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欧易交易所OKX官网

策略实测完结篇|OKX与AICoin研究院:一文总结8大交易策略

OKX 联合优质数据平台 AICoin 发起系列经典策略研究,旨在通过数据实测和策略特点等核心维度分析,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不同的策略,尽量避免盲目使用。

本文是策略实测完结篇,旨在通过总结前 5 期核心内容,帮助用户一文看懂 8 大经典交易策略。这些策略总结展示了不同策略在特定市场环境中的表现和应用场景。交易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判断选择适合的策略,并持续优化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

策略实测完结篇|OKX与AICoin研究院:一文总结8大交易策略

1. 定投策略

定投策略是一种通过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内以固定金额交易的方式,分散一次性大额交易的风险,并利用时间复利效应实现收益最大化的策略。该策略尤其适合长期持有者,旨在降低市场波动带来的心理压力和交易风险。

数据样本

通过对比特币在不同减半周期内的定投收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定投策略在各周期的胜率均超过 50% ,尤其是在第二次减半至第三次减半期间,定投策略的收益率达到 170.03% 。然而,这一收益率与比特币市场整体涨幅相比仍显逊色。对于近四年的定投数据样本 显示, 2022 年的定投收益率为-48.75% ,显现了在熊市中定投策略可能带来的风险。

优势与劣势 

优势:定投策略通过分散交易时间降低了市场波动的影响,适合心理抗压能力较低的交易者。它具有操作简易和较低风险的特点,尤其适合长期交易者。

劣势:定投策略无法在市场的急剧上涨中最大化收益,而且需要长期坚持,面对较长的市场低迷期时,收益可能较低。

策略策略总结

定投策略在波动较大的市场中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健的交易方式,但在市场趋势明确时,定投策略可能无法捕捉到最大涨幅。交易者在使用该策略时,需结合市场环境和个人交易目标进行调整。

2. 网格策略(现货与合约)

网格策略是一种通过在预设的价格区间内划分多个网格,并在价格波动时执行买入和卖出操作的策略。此策略主要适用于震荡市场,通过频繁的小额交易来实现稳定收益。

数据样本

在对中性合约网格和现货网格的实测中,数据显示,中性合约网格在震荡向上市场中的收益率最高,达到 33.91% ,而现货网格在相同市场条件下的收益率为 19.05% 。然而,在震荡向下的市场环境中,现货网格出现了亏损,显示出其在下跌市场中的局限性。

优势与劣势

优势:网格策略在震荡市场中表现出色,尤其是中性合约网格,通过利用杠杆和频繁交易,实现了较高的收益率。其灵活性强,适应性高。

劣势:网格策略在单边市场中表现不佳,尤其是现货网格,容易在下跌市场中出现亏损。此外,合约网格策略虽然收益高,但伴随着更高的风险。

策略总结

网格策略在震荡市场中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收益方式,特别是中性合约网格,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均表现良好。但交易者需谨慎使用杠杆,并注意市场的单边趋势对策略的潜在影响。

3. 马丁格尔策略(现货与合约)

马丁格尔策略是一种通过在亏损后加倍交易规模以摊低成本,并期待通过最终盈利弥补所有损失的高风险策略。该策略适用于有较强资本实力的交易者,并在震荡或上涨市场中表现较好。

数据样本

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现货马丁格尔和合约马丁格尔的实测数据显示,两者在上涨市场中均能获得可观收益,尤其是合约马丁格尔在横盘震荡市场中表现优异。然而,在下跌市场中,两者均面临较大的亏损风险,尤其是合约马丁格尔,由于杠杆的使用,风险更为显著。

优势与劣势

优势:马丁格尔策略通过不断加仓降低平均成本,在震荡和上涨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盈利潜力,尤其是合约马丁格尔策略,通过杠杆效应放大收益。

劣势:该策略的主要风险在于市场持续下跌时可能导致巨大的亏损,尤其是杠杆交易中的爆仓风险。此外,马丁格尔策略需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资金支持。

策略总结

马丁格尔策略在适当的市场环境中能够带来显著的收益,但其高风险特性决定了只有具备足够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实力的交易者才能有效使用。在单边下跌市场中,交易者应谨慎使用该策略,或考虑调整策略以降低风险。

4. 资金费套利策略

资金费套利策略是一种通过利用期货合约和现货之间的资金费率差异来获利的策略。该策略适用于市场波动较小且资金费率显著的市场,旨在通过锁定资金费率差异实现稳定收益。

数据样本

在不同市场条件下,资金费套利策略的实测显示,在资金费率较高的情况下,该策略能够实现稳定的年化收益。然而,当市场波动较大,或资金费率出现异常波动时,策略的收益可能受到影响。

优势与劣势

优势:资金费套利策略通过锁定资金费率差异,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收益方式,尤其在市场波动较小时表现尤为突出。其风险相对较低,适合长期交易。

劣势:该策略对市场条件的依赖较大,尤其是在资金费率波动较小的市场中表现良好。但在资金费率波动较大或出现异常时,可能难以实现预期收益。

策略总结

资金费套利策略提供了一种在低波动市场中的稳定收益方式,适合风险厌恶型交易者。然而,交易者需密切关注市场的资金费率变化,并在必要时调整策略以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

5. 时间加权和冰山委托策略

时间加权策略和冰山委托策略是两种常见的交易策略,适用于大额订单的拆分和执行。时间加权策略通过将大订单分散在指定时间内执行,减少市场冲击;冰山委托策略则通过分批挂单隐藏大订单的实际规模,避免市场价格剧烈波动。

数据样本

时间加权策略在牛市中通过分批买入降低了市场冲击,获得了较好的更好的收益;在熊市中,通过设置吃单限制价,避免了过高接盘,从而降低了亏损风险。冰山策略在牛市中有效隐藏了大买单的实际规模,避免市场推高价格;而在熊市中,则通过隐藏大卖单的实际规模,避免市场恐慌性抛售。

优势与劣势

优势:时间加权策略通过分散订单执行时间,减少市场冲击,价格平滑且可控性高。冰山委托策略则通过隐藏订单规模,保护交易隐私,适应性强。

劣势:时间加权策略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可能无法获得最佳价格,且可能被识别和狙击。冰山委托策略则存在流动性风险,且易被高级算法识别。

策略总结

时间加权和冰山委托策略为大额订单的执行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特别适用于市场波动较大或流动性较差的环境。交易者在使用这些策略时,需结合市场环境和个人需求,灵活调整策略参数,以实现更佳交易效果。

如何访问 OKX 策略交易?

用户可以通过 OKX APP 或者官方网站,进入「交易」板块的「策略交易」模式,然后点击策略广场或者创建策略都即可开启体验。除了自行创建策略,目前策略广场还提供“优质策略”和“策略带单员的优质策略”,用户可以复制策略或者进行策略跟单。

OKX 策略交易具有操作简易、低手续费和安全保障等多重核心优势。在操作方面,OKX 提供智能参数助力用户更科学的设置交易参数;并提供图文及视频教程,让用户快速上手并精通。在手续费方面,OKX 对手续费率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大幅降低用户交易手续费。在安全保障方面,OKX 拥有全球顶级专家组成的安全团队,可以为您提供银行级的安全保护。

如何访问 AICoin 的策略?

用户可以在 AICoin 产品的左侧边栏的「策略」选项中找到网格交易策略、全币种 DCA 策略、资金费套利策略;在左侧边栏的「行情」选项中找到 AI 网格策略、现货 DCA 策略;在「行情」界面「自定义指标/回测/实盘」里找到定投策略、合约 DCA 策略;在「行情」界面右侧边栏「交易」里找到智能拆单策略

AICoin 策略广场精选各类优质策略,其中套利机器人具备低风险和收益稳健的特性,AI 网格具备极速捕捉差价能力,全币种 DCA 拥有均摊成本和分批抄底全市场币种的优点,因而适合各类投资者使用

数据实测系列汇总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参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 OKX 立场。本文无意提供 (i) 交易建议或交易推荐; (ii) 购买、出售或持有数字资产的要约或招揽; (iii)财务、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我们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有用性。持有的数字资产(包括稳定币和 NFTs)涉及高风险,可能会大幅波动。您应该根据您的财务状况仔细考虑交易或持有数字资产是否适合您。有关您的具体情况,请咨询您的法律/税务/交易专业人士。请您自行负责了解和遵守当地的有关适用法律和法规。

应对美联储降息:市场波动中的期权交易策略

本周市场显示出看涨乐观情绪,主要是由于加密货币交易者关注的积极因素——利率下调和流动性,将由美联储本周三的利率决议和鲍威尔的声明来定调。50 个基点降息的概率在一周内翻倍,导致纳斯达克本周上涨超过 3% ,而比特币也从 57, 000 美元的低点反弹至 61, 000 美元。

