表示,开源是阿里云的战略,但与此同时,阿里云形成的是一个开源和闭源的整体体系。

虽然截至目前的中标项目统计中,仅出现了一个阿里云的大模型直接落地的应用项目,即“华润数字科技有限公司2024-2026华润集团大模型服务框架采购”项目,但一些服务商和用户已将阿里云的开源大模型,落地部署到实际业务场景中。通义开源模型下载量已超过700万。

当然,如果客户采用开源模型,阿里云不能在模型上获得金钱上的收益,但这确实是一个导流渠道,当一些客户不再满足于开源模型,或许会在寻求更高水平的闭源模型时,选择阿里云。另外,当用户用到公有云上的开源大模型时,也让阿里云从算力上赚到的钱。阿里云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其大模型API日调用量已经过亿;除了日常2C应用外,也服务了9万家企业客户。

与此同时,阿里云面向大模型落地过程中的快速定制问题而推出的百炼大模型平台,则从工具和服务角度,完成了另外一个商业闭环。 火山引擎:率先打响价格战

在一众大模型厂商中,火山引擎入场B端大模型市场最晚,一直到今年5月15日,才宣布字节自研大模型“豆包”将通过火山引擎正式对企业市场提供服务。

其中标的大模型相关项目,也相对零星。今年上半年,不完全统计,火山引擎仅中标三个大模型相关项目。其中两个项目,均与算力有关”。

不过,随着大模型服务的推出,并率先打响价格战,与大模型落地应用相关的项目正在被其收入囊中。今年6月,“北京银行大模型智能应用项目_智能会议平台项目”公布中标人选,火山引擎以85万元报价中标。

230个大模型招投标大单,前三令人意外

这与它在传统云计算时代的打法如出一辙。作为“后来者”,要想从“前辈们”手中抢肉吃,价格上就必须更舍得。

当然,比起在传统云计算市场的艰难突围,在大模型时代,火山引擎“实现翻身”的潜力或许会更大些。它背靠字节跳动,有钱袋子,有人才,有抖音、直播电商等天然场景,又有海外机构,具备在AI技术上持续跟进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

结语

被业界公认为“大模型行业落地元年”的2024年,即将过半,我们看到,大模型的竞争进入白热化,战况每天都在变化,随着各家大模型的水平不断接近,以及价格战的掀起,拿到项目最多的企业几乎每月都在变化之中,战场上的玩家们要面临的考验,也会越来越多。

未来几个月战况会如何发展,我们将持续关注。

BTC挣扎于65000美元附近,山寨币市场「腥风血雨」

原文作者:比推 BitpushNews Mary Liu

周二加密市场全线下撤,比特币短线跌破 65, 000 美元支撑位,多个主流山寨币跌幅达两位数。

比推数据显示,比特币当日开盘价为 66, 665 美元,然后开启下跌趋势,一度低至 64, 300 美元,午盘后从 64, 000 美元支撑位反弹,截至发稿时交易价格为 65, 056 美元, 24 小时跌幅 2.36% 。

山寨币市场惨遭抛售,过去 24 小时,市值排名前 200 位的山寨币中仅有六个实现上涨。

BTC挣扎于65000美元附近,山寨币市场「腥风血雨」

Convex Finance(CVX) 和 aelf (ELF) 分别上涨 14.6% 和 14.1% , FTX Token 上涨 7% 。前 200 名代币中有 80 个代币出现两位数的跌幅,其中 Conflux (CFX)、Core(CORE) 和 cat in a dogs world (MEW) 跌幅最大,分别下跌 19.7% 、 19.4% 和 19.2% 。

Coinglass 的数据显示,过去 24 小时内,约有 3.72 亿美元的加密杠杆多头头寸被爆仓,空头爆仓额为 6180 万美元。

目前加密货币整体市值为 2.32 万亿美元,比特币的占有率为 54.5% 。

美股市场方面,英伟达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收盘时,标普指数和道琼斯指数分别上涨 0.25% 和 0.15% ,纳斯达克指数基本持平。分析师表示:「在高科技企业利润持续增长和经济扩张的推动下,即使没有降息,股价仍在上涨。」

现货溢价高,资金费率数月以来首次转为负值

Secure Digital Markets 分析师表示:「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现货溢价,表明市场参与者的投机活动减少。早些时候,BTC 订单簿显示买入量集中在 65, 000 美元左右,现已下降到大约 64, 000 美元的水平附近,比特币仍低于 50 日移动均线,对中期趋势构成压力。」

对于亏本抛售的用户,市场分析师 CrediBULL Crypto 呼吁大家保持耐心,他在推特上写道:「现货溢价强势回归,资金费率几个月来首次转为负值,而 BTC 仍然在 62, 000-63, 000 的‘最佳’多头区域上方徘徊。毫无疑问,BTC 正在 60, 000 以上形成底部,只是需要一点耐心。」

另一方面,投资者可以通过衡量顶级交易员的多空比来判断市场情绪。通过整合永续合约和季度期货合约的头寸,可以推断出交易员是倾向于看涨还是看跌立场。

 BTC挣扎于65000美元附近,山寨币市场「腥风血雨」

Coinglass 数据显示,币安大户交易员的多空比从 6 月 13 日的 1.32 上升至 1.52 ,表明尽管比特币未能维持 68, 000 美元的支撑位,但对杠杆多头头寸的需求仍然强劲。在 OKX,该指标从 6 月 13 日的 1.65 上升至 1.78 ,表明巨鲸和做市商在比特币跌破 67, 000 美元时增加了净多头头寸。

希望的迹象

CryptoQuant 分析师在今日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交易员仍未增加比特币持有量,大户或「巨鲸」的需求增长仍然疲软,此外,稳定币流动性继续减速,增长速度为 2023 年 11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市场缺乏看涨势头」。

Because Bitcoin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Max 指出,市场所看到的情况在之前的周期中已经发生过。

BTC挣扎于65000美元附近,山寨币市场「腥风血雨」

他在推特上写道:「比特币和山寨币继续重复之前每个周期所做的事情,图中上面的曲线是 BTC,下面的曲线是 OTHERS.D(其他代币)。」

他分析称:「将 OTHERS.D 视为山寨币表现的衡量标准,如果它上涨,山寨币比 BTC 更值得持有。如果它下跌,那么 BTC 比山寨币更值得持有。」

Max 指出:「正如在红色阴影区域内看到的 – 随着 BTC 冲向其上一个周期的 ATH,我们通常会看到山寨币表现不佳,在前两个周期中,OTHERS.D 在此周期阶段均大幅下跌;就像现在发生的情况一样。从更长的时间框架来看,这里的市场结构看起来依然稳固。」

BTC挣扎于65000美元附近,山寨币市场「腥风血雨」

市场分析师 Rekt Capital 表示,「当前价格走势与之前减半后的 60 天走势相当」,并强调比特币整个 6 月份一直处于「持续下行趋势」, 并表示突破这一下行趋势线「将引发价格逆转」。

BTC挣扎于65000美元附近,山寨币市场「腥风血雨」

资深交易员 Peter Brandt 指出,当前的比特币图表类似于 2008-2009 年和 2020-2024 年黄金表现的日线图分形,「倒转头肩形态」(Inverted Head and Shoulders)的出现预示着未来的积极走势。

专访毫末智行COO 侯军:自动驾驶,水深鱼才大

专访毫末智行COO 侯军:自动驾驶,水深鱼才大

站在当下,回看自动驾驶赛道的各个玩家们,活下去的要不就是“家里有矿”,要不就是场景、技术降维,渐进式发展。但活的好的有一个共性,就是顺应需求,让技术落于产业实处。

作者|斗斗

出品|产业家

“我们认为在量产车型方面,毫末肯定是领军者。” Frank说这句话时,没有丝毫犹豫,眼底尽是自信。

走进北京奥北科技园,穿过一排排独栋式的建筑,记者看到毫末智行的指示牌,跟着指示牌的引导,再走两步便看到了毫末智行的公司,以及摆在路边的末端物流自动配送 车——“小魔驼”。

专访毫末智行COO 侯军:自动驾驶,水深鱼才大

在这里,我们见到了毫末智行的COO 侯军,不过大家都喜欢叫他Frank。善谈、接地气,看起来像个典型的E人。

在他的口中,毫末智行被掰开、揉碎,更加具体且清晰的展现在眼前。

提起自动驾驶,“费钱”是大家对其异口同声的印象,与之对应的还有其大规模落地后的巨大蓝海与市场空间,在自动驾驶技术爆发的那几年,让无数资本和创业者前赴后继。不过,正如上文所言,费钱的同时迟迟无法业化,也让很多创业者半路夭折,资本也慢慢收紧口袋。

自动驾驶需要寻求两全之法,即获得资金的支持抑或是实现商业化落地,实现自我“造血”。至此,自动驾驶厂商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这些不同的道路之上,毫末智行的身影愈发明显。成为目前活下来且活得不错的自动驾驶厂商之一,那么它的解法又是什么?

