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欧易交易所OKX官网

Digital Chamber 呼吁美国国会立法解决 NFT 商品属性问题

据报道,今年 8 月份时 OpenSea 首席执行官曾收到来自 SEC 的 Wells 通知,该通知内容显示将可能对 OpenSea 采取执法行动,并认为其所销售的 NFT 疑为证券产品。这一行为被市场解读为监管机构可能会对 NFT 采取新的立场。

近日,加密货币和区块链倡导组织 Digital Chamber 公开呼吁美国国会折开始立法,明确的将某些 NFT 定义为消费品,使其免受美国联邦证券法的约束。Digital Chamber 批评了 SEC 对 OpenSea 的执法行动,称其行动“过度干预了数字资产行业的发展”。

该商会呼吁立法者澄清,NFT 不应被归类为受 SEC 监管的“金融产品”或证券。根据 Digital Chamber 的说法,许多 NFT 的设计目的并不是作为投资合约或投机性金融工具出现的,即使它们偶尔会被出售以获取利润,但 NFT 仍是与传统的收藏品或艺术品相同的存在,应将其归类为消费品而不是证券。

OpenSea 首席执行官 Devin Finzer 将 8 月 28 日收到的 Wells 通知描述为“不知所云”。但 SEC 针对 NFT 的执法行动并不是首次,其他的 NFT 平台也面临着相关审查,此前投资者和艺术家曾因 Dapper Labs 的 NBA NFT 和 DraftKings 的 NFT 被认定为是未注册证券而受到指控。

2024 年美国大选后,SEC 对 NFT 的监管方式可能会发生变化。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承诺,如果他获得连任,将解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加里・詹斯勒,而一些投资者猜测民主党候选人卡马拉・哈里斯可能会采取与现任拜登政府不同的做法。从 2025 年 1 月开始,SEC 的领导和监管重点可能会发生重大变化,具体取决于今年美国总统的选举结果。

免责声明:本节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或FameEX官方观点。

历数以太坊七宗罪,谁能为其奏响“拯救神曲”?

原创|Odaily星球日报(

作者|Wenser(

历数以太坊七宗罪,谁能为其奏响“拯救神曲”?

尽管近期以太坊市场价格表现不佳,但以太坊“灵魂领袖” Vitalik 却已经进入了“Next Level”。

就在 9 月 11 日,Vitalik 在与 ENS 前核心贡献者 Brantly.eth 交流 ENS 的价值时,前者再次展现出“叛逆一面”——他先是以颇具嘲讽的语气杜撰了一段,称“你看,Buterin 先生。这里是那些认为只有 PoW 是去中心化的人。这里是那些不欣赏你支持合成子宫的人。这里是那些不喜欢疫苗的人。当他们全都试图一起取消你时会发生什么?”(Odaily星球日报注:配图为极具讽刺色彩的《辛普森一家》S 11-EP 12 中的医生诊断画面)。在 X 平台用户对此发表了“What A D*ck”的恶评后,“勇敢小 V”毫不客气地:“No, its a d*ck。”并配有一张手举“PoS 比 PoW 更去中心化”牌子的大黄鸭图片。

不得不说,在“ 10 周年生日”、以太坊现货 ETF 通过等里程碑事件相继完成之后,作为一个的区块链网络生态,以太坊不可避免地开始面对属于自己的“未成年危机”——以太坊生态是否能够继续繁荣?现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现存问题?

Odaily星球日报将于本文从“七宗罪”的视角切入,和大家聊聊以太坊“路在何方”,供读者参考。(注:本文为该系列文章的第一篇)

以太坊也有“七宗罪”:当价格表现不力,说什么都是错的

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价格”说起。

以太坊之所以在最近几个月受到各方批评,甚至诸多以太坊忠实拥护者都发声寥寥,都是受限于疲软的价格表现——今年 1 月 1 日,彼时价格为 2280 美元左右,此后,以太坊随着比特币突破新高曾于 3 月 13 日一度涨至接近 4000 美元。随后便是众所周知的一路下跌,并于 9 月 7 日价格一度跌至 2223 美元左右,现报价 2360 美元左右,本年度涨幅仅为 3.5% 

之所以产生如今的状况,细究起来,主要由于以下原因(注:以下“罪名”仅为调侃,勿上升至人身攻击高度)

历数以太坊七宗罪,谁能为其奏响“拯救神曲”?

界面

第一宗罪:贪婪——以太坊基金会频频砸盘

作为市值仅次于比特币的加密货币、IC0热潮的造势者、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加密货币项目之一,走到今天的以太坊,在加密行业已经成长为一棵参天巨树,随之而来的,则是以太坊基金会作为“官方组织”拥有的海量 ETH 代币以及颇具“正统性”的话语权。但以太坊基金会并未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如同传统股权公司对出售股票的谨小慎微,反而是牛熊周期中的“砸盘举动”最为引人注目,堪称“刷存在感必备操作之一”。

据 LookonChain 此前,截止今年 8 月底,以太坊基金会自 2021 年 1 月 1 日已售出 23.9 万枚 ETH,约合 6.54 亿美元。另据 Spot On Chain 8 月底的显示,ETH 在过去一个月内经历两次大幅下跌(累计下跌 23.5% )。其中,单就以太坊基金会一个主体,就卖出 了 35, 400 枚 ETH(约 9500 万美元),且当时仍持有 275, 000 枚 ETH(约 6.77 亿美元)。

随后,“砸盘”还在继续,最近的一次操作是,以太坊基金会再次卖出 450 枚 ETH(价值约 103 万美元),仅这一个地址,过去八个月便已累计在链上抛售了 3066 枚 ETH(总价值约 868 万美元),平均卖出价格为 2830 美元。

不得不说,尽管有“支持生态发展”等“大义名头“,但如此夸张的砸盘举动,还是让人感叹一句:以太坊基金会何至于贪婪至此?

历数以太坊七宗罪,谁能为其奏响“拯救神曲”?

以太坊基金会“砸盘”记录

第二宗罪:傲慢——以太坊发展路线“钦定”与忽视生态发展有生力量

以太坊走到今天,与包括联合创始人 Vitalik 及以太坊基金会在内的“官方力量”的傲慢也有一定关系,颇有些“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无奈。

这一点的具体体现,除了 Vitalik 本人及以太坊核心开发者钦定的“L2发展路线”以外,在刚刚结束的以太坊基金会第 12 次 AMA 的相关发言也有端倪。针对 AMA 上 “如果 blob 未能达到目标平均值,是否应降低目标以确保费用价格发现?”这一问题,以太坊核心研究员 Dankrad Feist :“以太坊目前正在为 rollup 创建一个新市场–数据可用性(DA)市场。许多替代解决方案都希望从以太坊中夺走市场份额——Celestia、Eigenlayer、Avail 等。但他们无法在安全性上竞争,因此他们希望在价格上竞争。

对于业已枝繁叶茂的以太坊生态来说,或许从来都是“目无余链”的状态。

不仅如此,Vitalik 本人对 DeFi 赛道的“不重视”也是一大原因。此前他曾发文表示“对加密货币 DeFi 用例感到担忧”,认为 DeFi 会导致人们过度追求金融炒作和投机价值。对此,DeFiance Capital 创始人兼 CEO Arthur Cheong ,“最糟糕的看法,最大的 L1 公链的创始人并不真正了解推动 ETH 价格并使其市值高达 3300 亿美元的用例和行业。ETH 的价格或许会在 0.03 美元见。”

傲慢或许真的是进步的原罪。

历数以太坊七宗罪,谁能为其奏响“拯救神曲”?