市场在高度关注本周三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决议。

本周,我们将深入探讨降息情景,并分析其对比特币短期价格的潜在影响,以帮助您提前做好准备。简而言之:预期会有显著波动。

让我们深入探讨。

美联储 50 个基点降息预期激增

应对美联储降息:市场波动中的期权交易策略

source: CME Fedwatch

根据芝商所(CME)数据,市场对 50 个基点降息的预期已从上周的 34% 显著增加到今天的 63% 。这一大幅上涨促使比特币价格从 58, 000 美元上涨至 61, 000 美元。通常,芝商所数据能准确预测美联储的利率决策,因此在距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如此之近时出现如此大的波动和分歧是不寻常的。这不仅表明市场犹豫不决,还可能意味着美联储最终决策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50 个基点降息预期的显著上涨可归因于几个因素:

1. 内部人士观点:鲍威尔的前高级顾问乔恩·福斯特(Jon Faust)表示倾向于 50 个基点的降息,暗示 FOMC 选择这一更大幅度降息有合理的可能性。

2. 华尔街预期:摩根大通发表文章讨论了更大幅度降息的可能性,将其描述为半个百分点或四分之一个百分点降息之间的难以抉择。

3. 有力声明:前纽约联储主席杜德利(Dudley)为 50 个基点降息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理由,指出当前的基金利率显著高于中性利率。

这些因素综合导致市场对更大幅度降息的预期急剧上升。

注意:比特币的波动性加剧

应对美联储降息:市场波动中的期权交易策略

Source: The Block

芝商所预期的前所未有的分歧可能导致市场出现显著波动,特别是考虑到这是美联储首次降息。鲍威尔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声明将至关重要。我们认为鲍威尔更有可能宣布 50 个基点的降息,理由如下,而市场不太可能出现急剧下跌:

1. 在杰克逊霍尔会议上,鲍威尔发表了鸽派声明,表明他愿意采取行动。

2. 自他发表讲话以来,公布的就业数据疲软,进一步支持了更大幅度降息的理由。

3. 如果美联储选择 25 个基点的降息,鲍威尔可能难以为他之前的声明辩护,这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市场不确定性——美联储和鲍威尔都希望避免这种情况。选择 25 个基点降息的唯一理由可能是对衰退的担忧,但鲍威尔已明确表示经济仍然强劲。

4. 如果美联储确实降息 50 个基点,可能会引发市场对潜在衰退的担忧。因此,鲍威尔对未来经济前景的回应将至关重要。

然而,降息本身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市场推动因素。美联储在整个新闻发布会上的整体基调和立场将至关重要。

目前,比特币与传统市场的相关性正在迅速增强。因此,如果传统市场出现显著波动,比特币很可能会受到类似影响。

将您的市场观点付诸实践:交易期权

您是否认为即将到来的 FOMC 会议将标志着比特币不会在之后的一天内下跌过多,无论宣布 25 还是 50 个基点的降息?

考虑长比率看跌期权价差策略:

长比率看跌期权价差是一种期权策略,涉及购买一个看跌期权并同时出售多个较低执行价的看跌期权,所有期权具有相同的到期日。这种策略适合那些认为标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是比特币)将经历温和下跌或保持相对稳定的交易者。

交易:

  • 买入 1 份行权价为 60.5 k 美元的$BTC 看跌期权,到期日为 9 月 19 日

  • 卖出 2 份行权价为 60 k 美元的$BTC 看跌期权,到期日为 9 月 19 日

潜在收益:

应对美联储降息:市场波动中的期权交易策略

  • 最大收益:当比特币价格跌至或略低于较低行权价(60, 000 美元)时实现

  • 盈亏平衡点: 59, 000 美元处有一个盈亏平衡点

  • 最大损失:在 59, 000 美元以下无限,因为您卖出的看跌期权多于买入的

  • 收益:如果到期时$BTC 价格为 60, 000 美元,收益为 892 美元,如果比特币在 60500 以上的话则收益为 480 美元

优势

  • 成本效益:出售较低执行价的看跌期权有助于抵消购买较高执行价看跌期权的成本,从而降低整体策略费用。

  • 标的资产适度下跌时的盈利潜力:如果标的资产下跌但保持在两个卖出看跌期权的执行价之上,您可以获利。当价格达到卖出看跌期权的执行价时,由于卖出期权失效而买入看跌期权获得价值,此时可实现最大利润。

  • 时间衰减优势:由于您卖出两个看跌期权而买入一个,时间衰减(theta)对您有利。如果标的资产保持在较低执行价之上,卖出期权的价值损失速度快于买入看跌期权,使您有可能盈利平仓。

风险

  • 无限下行风险:如果比特币价格大幅跌破较低执行价,由于卖出的看跌期权多于买入的,可能会造成巨大损失。

  • 复杂性:该策略需要谨慎管理和对期权交易的深刻理解,因此不太适合初学者。

  • 被行权风险:卖出的看跌期权存在提前被行权的可能性,特别是当它们深度价内时,这可能会使策略变得复杂。

这种策略通常在您预期标的资产价格会适度下跌但认为不太可能出现大幅下跌时使用。您希望利用区间市场的优势,同时避免为直接买入看跌期权支付高额溢价。

迈向用户拥有的互联网之路

2022 年,我(anna)撰写了一份提案,提出了一个用户拥有的基础模型,该模型使用私人数据而不是从互联网上公开抓取的数据进行训练。我认为,虽然可以使用公共数据(例如 Wikipedia、4Chan)来训练基础模型,但要将它们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您需要高质量的私人数据,这些数据仅存在于需要权限或登录才能访问的孤立平台(例如 Twitter、个人消息、公司信息)中。 

这一预测正在开始实现。Reddit 和 Twitter 等公司已经意识到其平台数据的价值,因此他们锁定了开发人员 API(1、2 ),以防止其他公司自由地使用其文本数据训练基础模型。 

这与两年前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风险投资人 Sam Lessin 总结了这一变化:“[平台] 只是把这些垃圾扔到后面,没有人看管,然后突然间,你会觉得,哦,该死,那些垃圾是金子,对吧?我们得到了很多。我们必须锁好垃圾箱。”例如,GPT-3 是在 WebText2 上进行训练的,它汇总了所有 Reddit 提交链接中的文本,这些链接至少有 3 个赞成票(3,4)。使用 Reddit 的新 API 后,这不再可能。 

互联网变得越来越不开放,孤立的平台筑起更大的墙来保护其宝贵的训练数据。

尽管开发人员无法再大规模访问这些数据,但由于数据隐私法规,个人仍然可以跨平台访问和导出自己的数据(5、6 )。平台锁定开发人员 API,而个人用户仍然可以访问自己的数据,这一事实提供了一个机会:1 亿用户是否可以导出其平台数据来创建世界上最大的数据宝库?这个数据宝库将汇总大型科技公司和其他公司收集的所有用户数据,而这些公司通常不愿意分享这些数据。这将是迄今为止最大、最全面的训练数据集,比用于训练当今领先的基础模型的数据集大 100 倍。1

表 1. 数据

将基础模型训练数据集与示例用户数据集进行比较的粗略估计。来源及计算。

迈向用户拥有的互联网之路

然后,用户可以创建一个用户拥有的基础模型,该模型使用的数据比任何一家公司能够聚合的数据都要多。训练基础模型需要大量的 GPU 计算。但每个用户都可以用自己的硬件帮助训练模型的一小部分,然后将这些部分合并在一起,创建一个更大、更强大的模型(7、8、9 )。2当激励措施合适时,用户可以汇集大量计算。例如,以太坊矿工的总计算量是用于训练领先基础模型的 50 倍。

表 2. 计算

与以太坊矿工 GPU 相比,对用于训练基础模型的数据中心的总浮点运算次数(每秒浮点运算次数 = 所有 GPU 的“思考”速度总和)进行估计。3带有 计算的来源。

迈向用户拥有的互联网之路

为该模型做出贡献的用户将集体拥有并管理该模型。他们可以在使用模型时获得报酬,甚至可以根据他们的数据对模型的改进程度按比例获得报酬。集体可以制定使用规则,包括谁可以访问该模型以及应该实施哪种控制。也许每个国家的用户都会创建自己的模型,代表他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或者也许一个国家并不是正确的分界线,我们将看到一个世界,每个网络国家都有自己的基于其成员数据的基础模型。 

我鼓励您花时间思考一下您希望拥有哪些基础模型的一部分,以及您可以从使用的平台贡献哪些训练数据。您可能拥有的数据比您意识到的还要多——您的研究论文、未发布的艺术品、您的 Google 文档、您的约会资料、您的医疗记录、您的 Slack 消息。将这些数据整合在一起的一种方法是通过个人服务器,这使您可以轻松地将您的私人数据与本地 LLM 一起使用。将来,您的个人服务器还可以训练您拥有的用户基础模型的一部分。 

基础模型倾向于垄断,因为它们需要在数据和计算方面进行大量的前期投资。我们很容易选择简单的选项:尽我们所能地使用落后几代的开源模型,即大型人工智能公司的残余。但我们不应该满足于落后几代,只吃剩饭剩菜!作为用户,我们应该创建我们自己的最佳模型——我们拥有实现这一目标的数据和计算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有能力完成有价值的经济工作,一场巨大的经济转变正在发生。大型科技公司已经根据您的公开工作、写作、艺术作品、照片和其他数据以及其他人的数据训练了人工智能模型,并开始每年赚取数十亿美元(1)。他们现在正在追逐您在公共互联网上无法获取的数据,从 Reddit 等公司购买您的私人数据,这样他们就可以将人工智能的收入增加到每年数万亿美元(2、3 )。 

您难道不应该拥有由您的数据帮助创建的AI 模型的一部分吗?