一 、2019年,“一个预判”

2018~2019年,自动驾驶赛道第一次出现融资热。这期间,上海市发放了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标志着中国自动驾驶路测的正式开放。

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加快了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探索和布局。

此外,Waymo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推出了首款商用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Waymo One,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运营开始落地。

这一行业“标杆”的出现,成为了自动驾驶融资热的推手。 摩根士丹利曾基于其在自动驾驶技术中的“领先地位”以及其从自动乘车中获得大量新收入的潜力,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中对Waymo的估值为1,750亿美元。

“当时中国最大的汽车厂的市值,估计也才不到 1000 亿人民币。” 在Frank的印象中,Waymo的Robotaxi成为一众自动驾驶路线厂商追捧的技术巅峰。

自动驾驶赛道的融资热潮,正式拉开帷幕。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在整体经济下行和资本寒冬的压力下,自动驾驶领域融资总额并未下降,反而有明显的上升,2018年自动驾驶零部件和方案供应商融资额从2017年的53.69亿元上升到162.31亿元。

对于Robotaxi路线的“一呼百应”,特斯拉一直是自动驾驶渐进式路线的拥趸者与领军者,毫末智行也有着同样的思考。“我们认为高速载人的辅助驾驶,会先大规模落地,它的另外一个名字是ADAS。”

这种思考,在2019年被迅速验证。

由于与国外不同,国内的道路交通场景及其复杂,Robotaxi的落地难度较大,何时能实现商业化,遥遥无期,投资者将钱投向了商用车等其他场景。

从融资数量来看,2019年国内自动驾驶细分领域融资数量最多的为商用车场景和ADAS,从融资金额来看,商用车场景的融资金额达5.3亿美元,仅次于芯片、计算机平台的融资规模。

专访毫末智行COO 侯军:自动驾驶,水深鱼才大

这种趋 势下,毫末立刻做出反应。“我们的目标是希望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大规模落地。”在Frank看来,毫末不仅仅追求的是科技绝对领先。

但客观来看,要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领域大规模落地,Robotaxi这条路径显然在这个长期主义难以推动的市场中,比起其他路线,更难活下去,更别提走到大规模落地的那一天。

确实如此,自动驾驶的商业化不可能一步到位,这并不现实。渐进式发展路径,才能确保技术的稳步推进和市场的有效对接。因此,毫末智行决定遵循从低速到高速、从载物到载人、从商用到民用的渐进式发展规律。

站在如今回头来看,这个决定是明智的。

2021年,以Waymo为代表的一步到位路线迟迟难以实现商业化,估值跌至30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较于3年前,缩水超1400亿美元。而与之相对的渐进式路线则一路升温,逐渐得到了更多的聚光灯和认可度。

反观一直坚守Robotaxi路线的厂商,除了像百度这样的巨头,能活下去的少之又少。

“Robotaxi路线我们也在跟踪研究,但不是主攻方向。我们的目的一是数据闭环,二是商业闭环,三是现金和利润闭环,否则可能活不到Robataxi大规模落地的那一天。” Frank对产业家说。

二 、大规模落地的“黄金闭环”

那么,具体如何实现数据、商用和利润闭环?这成为毫末这些年来攻克的目标。

“可行、可靠、可商用 是毫末智行提出的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三个关键阶段。”在Frank看来,这一框架指导了毫末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路径。

毫末智行投入大量资源进行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发,包括感知系统、决策算法和车辆控制技术。通过在受控环境中测试原型车,毫末智行也更验证了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功能和性能。

随着技术的发展,必须保证系统能够在更广泛的环境和条件下稳定运行,满足汽车行业的严格标准。系统的安全性、车规级的要求、全天候运行的能力以及全地形的适应性要求被提高。

毫末智行的做法是利用大量实车运行数据,不断优化和调整自动驾驶算法,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且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提升自动驾驶系统对各种天气、路况和交通情况的适应能力。确保自动驾驶系统满足汽车行业的严格标准和法规要求。

在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应用阶段,技术不仅要成熟可靠,更要在商业上可行,满足多样化场景需求,如高速载人、低速载物等,同时控制成本规模,符合政策法规要求。这一阶段,自动驾驶技术需获得市场认可,并在实际商业环境中创造价值。

毫末智行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如高速载人、低速载物,深入研究并开发了适应性强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创新和规模化生产,降低了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打造了高性价比产品,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在这一过程中,毫末智行通过在各种车型上部署自动驾驶系统,积累了大量实际行驶数据,涵盖传感器数据、车辆状态、驾驶行为等。这些数据被用于训练和优化机器学习模型,从而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和安全性。

毫末智行不断迭代其自动驾驶算法,以适应多变的驾驶条件和场景。通过模拟和实车测试,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开发了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自动驾驶产品,如乘用车辅助驾驶系统和低速无人物流车。

这些产品在实际运营中产生的行驶数据,再次被收集并用于训练和优化机器学习模型,形成数据闭环。毫末智行构建了从研发到量产再到服务的完整商业闭环,确保了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商业化应用。

目前,毫末在辅助驾驶方面已推出两代七款智能驾驶产品,可满足高、中、低价位不同车型的量产需求。

其中,第一代产品实现了在高速公路、快速路的行车跟泊车,基于高精地图使其特点,稳定性很好,但是成本略高;第二代产品去掉了高精地图后,成本更低,基本可以在千元级。HP170、HP370、HP570 三款千元级辅助驾驶产品,已陆续进入交付状态。

在商用车方面,毫末的L4级末端无人物流车从 2020 年开始大规模落地,现在已经生产了多代产品,已经和美团、阿里、物美、达达、极兔、通达系等都达成了战略性的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场景下的产品成本已经从2020年的 50~100万元/台,降至如今的低于10万元/台。

至此,Frank在文章开篇那句话中的“领军者”,变得愈发具像化。

三 、毫末智行,另走一条路

“俗话说三生万物,大模型、大数据、大算力就是‘三’,没有‘三’就没有万。恰恰这个‘三’,又不是掌握在一个企业和一批人手里面的,而在两个企业和多个企业。” Frank对产业家说。

众所周知,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是自动驾驶技术大规模落地的三要素。但主机厂和技术厂商作为自动驾驶赛道的两大阵营,都有其无法触达的领域。

毫末成立之初即走出了独特的毫末模式,与主机厂的绑定,形成数据闭环等,这是毫末选择的一条独特路线。

在很多人看来,自动驾驶赛道主机厂和技术厂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分合作关系,而是“竞合”关系。

因为比起自动驾驶技术厂商,传统的主机厂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如果自研成本太高,通常会选择与技术方合作;但技术厂商海量数据获取依赖车企,短期时间内可以拿到数据,但与多家车企合作时难免会出现合作不稳定性,数据可靠性、稳定性难以确保。但类特斯拉自研方向的新势力整车厂商,如蔚小理却可以。

这难免为自动驾驶技术厂商的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带来一些隐患。

“自动驾驶大规模的落地,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环节——企业的机制。” 在Frank看来,这种现象来自企业文化、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的冲突。

传统企业工作模式和激励机制源于工业时代,强调计划性和明确性;而互联网时代则强调创新和数据驱动,倾向于边实践边调整。这两种理念在具体工作和战略规划中可能引发显著的冲突。

一个事实是,这一机制也在被验证。一众主机厂在经历了设立自动驾驶技术分公司、部门后,经历了裁员、裁撤部门,纷纷败下阵来。2022年~2023年期间,大量自动驾驶技术厂商的融资方中纷纷出现了主机厂的身影。

主机厂与自动驾驶厂商的联盟逐渐变成主流。

截至2024年6月,毫末搭载量产车已经超过20款,用户辅助驾驶行驶里程突破1.7亿公里。目前毫末已经实现了两条腿走路,一是融资带来的持续资金流,二是大规模落地下,实现自我“造血”的能力。

总结来看,毫末智行的技术落地之路,除了发展路径的预判、技术上的创新、以数据为驱动的商业化闭环,更有企业机制上的考量。

毫末智行的底层逻辑,也在推动其奔向以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为代表的自动驾驶3.0时代。

四 、AI时代,奔向自动驾驶3.0

大模型技术浪潮席卷而来,也推动着自动驾驶的迈向新的时代。

自动驾驶发展到今天,其实仍有许多难题未解决。

在传统的自动驾驶系统中,各个模块(如感知、定位、规划、控制)之间存在复杂的依赖关系,需要大量的工程努力来设计和优化各个模块。

简单说,如今的自动驾驶,基本是靠工程师一条条规则写出来的。所以,自动驾驶中的长尾问题,即那些罕见但关键的驾驶场景,系统难以及时给出正确决策。

大模型技术的爆发,带来了一些新的可能。

而端到端模型可以直接从数据中学习,简化了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流程,使得从传感器输入到决策输出的过程更加直接。且无需人工设计的特征,使得模型能够适应各种驾驶场景和条件,同时一体化的模型减少了各个模块的依赖关系。以此快速从大量数据中学习到这些罕见事件、行驶场景的处理方式,给出决策。

2023年,毫末发布了行业首个自动驾驶生成式大模型 DriveGPT (雪湖·海若),在数据的筛选挖掘、自动标注、生成仿真以及认知可解释性等方面实现了显著的突破和创新。

从这一点来看,未来随着大模型技术将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通过不断学习和优化,DriveGPT等生成式大模型将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理解复杂的交通场景,从而做出更加精准和安全的决策。这将极大地提升自动驾驶系统的应对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复杂环境。

在技术的推动下,毫末正逐步从传统的模块化设计向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向着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3.0时代迈进。

站在当下,回看自动驾驶赛道的各个玩家们,活下去的要不就是“家里有矿”,要不就是场景、技术降维,渐进式发展。但活的好的有一个共性,就是顺应需求,让技术落于产业实处。