Arthur 实名 Diss Vitalik

第三宗罪:嫉妒——以太坊基金会研究员“Restaking”自己

在仍处蛮荒的加密世界,有时候,身居要职并不意味着能够赚得盆满钵满。人都要吃饭喝水,赚钱嘛,不寒碜。

或许这也是部分以太坊基金会研究员选择将自己“Restaking”进一个具体项目的原因之一——毕竟,相比学术研究氛围更浓的以太坊基金会,能够直接拿到薪资、代币回报的项目或许才是更佳的选择。

今年,以太坊基金会研究员 Dankrad Feist 继 Justin Drake 之后,成为以太坊再质押项目 EigenLayer 的顾问,同样强调了“以个人身份入职,不代表以太坊基金会,重点关注风险与去中心化。”此外,他还表示:“确实从 EigenLayer 收到大量代币,但不认为这会改变或影响其对核心协议开发方式的立场。如果 Eigenlayer 是由具有高度诚信的人完成的,那么它将为以太坊带来重大好处。自己相信现任领导者打算这样做,并且计划帮助他们为此承担责任。如果自己认为情况不再如此,将毫不犹豫地公开发言和辞去职务。”

听听,多么义正词严的表达?甚至连以退为进的后路都找好了,美其名曰“认为项目对以太坊有好处才加入,如果不是这样,我立马公开辞职!”

第四宗罪:愤怒——以太坊基金会透明度频遭质疑

以太坊基金会内部管理、人员变动以及费用支出历来都缺乏有效途径予以展示。

早在,EthHub 创始人 Eric Conner 就曾提出“社区对以太坊基金会透明度的担忧”。当时,以太坊基金会研究员 Justin Drake 回应称,“该基金会约有 100 名雇员,一年支出约为 2000 万美元左右。” Vitalik 则对此表示“ 对以太坊治理的质疑没有延误以太坊 2.0 的开发”,如今看来多少有些偷换概念、避重就轻了。

近期,以太坊基金会协议支持团队新增两位负责资助支持工作的新员工,系该团队的首次招聘,而这一消息的则是以太坊核心开发者 Tim Beik 的个人推文。

今年 8 月,针对以太坊基金会地址向 Kraken 存入 3.5 万枚 ETH 一事,以太坊基金会执行董事 AyaMiyaguchi ,“今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他们被告知不要进行任何资金活动,因为监管很复杂,导致其无法提前分享计划。而且这笔交易不等于卖出。从现在开始,他们将有计划地逐步卖出。”

此外,在如此难以预测的市场环境下,以太坊基金会成员也难掩失态——以太坊基金会成员 Geth 开发负责人 Péter Szilágyi 此前表示“经常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行业?”其认为相比 SpaceX,加密行业简直就是个给“傻瓜们准备的赌场”,对人类没有任何贡献。每个人都想成为下一个 Vitalik,但没人想去构建有用的东西,大家都只想着如何榨取价值。只有比特币试图(虽然失败了)成为一种避险资产,其他的都是在卖铲子,而根本没有淘金热的迹象。

某种程度上,或许他对以太坊生态也抱有失望与愤怒的情绪,称得上是“哀其不争,怒其不幸”。

第五宗罪:怠惰——以太坊基金会无法为生态提供连贯路线图和领导

这一点,前三箭资本创始人 Zhu Su 的批评或许恰到好处——在 8 月份以太坊基金会相关地址频频向交易所充入巨额 ETH 之际,他道:“尽管以太坊基金会早期在比特币价格从 600 美元跌至 300 美元时出售了筹集的 3 万枚比特币,但以太坊仍成为加密领域最成功项目之一。以太坊基金会的问题不在于早期“抛售”,而是当前无法为生态提供连贯路线图和领导。”

这一点,从 Vitalik 曾鼓吹 SBT(灵魂绑定代币)一事可见一斑,曾经热衷于追热点的以太坊生态相关项目如今已经“坟头草三丈高”了。

此外,以太坊基金会相关人员的发言也很迷:8 月底,以太坊基金会前员工 Hudson Jameson 发文表示,基金会每年 1 亿美元预算并非不合理,其中他工资部分: 我没有最新的数据,关于在 EF 有多少人‘工作’(那些作为承包商或雇员获得经常性支付的人)。如果必须猜测,我会说到目前为止,各个地区的人数至少是 200 人,但这只是个猜测。

而在以太坊基金会花费遭质疑后,以太坊基金会成员 Josh Stark 也,以太坊基金会即将发布涵盖 2022 和 2023 年的最新报告,预计将在 Devcon SEA 前(举办时间为今年 11 月 12 日-15 日)公布

对于“以太坊基金会每年 1 亿美元的预算花费”,The Daily Gwei 创始人 Anthony Sassano 甚至此事“于 ETH 市值而言‘微不足道’。”

但与此相对的,则是以太坊基金会对“法律问题”、“隐私问题”的重视或许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足够:
2023 年 4 月,以太坊基金会研究员 Justin Drake,ETH 质押者的 IP 地址作为元数据集的一部分受到了监控,彼时加密社区将此视为以太坊的隐私问题。

2019 年,以太坊基金会研究员 Vlad Zamfir 在 Devcon 5 上还曾发出:开发者需要开始考虑以太坊的法律地位,而不是仅仅希望以太坊的发展规模变大,以至于政府不得不接受它。他认为政府不会让这种颠覆性的革命发生,以太坊现在需要适应。

尽管,以太坊基金会前员工 Hudson Jameson 也在过,“以太坊基金会可能被忽视的关键支出还包括全球商标保护法律费用,以防止诈骗者使用以太坊名称或标识。”

而在最近结束的以太坊基金会第 12 次 AMA 上,针对“ETH 如今的价值体现在哪里?rollup 生态系统是否架空了 ETH 使其失去价值?”这一问题,以太坊基金会核心研究员 Dankrad Feist:“以太坊正在构建一个金融平台,它将成为迄今为止最中立的平台。它允许发行金融资产,允许交易这些资产,并能够基于它们无需许可地创建新的金融产品,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活动。从中捕获价值是可能的,但通过什么机制实现暂不明确……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专注于在以太坊上构建一个产生价值的生态系统,那将是最好的,而且我认为价值捕获最终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这并不意味着我不考虑它,但在价值生成部分仍然不足的情况下专注于它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最高价值的交易将继续发生在以太坊 L1 上,而 rollups 将通过为用户提供足够的空间来在以太坊上进行交易,从而扩大蛋糕。”

某种层面上来说,以太坊基金会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第六宗罪:暴食——以太坊生态吞吐量上限还未到顶

针对上面同一个问题,以太坊基金会核心研究员 Justin Drake 的回答却“更具野心”,从他的发言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以太坊生态的充足信心以及发展野望。

他: “ETH 就是金钱。ETH 价值的累积对以太坊的成功至关重要。我相信,如果 ETH 没能成为互联网的可编程货币,以太坊就不能成为价值互联网的结算层。ETH 价值的累积归结为流量和货币溢价。重要的指标是总费用,而不是每笔交易的费用。以太坊成功的最终目标是 10 M tx/s,即使每次交易的费用不到 1 美分,也能提供数十亿美元的单日收入。”

在交易吞吐量方面,以太坊也是个“饕餮巨兽”。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以太坊区块浏览器 Etherscan 表示, 9 月 1 日,尽管近几周 Gas 价格持续走低,但以太坊的每日 Gas 用量仍创下 109, 140.14 M 的历史新高。以此观之,以太坊生态仍然是如今加密货币行业最为活跃的区块链网络。这一点,从慢雾创始人余弦所说的也可视为侧面佐证——毕竟,只有生态价值较高、生态交易活跃才会吸引大量钓鱼攻击。

可以说,以太坊生态的“暴食”症状还在继续。

历数以太坊七宗罪,谁能为其奏响“拯救神曲”?

以太坊吞吐量仍极为惊人

第七宗罪:色欲——创始人 Vitalik 被指沉迷恋情,无心事业(调侃版)

首先声明,最后这一宗罪并非人身攻击,权当作为一种调侃来聊一聊。

作为以太坊联合创始人、以太坊生态的“灵魂领袖”,不同于消失的“比特币之父——中本聪”,Vitalik 的一举一动尤为牵动着无数加密货币行业人士的心:他的观点被奉为圭臬、他提出的技术标准被视为“钦定路线”、他的链上操作被视为站台背书,就连他的个人生活和情感经历也被放置于人们的放大镜之下予以仔细观察和作为谈资。

此前 Vitalik 与不同女生的合影就遭到了不少人的“过分关心”,某种意义上而言,对于很多人来说,Vitalik 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甚至很多人对其产生不切实际的“另类要求”——类似“ Vitalik 不应该谈恋爱,应该搞事业”、“Vitalik 应该多发一些推文喊单以太坊”等等。

历数以太坊七宗罪,谁能为其奏响“拯救神曲”?