这就是数据 DAO 的作用所在。数据 DAO 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实体,允许用户汇集和管理他们的数据,并用代表特定数据集所有权的数据集特定代币奖励贡献者。它有点像数据的工会。这些数据集可以复制甚至超越大型科技公司以数亿美元出售的数据集 ( 4 )。DAO 对数据集拥有完全控制权,可以选择将其出租或出售匿名副本。例如,Reddit 数据甚至可以用来播种新的、用户拥有的平台,包括好友、你过去的帖子和其他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在新平台上随时使用。 

如果您对技术细节感兴趣:数据 DAO 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1)链上治理,通过数据贡献获得代币;2)安全服务器,使用公钥-私钥对进行加密,社区拥有的数据集驻留在该服务器中。要做出贡献,您首先要验证数据以证明所有权并估计其价值。然后,使用服务器的公钥在浏览器中加密数据,并将加密数据存储在云中。只有当 DAO 批准授予访问权限的提议时,数据才会解密。例如,它可以允许 AI 公司租用数据来训练模型。您可以在此处阅读有关 Vana 网络架构的更多信息,该网络旨在实现数据集和模型的集体所有权。 

数据 DAO 不仅使用户受益,还推动了 AI 的发展,使像开源软件一样构建 AI 成为可能,让所有做出贡献的人受益。开源 AI 正在努力寻找可行的商业模式:支付 GPU、数据和研究人员的费用非常昂贵。而且,一旦模型训练完成,如果它是开源的,就无法收回这些成本。数据 DAO 的技术架构可以应用于模型 DAO,用户和开发人员可以贡献数据、计算和研究以换取模型的所有权。

当今社会的默认选项是允许大型科技公司获取我们的数据,并用它来训练为我们工作的人工智能模型。他们从这些人工智能模型中获利,因为我们被用我们的数据训练的模型所取代。这对社会来说是一笔非常糟糕的交易,但对大型科技公司来说却是一件好事。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唯一方法是采取集体行动。数据就是货币,集体数据就是力量。我鼓励你参与:世界上第一个专注于 Reddit 数据的数据 DAO今天在 Vana 网络上上线。通过打破少数特权阶层控制的数据护城河,数据 DAO 开辟了一条通往真正用户拥有的互联网的道路。

停滞、泡沫、危机、突破?

撰文:YBB

翻译:白话区块链

要点总结:

  • 与上一轮牛市由宏观经济繁荣推动不同,目前的加密市场主要受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
  • ETF 不过是「缓释的布洛芬」,而加密货币与美股走势趋同的趋势,已成为该行业增长潜力的限制因素。
  • 目前仅仅是比特币的牛市,山寨币没有任何起色。主要原因包括整个行业创新不足、流动性匮乏,以及一级市场估值不合理,导致资本缺乏动力,难以实现以交易量为驱动的增长。
  • 旧叙事的重复无法维持市场价值,随着像贝莱德这样的传统机构入场,而行业又缺乏创新,内部竞争似乎不可避免。

1、四年减半周期:还能成为牛市的关键吗?

1)本轮牛市的起点完全不同

比特币诞生于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或许是为了应对国家法币的过度发行和货币政策的干预。回顾其发展历程,不可否认,在 2021 年比特币在中国被广泛禁止之前,中国是推动该行业增长的主要力量,曾一度占据全球三分之二的矿业份额。同时,随着房地产和互联网的繁荣,宏观经济也得到了显著发展。直到 2021 年,宏观经济环境整体向好,各国央行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推动投资者乐观情绪高涨。然而,2020 年后,房地产市场降温,加之更广泛的经济放缓,导致部分市场流动性枯竭。

从创新的角度看,DeFi Summer 激发了以太坊内部经济循环,成为其爆发性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随后,NFT、MEME 和 GameFi 继续吸引大量资源,有时甚至掀起了数字收藏品的狂热。市值的增长推动了行业的扩展。然而,这一次,行业的创新大多是旧概念的翻版,或许牛市尚未到来,因为新的叙事尚未产生显著影响。

如果我们将 2019 年初到 2021 年初视为牛市的开始,比特币的价格在 4000 到 10000 美元之间,而以太坊则在 130 到 330 美元之间。当时,加密市场的整体规模较小,增长空间充足。然而,根据 CompaniesMarketCap 的数据,目前比特币市值全球排名第十,仅次于 Facebook,相较于苹果还有约三倍的增长潜力,相较于黄金则有约十五倍的潜力。这次的增长预期小于上一个周期。

由减半驱动的增长或许是这个故事的最后一章,加密市场的周期性增长一直与宏观经济密不可分。自 2009 年比特币创世区块诞生以来,其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市值成就,离不开周期性流动性注入对经济的刺激。在金融市场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即使你能守住仓位,也无法预知低谷会有多深。

停滞、泡沫、危机、突破?

来源:CompaniesMarketCap

2)比特币的定位与未来增长潜力在哪里?

比特币的避险地位仅限于加密圈吗?

迄今为止,美元仍通过其定价权控制着全球。黄金,作为规避风险和保值的「避险资产」,在重大危机时期通常会创下新高。第一次黄金牛市始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将美元与黄金脱钩,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通货膨胀是推动力。第二次牛市开始于 2005 年,黄金价格飙升,次贷危机爆发后,大量资金流入黄金避险,牛市最终在 2011 年利比亚战争后结束,地缘政治再次是主要因素。第三次牛市的转折点出现在 2018 年,全球新冠疫情和央行注入流动性成为关键推动力,局部地缘冲突亦助推了金价上涨。黄金始终是风险对冲的首选,而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和地缘政治因素则是推动金价上涨的主力。

截至 9 月 12 日星期四(北京时间),现货黄金上涨 1.84%,收于每盎司 2,558.07 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现货白银上涨 4.19%,至每盎司 29.8792 美元;COMEX 黄金期货上涨 1.78%,收于每盎司 2,587.6 美元,同样创下新高(数据来源:前瞻研究院)。比特币像黄金一样是避险资产的说法似乎被推翻了,因为黄金飙升时比特币并未跟随,反而其走势更接近美股。

比特币的最大价值:抵御经济制裁和对法币信任缺失的工具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都希望将本国货币国际化,实现交易、储备和结算的全球使用。然而,这一目标受制于货币主权、资本流动性与固定汇率之间的「三难困境」。参考《货币战争》的观点,纸币本身并没有内在价值——它的价值完全来自国家信用的支撑。谁掌控了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谁就可以绕过该国的法律框架。即便是强大的美元,长期维持其庞大的信用背书也面临困难。经济全球化本身包含了全球货币主导权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例如,萨尔瓦多推行「双法币」政策,推广全国范围内比特币的使用,削弱美元的影响力;而俄罗斯从 2024 年 9 月开始允许居民进行加密货币交易并将其用于贸易结算,以规避制裁。

比特币的困境:其价值源于对法币信任风险的对冲,但其上涨动力仍依赖于强国政策、垄断资本的接受以及宏观经济环境。

2、ETF 只是短期的止痛药,而非治本之策

1)加密货币的后 ETF 时代:对权力的抗争失败

停滞、泡沫、危机、突破?

来源:The Guardian-News

比特币诞生于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区块链的独特属性可以抵御主权货币的过度发行和货币政策干预。反权威、追求自由、去中心化曾是我们的信仰和口号。然而,行业内各种「玩家」心怀投机动机,一夜暴富的梦想似乎成为推动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最终,比特币 ETF 不过是一次性、不可避免的助推器。

我们曾经抵抗权威的信仰,如今却寄托于那个权威之上。在我们的加密乌托邦里,似乎只关心利润,不关心方向。市场不断为与 ETF 相关的利好消息喝彩,希望借此带来更多资金,作为退出的流动性。曾经抵抗权威的社区,现在逐渐将其劳动成果拱手让给了这个权威。

黑石、先锋和道富是统治世界的公司,而今天,黑石正逐步控制比特币。

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苹果、特斯拉、谷歌、亚马逊、微软?实际上,都不是。真正的答案是前面提到的全球资产管理巨头。黑石(Blackrock)自 2009 年至 2023 年,已连续 14 年保持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头衔。

后 ETF 时代的直接影响是价格将与传统金融市场更加趋同。只有拥有最多 Token 的人才会有最多的话语权,美国正逐渐在加密行业中取得意识形态的控制权。根据 2024 年 9 月 10 日 QCP Capital 的报告,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仍然主导着加密市场,比特币与 MSCI 全球股票指数的 30 天相关性达到了 0.6,创下近两年最高水平。

