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欧易交易所OKX官网

Web3 支付:一文了解可编程支付、可编程货币与专用货币

从古至今,贝壳、筹币、现金、存款、电子钱包等都是货币的载体或表现形式,这些载体和表现形式是顺应时代不断变革的,就像如今数字经济时代基于区块链技术衍生出的数字货币形态,以及由此构建出来的 Web3 支付生态。

最重要的是,要去理解:货币的本质属性(价值尺度)与核心功能(交换媒介)是不变的。

可编程支付、可编程货币与专用货币的诞生,亦旨在通过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凸显货币的本质属性,加强其核心功能,提升货币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严控风险,充分发挥货币对促进交换交易和经济社会发展应用的积极作用。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编译 JPM: Understanding Programmable Payments, Programmable Money and Purpose-Bound Money 一文,理清可编程支付、可编程货币与专用货币的概念,进一步推动 Web3 支付的应用与落地。

以下,Enjoy:

随着世界走向更加数字化、技术更加先进的未来,金融交易的格局正在迅速演变。技术的不断进步(包括区块链平台和智能合约的使用)正在使货币和支付变得更加“智能”,例如将支付的逻辑和条件嵌入到数字货币中。这些概念正在彻底改变我们对货币和金融交易的看法,在数字经济中提供独特的优势和能力。

实现数字货币可编程性的方式有很多种。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最近发布的一份关于专用货币(Purpose Bound Money (PBM) )的技术白皮书,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可编程支付(Programmable Payments)一旦满足预定义的一组条件,就会自动执行支付。

可编程货币(Programmable Money)在价值存储本身中嵌入规则,以定义或限制其使用。

专用货币(Purpose-Bound Money)在协议的层面,规定基础数字货币(Digital Money)点对点流转的使用条件,以及转移规则。

以下将通过不同的商业模式的示例,以便更好地理解。

一、可编程支付(Programmable Payments)

Web3 支付:一文了解可编程支付、可编程货币与专用货币

大多数可编程性的用例都属于可编程支付这一类别。一个常见的例子是附条件支付,即在条件满足时执行的支付。在传统世界中,远期支票可以被视为一种附条件支付,支票在起息日或之后生效,有效期为预定期限。在支票生效之前会评估附带的条件。在数字世界中,可编程支付通常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其中智能合约会在满足某些条件时自动执行支付或操作。

可编程支付的一个明确且直接的用例是自动化财务管理。明确的财务指示,可以帮助财务主管实现账户目标余额,清除超出目标余额的资金。可编程支付还可以实现更复杂的逻辑,评估不同货币与外汇汇率的多个账户余额,然后以最优方式进行转账。配合 JPM Coin System 的实时 24/7 支付功能,财务主管将能够使用可编程支付来协助财务管理,从现金预测模式转变为即时现金管理模式,可以通过编程的形式即时响应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条件。

附条件支付还可以使交易更安全,而无需承担与托管安排相关的昂贵运营开销。例如,买方可以保留资金,只有在收到货物后才向卖方发放资金。实现这一点有多种选择,例如在买方确认收货的环节,使用来自可信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的数据,甚至通过使用跟踪位置的物联网 (IoT) 设备来指示货物何时交付到特定地理位置。

同样的理念也适用于数字金融资产。有了数字金融资产,交付凭证将以数字的形式呈现。只有在成功交付数字资产后,才能保留和释放资金。这是一种“钱货两讫”的结算形式,通过同步资金和资产转移,将结算风险降至最低。

二、可编程货币(Programmable Money)

Web3 支付:一文了解可编程支付、可编程货币与专用货币

可编程货币则更进一步,直接将规则逻辑直接嵌入价值存储本身。这些规则规定或货币使用的逻辑,为货币引入了全新的管控和安全级别。

与可编程支付不同,可编程货币是自足的,既包含编程逻辑,又包含价值存储。这意味着当可编程货币被转移时,它会带有规则和逻辑。

将规则限制在价值本身的僵化性,可能限制了可编程货币的用例。需要将这些规则限制在特定的场景中,而非在通用的应用上。

三、专用货币Purpose-Bound Money

Web3 支付:一文了解可编程支付、可编程货币与专用货币

专用货币 (PBM) 能够提供根据特定使用场景定制规则的灵活性,同时也能够确保规则与底层价值的紧密结合。从技术上讲,它可以被视为将规则包装在价值代币周围,从而创建一个包含规则和底层价值的,一种新的可转让代币(New Transferrable Token)。