Vitalik 被迫“喊单”以太坊的配图

Vitalik 对此应该也颇为无奈,此前就曾,称“有人告诉我需要少做哲学思考,多发一些推动以太坊上涨的内容,因此我要发布一个以太坊 bullpost。”

在这方面,我只能说,哪怕贵为一个市值数千亿美元的实体的掌舵人,Vitalik 也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神”,所以,少点期待,多给他点自由吧。毕竟,谁都不想自己的一言一行被置于围观群众的“放大镜”之下予以过度解读。

至于恋爱约会,更是他的个人自由,哪怕是色欲,又有何不可呢?

历数以太坊七宗罪,谁能为其奏响“拯救神曲”?

疑似 Vitalik 约会图片(网图)

小结:名为“七宗罪”,实则“七龙珠”

最后的最后,正如前文中提到的那样,“当价格表现不力,说什么都是错的”,以太坊的这“七宗罪”看似是责难与非议,实际上,在这里作者想说明的重点是,这些问题更像是“七龙珠”——集齐之后,就能召唤“神龙”,实现一个愿望。

当以太坊基金会以及以太坊生态能够正视现存的问题之后,或许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发展更加繁荣兴盛的区块链网络生态了。

下篇文章,我们将会基于今天提到的这些具体的细节问题,详细探讨以太坊生态目前较为根源性的问题。

在引子之后,才是这一系列文章的正菜,敬请期待。

解读PayFi新贵Huma Finance:Lending+RWA+PayFi组合的底层业务逻辑

作者:HAOTIAN

如何看待 @humafinance 融资$3,800万的消息?不得不说,在市场日趋低迷缺乏新叙事热点的背景下,Huma主打的全新PayFi概念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那么,1)PayFi为何能成为新话题焦点?2)剖析Huma的Lending+RWA+PayFi的底层业务逻辑。3)PayFi赛道后续延展空间如何?接下来,谈谈我的看法:

1)PayFi是由Solana Foundation抛出来的新叙事概念,本质上是把web3技术(可编程货币和代币经济学)应用到实体经济的创新尝试,旨在把纯粹的链上金融创新(DeFi)向更广泛的经济系统拓展。

一方面,进一步落地RWA实物资产的金融化转型,探索诸如“零净成本购物”、“应收账款融资”、“跨境支付结算”、“创造者经济”、“供应链金融”等衍生玩法;

另一方面,在当前纯链上DeFi,生息Yield陷入叠杠杆的尴尬窘境下,诸如AVS安全共识商品化、DA能力商品化,可以接轨web2实体商业经济,给链上世界带入更丰富的Yield来源。

除此之外,在BTC、ETH现货ETF相继通过后,纯链上DeFi都面临较大的监管合规压力,纯链上经济又被诟病infra > application落不到实处。而PayFi这种既融通web3创新经济模型又在web2传统金融世界具备监管适应性的新混合经济模式,作为web3和传统web2实体经济的桥梁,无疑会成为新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的叙事焦点。

2)基于此叙事背景,我们再来剖析 Huma Finance 为何就成了PayFi新贵和龙头项目呢?我先笼统总结下:

Huma是一支来自硅谷在web2金融科技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团队创建的,最初定位为去中心化借贷平台,业务模式是Income-Based Loans和循环信用额度等,属于Lending+RWA的整合业务范畴。

之后并购了支付应用Arf Financial开始业务升级,基于Arf的合规资质和在多个国家为跨境支付持牌金融机构提供的丰富产品和业务线,很自然的,PayFi就成了Huma最终的金融服务目标和愿景。

毕竟是web3+web2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因此Huma Finance的产品和业务逻辑也比较复杂。我例举三个亮点阐释下:

1、持续优化的产品业务线:HumaV1主要提供包括循环信用贷、应收账款保理等常见信贷产品,而HumaV2则增加了应收账款担保授信额度,以此来吸引机构投资者。应收账款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因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而产生的客户债券,代表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收入。比如: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型建筑承包商、出版业、SaaS软件服务提供商等存在的付款等待期;

应收账款服务应对小微企业的需求足够了,而应收账款担保授信额度则给了更灵活的资金应用场景,在授信额度内随时提取资金,而且还可以循环使用,也会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未来收入稳定性来弹性设置。

看似很小的金融产品升级,却成了对机构投资者更具规模化、风险可控,收益更加稳定的产品。可以帮助Huma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多样化的用户群体。

2、PayFi Stack模块化架构:这是Huma Finance基于PayFi业务特性打造的一个开放、模块化技术架构,包括:交易层(Solana、Stellar)、货币层(USDC、PYUSD)、托管层(Fireblocks、Cobo)、合规层(Chainalysis、 Elliptic)、融资层(Huma)、应用层(Arf、Raincard)。

这是一个复杂但却系统的PayFi适用性堆栈服务,涉及高TPS的公链交易执行层,以及设限重重的复杂合规层,再到有成熟丰富业务产品线的融资协议层,一站式解决了大部分企业进入PayFi市场的门槛问题。

它的存在和以太坊layer2发展OP Stack、Solana推进SOON逻辑类似,相当于为PayFi行业制定了共同的框架和标准,可以激活PayFi赛道的技术创新和业务模式演变。

3、稳定的现实世界APY收益:和大部分纯DeFi项目要依赖代币经济模型堆叠套娃来维持基础Yield收益不同,Huma协议把链下世界庞大的金融产品需求搬到了链上,成为打破纯DeFi收益僵局的新突破口。比如:Huma/Arf收益池给不同级别投资人(Senior or Junior)能有10%-20%的动态收益,加上平台增益会达到20%以上的APY。

Huma通过旗下Arf平台为跨境支付行业提供实时流动性解决方案,对接了价值4万亿美元的全球跨境支付市场,通过为持牌机构提供高周转(年周转50+次)的流动性支持,就能产生稳定的年化收益,这绝非纯代币激励模式所能比拟。

此前RWA叙事火爆时,Ondo Finance凭借T-Bill(美国政府短期债务工具)可以获得稳定的收益率,而随着美联储的降息,这一收益率将很难维系,而Huma转化现实金融融资需求的逻辑只要跑通想必会更持久一些。

以上

如果说最近市场有何新叙事亮点,PayFi一定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它的生逢其时可以为纯链上DeFi新增稳健收益可能性之外,最关键是其可延展空间实在太丰富了。

不限于跨境支付、包括、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小微企业信贷、消费信贷、国际学费支付等等很多可延展且想象空间大的应用场景。

不过,PayFi赛道还在发展初期,其产品线扩充、监管不确定性等方面都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和沉淀,是值得重点关注的新叙事方向。

BTC ETF流入量暴涨400%,下一步会怎样?

美国BTC和现货以太坊ETF最近产生了新的资金流入,表明市场情绪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化。

BTC ETF在9月10日出现了显著的投资流动,从而避免了连续的撤资。以太坊ETF虽然存在不同的问题,但也停止了连续五天的资金外流。

这些资金流入正值机构对Crypto资产处于观望的时期,即使在BTC吸引更多资金的情况下,以太坊似乎也在失去主导地位。

加之全球Crypto资产所有权统计数据,为未来市场走向描绘了一幅复杂的图景。

数据显示,9月10日现货BTC ETF吸引了近1.17亿美元,比前一天的3729万美元增长了400%

这是继连续八天提现之后的又一进展,提现使管理的总资产减少了超过11.8亿美元。

BTC ETF流入量暴涨400%,下一步会怎样?

富达的FBTC以6300万美元的流入量连续两天领跑,紧随其后的是Grayscale BTC迷你信托和ARK 21Shares,流入量分别为4100万美元和1270万美元。

12种BTC ETF的总交易量从前一天的16.1亿美元流入,跌至7.12亿美元,跌幅达55%。

虽然资金流入看起来很有希望,但交易活动的急剧下降确实值得投资者谨慎对待。

有趣的是,这些数字与Gemini发布的《2024年全球Crypto资产状况研究报告》不谋而合。

调查显示,法国的Crypto资产持有率从16%激增至18%,而美国和英国的Crypto资产持有率分别为21%和18%。相比之下,新加坡的持有率略有下降,从30%降至26%。

BTC ETF流入量暴涨400%,下一步会怎样?