毫无疑问,加密货币最初是在中国萌芽,但如今的「大玩家」已经改变。更专业的竞争者正在赶来。未来不仅需要选择品牌 IP 和行业重点,还需要具备强大的交易和执行能力。马太效应将渗透到行业的每个角落,加密世界正在稳步向「华尔街级别」的交易复杂度演进。

2)「淘金热」隐喻

回顾一百多年前的加州淘金热,数十万人怀揣一夜暴富的梦想,从世界各地涌向加州。然而,大多数人空手而归,甚至有人丧命。相比之下,李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他利用这场淘金热,销售大量库存的帆布,并将其制成耐用的工装裤,因其实用性在淘金者中广受欢迎。后来,他进一步改良了这款裤子,成为蓝色牛仔裤的创始人,打造了全球知名的 Levi’s 品牌。

有趣的是,比特币通过工作量证明(PoW)挖矿和以太坊通过权益证明(PoS)质押与此有惊人的相似之处。PoW 挖矿狂潮促使「淘金者」携带矿机,而 PoS 质押则让他们以资本为工具。然而,「李维·斯特劳斯」式的人物在这场淘金热中随处可见。矿工们追逐着一夜暴富的梦想,而「李维·斯特劳斯」式的人物则盯上了矿工的资金。全球 24/7 的加密市场为这些「淘金者」提供了无数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市场高度波动。高风险伴随着高回报,利润与风险不断考验着每个人的勇气和勤奋。

快速的节奏、不间断的交易以及高度波动的市场既是诱人的陷阱,也是无尽的交易机会,这正是加密货币的吸引力所在。强大的金融属性与低门槛结合,使得加密货币成为天然的优质「金矿」。当我们曾为 ETF 喝彩,期望它们带来更多外部资金时,现实是,ETF 正在为更多「李维·斯特劳斯」式的人物打开大门。

更多「李维·斯特劳斯」式人物将进入加密市场

ETF 的推出不仅会带来外部资金作为「退出流动性」,还将吸引风险对冲交易者。区块链迄今为止最大的创新在于将金融上链,建立了一个加密市场内的「自我维持的经济循环」,有效避免了强权和「旧资本」的直接干预。然而,后 ETF 时代的加密货币在某种程度上将全面的金融衍生工具交到了这些势力手中,进一步吸引了更多套利者和大资本,它们将挤压本已有限的市场利润空间。

3、一级市场难以突破

一级市场流动性差且完全稀释估值(FDV)高

近期,与以往相比,一级市场发行的 Token 普遍呈现出极高的完全稀释估值(FDV)和低流动性的特征。根据币安的报告《高估值与低流动性 Token 的观察与反思》中的数据显示,2024 年发行的 Token 市值(MC)与完全稀释估值的比率是近年来最低的。这表明大量 Token 未来尚未解锁,而到 2024 年前几个月,发行 Token 的完全稀释估值已接近 2023 年所有发行 Token 的总 FDV。

停滞、泡沫、危机、突破?

来源:@thedefivillain、CoinMarketCap 和币安研究院,2024 年 4 月 14 日发布的数据

在流动性匮乏的市场中,Token 将在 TGE(首次 Token 发行)后继续解锁,形成巨大的抛售压力。但 VC(风险投资)这一轮真的赚到钱了吗?不一定。大多数情况下,合规且受监管的项目募资要求 Token 在解锁和释放前至少经历一年的悬崖期。在高 FDV 和低流动性的情况下,项目可能会因 Token 解锁导致价格暴跌,尽管小型 VC 仍可能在二级市场或场外预售中抛售。

正如下图所示,这些 Token 的流通供应比例低于 20%,最低的甚至只有 6%,凸显了高 FDV 的严峻现实。

停滞、泡沫、危机、突破?

来源:CoinMarketCap 和币安研究院,2024 年 5 月 14 日发布的数据

4、小结

显然,资本驱动的动能目前效果不佳。除了上述因素,还有其他客观因素导致流动性低和 FDV 高的情况:

1)市场碎片化,竞争者过多:在上一周期,国内外资本联合起来炒作 DeFi 和 Layer-1 链。然而,在这一周期中,资金和参与者被分散在多个叙事中,西方和东方资本往往互不支持对方的项目。这导致买方不足以满足卖方的数量。

2)没有山寨币牛市,缺乏投机:基于 EVM 的链基础设施已经成熟,资金和项目都在朝着相同的方向努力。所谓的「以太坊杀手」并没有带来新的突破。此外,在没有山寨币牛市的市场中,当一个项目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时,模仿项目会迅速出现,自称为下一个被低估的机会。

3)简单问题复杂化,将复杂性转化为故事:伪创新到处存在,过度复杂化简单问题的现象比比皆是。重新包装旧概念往往只是为了向市场推销一个更大的梦想。

4)马太效应无处不在:加密行业已经发展了超过 16 年,顶端的垄断利益已经基本固化。无论是在技术、项目还是资本方面,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那些能够存活至今的参与者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叙事的控制。

5)可持续增长的挑战:缺乏创新和流动性是目前市场面临的最紧迫挑战。

何一发长文回应币圈焦虑与上币流言:Binance需要和解,没有绝对的话语权


原文标题:《如果我们意见不一样,那可能你是对的》

原文作者:何一,Binance 联合创始人

近期,Binance 在上线多个 Meme 币后,传出某 KOL 在上币前精准预测所有具体币种的聊天截图,再一次引起社区关于「Binance 老鼠仓」的热议。美 SEC 也提交了针对 Binance 的拟议修订投诉,重点关注 Binance 的代币上市流程,并指控 Binance 作为未注册证券提供者的行为。

对此,Binance 联合创始人何一发文回应,解释了其个人对本轮周期内加密领域「没那么好赚钱」以及「合规」两大主题的看法和独到观点,以及 Binance 上币的具体流程。以下为原文:

一、币圈是不要完?

最近很多行业内唱衰区块链的帖子都很火,很多行业外的人都在问我是不是区块链骗局结束了?圈内的在问是不是行业没搞头了?我们走到了周期的哪个阶段?对比好新闻,坏新闻更容易上头条,坏新闻也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流量与关注,还有什么比币圈人唱衰币圈更值得嘲笑呢?这些行为与情绪不断传染,裹挟流量愈演愈烈,甚至一些有些 OG 退休也被放大为「币圈要完」的佐证,一些行业坚定的理想主义玩家也会和我聊天中透露出焦虑和迷茫。

其实焦虑的不只是币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所以离不开环境、离不开水和空气,而投资市场是不是活跃则离不开经济周期,经济上行还是下行会决定大众的预算分配到哪里,作为一个普通人吃饱穿暖才会考虑投资,所以每次美联储的消息对币圈资深玩家来说就是市场走向的指挥棒,尤其是在币圈整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型金融机构玩家的参与行业,区块链行业逐步趋于成熟,尤其在 BTC 和 ETH 的 ETF 获批后,作为投资品类中的一个「可配置资产」,币市和股市已经成为一体两面。

事后诸葛亮一下:过去十年,币圈发生了什么变化?我曾经把币圈比作狂野西部,那么早期涌入这个行业的人就是早期的西部掘金者,在经济上行周期里,一点点的资金溢出到币圈,也可以让币圈有几何倍的增长,而区块链行业野蛮生长的行业早期,只要敢梭哈,百倍千倍币也并不鲜见,这是早期利基市场及宏观经济的双重加持,在这样的环境里,今天这把梭哈错了,明天梭对一次就回来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进入另外一个循环,全世界消费降级,更多的玩家加入掘金队伍,挥着铲子的掘金玩家不断升级装备,而传统市场一级二级的专业玩家越来越多,每一个人都都会觉得「币圈不如之前好赚钱了」。

从比特币一遍又一遍被无数的人称为「旁氏骗局」,在无数的主流媒体口诛笔伐中走到比特币、以太坊的 ETF 获批,当然是了不起的胜利,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金融在加密币的关联产品交易规模在稳定扩大,比如:CME 和 ETF 的交易量。是的,大的来了,但来的方式跟大家想象中资本无脑接盘的方式不一样。就像互联网改变出版业,改变电视行业一样,不是一夜之间,而是润物细无声,带来的不只是比特币的上涨。

二、Binance 躺平了吗?

我们是风口的猪,踩中时代的脉搏,和用户站在一起走到今天的 Binance。我们希望区块链行业不是小众玩家的游乐场,我们希望未来 Binance 能服务十亿用户,我们希望能成为未来的基础设施,并且我们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当我们想要满足大部分人需求的时候,意味着我们需要和现实世界和解,需要合规、需要反洗钱,需要遵循传统金融行业已有的规则,你看历史总是在重复,互联网早期出现了无数的技术创新,而拐点是服务大部分人的公司成为今天的互联网巨头,而互联网的绝对自由主义的走向暗网。

我们没有办法预测未来,所以只能以史为鉴,产品需要能服务大多数人才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的金融基建,Binance 的产品起于交易,而不止于交易,你会看到 Earn、广场、pay、Web3 钱包的出现。我们希望去尝试,去摸索怎么样可以跨越鸿沟,真正让区块链技术大众化,让普通人可以用区块链,而不仅仅是炒区块链,他们可以不知道什么是区块链技术,但受益于区块链,就像你的奶奶不懂互联网技术,但可以享受手机带来的便利。泡沫会破,而那些真正解决用户需求的产品会改变世界,会创造历史。

三、你的币上 Binance 了吗?