“自动驾驶,水深鱼才大。当这个领域水少的时候,即使是翘楚,价值也难以显现。” Frank对产业家说。

据记者了解,毫末在2024年年初还获得了全球大Global主机厂的规模量产订单。毫末这条“大鱼”的价值,愈发清晰。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缩略图

原文标题:《Solana Need L2s And Appchains?》

原文作者:Yash Agarwal

原文编译:Ladyfinger,BlockBeats

编者按:

Solana 作为高性能的公链平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Yash Agarwal 在这篇文章里全景式深入探讨 Solana 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议题——模块化、应用链、Rollup,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 Solana 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导读

一个月前,作为 Solana 上最顶尖的免费 NFT 分发应用 DRiP 的创始人 Vibhu 发表了一番言论,引发了广泛讨论:

Solana 将要有以及需要有 Layer 2 和 Rollup。

他之所以表达这种观点,是因为随着 SOL 价格和网络拥堵的上升,DRiP 每周损失约 2 万美元的价值。Solana 网络活动的增加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优点:流动性增强、资本和交易量增加(得益于可组合性)

缺点:基础设施成本上升、用户体验差、网络拥堵

然而,DRiP 主要通过 Solana 作为基础设施,每周从艺术家那里分发数百万个 NFT 到数千个钱包,对高可组合性并无太大需求。Solana 的 TVL 增长和资本流入对 DRiP 影响甚微,反而主要受到基础设施成本高昂的困扰。

Vibhu 指出,「可组合性带来的回报是递减的。」他还提到,Solana 应用开发者们私下讨论了他们对 Rollup 的需求,因为这些 Rollup 能够提高交易吞吐量,减少区块空间竞争,降低费用。此外,还可以更好地控制业务产生的经济价值。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在过去几个月中,Solana 经历了多次拥堵事件,从 JUP 空投到 ORE 挖矿以及高峰期的 meme 币交易。尽管有人认为 Firedancer 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现实情况是时间线尚不明确,且目前无法扩展超过 10 倍。尽管如此,Solana 仍是所有经过实战检验的主要链中唯一一个保持单片链的链。

Solana 应该保持单片链还是变得模块化?

Solana 是否也会像以太坊一样,演变出分片的 Layer 2 和 Layer 3 解决方案?

当前 Solana 的应用链和 Rollup 的情况如何?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并整合出一个总结,本篇文章将探索各种可能性,讨论各项目的优缺点。本文不会深入技术细节,而是以偏向市场导向和实际应用的视角来讨论各种扩展方法,提供概览。所有见解,无废话,只有大量的独家信息。

简而言之,我们将讨论以下问题:

· Solana 和网络拥堵的问题

· 让 Solana 模块化

· Solana 应用链——附示例

· Solana Layer 2 和 Rollup——附示例

· 支持 Rollup 和应用链的基础设施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Solana 的问题以及模块化的需求

首先让我们讨论一下当前的问题:由于空投、memecoin 交易量的激增,Solana 网络最近非常拥堵(目前大部分已经解决),导致 ping 时间高、交易的失败率高、网络费用增加。尽管如此,Solana 一直维持着每秒 1-2 千次的交易处理量,超过了所有 EVM 链的总和。可以说这是区块链面临的一个好问题,同时也考验了 Solana 的单片链理论。

Solana 基金会最近发布了,敦促项目立即采取行动以提升网络性能,包括:

· 实施优先费用:避免交易延迟或丢失至关重要。

· 使程序计算单元(CU)达到最佳状态的使用:仅使用必要的资源。

· 实施权益加权服务质量(QoS):允许应用优先处理用户的交易。

然而,这些措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交易完成率,并不能保证顺畅的交易体验。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备受期待的新事务调度程序(New Transaction Scheduler),计划在 4 月末推出的 1.18 版本中引入。新调度器将与当前调度器同时存在,但默认情况下不会启用,允许验证者监控新调度器的性能,并在出现问题时轻松切换回旧调度器。新调度器旨在更高效、更实惠地填充区块,改进旧调度器的效率低下问题。

阅读本文以深入了解。

Anza,Solana Labs 的一个分支实体,,已识别为与 QUIC 实施和 Agave(Solana Labs)的验证器客户端处理大量请求的行为有关。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尽管模块化的支持者强烈倡导 Solana 的「模块化路线图」,Solana Labs/Anza,Solana 协议的核心维护者,仍专注于优化基础层的吞吐量和延迟的问题。潜在的改进措施包括:

· 改进费用市场并增加基础费用(目前设置为 5000 Lamports 或 0.000005 SOL)。

· 实施账户写锁费用的指数增长,即逐步增加费用以遏制垃圾邮件。

· 通过惩罚机制优化 CU 预算请求。

· 提升整体网络架构。

即使这些垂直扩展,单链,改进有效,我们也不能排除 Solana 采用水平扩展,Rollup,的可能性。现实是 Solana 可以结合这两个特性——它可以作为一个出色的 Rollup 基础层,拥有超低延迟的区块时间(约 400 毫秒),显著提升 Rollup 的性能,例如实现快速的序列器软确认。最重要的是,Solana 历史上迅速实施变化,这可能使其比以太坊更高效地作为 Rollup 的基础层。

更新:Anza 已经,帮助缓解了持续的网络拥堵问题,并将在 v1.18 中进行进一步增强。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让 Solana 模块化

Solana 的模块化发展计划已经启动。正如所示,Solana 验证器和 SVM(处理交易和智能合约/程序的执行环境)紧密耦合,并由 Anza 来维护。然而,验证器客户端和 SVM 运行时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分离。这一分离将有助于创建「Solana 应用链」。

对于 Rollup,优化 Solana 的数据可用性(DA)或者 blob 层可能会在在后一阶段进行。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资料来自:Anza DevRel

还透露了将 SVM 模块化的计划,其中交易处理流水线将从验证器中剥离并放入 SVM。这将使开发者能够独立于任何验证器运行 SVM 的实现。

独立的 SVM 将是完全独立模块的集合。任何 SVM 实现都可以通过定义明确的接口驱动这些模块,进一步减少 SVM 兼容项目的障碍,显著降低构建自定义解决方案所需的开销。团队可以只实现他们感兴趣的模块,同时利用已建立的实现,例如来自 Agave 或 Firedancer 的模块。

简而言之,Solana 将变得更加即插即用,使 Solana 应用链和 Rollup 更加容易实现。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总体而言,这可以走向两个方向:Layer2(或者 Rollup)以及应用链。下面我们将一一介绍。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Solana 应用链

也称为 SVM 分叉,这些本质上是专门为特定应用而设的 Solana 链分叉。Pyth 是第一个 Solana 应用链,但当 Maker 创始人 Rune,提出基于 Solana(SVM)代码库开发 Maker 应用链用于治理的建议时,这一概念真正引起了关注。Rune 选择 SVM 是因为其强大的开发者社区和相对其他 VM 的技术优势,旨在分叉最具性能的链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尽管目前尚未实施,但这一举动引发了关于 Solana 应用链的广泛讨论。

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两类:

· 无需许可——任何人都可以加入网络,类似于当前的 Solana 主网。

· 有许可——由 Solana 基金会为机构打包的「」,允许实体构建并维护自己的链实例,由 SVM 提供支持。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Pyth——OG Solana 应用链:

Pyth 曾经占据了 Solana 主网上 10-20% 的所有交易。然而,它并不需要任何可组合性,所以他们简单地分叉了 Solana 的代码库。这使他们能够利用 Solana 400 毫秒的快速区块时间进行高频率的价格更新。Pythnet 是第一个采用 SVM 作为其应用链的网络。

Pythnet 应用链是 Solana 主网的一个权威证明分叉,作为计算基础层,用于处理和汇总由 Pyth 数据发布网络提供的数据。

为什么 Pyth 要迁移?

· 它不需要高可组合性,特别是针对非 Solana 应用,因此免受主网拥堵影响。

· 它需要一个有许可的环境来发布数据。

· 通过内部化费用来降低基础设施成本,以前这些费用会泄露到基础层,也就是 Solana 上。

 是另一个例子,这是一种混合型 CEX,部署为主权 SVM 应用链,具有完全离线的订单簿和在其 SVM 应用链上的结算。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Solana 应用链的例子

· Perp DEXs:像这样的 Perp DEX 可以作为独立的 Layer 1 网络运行。此外,对于交易用例,可以自定义每个区块的交易数量,或者实现条件逻辑,例如将止损订单的执行直接集成到 Layer 1 ,确保其作为状态转换强制执行,或者引入特定于应用的原子逻辑。

· AI 和 DePIN:这些可以具有受控的服务提供商列表,比如 Pyth。例如,通过 Cosmos 应用链作为计算市场运作。

· 治理应用链:以的兴趣验证了这一点,主权治理应用链可以非常有吸引力。加密治理仍在演变,拥。

· 未来的企业应用链: 潜在的应用包括资金,如 BlackRock 或支付系统,如 Visa 或 CBDC。

· 游戏应用链: 一个在 Solana 上运行的赌场游戏项目正在考虑其应用链。

· 对 Solana 的分叉进行修改: 类似于 Monad 或 Sei 提供的优化 EVM(并行化),有人可以构建一个更优化的 Solana 版本。随着 Solana 主网开始探索新的设计架构,这一趋势可能会在未来几年更加普遍。

设想 Solana 应用链栈

虽然建立应用链可能相对简单,但确保所有应用链之间的连接对于互操作性至关重要。借鉴,通过本地 Avalanche Warp Messaging 连接和 Cosmos 应用链,通过 IBC 连接的灵感,Solana 也可以创建一个本地消息框架来连接这些应用链。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可以构建一个类似 Cosmos-SDK 的中间件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来创建应用链,这些应用链内建支持预言机,例如 Pyth 或 Switchboard、远程过程调用,RPC 如,Helius 以及消息传递连接,例如,Wormhole 等功能。

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允许开发者将不同的 Layer 1 或 Layer 2 链接入 AggLayer,实现跨链 ZK 证明的聚合。

应用链对 Solana 生态系统的正面影响?