尽管以太坊ETF的情况不太明朗,但BTC ETF却显示出强劲的流动性

9月10日,现货以太坊ETF净流入1140万美元,从而打破了连续五天资金大量流出的局面。

富达的FETH以700万美元的流入量领跑,贝莱德的ETHA以430万美元的流入量位居第二。

不过,剩下的七只以太坊ETF没有出现资金流入。

尽管这些资金流入是积极的,但以太坊仍面临更多困难。在Van Eck宣布关闭其以太坊策略ETF之后,Wisdom Tree撤回了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现货以太坊ETF申请。

迄今为止,以太坊ETF累计净流出5.62亿美元,这些行动表明机构对基于以太坊的产品信心下降

Crypto资产在全球的发展呈现出多种模式。尽管在美国和英国等大市场,Crypto资产的拥有率仍然很高,但在新加坡等一些地区,却出现了兴趣下降的迹象。

市场的复苏取决于长期投资者的毅力,因此Gemini的研究强调,除了监管发展和现货ETF之外,这些因素也可能推动未来的扩张。

回归增长驱动:VC 币如何走出叙事主义的困兽之斗?

作者:BeWater.xyz,来源:作者推特@BeWaterOfficial

与曾经神坛地位相比,2024 年 VC 币大败局已成定数。高 FDV、低流通、让韭菜接盘似乎是 VC 币的代名词。  

那么「VC 币崩溃」的本质原因是什么?「VC 币效应」对加密市场会产生什么样的宏观影响?VC 币招人恨,但 VC 真的是无上镰刀吗?最重要的是,VC 币究竟该如何走出叙事主义的困兽之斗?  

今天,BeWater giga Brain @Loki_Zeng 将对上述问题抽丝剥茧进行深入分析。 

陷入危机的并不只是 VC 币,而是整个加密市场

VC 和「VC 币」成为了大内卷时代的背锅侠。尽管有不少观点认为 VC 币成为了本轮「互不接盘牛市」的罪魁祸首,但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我们加以对比,很快就可以发现,大幅度跑输 BTC、源源不断下跌的,不仅是VC币,全流通的山寨币、Meme 币甚至是 ETH,都是如此。而 DeFi Summer 时代大部分代币的初始流通率也并未超过5%,可见单纯的代币流通也无法解释 Alts 的持续崩溃。

宏观视角下,「四年一次确定性牛市」的恒纪元不再持续。自 2024 年 Q2 以来,市场陷入了反常的低流动性状态。一方面,BTC 占有率的顶部滞后于 BTC 价格的顶部。在过去几轮周期中,BTC 占有率的顶部通常对应市场周期的底部,但本轮牛市 BTC 突破新高并未带来山寨币的普涨,包括 ETH。这也证明证明了一点:陷入危机的并不只是 VC 币,而是所有代币或者整个加密市场。

回归增长驱动:VC 币如何走出叙事主义的困兽之斗?

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一方面,BTC 减半导致供给减少,驱动供需曲线上线,直至新的平衡,但在多次减半以后BTC通胀率影响的边际效应不断减弱,更大的基数也限制了倍数空间,BTC ETF驱动价格上涨与减半周期在时间上重叠,给我们带来了牛市的错觉,而这一次的牛市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另一方面,BTC自诞生以来,全球经济周期总体上仍处于上行或平稳周期,所以所谓的「周期」更像是在趋势线以内的一个个小周期,但这种趋势也正在发生变化。

「VC 币效应」只是大内卷时代的序幕

行业视角下,过度投资和错误定价的恶果正在显现。我们在 2021 年提出了「VC 幸福指数」指标,计算方式是使用当前周期加密货币市值增长除以上一个周期区块链行业融资总额。这个指标的逻辑也很简单,VC投资的目的是产生盈利,那么他们的投资需要通过下一个周期的市值增长来兑现。这个指标越高,VC 赚取高收益的概率就越大。

这里其实也会形成一个类似美林时钟的周期理论。加密货币具有投机性市值很大程度上是受外生因素驱动。如果一段时间投资很少,那么下一个周期就很容易产生财富效应,铸造牛市,而牛市又会带来Fomo情绪和融资便利性,带来过度投资,过度投资使得下一个周期无法变现,形成熊市,熊市又会带来投资不足,循环往复形成牛熊周期。

回归增长驱动:VC 币如何走出叙事主义的困兽之斗?

2020-2021 年是后 ICO 时代 VC 最幸福的时光,正常节奏的 VC 都在 2021-2022 年赚到了钱,这导致他们数倍扩大了自己的融资规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2021-2022 年融资总额超过 300 亿美元,估值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的项目接踵而至,但直至今日,年协议收入超过 3000 万美元的加密项目也仅有三十家。

回归增长驱动:VC 币如何走出叙事主义的困兽之斗?

加密市场等级金字塔,VC 仅排第 6

2020-2021 的繁荣让一些应该倒闭或者应该在未来倒闭的基金活了下来,还拿到了本不该募集到的钱,这些钱又在2021-2022 让一些本应不存在的项目继续存在,甚至以不合理的估值融到了不合理数量的钱,最终导致 2023-2024 这些项目以不合理的估值出现在二级市场。

到这里为止,似乎 VC 就是市场下行的罪魁祸首,但事情还在不断快速变化,这场大规模的(-3,-3)正在像黑洞一样,把越来越多的参与者裹挟到其中,而 VC 由于合同和 Vesting 的限制,反而是这场大逃杀游戏中的弱势方。按照「更容易获得低成本、高流通率」排序,VC 仅能排到第 6 层。

在缺少外部现金流(市场全局的协议收入或者新资金进入)的情况下,每一个层级的盈利都来自于对其下面层级的剥削,并从市场中抽走流动性,这一过程又会导致下一层级不信任的加剧,从而让内卷越来越严重。

回归增长驱动:VC 币如何走出叙事主义的困兽之斗?

增长,增长,增长!

大内卷时代下项目和代币的死亡率会大幅度提升,自上而下的「技术论」、「背景决定论」、「叙事主义」将更大程度上由充分条件转变为必要条件,核心驱动因素将切换为「真实增长」,包括真实用户增长、真实收入增长与真实采用率增长。

有机增长:一个合格 CMO 的薪资不应该低于 CTO

当前市场普遍存在两个错误的认知:

A. 技术或者产品比市场更重要。所有的协议或者项目的本质都是一门生意,而生意的本质就是利润,那么所有事情都可以简化为两个步骤:(1)创造一个产品;(2)把产品卖出去。对于大多数 Crypto 项目而言,(1)对应着技术与产品,(2)就对应着市场。流动性足够充裕的意味着供不应求,任何产品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买家,但在大内卷时代流动性严重匮乏,项目所面临的只有增长或者死亡。

B. 数据的增长就是增长。不可否认,任务平台/社群工具/运营活动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无论是 Markting Team 还是 Marketing Agency 都不应该对此过度依赖而成为工具的搬运工。

通过任务平台实现社群社媒增长,打包批发 KOL 转发重复信息,Discord 在一声声说的 GM/GN 累积到 1000+,Airdrop Hunter 在激励下多开 1000 账户,8% 固定收益招揽大户,最终 50w 社群规模,日均 100w 曝光,20w 有效账户,10 亿美元 TVL 等冷冰冰数据出现在融资Deck和交易所上币决策会上…… 这显然是一种「真实增长」,而「真实增长」应该与产品战略高度融合,与运营路线匹配,且在剔除非可持续因素(如抽奖、短期激励,积分)的情况下仍能保持高比例的留存。

一个真正优秀的 CMO,应当有 70% 的时间进行战略观察与思考,20% 的时间用于制定计划,10% 的时间执行并取得 100%+ 的效果。

KOL 合作的第一步是与 CEO 一对一沟通

KOL的作用被低估并且错配,核心原因在于路径的错误。一方面,最近 KOL 或 KOL 轮几乎成为了贬义词,在于部分KOL或者矩阵账户无差别、无任何底线的流水线式推广,让用「谈KOL色变」。但市场仍存在许多非常优质的KOL,市场增长中同样存在二八定律,80% 的影响力是由 20% 的人提供。且这些KOL往往还拥有多重属性,他们所能够提供的远不止于市场和品牌层面,还包括产品、战略层面的建议,资源网络,甚至部分KOL能不低于中小型VC的投资。而这些KOL一边贡献自己的价值,一边背着“割韭菜”的锅,甚至还要亏更多的钱,从一级亏到1.5级,再到KOL轮,最后是二级市场。

这是一种典型的「逆向选择」。越低质量的 KOL,参与推广或者 KOL 轮的动机也就越强,而越劣质的项目,给出的条件也越优厚,甚至可以被打包出售。对于创始人而言,你真的愿意相信一个愿意接任何推广任务的 KOL 能给你的项目带来增长吗?