社区这几天对 Binance 上币的讨论很激烈,我们很认真看了大家的意见,无论过去认为 Binance 上 VC 投资的币是背弃社区,还是觉得 Binance 上 MEME 币是降低了上币标准,或者评判 Binance 上 TG 游戏项目都是胡来,批判都是工作室玩家,包括老鼠仓的传闻也有介入调查,我们都有关注,并且不断在反思,「爱之深、责之切」,不在乎的人不会在你身上花时间。Binance 靠用户走到今天,每一个用户的意见都会重视,我试着解释一下人人喊打的上币基本框架和流程:

Binance 上币由商务、研究组、委员会、合规审核四个环节构成。我大致总结一下,历届委员会留存的审美偏好,大致可以分为:

1)上用户需要的项目,有用户、有流量的项目,在过去的两个周期,我们上币有很多的错过,早期我们确实对 MEMEcoin 不够重视,所以在 Shib、PEOPLE、PEPE,甚至最近的这些 MEME 项目上,都比较后知后觉涨很高了才上,以致于脸都被打肿了,这里的经验和教训是 Binance 作为交易平台,不能自己觉得好,要用户觉得好。

在大小 neiro 之争上,也是因为社区的批评,我们更多在反思什么是好的 MEME,如果 MEME 社区的本质是另外一场「反华尔街运动」,那代币高度集中,价格已经被 Pump 吹起来的,泡沫不知道什么时候破的 MEME 还是 MEME 吗?还是穿着 MEME 外衣的旁氏?所以上了几个相对代币分散的项目,且市值不高的 MEME 项目,初期筛选的项目十多个,很多都倒在了合规审核和代币集中程度上。

2)上活得久的项目;在上两个周期开始,一些传统 VC 开始大举进军币圈,频繁出手且大方慷慨,随后大家发现行业里稍微有点样子的项目都水涨船高,项目方在 VC 端拿到数亿甚至数十亿美金的估值后,手里有大笔的钱可以试错、调整方向,Matic 那种低估值卖币的基建项目盛况一去不复返,手里有大笔现金,谁愿意自降身价数十亿美金的估值以千万美金卖自己的币?决定他们代币价格的不是 Binance,是代币模型、流通量、买盘、卖盘,这些顶级团队的高估值项目身边自有大批的 MM 愿意为他们出谋划策来维持高市值,也自有大批交易平台趋之若鹜,尤其是 AMM 带来 DEX 崛起,没有交易平台也不是不行。但不可否认,在其他项目起起落落时,他们活得久,且有更多机会。

很多人会说,这说明 Binance 在失去话语权,是的,当然没有绝对的话语权,这恰恰是行业去中心化的特点,是金融专业玩家和 DEFI 崛起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两者都是把行业带入下一个台阶的关键,如果没有资本的介入,加密货币怎么会成为美国大选的热门话题,去中心化,没有绝对的权威,这不正是这个行业的魅力所在吗?

3)上有商业逻辑扎实的项目,在过去的十年,经常听到一个言论:「币圈项目不需要商业模型,一有商业模型估值就可计算了」。但我认为无论 Web2 还是 Web3,创业的本质是创造这个世界需要的东西,自然有人会为他付费,无论客户是 B 端,还是 C 端,融资的方式会变,但创业的本质不会变。从 2017 年 ETH 的 ICO 热潮开始,我一直在传达一个理念:发币是发债,是用长期信誉做担保,获得你的启动基金,比起找 VC 融资更容易,流动性更强,但责任也更大,如果发完币直接抛售退休,那么一个人的信誉破产才是真正的破产。

因为我们喜欢那些有扎实的商业模型,有收入的项目,我们希望有这个团队靠谱,他们有创业的潜力,能承担起责任,我们还希望你估值不要太高,能照顾社区共同成长,我们希望你能赋能代币,因为如果你和用户站在一起,你的用户就会和你站在一起,如果哪个项目符合这些标准欢迎联系我们,或者在这个帖子下留言。

在上币流程和内幕交易的防范上,Binance 作为一个系统,我们考虑了所有的环节隔离信息,就像外界说的 Binance 上币团队血洗了好几轮,目前 Binance 做上币研究的人并不谈商务,谈商务条款并不知道什么项目进入观察池,每个人都只知道自己负责的项目进展,哪怕过了 IC 投票,这些项目也受合规审核限制,随时可能取消。

从合规的角度,目前当前 Binance 上币流程受 monitor 监控,发现老鼠仓会报告给美国司法部和 Fincen 派驻的监察员,而参与内幕交易的员工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我们可以建立规则来约束人,但也不排除有现在的制度或者系统还有信息盲区,因此我们发布高额悬赏:欢迎所有知道任何涉及上币及其他贪腐行为的举报,或其他任何我们盲区的「上币观测指标」,如核实 Binance 团队核实,我们将在保密你的身份同时,为您提供奖励 1 万美金~5 百万美金的安全漏洞奖金。

四、如果我们意见不一样,那可能你是对的

过去的几个月,我很少发社交媒体信息,读书越多越觉得自己比较无知,对世界越发充满敬畏之心。我们都只是时代洪流的一粒沙,各种因缘巧合被卷到浪头,今天我所获得的一切,都是时代的产物,是全球化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是在互联网崛起的信息扁平,是区块链行业从无到有的机遇,并不是因为我自己多天赋异禀,不过是行业早期「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这意味着:「我不一定是对的」,因为按照前面说的上币的逻辑,比特币今天诞生,也不一定能通过 IC,我不经意的一句话,不完整、不准确的表达可能会对社区带来不必要的误解与过度解读,所以越来越缺乏表达欲,偶尔看到一些误解,还是会试着解释,处处越描越黑。

每个人能看到的世界并不相通,我们可能是不同平行时空的交集,如果我的话对你有一点触动,能让投资者 DYOR,能让创业者愿意沉下来往前走,那我深感荣幸,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你相信什么,就会构建什么,我们会去持续探索未来,就像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第一天一样,感谢你的同行。

Kine Protocol开启Token 2049直播活动 海量福利相送

遗憾没有亲临新加坡 Token2049 展会?也许你离 2049 只差一个直播间!Kine Protocol 在将在展会期间推出#陪你KINE2049 活动,届时会有海量现场短视频在社群中发布,还有不定时火热现场直播同步开启!更有多重好礼发放:

Kine Protocol开启Token 2049直播活动 海量福利相送

活动时间:9月18日10:00——22日23:59 新加坡时间(UTC+8)

活动方式:所有用户均可参与,不仅有机会获得交易体验金,还可以参与瓜分海量 USDT和 $KINE 代币,加入KINE华语社群或打开 KINE APP点击公告了解详细活动内容。

*注意:本次活动严禁任何刷奖行为,每名用户仅可参与一次;本活动仅限社群用户参与,所有奖励会在活动结束后7日内结算发放。

#陪你 KINE 2049 期待与你共赏Web3顶级盛会,与你共思对于全新方案的分享,对于前沿趋势的捕捉,LIVE 里也许都会有答案。去中心化衍生品交易平台 Kine Protocol 近期在去中心化交易所中交易量排名第一,日交易量超过12亿美金。 KINE致力于提供更友好的用户体验,零gas零滑点。今日推出包括新币3天零手续费、赠送黑神话悟空数字游戏、积分兑换实物奖励等在内的多样性运营活动。

盘点各公链MEV现状:以太坊上套利为主,Solana上三明治攻击依旧严重

原文作者:Frank,PANews

在区块链领域中,MEV(最大可提取价值)一直是一个复杂且不可忽视的问题,它指的是矿工或验证者通过操控区块中交易的排序、插入或删除交易,从中提取额外利润的现象,常见的 MEV 手法包括三明治攻击、抢跑和清算套利等。

MEV 在不同公链上表现各异,从以太坊上常见的套利交易,到 Solana 上严重的三明治攻击,再到比特币、BSC、波场等公链中逐渐显现的 MEV 潜力。本文将盘点各大公链的 MEV 现象,分析其不同的实现路径以及对用户和网络的潜在影响。

以太坊:三明治攻击已衰退,主要以套利为主

作为交易量最大的公链,以太坊上一直是 MEV 现象最集中的公链。尤其是在在 DeFi 和 NFT 交易活跃的时期。2023 年,以太坊基金会卖出 ETH 时遭受 MEV Bot 三明治攻击,损失 9101 美元,该 MEVBot 获利约 4, 060 美元。