应用链不以 SOL 支付费用或将 SOL 作为交易费代币,因此他们不会直接向 SOL 贡献价值,除非用于经济安全目的的 SOL 重新质押,但它们对 SVM 生态系统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正如 EVM 的网络效应一样,更多的 SVM 分叉和应用链将加强 SVM 的网络效应。即便 Eclipse 作为 SVM 在以太坊上的 Layer 2 扩展,与 Solana 主网形成竞争,这一逻辑也同样适用。

Solana Layer 2 

Solana Layer 2 ,或称为 Rollup,是逻辑上独立的链,将数据发布到其主链的数据可用性(DA)层,并重用主链的共识机制。它们还可以使用其他 DA 层,如 Celestia,但这不再是真正的 rollup。「RollApp」这个术语通常用于特定应用的 Rollup(大多数 Solana 应用都正在探索的)。

Solana 的 Rollup 会像以太坊一样吗?

显然不会。对于 Solana,Rollup 对于终端用户来说将大多被抽象化。从意识形态上看,以太坊的 Rollup 是自上而下的,即以太坊基金会和领导者决定最好的扩展方式是通过 Rollup,然后在 CryptoKitties 事件后开始支持各种 Layer 2 。而在 Solana,需求是自下而上的,即来自具有显著用户采用率的应用开发者。因此,大多数当前的 roll-up 玩法都是营销玩法,更多的是叙述驱动而非用户需求驱动。这是一个显著的差异,可能导致与以太坊不同的 Rollup 未来。

压缩是不是相当于 Rollup?

Layer 2 通过在 Layer 2 上执行交易、批量处理交易数据并压缩它们来扩展基础层区块链(Layer 1)。然后将压缩的数据发送到 Layer 1 并用于欺诈证明(optimistic rollup)或有效性证明(zk rollup)。这一证明过程被称为「结算」。类似地,压缩将交易从主网卸载,减少了对基础层状态的争用。值得注意的是,Grass Layer 2 将利用状态压缩进行其 rollup。

Solana 上的 Rollup 格局:

目前有两个类似 Rollapps 的项目正在运行:

GetCode

这是一款支付应用,带有一个微支付 SDK,允许任何人即时支付和接受付款,并为其应用使用类似 rollup 的结构。它为所有交易创建意图,并使用一个类似 rollup 的排序器,在每 N 个间隔在 Solana 上结算。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使用类似 rollup 的结构可以实现:

· 灵活性:意图可以代表各种未来活动,不仅仅是支付交易。此外,如果有需要,Solana 作为链也可以被替换。

· 即时和隐私性:由于排序器的软最终性,,支付也是即时的。虽然交易在链上可见,但确切的数额和意图保持模糊,确保用户隐私。

MagicBlocks 的短暂 Rollup

MagicBlocks 是一个 web3 游戏基础设施,开发了 Ephermal Rollup,特别适用于游戏。它使用 SVM 的账户结构,将游戏状态拆分成集群。然后将状态暂时转移到辅助层或「ephermal rollup」,一个可配置的专用层。短暂 rollup 作为一个专用的 SVM 运行时或 rollup 运行,以在更高的吞吐量下处理交易。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使用类似 rollup 的结构可以实现:

· 专用运行时的定制,包括无 gas 交易、更快的区块时间和集成计时机制,例如,集成的事务调度系统,如,无需费用运行。

· 开发者可以将程序部署到基础层,例如 Solana,而不是在单独的链或 rollup 上。短暂 Rollup 不会分散现有生态系统,允许加速目标操作而不创建隔离环境。这意味着可以利用所有现有的 Solana 基础设施。

这种方法有助于创建一个高度可扩展的系统,能够按需启动 rollups 并水平自动扩展,以容纳执行数百万交易的用户,而无需传统 Layer 2 的典型权衡。虽然 MagicBlock 专注于游戏,但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如支付。

即将上线的 Solana Rollup:

· :Grass 是一个 DePIN 项目,专注于通过验证来抓取技术解决人工智能的数据需求。该项目通过网络上的 Grass 节点抓取 AI 训练数据,并将这些数据由验证器存储在区块链上,同时精确记录数据来源和执行抓取的节点,并据此给予奖励。

鉴于 Grass 需要处理高达每秒 100 万个的网络请求,这对 Solana 主网而言是不现实的。因此,项目计划采用零知识证明技术对数据集进行验证,并在 Solana 的 Layer 1 上批量结算。

Grass 团队也在考虑引入来自其他集群的状态压缩技术,并在 Solana 主网的测试版上进行数据锚定。这一创新将使 Grass 成为一个基础平台,支持那些只能在其上构建的广泛应用

*注意,构建平台和基础设施的项目通常具有更高的市场估值,Grass 也即将推出其代币。

· :Solana 上最早的永续合约交易所之一,其拥有完全在链上的永续订单簿,目前正计划利用 Solana 的 Rollup 技术将其交易匹配过程迁移至链下。

永续合约交易所采用 Rollup 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它极大提升了用户交易体验。可以询问那些在 Hyperliquid 或 Aevo 等平台与 Solana 上的永续合约交易所进行过交易的用户,后者要求用户对每笔交易进行签名,钱包弹窗,并且需要等待大约 10 到 20 秒。此外,永续合约交易不需要同步执行,并且能够与 DeFi 生态中的其他部分高度集成,特别是在交易撮合方面。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有趣的是,Armani,Backpack 的联合创始人也在表示他们现在正专注于 Layer 2 解决方案。

全景探讨Solana生态发展:L2和应用链影响几何?

,允许游戏开发者在 Solana 平台上部署专属的链。同时,还有基于 SVM 技术的以太坊 Rollup 项目,例如和,它们采用 SVM 作为其执行引擎。在 Solana 生态中,作为一个与 EVM 兼容的 Layer 2 解决方案。此外,一些创新项目如,一个针对比特币的 SVM Layer 2 ,目前还处于早期构想阶段。

提供了一个类似于 node.js 的框架,专门用于构建 Rollup。用户可以提交他们的 Rust 代码,该平台能够将其转化为支持在任何区块链上部署的 Optimistic Rollup 或 ZK Rollup。这些 Rust 代码可以是定制的应用逻辑,也可以是任何虚拟机的实现。

关于 Rollup 的一些论点

Rollup = 与 SOL 保持一致性

「ETH-Aligned」,以太坊一致性,或者说「ETH Bag Biases」,以太坊包偏见,已经成为流行的网络迷因。

为什么 Layer 2 和 Restaking/EigenLayer 会成为最热门的话题?

这是因为它们增加了 ETH 的「货币性」,ETH 在各个地方都被用作核心资产。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 Solana。Solana 社区将会支持任何能够提升他们 SOL 持有量的解决方案——就这么简单。随着 Solana 生态系统的扩展,一度被忽视的 SOL 的「货币性」将变得重要。记住,大多数 Rollup 无论如何都是「市场营销手段」,并且由于市场仍然更看重基础设施而非应用程序,因此它们能提供更好的代币价值积累。

Rollup 将感觉像是 Solana 的延伸

除了安全性的好处,即从基础层继承安全性,轻松访问 Solana 用户和资产将是一个重要优势。正如所指出的,以太坊的 Rollup 如 Base、Optimism 和 Arbitrum 感觉更像是以太坊的延伸。用户保留相同的钱包和地址,原生燃气代币是单一的标准版本 ETH,ETH 在 DeFi 中占主导地位,所有交易对都是 ETH,社交应用程序以 ETH 定价 NFT 并支付创作者例如,friend.tech,以及 Layer 2 的存款是即时的等等。

同样,这也将发生在 Solana 上。从以太坊学习,大多数 Solana Rollapps 不会让用户感觉他们正在使用一个单独的链,例如,Getcode。

Solana 将看到更多的「RollApps」而不是「Rollup」

Solana 没有像以太坊那样的扩展问题,主网由于高燃气费用而变得难以使用,它是高度优化的。然而,一些需要专用区块空间的应用程序将创建他们的 Rollup。尽管在 Solana 上的通用 Rollup 对我来说没有意义,但从经济上讲,对项目来说确实有意义。例如,对于构建者的激励严重倾向于 Layer 2 。然而,正如观察到的,每个 EVM Rollup 似乎都是一个普通的 Rollup,许多像 Linea、Scroll 或 zkSync 这样的项目已经成为只有农民为了代币空投而进行几笔交易的幽灵链。

此外,我感觉 Solana 上的通用 Layer 2 可能会导致与以太坊相同的旧问题,即中心化的 Rollup、拥堵和流动性碎片化。

为什么一些应用程序想要迁移到 Rollapps/应用链?