某种意义上来说,KOL 也是一种客户,一方面,如果连 10-20 个 KOL 都无法相信你的计划,那市场又会如何相信?另一方面,如果创始人连关键的 KOL 都不熟悉,那又何谈熟悉整个赛道呢?所以解决方案也很简单,KOL List、Agency或是中间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创始人或者团队成员必须去和每一个重要的 KOL 进行至少一次一对一的沟通。

将协议收入列为最高优先级增长指标

加密市场给人带来的一大错觉是,发币很容易,资产化很容易,退出很容易,进而让人忽略了一个事实:资产刺激(包括代币/NFT/积分发行、任务平台、激励测试网等)的增长永远只是一次性的,而真正的可持续性增长源自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带来的可持续性收入。

可持续的第一步是有一个可靠的收入来源。客观来说,Crypto 并未实现大规模的采用,这也意味着有限协议收入。通常来说协议收入会有两个来源,第一类是外部来源,例如 Tether 可以通过赚取 RWA 和 Stablecoin 的息差获取收益。第二类是内部来源,例如公链可以赚取 Gas Fee,交易所可以赚取交易费用,链上交易和二级市场交易都是客观存在的交易。如果协;可持续的第二步是确保协议有实现盈余的可能性。协议收入类似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但主营业务收入并不意味着利润。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一个协议需要依靠发币才能维持,那么他的发币毫无意义。这里的逻辑在于,发币是一种「外部输血」的行为,我们可以一次或者在一段时间内依靠输血运行,但不能是永久。经过许多年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协议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例如部分交易所平台币保持净通缩,部分蓝筹公链/DeFi 的协议收入已经超过代币通胀。

可持续的第三步是构建有效的治理机制和经济模型设计。即使前两步得到实现,我们仍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某些协议每年付出数千万美元的运营费用,某些协议在 Token 完成全部释放以后团队缺乏长期激励持续投入建设,不公平的代币分配等。而这些问题,需要包括核心团队、投资者、社区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解决。

90% 项目并没有建立真正的经济模型

大部分「VC」币面临的问题是代币流通量增长与业务不匹配的问题。比如上线 6 个月至 2 年这个周期内,团队/基金会/投资人/开发者激励/开始持仓的用户都开始解锁,最显著的是 OP 和 ARB,这两个至今流通率还在30%左右,生态发展的高峰期是提前于Token的周期的。而一些新竞争者问题更加严重,大量的ToC/ToB激励最终没有形成任何留存。真正的经济模型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可以赚取或未来可以赚取可持续性协议收入。例如许多协议已经实现或者可能真正实现可持续性,例如:(1)Curve协议可分配收入已经超过通胀产出。(2)MakerDAO 的年化协议净收入超过 5000 万美元,而 Endgame 的正式实施也在本季度开始。(3)Uniswap 引入前端费用,尽管初期饱受质疑,但现在 Uniswap 已经通过这一机制赚取数千万美元的收入。

代币周期与项目成长周期匹配。提高代币初始流通率降低长期通胀率,减少「虚流通率」带来的市值误估,延长/延后代币解锁周期,建立透明且具确定性的利益分配/回购机制。这些都是浅层但的确有效的解决手段。

将激励视为投资行为而非消费行为。许多项目(尤其是公链的大 Infra)在过去一段时间推出了大规模的 ToC 激励,也衍生出了空投产业,但这种激励本质是一种消费行为,用户贡献 Txs,公链付出激励,问题在于这是个一次性的行为,大部分用户是不会留存的。相反地,激励开发者是一个投资行为,有了生态项目,用户的交易需求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 Txs,而且扶起来项目以后,项目可以做二次激励,这种投资行为才是可持续的。

解决筹码结构的阶级固化问题。正如我们在上一章指出的那样,当前市场参与者已经形成了泾渭分明的 7 层结构,而各个层级的筹码区别正在变得越来越大,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作恶空间,例如通过一些手段以不透明的方式分配低成本或者免费筹码,这一切行为累加后,便是加权平均筹码的无限降低,进而导致市场估值的倒挂,加剧内卷。而阶级固化的终点只有两条,一条是改革,一条是革命,无下限地稀释筹码成本是不可持续的,事实上用户也已经用脚投票选择了铭文与MEME。

「捡漏」的背后是一个已停止运营的 NFT 碎片化协议

撰文:Yangz,Techub News

今日凌晨,作为 24 个 Ape Punk 之一的 CryptoPunk #2386 以 10 ETH 的价格被 0x282 开头的地址购入。一时间,NFT 圈内尽是「羡慕」与「质疑」。

的确,即使是在如今尽显颓势的 NFT 市场,CryptoPunk 的地板价依旧在 30 ETH 左右,而以三分之一的价格购入极其稀有的 #2386,着实让人震惊。要知道,这枚 Punk 在 2022 年 7 月曾收到过 1800 ETH 的巨额报价。而在今日之事发生后,已有投资者甩出了 600 ETH 的报价。

「捡漏」的背后是一个已停止运营的 NFT 碎片化协议

那么,此人是如何「捡漏的」?对此,0xQuit 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根据 0xQuit 的分析,今日之事的关键在于两点,首先是 0x282 自身极强的「侦查能力」,其次是其他投资者的「计算错误」。第一点很好理解,至于其他投资者的「计算错误」又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早在 2020 年 9 月 26 日,Punk #2386 就被一个名为 Niftex 的 NFT 碎片化协议分割成了 1 万个 ERC20 代币,在今日被「捡漏」前被 257 个投资者分别持有着。

我们知道,在 NFT 碎片化协议中,要想完整收回某 NFT,投资者一般需要集齐所有「碎片」。而 Niftex 还设置另外一条名为「Shotgun」的路径,允许任何碎片持有者提出收购价格,在无人反对的情况下就能在 14 天后完整购入该 NFT。0x282 此次成功捡漏就是利用了这一点。

但是,按照 10 ETH 的成交价推导,0x282 提出的收购价格仅仅为每碎片 0.001 ETH。这么低的价格,其他 Punk #2386 的碎片持有者就没有提出反对吗?