对普通用户而言,MEV 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是负面影响,尤其是当三明治攻击、抢跑交易等行为泛滥的时候。但就矿工或验证者而言,MEV 是一份不可忽视的额外收入,尤其是在区块奖励下降的时期。MEV 收入能够补充矿工和验证者的收益水平,对于维护整个区块链网络的稳定性和去中心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MEV 的分类中,除了三明治攻击、抢跑交易这种直接危害用户利益的交易之外,清算套利等行为对保持市场流动性而言,多数情况下并不算有害交易行为。因此,如何减少有害的三明治攻击等行为,保留清算、套利等 MEV,则成为了保持 MEV 均衡的难题。

为了解决 MEV 带来的公平性问题的同时平衡验证者的收益, Flashbots 推出了 MEV-Boost 和 Flashbots Protect 协议。MEV-Boost 是一种中继系统,它允许验证者通过中继节点从外部区块构建者获取优化过的区块,这些区块通过复杂的 MEV 提取策略最大化了交易排序的收益。MEV-Boost 引入了透明的区块构建流程,避免了传统的抢跑和三明治攻击等恶意 MEV 手段。

Flashbots Protect 主要是为普通用户设计的,目的是保护用户的交易不受抢跑(Front-running)和三明治攻击(Sandwich Attacks)等 MEV 攻击的影响。用户通过 Flashbots Protect 可以提交私有交易,这些交易不会公开广播到以太坊的公共 mempool 中,而是通过私有通道直接发送给支持 Flashbots 的矿工或验证者。

一直以来,以太坊上通过 MEV-Boost 或 Flashbots Protect 等协议进行传输的隐私订单比例约为 30% 左右,而仍通过公共 Mempool 传输的订单比例仍高达 70% 左右。这样意味着大量的用户并不喜欢于采用 Flashbots Protect 发起交易。不过,以太坊 DEX 上约有 70% 的交易则是通过 Flashbots Protect 发起的隐私订单。当前,以太坊上 MEV 的收入比例约为 26% ,这一占比说明验证者的主要收益来源主要还是区块奖励,而并不仅依赖 MEV 收益。

目前,以太坊注册 MEV-Boost 的验证者数量达到 147 万,占比超过 81% 。9 月 5 日数据显示,过去 14 天通过 MEV-Boost 协议产生的区块比例达到 89% 。不过,这不意味着 89% 的以太坊订单都是通过隐私池传输的 MEV 订单。

当前,三明治攻击在以太坊上似乎已得到了较大的缓解。据 Eigenphi 数据显示,过去 30 天三明治攻击的额总体收入为 74 万美元,同期的套利收入则高达 172 万美元。

盘点各公链MEV现状:以太坊上套利为主,Solana上三明治攻击依旧严重

Solana:MEV 问题加剧,三明治攻击威胁用户交易安全

Solana 上的 MEV 问题在这一轮牛市日益严重,据 Blockworks Research 调查显示, 2024 年 4 月,Solana 上的 MEV 收入已经超过了以太坊。在 2023 年 11 月之前,Solana 上的 MEV 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记。

相较以太坊,Solana 上 MEV 被社区讨论更多的原因是,其三明治攻击已经严重的影响着普通用户的交易。此前,PANews 曾就这一话题进行过深入研究,其中地址开头为 arsc 的三明治攻击机器人在 2 个月内攫取 3000 万美元,相比之下 Uniswap 近一个月的收入也仅为 3100 万美元。(相关阅读:)

关于 Solana 上的 MEV,则不得不提到 Jito Labs,Jito Labs 在 Solana 上开发的 Jito-Solana 可以视作 Solana 版本的 MEV-Boost,虽然两者的实现路径不同,但总体的思路类似,都是为了帮助验证者最大化 MEV 的收益。Jito 推出了一个区块空间拍卖机制,允许交易发起者单独支付一笔小费给验证者以保障捆绑的交易包被优先执行。此外, 3 月份 Jito 宣布暂时关闭其运行的 mempool 以减少三明治攻击,因为这个内存池可以被用于三明治攻击者监听用户发起的交易内容,但 MEV 机器人仍可以通过运行一个 RPC 节点来监听交易。

因此,Jito 关闭 mempool 并未使得三明治攻击在 Solana 上消亡,只是门槛变得更高了。而专门通过三明治攻击获取收益的团队也在社区的讨伐下变得更加狡猾。

据 PANews 观察,此前臭名昭著的 arsc 机器人并未停止,而是通过换皮的方式继续进行三明治攻击,并且现在的攻击规模比此前更大,甚至几乎垄断了 Solana 上的三明治攻击。sandwiched 是 Ghost 团队专门开发的监控 Solana 三明治攻击的平台,PANews 仔细观察发现,目前在 Solana 上活跃的三明治攻击程序的实控地址都是 arsc。简单解释来说,arsc 将此前用于三明治攻击的逻辑编写为多个智能合约,每个合约上会部署数百个地址执行合约进行攻击。这样如果只是跟踪地址则无法看出其中的关联度。据粗略观察来看,平均每个智能合约下的地址约为数百个到一千左右,因此,arsc 用于三明治攻击的地址可能有上万个。盘点各公链MEV现状:以太坊上套利为主,Solana上三明治攻击依旧严重

近一年来,Jito 上获得的 Tips 收入(MEV 小费)已经超过 153 万枚 SOL(价值约 1.98 亿美元),同期的以太坊 MEV 收入约为 6 亿美元。

BSC:引入类似 Flashbots 的 MEV 解决方案,套利为主

BSC 和以太坊在 MEV 提取机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BSC 同样引入了类似 Flashbots 的 MEV 解决方案。在 BSC 上,采用的是 bloXroute 的 MEV Relay。该方案通过私有交易包(Bundles)来保护用户交易不被公开 mempool 中的 MEV 机器人盯上,从而减少用户的损失。

盘点各公链MEV现状:以太坊上套利为主,Solana上三明治攻击依旧严重

不过,从数据上来看,BSC 上的 MEV 总体利润要远远高于以太坊,据 Eigenphi 显示,BSC 链近 30 天的 MEV 总收入约为 1.33 亿美元,其中套利收入约为 1.3 亿美元,三明治攻击收入仅为 280 万美元。其中, 8 月 22 日数据显示当天套利收入达到 3000 万美元,这一数据显得有些异常。整个 BSC 链 8 月份的总交易量才为 200 亿美元,MEV 收入的数据为何能达到这么高的数值确实值得怀疑。

以太坊L2:MEV 还未形成规模化,清算收益为主

关于以太坊 Layer 2 上 MEV 的具体情况目前的数据平台几乎没有,根据 Arthur Bagourd 和 Luca Georges Francois 的论文研究显示,截至 2023 年 6 月,以太坊L2上的 MEV 收入(Polygon、Arbitrum、Optimism)约为 2.13 亿美元。其中,Polygon 的贡献占比最高,约为 2.13 亿美元,主要源于少数几笔大额交易增加了整体利润。Arbitrum MEV 提取总利润约为 25 万美元,Optimism 的该数据约为 25 万美元。总体来看,剔除极端数据之外,以太坊L2上的 MEV 还未能形成一个大规模的稳定收入,这主要也是因为以太坊L2的交易量变化较大。此外,以太坊L2的 MEV 收入主要来自于清算收益而非三明治攻击。近期,Arbitrum 通过了名为 Timeboost 的交易排序机制,一种类似于 MEV-Boost 的中继系统。

盘点各公链MEV现状:以太坊上套利为主,Solana上三明治攻击依旧严重

波场:DPoS 机制下的 MEV 机会有限

作为交易量最大的公链之一,波场近期由于 MEME 币的热潮也迎来更大的交易量。不过,不少用户提出在波场上存在大量的机器人攻击。随后,波场创始人孙宇晨表示,波场并不存在 MEV 机制,目前发生的机器人攻击为概率攻击。

波场采用的共识机制为 DPOS(Delegated Proof of Stake),该机制下,通常不存在与传统 PoW 和 PoS 类似的公开 mempool(内存池)。在 DPoS 系统中,交易并不是首先广播到公开的网络节点供矿工或验证者挑选。相反,交易由用户提交到超级代表(Super Representatives, SRs)或受托人节点,这些节点有权负责生成区块和确认交易。除非这些超级代表主动参与到 MEV 交易当中,否则一般情况下 MEV 发生的概率较低。

比特币:MEV 逐步显现,主要依赖铭文和矿工行为

由于比特币的设计与以太坊不同,采用的是简单的 UTXO 模型,每笔交易主要是发送方和接收方的比特币转移,因此交易排序不会引发像以太坊那样复杂的套利或清算机会。此外,比特币网络上也没有复杂的智能合约,也就意味着矿工无法像在以太坊上那样利用套利或清算提取 MEV。

不过,随着铭文、符文、Layer 2 等比特币生态的出现,比特币上也正在出现 MEV 的潜力。当然,对矿工而言,更多的 MEV 机会将弥补挖矿奖励的减少。不过随着比特币协议的演变,MEV 也开始成为比特币生态中需要应对的挑战。不过,由于比特币生态的 MEV 行为还未能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模式,暂时还未能看到相关的数据。

总体来看,MEV 在各大公链上的表现形式各异,从以太坊的成熟套利机制到 Solana 上猖獗的三明治攻击,每个生态都面临着独特的挑战和机遇。随着 DeFi、NFT 和智能合约技术的不断演变,MEV 现象将继续发展,不同公链将不断探索平衡 MEV 收益和用户体验的解决方案。未来,如何有效管理 MEV,将成为公链维护去中心化和网络公平性的重要课题。

一文读懂zkTLS:安全传输信息,下一个ZK新叙事?