每个应用程序最初都会在 Solana 主网上启动,因为将更多应用程序托管在共享基础设施上显著降低了开发者和用户的复杂性。然而,随着这些应用程序的成长,它们可能寻求:

· 价值捕获。在一个不仅仅为一个应用程序设计的共享 Solana 层上内部化价值更具挑战性。MEV 捕获对 DEX 来说可能是另一个有利可图的选择。

· 专用区块空间。

· 在用例中的可定制性。如:隐私方面,例如,Getcode 使用序列器为其用户提供私密支付、市场费用实验、最小化 MEV 的加密内存池、定制的订单簿。

然而,并非所有应用程序都会想要启动自己的 Rollup,特别是那些没有达到一定逃逸速度的应用程序,例如,足够的 TVL、用户、交易量。今天启动自己的链涉及到痛苦且不必要的权衡,复杂性、成本、更差的用户体验、流动性碎片化等,大多数应用程序,特别是早期阶段的应用程序,无法为增量收益证明这些权衡的合理性。Solana 仍然是 SVM 开发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可能会部署许多新的应用程序。

对于应用构建者

Solana 主网或应用链或 Rollup 完全取决于不同的情况。如果没有强烈的与其他应用程序组合性的需求,将一些不同的组件置于链下,无论是应用链还是 Rollup,是完全合理的。用户甚至不需要知道他们正在使用 Rollup 或应用链。Grass、Zeta 和 Getcode 都为它们的用户抽象了它们所使用的任何 Rollup 类型基础设施。

对于需要授权和定制的用例,Token Extension 也能满足大多数需求,如 KYC 或者转账逻辑,同时保持组合性。

推动 Rollup 和应用链的基础设施

如果 Rollapp/应用链理论得到扩展,现有的基础设施提供商将能够大大受益,因为他们将进入新的市场:

· 现有的 Rollup 即服务(RaaS)提供商,如,可以轻松地随着需求的出现进入 SVM 市场。像和这样的 SVM 以太坊 Rollup 也在密切关注这一机会。此外,Sovereign Labs 提供了一个,它能够支持在 Solana 上的 Rollup(尚未准备好投入生产)。Helius 是另一家非常适合为 Solana Layer 2 构建基础设施的公司,正如。

· 共享序列器如和对轻客户端如的需求。共享序列器对 Rollup 来说可能很有趣,因为它们能够实现原子套利、MEV 和无缝桥接等活动,减少流动性的碎片化。

· 像、和这样的钱包。多签和智能合约钱包基础设施如。Squads 一直定位为「Solana 和 SVM 的终极智能合约钱包基础设施层」。

· 再质押 SOL:模块化理论也促进了再质押,因为这些 Rollup/应用链可能需要 SOL 共享安全并更与 Solana 保持一致。这将会带来早期参与者如、和、通过的 Jito 和像这样的 LST 以及验证者的收入提高。

最后,Solana 能否应对全球的需求?

当然不能。现实点,即使考虑到摩尔定律,即使硬件能继续提高性能,并且 Solana 针对这种硬件进展进行了优化,但这也是不切实际的。我相信,所有不太关键的交易,如 DRiP 发送 NFT,最终会转移到它们自己的链上,而最有价值的交易都将留在主链上,在那里真正的可组合性至关重要,如现货 DEX。

这并不意味着 Solana 在单体和可组合性之战中输了;它将在依赖可组合性和低延迟的情况下比其他链管理得更好。而且,Sui、Aptos、Sei、Monad 等也没有更好,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它们是否经得起高真实用户活动的考验。

与以太坊不同,Solana 主网并不打算成为「B2B 链」;它一直都是并将永远是消费者链。大规模构建分布式系统是极具挑战性的,而 Solana 最有潜力成为全球最有价值交易的共享账本。

Solana 需要灵魂伴侣:应用链和 Rollup 会是它的完美搭档吗?

金色午报 | 6月19日午间重要动态一览

7:00-12:00关键词:特朗普、麦格理、香港、SEC 1.特朗普:加密策略将“为年轻人创造机会”; 2.麦格理对美联储首次降息时点预测提前到今年12月; 3.加密货币管理公司Tap Global将其业务扩展到美国; 4.香港或将在短期内推出加密货币“找换店”发牌制度; 5.Fox Business记者:美SEC尚未对Consensys提出指控; 6.消息人士:ZKsync承诺提供超2000万美元以使Lens在其上构建; 7.SEC结束对以太坊2.0的调查,不会指控以太坊销售属于证券交易。

Farcaster 生态体验及对 Web3 Social 的看法

Farcaster 生态体验及对 Web3 Social 的看法缩略图

作者:Evie,JE Labs创始人 来源:X,@0xEvieYang

作为社交赛道10亿美金估值天花板、汇集a16z、Paradigm等众多一线投资者的社交协议Farcaste,现在发展怎么样了?生态应用真的能玩吗?生态里有哪些创新点?

带着这些问题,我近期体验了50多个Farcaster的生态应用,接下来和大家分享:

1.我的Farcaster生态探索体验

2.关于Web3 Social的看法和畅想

3.探索Farcaster生态必备的数据看板

Farcaster生态探索体验

1.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互联互通”:一套身份可以行走于各个客户端;各客户端虽然侧重不同,但是我关注的内容也都是相联通,走到哪都有熟悉的感觉,不用从0开始建设账号。

2.Farcaster是挺开放的:用户可以添加“action”小组件,在每个帖子旁就可以点开小组件,比如统计该帖子有多少的 $DEGEN 打赏。

还有“Frame”小程序可以插入,其使得用户无需离开Farcaster客户端就可以直接访问各种功能和服务,比如游戏、铸造NFT、领取空投、订阅新闻、购物、投票。之后甚至还可以添加一键Swap等链上功能。这大大增强了Farcaster客户端的可拓展性,让应用玩法更多样化,用户体验也更丝滑。

Farcaster 生态体验及对 Web3 Social 的看法

3.Farcaster生态的代币也互通,让“消费”更便利。比如 $DEGEN 可以用于 @perl_xyz @Jamfrens等客户端,帖子打赏或者社交资产的买卖都可以用 $DEGEN ,这对于一些刚启动、还没发币的客户端而言,也是蛮好的,新客户端可以有一套流通货币先用着;而这些代币,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凝聚生态共识。

(btw,现在Farcaster官方客户端 @warpcast_上的“欢乐豆”——$warps还是中心化的,未上链的,官方也说了不会对应着未来的收益。那么, $DEGEN 或者其他代币,是否有机会获得Farcaster生态的定价权?如让用户形成“ $DEGEN 本位”的共识。

4.内容更垂直细分,质量也更高:用户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频道关注,比如meme、founders、fitness等。Warpcast上的内容平均质量是高于推特的,这个与最初加入的用户质量有关。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在平台刚启动阶段,发内容没有流量,比较难坚持持续输出,所以最开始加入的OG用户,大部分都是自带影响力的。我发现,有不少OG用户不怎么发推特,但在Warpcast上却很活跃,包括Farcaster的founder @dwr。

Farcaster 生态体验及对 Web3 Social 的看法

其他关于Web3 Social的看法

1.大部分用户不会在意到底构建的是什么,而是在意这个东西是否好用、是否有趣、是否能满足需求。即便是底层协议,也需要有自己的应用端跑出来,才能让用户体会到底层价值——所以Farcaster团队20个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构建官方客户端Warpcast;@TakoProtocol在构建社交Infra的同时也在建设顶层应用@Jamfrens。

2.Web3的社交,去中心化、抗审查是一方面,若要符合Web3 用户的需求,核心还是需要围绕着交易展开——比如@friendtech的买卖Key的机制;@interfacedapp的内容以关注账号的链上动态为核心,用户看到关注对象买了啥token,在app内就可以直接swap。说白了,就还得是能让用户赚到钱,能有造富效应。 $DEGEN 爆火出圈期间,Farcaster上的发帖数量也大幅度提升。

3.社交和memecoin结合,以及跟DeFi,还会衍生出更多玩法。比如现在@alfafrens上可以对某个用户进行质押,共享其收益分成。另外在获客方面,或许可以直接结合着用户的链上、链下活跃度来给初始积分/空投。

4.Farcaster客户端内的频道是一个很好的项目社区建设渠道,因为其能够和激励结合起来产生UGC,并和Frame小程序结合起来有更丰富的玩法。比如 $DEGEN 最开始hype起来的时候,用户只要在Degen频道发 $DEGEN 就能获得空投积分;用户收到的互动越多,能给别人打赏的数额越多;帖子越受欢迎,你收到的打赏数额越多。

5.Farcaster的生态到底会有多开放?前面提到了Farcaster作为底层协议,吸引开发者在此基础上build,我觉得这确实是比http://Friend.tech更开放友好。然而客户端作为生态内能够有相对多商业价值捕获的一环,目前流量绝大部分流量和功能创新都聚集在了Farcaster自己做的Warpcast上。未来,Farcaster将如何不进行流量、产品功能“垄断”的同时,更加大力支持生态多元化发展呢?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挺好奇团队接下来的策略的。

探索Farcaster生态必备的数据看板

Farcaster生态项目:https://decaster.xyz

Farcaster总体数据:https://farcaster.network

Dune看板:https://dune.com/pixelhack/farcaster

meme coin数据:https://farcaster.in

INTO:重构Web3社交共识的“新物种”