其实,这个 Niftex 协议早已停止运营(合约依旧有效,而这枚 Punk 的本体也被该合约托管着),所以许多碎片持有者很可能就没有注意到 0x282 于 8 月 28 日提出的「Shotgun」。而即使是注意到了这次「Shotgun」的两位投资者也因不同原因未能阻止这次收购。

「捡漏」的背后是一个已停止运营的 NFT 碎片化协议

@0xQuit 表示,其中一位碎片持有者可能很早就发现了 0x282 提出的收购,但出于「14 天」的时间考虑,就没及时采取行动。而另一位持有者 @gmoneyNFT 虽然在还剩 7 个小时的时候收到了关于收购的私信通知,并及时采取了行动,但却因「计算错误」未能真正阻止这次「Shotgun」的发生。 

「捡漏」的背后是一个已停止运营的 NFT 碎片化协议

根据 Niftex 的设置,为阻止「Shotgun」,碎片持有者必须以高出报价者的价格收购对方手中的「碎片」。0x282 提出的价格是每碎片 0.001 ETH,而 @gmoneyNFT 提交的却是 0.000001 ETH,低于要求。@gmoneyNFT 在回应该事件时表示,其「尝试使用超过(0x282)的金额进行操作,但合约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错误」。最终,0x282 提交的「Shotgun」顺利通过。 

「捡漏」的背后是一个已停止运营的 NFT 碎片化协议

针对此次事件,其实有大批投资者称 0x282 不是「捡漏」,而是「抢劫」。对此,@0xQuit 评论道,「这不是代码缺陷或代码漏洞。」而 @gmoneyNFT 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我不认为这是抢劫,这是利用智能合约的一次套利。如果你喜欢去中心化系统,那么就必须接受它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这是游戏的一部分 这也是我们在这里的原因。如果你不喜欢这些规则,你可能就不该玩这个游戏。」 

「捡漏」的背后是一个已停止运营的 NFT 碎片化协议

至于这位 0x282 究竟是谁,目前还无人知晓。X 上自称是这位幸运儿的 @ezeegainz 的真实性也无从考证。但不管是谁,这种极致的「侦查能力」以及这份「幸运」已让笔者羡慕不已。最后,「gg to the new owner」。 

「捡漏」的背后是一个已停止运营的 NFT 碎片化协议

PayFi 会是 RWA 的下一个叙事吗?

作者:雨中狂睡

市场对于这类协议的担忧无非还是集中在借款方的偿付能力上。说人话就是要看项目能否把借出去的钱再收回来——这样用户才更有意愿把钱放进去理财,这样项目才能转起来赚手续费。

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这类项目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解决方案无非就是以下两个方向:

  • 最大限度地保证借款方能正常还钱

  • 为存钱用户提供相应的保障/保险

所以当我们在看这类项目的时候,需要重点关注这两点。我在八月、九月展望里都有提到过 $MPL $CPOOL ,下周我会再写一篇聊下这俩项目。

今天先来和大家聊一下刚公布 3800 万融资信息的同赛道项目 @humafinance ,看看它的解决方案和在产品端的全新扩展。

1/ 最近发布的融资信息⬇️

Huma Finance 在最近完成了 3800 万美元融资,其中包括 1000 万美元股权投资和 2800 万美元的收益型 RWA。融资由 Distributed Global 领投,Hashkey Capital、Folius Ventures、Stellar Development Foundation 和土耳其最大私人银行 İşbank 的风险投资部门 TIBAS Ventures 等机构参投。

Huma Finance 计划利用这笔融资将其 PayFi 产品部署到 Solana 和 Stellar 链上。

接下来,我会用尽可能简洁的内容来分享一下我自己对该项目的理解。

2/ Huma Finance v1

Huma Finance v1 是一个面向企业和个人的无抵押借贷平台,它关注的是借款方的未来潜在收入——即当借款方借钱时,它主要会考察借款方在未来的收入现金流。

用官方在 Mirror 里的话来讲就是:“收入和收益是承保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它们对偿还能力具有高度的预测性。”

为了能更好地推进垂直化业务,Huma 在今年与 Arf 完成了合并。Arf 是一个专注于跨境支付的流动性和结算平台,由 Circle 支持(与 Solana、Stellar 也有合作)。

合并后,Huma 负责用户存钱的部分,Arf 负责向 Web2 世界放贷+收取利息,形成可持续循环。(我们可以在其官网看到,违约率到目前为止为 0%)

3/ PayFi

Huma v2 是对 v1 的扩展。在借贷的基础上,Huma 希望将业务拓展到 PayFi 领域。

什么是 PayFi 呢?

「PayFi」是由 Solana 基金会主席 Lily Liu(同时也是 Huma Finance 的投资人)提出的。PayFi 指的是围绕货币时间价值(Time Value of Money)创建的新金融市场。货币的时间价值就是指当前所持有的一定量货币比未来获得的等量货币具有更高的价值。 因为这些货币拥有产生收入的可能,比如放贷吃利息,或者存在美债里吃收益,以及用更短的时间更低的成本来完成交易转账等等。

因此,PayFi 也是 RWA 的细分赛道之一。(这应该也是 Huma Finance 会考虑在 Solana 上部署的原因)

不过,虽然是 RWA,但 PayFi 与市场熟知的通过美债收益构建的 RWA 资产不同,PayFi 的收益往往来自于交易手续费、跨境支付和贷款利息等领域,比如 Arf 会拿 Web3 流动性来为发达国家 T1、T2 级别的持牌金融机构提供跨境转账服务(可以理解为过桥资金)。

在美国降息后,随着更多的采用,PayFi 将有可能成为引领 RWA 发展的主流细分赛道。而 Huma 是第一批下场做 PayFi 的项目之一,同时也受到了支持 PayFi 的 VC/核心圈的青睐(看投资人阵容即可)。

同时,为了成为 PayFi 领域的核心基础设施提供商,Huma 推出了 PayFi Stack,以满足 PayFi 赛道在交易、货币、托管、融资、合规性和构建应用层面的需求。

4/ Huma Finance v2

在产品端,v2 实现了更复杂的产品结构,比如增加了我们下文将要提及的 Senior Tranche、Junior Tranche,以及 First Loss Cover 这样的功能。简单来说,这次升级是对功能进行了细分,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用户。

Huma v2 的 Pool 分为 Senior 和 Junior Pool。Senior Pool 是固定收益率,Junior Pool 是浮动收益率,Junior Pool 的浮动收益率取决于项目的实时收入。

而 Junior Pool 较高浮动收益率的代价是当出现坏账时,其需要承担相应的损失。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未来项目可能需要通过代币或者其他形式的激励来补贴 Junior Pool 的存款用户——毕竟 Junior Pool 是该产品的安全模块。

5/ Arf 如何处理投资人提供的流动性?

在我们把钱放到 Huma Finance Arf Pool 后,这些资产都会被 Arf 存放在破产隔离的 SPV(特殊目的实体,为特定或临时目标而创建的法律实体,主要做风险隔离)中。

Arf Financial GmbH 作为服务方,为 SPV 提供服务。借贷、跨境支付、交易结算和风险管理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在一次交易完成后,SPV 会把 Pool 中的钱和利润归还到链上。Arf Financial GmbH 没有对应 Pool 资金的控制权。

6/ 查漏补缺

这里我补充两点:

1、Circle 官网对 Arf 有非常详细的介绍:

Arf 在风控方面上做得很好,但这也衍生出一些问题,比如存款前需要 KYC,这一点对于很对 DeFi 玩家来说并不友好。以及,我个人觉得 Huma Finance 的 UI/UX 还有提升的空间。

2、和 Scroll 的合作

目前我们可以在 Scroll 上把 USDC 存到 Huma 中,实现一鱼三吃 —— 10%+理财收入 + Huma 积分 + Scroll 积分。

7/ 最后

为什么我最近一直在看这类理财产品呢?是因为我在前段时间清仓后,手里大部分资产是 U,所以就想着为这些 U 找一个理财的好去处。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在市场行情还未出现潜在上涨趋势之前,我不会满仓和加杠杆,最多做一些短线波段操作。

WSPN 公布 TOKEN2049 边会 “Stable Rise” 日程及嘉宾阵容

稳定币基础设施提供商WSPN(Worldwide Stablecoin Payment Network)今日正式公布了即将于TOKEN2049新加坡大会期间举办的”Stable Rise”边会详细日程和嘉宾阵容。此次高规格会议将汇聚业内领袖,共同探讨稳定币的未来及其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

WSPN 公布 TOKEN2049 边会 "Stable Rise" 日程及嘉宾阵容

活动信息:

• 日期:2024年9月17日(星期二)

• 时间:14:00至17:30(新加坡时间)

• 地点:Marina Bay Financial Centre (MBFC)

• 报名链接:https://lu.ma/e1m0ur5k

重点议程

WSPN的创始人兼CEO Raymond Yuan 将致开幕词,随后的议程包括:

1. 构建信任与流畅商业体验:引领Web3技术支付未来

2. 数字支付的未来

3. 利用Web3技术提升支付和应用的去信任化和去中心化

4. 引领数字金融未来:创新、流动性和全球增长

5. 革新数字支付:无缝入金体验的创新与战略合作

6. 全球支付的新纪元

7. 引导稳定币并连接现实世界应用场景

重磅嘉宾阵容

本次活动邀请到了来自金融科技、区块链和传统金融领域的顶尖专家,包括:

• Donghao Huang – VP, R&D, Mastercard

• Alex Zhang – Pharos 创始人

• Anson Zeall – DTC 首席战略官

• Chen Yu – KUN 首席顾问

• Forest Bai – Foresight Ventures 联合创始人

• Austin Campbell – WSPN 首席战略官

• Jacob Tao – Lutosia 管理合伙人

• David Song – Green Link Digital Bank Web3部门总监

• CY – Polygon Labs 东南亚业务发展总监

• Haisheng Zhang – Ample 首席产品官

• Victor Yaw – CodeX 联合创始人

• Jerry Zhou – Amber 全球市场总监

• Leslie Chen – BitMart 首席增长官

• Louisa Bai – Mysten Labs, SUI 稳定币负责人

• Anna Yuan – Perana联合创始人

“Stable Rise” 边会将为与会者提供宝贵的机会,深入了解稳定币的现状和未来前景。参与者将有机会与行业领袖建立联系,参与富有启发性的讨论,并为塑造数字金融的未来贡献力量。

欲了解更多信息并注册参加 “Stable Rise” 边会,请访问:

关于WSPN

WSPN(Worldwide Stablecoin Payment Network)致力于为全球经济打造更安全、高效、透明的支付解决方案,是下一代稳定币基础设施的领先供应商。其旗舰产品 WUSD 稳定币与美元 1:1 挂钩,旨在为 Web3 用户优化安全合规的数字支付。WSPN 的“稳定币 2.0”(旨在提升稳定币功能和体验的下一代技术方案)优先考虑以用户为中心、社区治理和可访问性,为稳定币的广泛采用铺平道路。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  |  

RWA 2.0崛起 为什么我们需要PayFi

作者:ningning 来源:X,@0xNing0x

在加密世界中,创新如Friend Tech般的昙花一现屡见不鲜,但PayFi却与众不同。它并非另一个用华而不实的叙事包装的原语,而是货币时间价值的新设计空间。如果比特币重新定义了货币,以太坊重新定义了智能合约,那么PayFi很可能会重新定义RWA(现实世界资产)。

当前金融体系的痛点:为什么我们需要PayFi?

在深入了解PayFi之前,首先要直面当前金融体系的痛点:

  • 效率低下:跨境支付平均需要3-5个工作日。

  • 成本高昂:全球平均汇款费用高达6.5%。

  • 流动性困境:全球约4万亿美元资金被锁在预付账户中。

  • 普惠性差:全球仍有17亿成年人没有银行账户。

这些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问题。传统金融体系如同一台老旧的蒸汽机,而我们需要的是一个量子计算机。这正是PayFi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PayFi:解锁货币时间价值的新范式

PayFi的核心创新在于它对货币时间价值(TVM)的重新诠释。传统金融用年化利率来量化TVM,但PayFi将其精确到毫秒级。这不仅是技术的提升,更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数学模型:PayFi的价值创造

假设有一笔100万美元的资金,在传统银行系统中需要3天完成跨境转账。年化收益率为5%,那么这3天的机会成本是:

100 万 × ( 5 % ÷ 365 ) × 3 = 410.96 美元 100万 × (5% ÷ 365) × 3 = 410.96美元 100万×(5%÷365)×3=410.96美元

而在PayFi系统中,这一过程缩短至1分钟:

100 万 × ( 5 % ÷ 525600 ) × 1 = 0.95 美元 100万 × (5% ÷ 525600) × 1 = 0.95美元 100万×(5%÷525600)×1=0.95美元

RWA 2.0崛起 为什么我们需要PayFi

这便是PayFi的价值所在!它不仅节省了成本,更释放了巨量的流动性。值得注意的是,释放的货币时间价值与最终确认性时间呈非线性关系。当确认时间已经很短时(如毫秒级),进一步缩短确认时间的收益相对较小。因此,PayFi在设计时需要在速度、安全性和去中心化之间找到平衡。

RWA 2.0崛起 为什么我们需要PayFi

Huma正在计划推出T+0结算方案,这将把PayFi推向效率的极限。在Solana这样的高性能公链上,理论上资金可以在不到半秒内完成转移和确认。 

 但这还不是终点。想象一下”秒级借贷”、”微支付即服务”、”动态定价保险”这些在传统金融中不可能实现的新型金融产品。PayFi将开启一个全新的金融创新时代。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老话获得了全新的含义。而那些能够最有效地利用时间价值的人和企业,将在未来的金融世界中占据先机。

Huma:PayFi革命的先锋

在PayFi这个新兴领域,Huma无疑是走在最前沿的玩家之一。作为由前Google和Facebook高管创立的项目,Huma不仅带来了硅谷的创新基因,还融入了深厚的金融专业知识。

Huma的核心优势在于:

  • 技术实力:Huma的智能合约代码超过6000行,是业内最复杂和功能最全面的之一。

  • 风控能力:团队曾在美国消费金融巨头Earnin实现了低于1%的坏账率,这在高风险借贷领域属于顶尖水平。

  • 生态构建:Huma提出的PayFi Stack为整个行业提供了技术蓝图,这种开放和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将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

PayFi Stack的六层结构

Huma的PayFi Stack包括六层:交易层、货币层、托管层、融资层、合规层和应用层。以下是对各个层次的深入解析:

  1. 交易层(Transaction Layer)
    这一层的关键是高吞吐量、低成本和快速结算。Solana和Stellar等专注于支付的公链在这方面表现出色。Solana Pay和Stellar Disbursement Platform等创新正将区块链支付带入日常生活。

  2. 货币层(Currency Layer)
    USDC和PYUSD等合规性强、大规模分布的稳定币在这一层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像USDM这样的收益共享稳定币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还为支付、储蓄等提供模块化解决方案。

  3. 托管层(Custody Layer)
    支付融资对机构级托管有更高要求,如多方资产控制和精细的账户管理。Fireblocks、Cobo和Copper等产品正在满足这些需求。同时,基于账户抽象的自托管钱包也在向零售和小企业普及这些高级功能。

  4. 融资层(Financing Layer)
    这一层包括支付用例的融资协议和风险管理基础设施。Huma专注于支付领域常见的短期融资,而Credora等信用评级解决方案则吸引了机构投资者,深化了可用流动性。

  5. 合规层(Compliance Layer)
    反洗钱(AML)一直是稳定币在实际支付中面临的主要障碍。Chainalysis、Elliptic和TRMLabs等解决方案,以及新兴的隐私优先认证平台,正在显著改善这一状况。

  6.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这一层包括利用链上融资实现支付的各种应用,从Arf的跨境支付,到Zeebu的电信漫游支付,再到Raincard和Reap的信用卡服务。随着底层技术的不断创新,更多应用将被解锁。

Huma的PayFi Stack不仅是一个技术框架,更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蓝图。它为不同领域的创新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语言和标准,使他们能够在这个框架内进行创新和整合。通过整合各层的创新,PayFi有望成为连接传统金融和加密经济的关键纽带,为全球金融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包容性。

Arf:PayFi的实战案例

理论很美好,但实践更重要。以下是Huma生态中的明星项目Arf如何将PayFi的理念落地的实例。

Arf的典型交易流程

  • 客户Sam在香港要转1百万美元到菲律宾。

  • Sam的钱存入GeoSwift的Safeguarding Account。

  • GeoSwift向Arf申请流动性。

  • Arf通过Circle Wallet向菲律宾的Rio转账。

  • Rio兑换成比索并完成支付。

  • GeoSwift将资金转为USDC并偿还Arf。

RWA 2.0崛起 为什么我们需要PayFi

整个过程可能只需几分钟到几小时,而不是传统的几天甚至几周。这就是PayFi的魔力。

Arf的业务数据

  • 资金周转率:年化50+次

  • 累计交易规模:18亿美元+

  • 年化收益率:20%+

  • 信用违约率:0%

相比之下,当前热门的meme币发行平台http://pump.fun虽与Arf一样实现了产品市场契合(PMF),但其本质上是一个零和甚至负和游戏。Arf则创造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解决了实际的经济问题,而不仅仅是在加密生态系统内部循环,这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结语:开启RWA 2.0时代