原文作者:

原文编译:深潮 TechFlow

区块链预言机:用于公共数据的区块链 API

zkTLS:用于任何数据的区块链 API

零知识传输层服务 (zkTLS) 可能是封闭企业巨头网络的致命打击。新兴网络现在通过利用 zkTLS 拥有与 Facebook 和 Amazon 等巨头竞争的能力。

zkTLS 允许用户无权限地迁移其在互联网上的任何身份信息,为新网络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方式来利用现有网络。它使用户能够在不同平台之间自由切换,而无需从头开始。最重要的是,它在不妥协数据隐私和安全性的情况下实现了这一目标。

一文读懂zkTLS:安全传输信息,下一个ZK新叙事?

我们看到加密应用以创造性的方式利用 zkTLS。

 允许用户在链上验证他们的传统信用评分。 允许 Uber 司机将他们的评分转移到 。它还使司机和餐厅能够将他们的评论从 DoorDash 迁移到 。

zkTLS 的工作原理如下:

传输层安全协议 (TLS) 保护了超过 95% 的互联网连接。它代表了大多数 URL 中“https”中的“s”。TLS 连接确保:

服务器(如您的银行)与客户端(如您的手机)之间的交互是可信的。

  • 数据是机密的。

  • 数据完整性强。

一文读懂zkTLS:安全传输信息,下一个ZK新叙事?

zkTLS 引入了一个第三方验证者,以在不妥协安全性的情况下验证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安全性。实现验证的方式有两种主要方法:

基于代理的:一个代理服务器作为中介,监测加密通信并部分解密以验证客户端的凭证。

一文读懂zkTLS:安全传输信息,下一个ZK新叙事?

基于多方计算 (MPC) 的:客户端和验证者与服务器交互,使验证者能够证明消息的真实性,而服务器对验证者的存在毫不知情。

一文读懂zkTLS:安全传输信息,下一个ZK新叙事?

为了保持隐私,客户端使用零知识证明来证明数据的特定事实,而不透露实际信息。

例如,证明可以证明他们的银行余额在特定日期超过 $ 1000 ,而不是具体金额。或者,我可以证明我的钱包属于一名经过验证的印度公民,而不透露其他细节,例如我的姓名或出生日期。

这些证明可以被记录在区块链上,在此它们永久存在,供其他应用程序进行访问和验证。

控制用户的数据使互联网巨头掌握权力,这使他们能够创建基于个性化体验的网络,将用户锁定在其中。zkTLS 打破了今天困住数十亿人的墙壁,创造一个更加开放、权力更为分散的未来。

BitGo计划明年推出美元稳定币USDS

9月18日消息,BitGo计划明年推出美元稳定币USDS,将向该网络提供流动性的机构提供奖励。USDS将与市场上的其他稳定币一样,由短期国库券、隔夜回购和现金支持。这将是BitGo第一个公开参与的稳定币。 BitGo首席执行官Mike Belshe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推出USDS的主要原因是,虽然现有的稳定币有很好的功能,但我们看到了一个机会,可以创建一个更加开放和公平的系统,促进创新,最重要的是,奖励那些为网络做贡献的人,稳定币的真正价值来自于其使用者、他们提供的流动性以及交换的接入点。”

为什么IBM的市值只有微软的十六分之一?

我平时的一个主要学习方式(以及爱好)是读财报。

上市公司每个季度的财报披露,包括公告、新闻稿和分析师电话会议纪要,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知识宝库。最近两年,因为港股和中概股实在没法看,我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读美股科技股财报上——包括微软、苹果、英伟达等市值最大的公司,也包括IBM这样在某些垂类具备巨大影响力的公司。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也就是第一次纳斯达克泡沫破裂前后),IBM是与微软并列的科技巨头之一,虽然其市值已经低于后者,但仍处于一个重量级。此后二十年,IBM经过了多次业务重组,确立了以企业级软件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同时也退出了“科技巨头”的行列,与微软等一线科技公司的差距越拉越大。此时此刻(2024年9月11日):

IBM的市值只有微软的1/16,更准确的说是6.14%;上个季度IBM的营业收入只有微软的1/4,净利润只有微软的1/12;Non-GAAP净利润也只有微软的1/10;

在规模远远小于微软的情况下,上个季度IBM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仅有2%,而微软为15%;IBM的净利润增速倒是略快于微软(14% vs. 10%)。

有必要指出,上述对比不完全公平,因为2021年IBM刚刚完成了对IT基础设施运维业务的拆分,后者变成了一家名为Kyndryl(勤达睿)的独立上市公司。然而,就算把Kyndryl加进来,IBM的营业收入也仅能达到微软的30%。何况Kyndryl被拆分的原因就是其利润过于微薄,不太受资本市场欢迎,目前其市值仅有约50亿美元(相当于1/600个微软)。

在这个生成式AI驱动的时代,微软的战略地位远比IBM更好:前者是OpenAI最大的外部投资者,旗下的Azure云是AI训练最常用的云,而且已经在Office, Teams, Bing等软件和服务当中全面融入了GPT;后者则沦为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以IBM Watson为代表的昔日荣光早已褪色,现在的IBM只能勉强排进AI技术的第二集团。在可见的未来,微软和IBM的差距继续拉大的可能性,显然远远高于拉近的可能性。

01

那么问题来了:IBM是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的?

要知道,整整十二年前,也就是2012年9月11日,微软和IBM的差距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那一天,IBM的市值为2334亿美元,微软的市值为2568亿美元,两者完全就是一个量级的公司。

在那个季度(即2012年7-9月),IBM的营业收入为247亿美元,微软为160亿美元;IBM的净利润为38亿美元,微软为45亿美元;两者仍然是一个量级的公司。

此后十二年当中,微软的市值增长了近12倍,而IBM的市值(已经考虑到拆分因素)原地踏步;两者市值被拉开的差距,几乎与净利润被拉开的差距相同,说明这一变化是基本面驱动的,而非市场一时头脑发热。

耐人寻味的是,这十二年当中,两家公司的管理层都是相对稳定的:从2012年至2020年,IBM由罗睿兰(Ginni Rometty)担任CEO,直至2021年由阿温德·克里希纳(Arvind Krishna)取而代之;而从2014年至今,微软一直由萨特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担任CEO。所以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可以简化为:罗睿兰主政期间的IBM,与纳德拉主政期间的微软相比,犯下了什么错误?或者说,未能做出什么正确的事情?

原因肯定很多。我既没有担任过跨国公司CEO,也没有从事过技术工作,所以只能从旁观者的视角,大致说一下自己的看法。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IBM至少在以下三个重大方向上犯了错误,其重要程度依次递减:

  • 没有即时下注云计算尤其是公有云业务,从而未能适应IT服务“云端化”的趋势;
  • 没有追上AI技术向深度学习转变的浪潮,从而使自己过去几十年的AI技术积累迅速过时;
  • 没有押注于任何消费端(To C)业务,从而失去了更多可能性(虽然押注了也未必有用)。

先说第一条。过去二十年,全球IT服务最重要的趋势就是云计算:从以前的企业自建IT系统,逐渐转变为对外采购公有云平台的服务,由此实现IT基础设施乃至软件服务的全面“云端化”(也就是“外包化”)。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亚马逊,AWS已经成长为其最赚钱的业务(远比主营的电商业务更赚钱);其次就是微软。早在接任微软CEO之前,纳德拉就是微软向云计算转型的重要人物,一手促进了微软数据库、Windows服务器和开发工具业务与Azure云平台的融合。在接任CEO之后,纳德拉坚决地、毫不犹豫地对Azure加大投入,终于使得后者成为了微软的收入增长引擎以及最大的单一收入部门。

事实上,从技术和产品的视角看,云计算与微软原有业务的相关性有限:微软在传统PC和服务器软件上的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云计算服务上的优势,前者的“云端化”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所谓“微软传统业务与云计算业务的协同性”,主要是指销售端的协同性——微软的销售体系(包括直销人员和经销商)覆盖了大批企业,可以向这些企业推荐Azure云服务;微软的老客户采购Azure也可以拿到一定的折扣。这种基于销售端的“优势”,IBM同样具备,甚至Oracle也具备,只是其销售覆盖面有所不同而已。

简而言之:微软在旧时代的技术积累,并不能保证它的Azure在新时代能追上如日中天的亚马逊AWS。AWS的前身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2006年就开始对外全面提供服务;Azure的前身则在2008年才成立,2010年才开始对外提供服务。对于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云计算行业来说,4-6年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必须加倍努力才有可能扳回来。纳德拉执掌微软云业务之时,其实已经是向云计算全面转型的最后时间窗口了;如果再晚两年,Azure恐怕就要落后于更后起的谷歌云了!纳德拉的”all-in Azure”决策的战略意义之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