当我们谈论Web3时,“去中心化”总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但在社交领域,如何真正实现“去中心化”,如何让每个人都成为共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 INTO,这个全球知名的Web3社交协议,正在用其独特的共识机制,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解答。在 INTO 的世界里,共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每个人的权利;治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控制,而是自下而上的自治。INTO 正在用开放、兼容、共治的理念,重构Web3社交共识的版图,成为这个领域的一个“新物种”。

一、共识机制是Web3社交的核心命题

要理解共识机制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回到Web3的本质。从本质上说,Web3是一场社会关系的重构,是一场价值捕获方式的变革。它试图打破中心化平台对数据和价值的垄断,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平等地创造和分享价值。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共识机制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

首先,从技术层面看,共识机制是Web3的基础设施。区块链、智能合约、代币经济等Web3核心技术,都是建立在共识机制之上的。正是因为有了共识机制,才使得去中心化网络中的节点能够就交易的有效性达成一致,进而实现数据的可信记录和价值的安全转移。可以说,没有共识机制,就没有Web3技术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从治理层面看,共识机制是Web3的运行法则。在去中心化的Web3网络中,不存在一个中心化的权威来制定规则和做出决策。相反,一切都需要通过网络中的节点达成共识。这就要求Web3项目必须设计出一套公平、透明、高效的共识机制,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参与治理,达成共识。可以说,共识机制决定了一个Web3项目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INTO:重构Web3社交共识的“新物种”

最后,从经济层面看,共识机制是Web3的激励之源。Web3的一大特点是代币经济,通过代币来激励参与者的贡献和协作。而代币的发行、分配、流通等经济规则,都需要通过共识机制来设计和实施。一个设计良好的共识机制,能够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齐,激发每个参与者的内生动力,推动生态的良性循环。反之,一个设计失当的共识机制,则可能引发“公地悲剧”,导致生态的崩溃。

特别是在社交领域,共识机制更是至关重要。这是因为,社交网络的价值本质上来自于用户的创造和互动。一个社交平台的繁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调动用户的积极性,激发用户的创造力。而传统的中心化社交平台,由于其对数据和规则的垄断,往往难以给予用户足够的激励和话语权,导致创新动力不足,社区活力日渐衰退。

因此,要打造一个真正去中心化、可持续发展的Web3社交平台,必须从根本上重构社交网络的共识机制。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成为共识的一部分,让每一个贡献都能得到合理的激励和回报。唯有如此,才能激活社交网络中每一个节点的能量,释放集体智慧的潜力,推动社交生态的不断进化。这就是为什么共识机制成为Web3社交的核心命题,成为每一个项目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课题。

二、INTO“开放、兼容、共治”的新共识

INTO 作为一个深谙Web3精神的社交平台,对共识机制的探索可谓走在了行业的前列。INTO 的共识机制,可以用“开放、兼容、共治”六个字来概括。这六个字,折射出 INTO 对Web3社交共识的全新理解和实践。

首先,开放是 INTO 共识机制的第一个关键词。INTO 深知,Web3的未来是一个开放的生态,而不是封闭的堡垒。因此,INTO 从一开始就采用了开放的架构设计和接口规范,允许任何人都可以基于 INTO 进行开发和创新。同时,INTO 也积极拥抱开源社区,与各个Web3项目展开合作,共同建设Web3生态。这种开放的姿态,不仅大大降低了参与门槛,也为 INTO 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其次,兼容是 INTO 共识机制的第二个关键词。INTO 认识到,Web3社交的未来不应该是一个个孤立的平台,而应该是一个相互连接、价值互通的网络。因此,INTO 高度重视与其他Web3社交项目的兼容性,通过跨链技术和中继协议,实现身份、内容、代币在不同平台间的无缝流转。同时,INTO 还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了一套完善的 SDK 和 API,方便他们快速接入和扩展 INTO 生态。这种兼容性,让 INTO 成为了连接Web3社交世界的重要桥梁。

INTO:重构Web3社交共识的“新物种”

最后,共治是 INTO 共识机制的第三个关键词,也是其最核心的特征。INTO 正在积极打造一套精巧的 DAO 治理机制,让每一个 TOX 持有者都成为平台的共同治理者。在 INTO 的 DAO 中,任何人都可以发起提案,对平台的发展方向、规则变更、资源分配等重大事项进行表决。而这种表决不是简单的一人一票,而是与 TOX 的持有量和锁定时间挂钩的。换句话说,你对平台贡献越多,参与治理的话语权就越大。这种“权责对等”的设计,既激励了用户的长期参与和价值创造,也保证了治理过程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创新实践,INTO 正在重塑Web3社交的共识机制。这种开放、兼容、共治的范式,不仅为 INTO 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为整个行业的探索指明了方向。它昭示着,只有充分激发每一个参与者的自治意识和创造潜力,才能真正实现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只有不断扩大共识的边界和辐射半径,才能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Web3社交生态。

三、INTO 在技术、经济、治理的多维实践

INTO 的共识机制之所以如此引人瞩目,不仅在于其理念的先进性,更在于其实践的全面性。INTO 是如何将开放、兼容、共治的理念落到实处的呢?这背后,是技术、经济、治理三个维度的系统性实践。

在技术层面,INTO 搭建了一套基于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底层架构。通过使用 PoS 共识算法,INTO 在保证网络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参与门槛和能耗成本。同时,INTO 还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基于零知识证明的隐私保护协议,在确保数据可信可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用户的隐私。这些技术创新,为 INTO 的共识机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

在经济层面,INTO 通过精心设计的代币经济模型,将共识参与与经济利益巧妙结合。TOX 作为 INTO 生态的原生代币,不仅是价值转移的媒介,更是权益证明和治理参与的凭证。INTO 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如社交赚取、社区治理等,鼓励用户持有和使用 TOX。而 TOX 的价值,又随着 INTO 生态的不断发展而水涨船高。这种正向循环,有效激发了每一个参与者贡献价值、分享价值的内在动力。

在治理层面,INTO 正在构建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 DAO 治理结构。在代码层面,INTO 将关键治理规则和参数都硬编码到智能合约中,确保规则的透明和不可篡改。在组织层面,INTO 设计了一套由 TOX 持有者、开发者、节点运营者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组成的治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的社区管理和决策执行。在生态层面,INTO 还通过跨链治理协议,与其他Web3社交项目建立了治理联盟,在更大范围内达成共识、实现协同。这种多维度的治理实践,让 INTO 的共识机制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INTO 的共识机制实践,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Web3社交未来的窗口。从这扇窗口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社交世界: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节点,都有机会参与共识、创造价值;在这里,不同的社区可以无缝连接、价值互通,构建起一个共生的生态;在这里,社区自治不再是乌托邦,而是人人参与的现实图景。这样的世界,正是Web3所向往和追求的。

山寨币为何集体阵亡?

山寨币为何集体阵亡?缩略图

过去一周,市场波动充满戏剧性,几乎所有波动都围绕着关键的宏观数据。首先,6月11日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大幅超出预期,引发比特币暴跌超5%;紧接着,6月12日美国CPI数据低于预期0.1%,比特币随之大幅反弹超5%;最后,6月13日美联储发布的点阵图显示降息幅度低于市场预期,比特币再次大跌近5%。在短短三天内, 市场经历两次过山车行情,不少趋势交易员被主力反复戏耍。这个现象也基本验证了上一篇文章的一个观点:九月份是否降息已经成为资金下半年最重要的博弈方向之一。

 在三个关键的宏观经济交易节点中,最令人意外的市场反应出现在6月12日通胀数据公布之后。尽管实际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仅比预期值低0.1%,属于合理误差范围内,但市场依然将这一微小差异视为重大利好,这表明了市场对宏观数据跟随已经到了近乎病态的地步。而市场对宏观数据的狂热,也表明了在加密叙事逻辑乏善可陈的情况下,市场只能将打开估值空间的希望寄托在流动性宽松上。因此,对于杠杆交易员而言,接下来的每个宏观数据的窗口期都需要非常谨慎。

 目前,利率互换市场显示,市场参与者预计美联储在今年内降息50个基点的可能性高达90%,然而,关于首次降息是否会在九月份实施,市场意见存在显著分歧。过去一周,随着一系列宏观数据的公布,互换市场对九月份降息的定价也一直在50%-70%之间剧烈波动。在这种预期不明确的背景下,如果降息在九月份如期实施,这将不仅意味着政策宽松的时点提前,还表明宽松政策的力度可能超出了市场预期。(降息2-3次)当然一旦九月份降息的预期落空,市场同样会作出利空反应。然而,前面的文章分析过,笔者认为降息大概率会出现在九月份,只是降息之前市场仍可能会经历一次强力的洗盘。

最近,市场广泛讨论了山寨币在当前牛市中缺席的原因。然而,很少有分析聚焦于资金流向,探讨为何山寨币在2021年之后的赚钱效应快速下降。CoinMarketCap和TradingView的数据显示,比特币的市值从2023年1月的330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1.4万亿美元,涨幅为324%。同期,山寨币市值从850亿美元增至3500亿美元,涨幅为3.11%。虽然比特币刷新了2021年的新高,山寨币市值也接近2021年峰值的85%。但详细分析山寨币市值构成可以发现,增长的2650亿美元中,约1000亿美元来源于限售代币解禁,600亿美元来源于新代币发行,而真正由于代币价格上涨导致的市值增长仅为1050亿美元。也就是说,过去一年多的牛市里,每月流入山寨币的增量有超过一大半被老币解禁和新币发行占用。

山寨币为何集体阵亡?