RWA 2.0崛起 为什么我们需要PayFi

如果说第一代RWA(现实世界资产)项目是将现实世界资产搬上链,那么PayFi就是让这些资产真正“活”起来的RWA 2.0。

  • 从静态到动态:传统RWA往往将资产静态地代币化,而PayFi通过优化资金的时间价值,为这些资产注入了动态流动性。Arf的案例完美诠释了这一点:它不仅将跨境支付流程代币化,更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了资金的高效流转,将每一分每一秒的价值都榨取到极致。

  • 从孤岛到生态:PayFi正在将分散的RWA项目编织成一个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通过Huma提出的PayFi Stack,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金融基础设施正在成型,它将允许各种RWA无缝对接、自由组合,创造出传统金融难以想象的新型产品。

  • 从投机到实用:与http://Pump.fun等纯投机性项目不同,PayFi正在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应用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上。它不仅仅是价值的搬运工,更是价值的倍增器。这种转变标志着加密金融正在从青春期走向成熟期。

  • 从边缘到主流:随着PayFi的发展,我们可以预见RWA将从加密世界的边缘走向传统金融的中心。Arf已经展示了如何用区块链技术优化传统跨境支付,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领域被革新,如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和普惠金融。

  • 从理论到实践:PayFi不是空中楼阁,Arf的实际业务数据——18亿美元的交易量、20%+的年化收益率、零信用违约——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RWA 2.0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已经在创造实际价值。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RWA 2.0的先锋,PayFi仍面临诸多挑战。监管合规、技术风险、跨链互操作性等问题都需要行业共同努力解决。特别是在当前监管环境趋严的背景下,如何在创新与合规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决定PayFi能否真正成为主流的关键。

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以更长远的眼光看待PayFi。它不仅是一个投资机会,更是一场重塑金融基础设施的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像Huma这样的基础设施项目可能比单一应用更具长期价值。同时,我们也要密切关注那些已经有实际业务和收入的项目,因为它们往往更能经受住市场的考验。

PayFi正在书写RWA 2.0的新篇章。它不仅继承了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理念、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创新,还将这些先进技术与传统金融的最佳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一个更高效、更包容的金融生态系统。在这个新时代,时间就是货币,效率就是王道。那些能够最有效释放时间价值的项目,将在未来的金融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

PayFi:RWA 2.0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正在实现的愿景。它代表了加密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完美结合,是区块链技术在实体经济中最具潜力的应用之一。对于那些希望在这场金融革命中占得先机的投资者来说,密切关注PayFi的发展无疑是明智之选。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在PayFi的世界里,我们或许能看到金融服务像水和电一样,无处不在却又几乎察觉不到其存在——这才是真正的金融普惠。

让我们拭目以待,见证PayFi如何重新定义RWA,重塑全球金融格局。在这场金融新纪元的开端,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机遇就在眼前,关键是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拥抱这个RWA 2.0时代。

美联储利率决议临近,BTC挑战5.9万美元阻力位

原文来源:Bitpush

周四,美国新的通胀和劳动力数据进一步支持了人们对美联储将于下周开始降息的预期,金融资产价格呈走高趋势。

美国 8 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 报告显示,批发价格环比上涨 0.2% ,略高于经济学家的预期,而同比上涨 1.7% ,符合预期。

目前市场普遍预计美联储将于下周降息 25 个基点,不过部分交易员仍对降息 50 个基点抱有希望,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CME) 的美联储观察工具 (FedWatch Tool) 给出的降息 50 BP 概率为 28% ,高于昨天的 14% 。

美国三大股指收盘上涨,标普、道琼斯和纳斯达克指数分别上涨 0.75% 、 0.58% 和 1.00% 。现货黄金盘中飙升 1.91% ,创下略低于每盎司 2, 560 美元的历史新高。

比推数据显示,比特币(BTC)在周四早盘交易中飙升至 58, 000 美元以上,在午盘跌至 57, 310 美元的低点后,多头在下午成功将价格推回至 58, 000 美元以上,挑战 59, 000 美元的阻力位。

美联储利率决议临近,BTC挑战5.9万美元阻力位

截至发稿时,比特币交易价格为 58, 217 美元, 24 小时涨幅 1.53% 。

山寨币市场方面,市值排名前 200 的代币普涨。涨幅最大的是 Worldcoin(WLD),涨幅达 14.6% ;其次是 Trust Wallet Token(TWT)涨幅达 14.3% ;Sui(SUI)涨幅达 13.9% 。跌幅最大的是 GMT(GMT),下跌 6.2% ;SuperVerse 下跌 5% ;ConstitutionDAO(PEOPLE)下跌 4.3% 。

目前加密货币整体市值为 2.05 万亿美元,比特币的市场占有率为 56.3% 。

预期波动

市场分析师 Bloodgood 表示,本周公布的 CPI 和 PPI 通胀数据与预测相差不大,美联储似乎即将进入一个相当有序的降息周期,这对风险资产来说应该非常有利。

Bloodgood 指出,从历史角度来看,降息「往往伴随着一些初始的下行波动,但考虑到选举即将到来,这种波动应该会减弱。除非出现一些真正出乎意料的经济发展,否则第四季度的宏观前景从基本面来看仍然看涨。」

关于比特币,Bloodgood 指出,自上周以来,比特币价格曾跌至 50, 000 美元左右,但多头介入「挽救局面」,因为这一次「回调不像 8 月初那么快,这表明空头已经精疲力竭。」

美联储利率决议临近,BTC挑战5.9万美元阻力位

Bloodgood 总结道:「在撰写本文时,BTC 位于突破区域下方,这是近期趋势的关键点,突破这一水平将迅速导致更高水平,而跌破的话将使未来几周内非常有可能测试 5 万美元。从 TA 的角度来看,结构仍然看跌,因此在较低的高点被打破之前,我不会抱有希望。」

TradingView 分析师 TradingShot 表示,降息将导致全球货币供应量增加,这可能是推动比特币下一轮上涨的因素。

TradingShot 表示:「随着美联储准备下周进行自 2022 年 2 月开始加息周期以来的首次降息,观察全球货币供应量以及更多流通货币对比特币意味着什么将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美联储利率决议临近,BTC挑战5.9万美元阻力位

上图中,浅绿色和红色蜡烛(顶部)表示全球流动性指数 (GLI),由美联储、TGA、RRP、欧洲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和其他中央银行组成,该图标跟踪和衡量的是流动性 / 货币供应 / 全球经济体流通的货币。

TradingShot 表示:「当央行降息时,他们实际上是在印发更多货币,向系统注入大量现金,导致流通中的货币贬值。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企业和 / 或个人更容易通过贷款等方式获得更多资金,从而增加他们的支出 / 购买 / 投资能力。原则上,这意味着投资者更容易购买风险较高的资产,从而导致价值上涨。股票和加密货币属于这一类别。」

TradingShot 分析称:「正如这张图表所示,每当 GLI 开始上涨时,比特币(底部的蜡烛)就会上涨,这并不奇怪,更具体地说,当流动性下降并趋于平稳时,就会形成 BTC 的熊市周期,而当它突破阻力位时,BTC 就会开始其牛市周期的反弹阶段。在美联储大幅加息导致我们回到 2008 年房地产危机之前的水平之后,GLI 经历了更强劲的下跌,它不但没有走平,反而形成了以较低的高点为阻力的楔形。GLI 现在正好处于这个较低的高点趋势线上,如果被突破,我们可能会出现类似于之前周期阻力突破的突破,从而引发比特币的抛物线反弹。」

Secure Digital Markets 分析师认为,比特币已从 56, 600 美元的支撑位反弹,这一走势与 4 小时图上观察到的看涨交叉一致, 20 天和 50 天指数移动平均线 (EMA) 相交。此外,同一时间范围内的震荡指标显示出看涨背离,预示着短期内可能出现上行逆转。但虽然技术指标可以洞察趋势,但仅凭这些指标不足以准确预测未来走势,反弹是否会推动比特币突破 60, 000 美元大关并达到六个月交易区间的上限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