而IBM在云计算领域的落后,几乎完全可以归结为“动手太晚”。2010年,IBM才开始探索云计算业务;2013年,才通过收购SoftLayer,建立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云服务部门。然而,直到2017年,IBM才确立了以“混合云”(Hybrid Cloud, 可以视为公有云和私有云的结合体)为主的云服务战略,并且在2018年通过收购Red Hat强化了这个战略。彼时彼刻,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GCP三强鼎立的形势已经形成,留给IBM的市场空间已经非常狭小,主要局限于那些偏好混合云的大型企业客户。

搞笑的是,按照IBM官方的说法,罗睿兰担任CEO期间最大的功绩是“确立了IBM的混合云战略”——这话当然不错,只可惜这个战略本应在2012-2013年就确立,而不是等到2017-2018年!“迟到的正义为非正义”,同理,迟到的正确决策只能沦为平庸的决策。况且混合云并非什么IBM独家技术,亚马逊、微软、谷歌乃至Oracle都可以做;哪怕退回这个狭窄的垂类市场,IBM的地位仍然不够稳固。

继续说第二条。IBM曾经在AI技术领域维持了长达五十年的领先地位,70后至80后的朋友应该都对1996年“深蓝”击败卡斯帕罗夫之战记忆犹新;美国人可能还对IBM Watson于2011年在《危机边缘》(Jeopardy!)知识竞赛当中击败人类选手留下了深刻印象。罗睿兰担任CEO期间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通过Watson解决方案,把IBM的AI技术进行商业变现,其首选对象是医疗行业。

事实证明,欧美医疗行业过于复杂,涉及的监管和伦理问题太多,至少在当时并不十分适合由AI去改造,所以Watson的商业表现高开低走。但是更重要的是,2012-2013年(也就是Watson开始大规模商用的时间节点)发生了一场AI技术革命: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技术不仅取代了传统的知识图谱(符号主义),也取代了统计学习等传统机器学习技术,成为最高效、应用范围最广泛的AI基础技术。此后短短十年间,深度学习彻底改造了互联网内容分发和广告推送体系,开启了自动驾驶和大语言模型(LLM)等新兴产业,在学术界也成为了绝对的主流。

为什么IBM的市值只有微软的十六分之一?

作为老牌AI技术霸主,IBM未能跟上时代;至于原因究竟是管理层决策失误、投入资源不够还是执行效率低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当谷歌以一年10家的速度收购基于深度学习的AI创业公司、以天价延揽包括伊利亚·苏茨克维(Ilya Sutskever)、吴恩达在内的顶尖AI科学家时,IBM的动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结果就是,在短短2-3年之内,谷歌夺走了AI技术霸主的地位,并且迅速将AI应用于搜索引擎、翻译等服务上,从而让“技术-应用-商业化”的飞轮转动了起来。可怜的IBM则直到2021年才承认Watson的失败,当时它的AI基础研发实力不但早已被谷歌甩出了好几个身位,而且已经落后于亚马逊、Meta。

严格地说,微软在这一局里也是后来者,深度学习技术从来不是它的强项。但是微软做出了一个相当正确的决定,就是在2019年投资OpenAI,并且将后者的服务融入Azure云平台。ChatGPT横空出世之后,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这是微软历史上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战略投资。与GPT的深度合作不仅拉动了微软Office, Teams等软件服务的销量,更重要的是确立了Azure的“AI服务第一云平台”的地位——从2023年开始,AI需求每个季度都能至少把Azure的收入增速拉高5个百分点。现在轮到亚马逊感受到危机、急忙寻找各种应对手段了!

当然,微软并没有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对外投资上,它对于生成式AI的内部研发一直在进行中。例如,它曾与英伟达共同开发了万亿参数规模的Megatron大模型,而且至今仍在开发和迭代大模型。最近五年,由于Azure逐渐释放出巨大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微软得以向生成式AI等基础研发方向分配更丰厚的资源,实现成熟业务对新兴业务的“供养”;而IBM或Oracle则没有这么多资源可供挥霍。成功能够带来成功,就像钱能生钱,关键在于资源分配的方法得当。

最后说第三条。自从2005年向联想出售PC业务之后,IBM几乎就没有像样的消费端业务了。此后近二十年时间里,IBM对消费端业务没有展现过任何兴趣,不管是消费互联网、消费硬件还是内容服务。公允地说,这不能算一个真正的“错误”,因为IBM确实不具备消费端业务的基因,就算过去十多年里它押注了什么消费业务,我们也很难预测它取得多大的战果。

问题在于,同一时期的微软也不具备太多的消费端业务基因,但它还是屡败屡战、愈战愈勇,顽强地坚持了下来。对游戏业务的投入,贯穿了比尔·盖茨、史蒂夫·巴尔默和萨特亚·纳德拉三位CEO的任期;对智能硬件的投入,虽然在智能手机领域输的一塌糊涂,但是在平板电脑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维持了微软的战略性存在;对消费互联网的投入,主要是Bing搜索引擎和LinkedIn,总体看来是成功的,尤其是在与生成式AI融合之后,其战略价值正在上升。附带说一句,Bing的启动和LinkedIn的收购,都发生于纳德拉的CEO任期内。

我们不难发现,巴尔默担任CEO期间,微软确实不擅长消费端业务,朝令夕改、毫无头绪,收购过来的优质业务往往也灰头土脸收场。可是在纳德拉接手之后,微软的消费端业务更成熟了,其表现至少可以称之为中规中矩。从财务角度看,时至今日,微软的全部消费端业务均实现了盈亏平衡,就连历史上的烧钱大户游戏业务也是如此(这得益于对Xbox硬件平台定位的转变)。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它们不再是拖后腿的业务,对微软市值的正面贡献越来越明显了。

纳德拉对于消费端业务的态度,集中体现在2022年初他对收购动视暴雪决策的解释当中:对于游戏这样一个拥有超过30亿用户的大型消费业务,微软不能缺席。同理可以推断出,在纳德拉看来,微软若想保持科技巨头的地位,就不能龟缩在企业级业务的“舒适圈”里,必须打出去。这一方面是为了建立与消费者的直接联系、培养用户心智,另一方面是为了形成业务协同效应——例如AI与Bing的协同效应,以及Azure与云游戏的协同效应。反观IBM,过去二十年的历任CEO,没有一个做出过类似的判断;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IBM可以通过仅仅做企业级业务,甚至仅仅做利润丰厚的大企业业务,就维持科技巨头的地位。历史证明他们错了。

不过,既然IBM已经在云计算、AI两个战略方向上犯下了更不可饶恕的错误,对消费端业务毫无押注的错误就没那么重要了,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讽刺的是,IBM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恰恰是它在消费端最强大的时刻——从1980年代直至1990年代初,IBM PC引领了第一波信息技术革命走进千家万户,直到康柏、惠普、戴尔等生机勃勃的新厂商后来居上。在消费端电脑市场,苹果曾经是IBM的手下败将,可是在短短十几年内它就重新站了起来,成为了一家完全立足于消费端市场的科技巨头。世事万变,但是事在人为,“基因”也好、“历史积累”也好,归根结底是依靠人去执行的。

02

因此,我们更能理解,在美式上市公司中,CEO为什么总能拿到极端丰厚的薪酬了:

根据彭博新闻的统计,2022年美国上市公司CEO的平均薪酬是员工平均水平的400倍!像埃隆·马斯克这样的明星CEO,每年能够拿走价值几十亿美元的薪酬包。纳德拉2023年的薪酬包为4850万美元;而在他就任CEO之前的2013年,作为微软高级副总裁、云计算业务的负责人,他的薪酬包仅为760万美元。

哪怕考虑到最近十年的通货膨胀因素,差距也是十分巨大的!

这种情况合理吗?考虑到CEO至关重要的地位,显然是合理的。在纳德拉担任微软CEO的十年之内,微软的股价上涨了10倍;而在此前巴尔默的任期内则基本是零增长。如果罗睿兰在担任IBM CEO期间能够在云计算和AI两大战略性问题上面至少做出一个正确决策,并执行下去,那么IBM现在可能还屹立于科技巨头之林,其市值可能是万亿美元而不是1850亿美元。美式公司治理结构赋予了CEO几乎无限的业务决策权,所以CEO应该为一切错误承担责任,也应该为一切成就获得奖励。所谓“权力与义务的统一”,就是这样的。

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断出:在采用美式公司治理结构的中国公司,主要是互联网中概公司当中,CEO的权力和责任就更大了。他们不但享有美式公司所赋予的制度性权力,还拥有中式人情社会所特有的非制度性权力,从而可以更高效、更彻底地将自身意志贯彻下去。当他们做出正确或错误选择时,对公司的影响就更大了。所以说,互联网大厂的成败至少有一半可以归结为一号位的问题,这个说法或许有些偏激,但还是有道理的。

就上面这个问题,我还想展开说更多,但那应该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