根据10x Research和CoinGecko的数据统计,未来六个月内,山寨币的解禁规模预计将达到200亿美元,且每月还将有近60亿美元的新代币发行量。这种倾销式供应与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将导致山寨币市场的流动性困境日益严重。

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期待市场重现2021年的山寨币牛市似乎不太现实。因此,未来即便出现山寨币牛市,也大概率是结构性行情。

尽管解禁和增发是制约山寨币上涨的不利因素,但是对于仍处于高度景气阶段的区块链而言,2250亿美元的市值山寨币市场仍旧微不足道。未来,那些能够由内生性增长驱动的项目仍旧有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长空间。总之,市场出现大跌依然还是低吸优质山寨币的机会。

当市场转入存量博弈阶段,话语权和定价权将逐渐集中到手握充足资金的群体手中。而这一轮山寨币狂潮中,最大赢家无疑是PE和VC公司。他们将继续采用已有的盈利模式:投资并孵化新项目,随后 通过登录交易所来推高估值并实现套现。因此,短期的交易性机会依然会出现在新币或者是次新币当中。过去一个月里,币安新币的第二波行情分别在BB、NOT、IO得到验证,想必ZK大概率也会遵循这个规律。

LayerZero开放空投查询:全员反撸,神秘地址NFT精准命中规则

原创 | Odaily星球日报

作者 | 南枳

LayerZero开放空投查询:全员反撸,神秘地址NFT精准命中规则

北京时间今日下午 1 点,折腾了一个半月女巫审查的 LayerZero 终于开放了(点击跳转)。

然而,多数地址只有几枚到数十枚的 ZRO,最少的甚至不到 0.1 。按照 Whales Market 和 Aevo 的盘前交易数据,ZRO 的价格约为 4 U,意味着多数地址空投代币仅为数十美元。对于中签率较低的用户,甚至可能不足以覆盖交互成本。

根据 Lookonchain 监测,某顶尖空投猎人也在 LayerZero 上栽了跟头,其地址本次空投中仅获得 354.92 枚 ZRO(约 1420 美元),此前其他的空投中获得不菲的收益: 104, 806 枚 ZK (2.9 万美元)、 10250 ARB ( 1.4 万美元)和 17, 007 枚 OP (2.4 万美元) 。

以上种种全都证明了,LayerZero 堪称本年度最大规模的“反撸”项目。

空投计算规则

LayerZero CEO Bryan Pellegrino 表示,最终只有 128 万个合格地址,女巫地址的最终名单将在明日公布。

对于最终空投计算规则,Bryan 给出了一定的解释,结合此前的《》,重点如下:

  • 空投数量按照 LayerZero 协议费用线性分配,不包括其他协议如 Stargate 等收取的费用;

  • LayerZero Core 分组的用户最低空投数量为 25 枚,最大为 5000 枚;

  • RFP 最低为 5 枚,最高为 10000 枚;

  • 所有早期交易获得三倍乘数,后期用户额外获得 10 枚 ZRO;

  • 价值为零的 NFT 交易降权 80% 。

除了以上基本规则之外,LayerZero 还加入了许多其他的计算因素,包括各种 NFT 和协议等,但 LayerZero 并未披露具体细则,导致社区出现了许多质疑的声音。

再现老鼠仓?

查询链接发布后不久,社区中开始流传一张查询结果图片,图片显示某用户凭借 Kanpai Pandas 这一 NFT 获得了 1 万枚 ZRO 空投,但社区传播内容中未披露具体地址。

经 Odaily 调查发现,Kanpai Pandas 是使用了 LayerZero 的 ONFT 跨链技术的 NFT 系列,最低等级的 Kanpai Pandas 可获得 63 枚 ZRO,而 INIFINITY 等级可获得 522 枚、ALIEN HOLDERS 等级可获得 437 枚。这一系列总量为 7976 枚,因此共计约百万枚的 ZRO 向这一 NFT 系列持有者空投,而非网传的 3000 万枚。

实际上,作为 LayerZero 的“亲儿子”NFT Pudgy Penguins,每个的空投量也在数十个到百个不等,与 Kanpai Pandas 处于同一量级。

LayerZero Labs 首席执行官 Bryan Pellegrino(臭企鹅)也证实,本次总计向Stargate 用户共获得了 1000 万枚代币空投,Pudgy Penguins 和 Pandas 持有者各获得了 100 万枚。“RFP 中的所有项目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分配分配给自己的社区,详细信息会在之后公布。”

不过,Odaily星球日报在调查的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情况:

某地址(0x251f8294b1e5df92366ced179fb66b7745749b6b),该地址仅交易过两种 NFT,其中 Kanpai Pandas 使其获得了 5335 枚 ZRO。

而这个地址所购买的另一 NFT Mafia Nuts,被其转移给了地址 2 (0x89cff61026f6743b8d25ae9b253582083136b1c4),而地址 2 的 ZRO 空投额度为 15010 枚,其中 Kanpai Pandas 再次贡献了 9919 枚。

LayerZero开放空投查询:全员反撸,神秘地址NFT精准命中规则

作为明牌的 LayerZero 技术相关 NFT,大量持有这一 NFT 以及面向其空投并不能就此认定为老鼠仓,但对于仅有几枚空投的广大用户而言,还出现了此外的多个精准命中的神秘地址,确实容易引发猜疑和焦虑。

LayerZero 或成撸毛 EndGame

2023 年撸毛届三大天王 Starknet、ZKsync、LayerZero 终于在此结束。如今 ZKsync,LayerZero 引起社区强烈不满,此前因为 Gas 高昂、网络拥堵的被吐槽的 Starknet 成为了最后的“大毛”。后续的项目量级均不如此前项目,且只会愈发内卷,LayerZero 或将成为撸毛 EndGame。

以太坊Layer2的Rollup战争


基本介绍

以太坊Layer2的Rollup战争

Layer 2 是被设计为解决以太坊扩展性问题的关键方案之一,通过在以太坊主链之上构建额外的网络层,允许处理更多交易的同时保持主链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特性。

Rollup 是一种通过在链下处理交易然后将交易数据“打包”进入主链的 Layer 2 扩容方案,其安全性由 Layer 1 保证,是目前最主流的 Layer 2 扩容方案,相比于其他的链下交易方案,例如状态通道、侧链、Plasma 等,Rollup 有三个特点:

  1. Layer 2 是与 Layer 1 相对独立的平台,所有参与用户也是独立的 Layer 2 账户,用户可以在 Layer 2 平台上与其他 Layer 2 用户进行交易,但是 Layer 1 账户 与 Layer 2 账户之间的交互需要通过 Layer 2 运营方部署在 Layer 1 及 Layer 2 上的智能合约,最常见的交互就是 ETH 等代币的转移;

  2. 所有的交易信息都需要被完整的记录在主链上,即 Calldata 或 Blob 数据(EIP-4844),即使 Layer 2 状态丢失,任何人都可以从主链上存储的信息中恢复出丢失的状态,解决了在以往的链下交易方案中存在的数据可用性问题;

  3. 交易执行和状态变更在 Layer 2 平台,但是状态摘要会被发布到 Layer 1 链上,因此 Layer 1 链能够通过某种数据有效性验证方式进行验证,通过验证后 Layer 2 的状态将在 Layer 1 主链上锁定;根据其数据有效性验证方式的不同,Rollups 可以进一步细分为 Optimistic Rollups 和 ZK Rollups。

以太坊Layer2的Rollup战争

Rollup 发展史

以太坊Layer2的Rollup战争

侧链是最早的 Layer 2 方案之一,顾名思义,侧链是与主链(Layer 1)挂钩(peg)的独立区块链,有自己的共识模型和区块参数。当我们将一个区块链挂钩到另一个区块链时,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两个区块链之间移动资产。当想要更快交易时,可以将资产从主链转移到侧链并在侧链上进行交易,完成后,再将资产转移回主链。

Plasma 是 2017 年由闪电网络的提出者之一的 Joseph Poon 和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提出的一个 Layer 2 扩展解决方案,是侧链的演变方案。

Plasma 链是在以太坊外构建的独立区块链,也称为子链,就像一棵树的树枝,以太坊是主干,也称为根链。每个子链可以在以太坊上部署自定义的智能合约,可用于处理不同的业务。Plasma 链之上可以再构建一层子链,从而形成树状的 Plasma 网络。Plasma 的工作原理是将大的计算任务拆分成小任务,并将它们分配给各个子链进行处理,处理后的结果结果逐层汇总并提交至上层,从而实现了对大量复杂计算的快速和低成本处理。

Plasma 需要提交 Plasma 链上发生的交易的 Merkle 根,当用户试图将他们的资产从 Plasma 链移回根链时,用户可以提交将资产发送给 Plasma 的最新交易的 Merkle 分支。这开始了一个挑战期,任何人都可以尝试证明用户的 Merkle 分支是欺诈性的。如果 Merkle 分支存在欺诈,则可以提交欺诈证明。由于根区块链仅跟踪 Merkle 根,因此与那些发生在主链上的交易相比,它必须处理的数据要少得多,提升了根链的扩展性。

Plasma 是一种无监管的以太坊侧链技术,无监管是指即使 Plasma 链受到恶意攻击或者验证者串谋起来作恶,Plasma 链上的资产也可以安全退回根链。这也是 Plasma 与需要依靠自己的安全模型来保护用户的资产的侧链最大的不同。Plasma 的代表方案是 Polygon 1.0 (Matic)。

但 Plasma 有三个致命的缺点:

  1. Plasma 链需要一个运营商将 Merkle 根承诺发布到根链,运营商可以执行「数据可用性攻击」,即拒绝将某些交易发布到链上。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缺乏构建欺诈证明的交易,阻止了用户资产退出;

  2. 当用户试图从 Plasma 链中退出资产时,他们必须提交退出交易请求,然后等待一段时间,即所谓的挑战期。在挑战期的任何时候,任何用户都可以通过提供退出无效的证明来挑战另一个用户的退出;

  3. 用户必须监控和验证 Plasma 链上的所有交易,以检测恶意节点的行为并及时退出,然而交易验证成本高昂,并且这种监控需求为参与 Plasma 链增加了大量开销。

正因为 Plasma 存在的缺点,从 2019 年开始 Plasma 陷入了发展瓶颈,此时在 ConsenSys 担任 Layer 2 可扩展性研究员的 John Adler 提出了 Optimistic Rollup 方案,由于仍然采用欺诈证明,主要解决了 Plasma 的数据可用性问题。

另一边,Vitalik Buterin 于 2018 年开创性引入了零知识证明技术证明区块状态变化的有效性,这也是 ZK Rollup 的雏形。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最早是由 S.Goldwasser、S.Micali 及 C.Rackoff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提出的。它指的是证明者能够在不向验证者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的情况下,使验证者相信某个论断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证明者向验证者证明并使其相信自己知道或拥有某一消息,但证明过程不能向验证者泄漏任何关于被证明消息的信息。

zk-SNARK(Zero-Knowledge Succinct Non-interactive Arguments of Knowledge,零知识简明非交互式知识论证)是一类应用广泛的通用零知识证明方案,通过将任意的计算过程转化为若干门电路的形式,并利用多项式的一系列数学性质将门电路转化为多项式,进而生成非交互式的证明,可实现各类复杂的业务场景的应用。

但 zk-SNARK 绕不开的一个点就是中心化的可信设置,可信设置是指在受信任的设置中,多方各自生成一个部分密钥来启动网络,然后销毁该密钥。如果用于创建信任设置的密钥的保密信息没有被销毁,那么这些保密信息可能会被利用通过虚假验证来伪造交易。

2019 年由 Aztec 研究团队提出 Plonk 算法则解决了 zk-SNARK 通用性问题,即可信设置与应用无关,仅需要一次可信设置可以满足所有应用,而且可信设置可以任意更新,只要有一个可信参与者,即可保证可信设置的安全性,可以说 Plonk 算法的提出大大加速了 ZK Rollup 的发展。

Rollup 赛道

纵览 Rollup 赛道,当下的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已经上线主网的 Layer 2 Rollup 中,仍然是 Optimistic Rollups 占据大部分 TVL,主要原因是 Optimistic Rollups 是最先落地的完全 Rollup 方案,但是随着 ZK Rollups 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参与到 ZK Rollups 生态中。

Optimistic Rollups

以太坊Layer2的Rollup战争

Optimistic Rollups 依赖于一种“乐观”假设,即大部分交易都是有效的,并允许在发现欺诈行为时进行挑战和回滚。Rollup 的 Layer 1 合约不直接对 Layer 2 提交的新状态进行验证,而是为每个被提交的新状态准备一个挑战期。由于 Rollup 会将所有的交易信息提交到主链并公开,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对该状态更新进行验证(特别是当该状态更新涉及到自己的钱包时)。如果新状态是错误的,那么验证者可以针对该错误状态产生一份欺诈证明,并在挑战期内提交,从而使该错误的状态更新被无效化。

Optimistic Rollups 代表方案是 Arbitrum 和 Optimism。

Arbitrum 2021 年 9 月正式启动主网,是目前 TVL 最高的 Layer 2 协议。

目前,在 Arbitrum 生态系统中主要有 3 条网络,包括 Arbitrum One、Arbitrum Nova、Arbitrum Orbit。

  • Arbitrum One 是当前 Arbitrum 生态的核心 Rollup 链,其所有交易数据存放在主网以太坊上,我们平常提到的 L2、链上生态应用多运行在该主网上。

  • Arbitrum Nova 是基于 AnyTrust 技术搭建的、专为游戏、社交应用程序和高吞吐量的 DApp 用例而设计的新网络。该网络的交易数据存储在链下,由数据委员会管 DAC 管理。

  • Arbitrum Orbit 是用来构建 Layer 3 网络的开源工具包,支持开发者部署和创建自己的链。开发者可以基于 Orbit 工具包搭建自己的 Rollup 和 AnyTrust 链(Layer 3),选择由 Arbitrum One 或 Arbitrum Nova 其中一条链作为结算层,来实现扩展。

Optimism 2021 年 8 月上线主网,目前拥有 Layer 2 第二大 TVL,上仅次于 Arbitrum。

Optimism 实现了 EVM 等效性,以太坊上的 Solidity 智能合约可以在 Optimism 的 Layer 2 上运行,且不需要构建额外的功能,开发者可以无缝转接到 Optimism 上开发应用。

OP Stack 是 Optimism 推出的开源模块化工具包,涵盖数据可用性层、执行层、结算层、治理层等。开发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场景利用 OP Stack 工具包组装一个定制的 Layer 2 网络。正因如此,OP Stack 为 Optimism 引入了超级链的概念,超级链是指构建在 OP Stack 上的一组 Layer 2 区块链(也称 OP 链)统称。目前,基于 OP Stack 构建的 Layer 网络已有数十条,包含 Base,opBNB,Magi,Worldcoin 等重量级项目。

ZK Rollups

以太坊Layer2的Rollup战争

ZK Rollups 则使用零知识证明技术来确保链外处理的交易是有效且正确的,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效率。Rollup 的 Layer 2 平台在状态变更后,要为状态变更的正确性提供一份零知识证明,并随着状态变更一同提交到主链上。主链上的合约会对该证明进行验证以确定状态更新的正确性。相比于 Optimistic Rollup 方案,ZK Rollup 不需要设置漫长的挑战期来最终确定 Layer 2 交易,同时也不需要依赖错误的状态更新会在挑战期内被发现的假设。

代表方案是 zkSync, StarkNet,Polygon zkEVM 和 Scroll。

ZK Rollups 是第一个主网上线的 zkEVM 项目,以零知识证明为基础,允许交易在不透露基础数据的情况下被验证。zkSync 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使用 “乐观” 转账,允许用户发送和接收交易,而无需等待它们在以太坊区块链上被确认。这大大减少了交易时间,并允许更高的交易吞吐量。除了使用零知识证明和乐观的转移,zkSync 还利用其他一些技术来提高可扩展性和安全性。这些技术包括签名聚合,允许将多个签名压缩成一个签名,以及多链支持,这有助于 zkSync 与其他区块链网络交互。

StarkNet 使用了 zkSTARK 的扩容解决方案,这是一个零知识证明系统,允许用户证明计算的正确性而不透露底层数据。这使得网络上的隐私性和安全性更高,并且能够在不需要信任第三方的情况下进行复杂的计算。StarkNet 还利用了分片技术,这种技术允许将区块链分割成多个较小的链,或称 “分片”,可以并行处理。这允许更大的吞吐量和更快的交易时间,因为每个”分片”可以独立于其他”分片”进行处理。

Polygon 2.0 推出其 ZK Rollups 技术,称为 Polygon zkEVM。这项技术通过使用零知识证明来解决以太坊区块链的可扩展性问题,从而使以太坊网络上的交易更快、更便宜,并且这种实现是在字节码级别而不是语言级别上兼容的。

Scroll 是一个与 EVM 兼容的 ZK Rollups,可以支持与以太坊相同的编程语言和智能合约,允许开发人员轻松地将他们现有的应用程序迁移到 Rollup 网络,而不需要对他们的代码进行任何修改。

总结

区块链由于自身的性能问题导致其难以满足当下需求,基于 Optimistic 和零知识的扩容方案将有望解决区块链性能瓶颈,在不牺牲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交易速度和交易吞吐量。Rollups 通过将计算转移到链下来提高区块链的吞吐量,即将大量交易打包到一个 Rollup 区块内,并在链下为该区块生成一个有效性证明,Layer 1 上的智能合约只需验证该证明即可直接应用新的状态,可以实现更低的 Gas 和更高的链上安全性。

短期内,Optimistic Rollups 很可能在通用的 EVM 计算中胜出,而 ZK Rollups 则可能在简单的支付、交易和其他特定应用场景中胜出,主要原因还是 Zk Rollups 虽然比 Optimistic Rollups 更快、更高效,但并没有为现有的智能合约提供一个简单的方式来迁移到 Layer 2 。

但得益于近年来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新兴技术应用的发展,零知识证明技术成为了构建信任的重要技术,从中长期来看,随着 ZK-SNARK 技术的改进,ZK Rollups 将在所有场景中胜出,成为以太坊扩容方案的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