这既提供了可编程支付的灵活性,可以为不同的场景或用例构建不同的代币容器,也提供了可编程货币的确定性,规则与这种新的可转让代币中的底层价值存储绑定在一起。

当一些特定的规则需要适用在统一普遍适用的场景应用时,PBM 最为有用。假设一家银行发行了存款代币,其他合作银行的客户可以持有这些代币,从而实现全球流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假设有 10 个司法管辖区和 10 家合作银行。每个司法管辖区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例如货币管制和制裁名单。同样,每家合作银行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则,例如不同的控制机制甚至奖励机制。

这些规则无法通过“可编程支付”的方式来实施,因为货币流动是货币的固有属性,而非一次性条件。尽管有可能通过“可编程货币”的方式来实施,但从治理和技术角度来看可能不切实际。从治理角度来看,原始发行银行需要整合 100 种排列组合(10 家银行 X 10 个司法管辖区)的规则,实施所有这些规则,并定期维护和更新这些规则。从技术角度来看,实施这些规则将产生高昂的运营成本。

通过 PBM 的方式,原始银行首先会发行一种具有基本通用规则的存款代币 A,在进入 cn 特定司法辖区时,特定司法辖区的附加规则会将存款代币包裹起来,形成 cnA,并在 cnA 存款代币离开该特定司法辖区时解开,变回存款代币 A。在 cn 特定司法辖区之内,所有转账都适用相同的规则,由基础存款代币 A 和 cn 特定管辖区规则组成的 cnA 代币进行。

合作银行可以进一步制定自己的银行特定规则,以便在特定司法管辖区内为客户进行转账,从而产生符合合作银行和其所在司法辖区所有规则的代币。

下图表示了存款代币在不同司法辖区之间的移动,以及围绕它的不同司法辖区特定规则。

Web3 支付:一文了解可编程支付、可编程货币与专用货币

四、结论

PBM 的概念改变了我们对可编程规则及其具体实操实施方式的看法。随着数字货币的广泛使用,为我们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规则创造出新的可能性,并提供了更有效支持不同创新用例的方法。

可编程支付、可编程货币和专用货币正在重塑传统货币体系,为金融交易提供更大的灵活性、自动化和可控性。这些概念将推动数字经济的创新、效率和安全性,推动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金融新时代,并改变我们长久以来看待和使用货币的方式。

深度对比跨链协议LayerZero和deBridge


介绍

LayerZero 是一个全链互操作性协议,旨在跨链进行轻量级消息传递。Stargate 是 LayerZero 团队推出的官方桥接器。

deBridge 是 DeFi 的流动性互联网,专注于速度、安全性和用户体验,推动整个 DeFi 领域的实时价值和信息传递。通过实现统一的流动性、自由的信息交换和开放的访问,deBridge 将 DeFi 转变为一个统一的开放市场。

本文将 layerzero 和其跨链产品 Stargate 和 debridge 的深度分析,包含技术模型,TVL 模型,协议活跃,收入,协议活跃程度等多方面对比。

关于交易量和 TVL

首先,我们理解总锁仓量(TVL)和交易量并不是反映价值捕获的最准确指标,原因如下:

  • 桥接器必须不断分发激励措施,以保持池中的 TVL。

  • 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桥接器可以吸引任意的交易量。

因此,协议利润是更有用的衡量标准。如果您将 deBridge 与其他项目进行比较,会发现它是唯一一个可扩展且唯一盈利的基础设施,到目前为止通过交易费用赚取了 1200 万美元,而没有任何流动性激励。他们有意选择不进行流动性挖矿活动,以确保能专注于建立可持续的收入来源,并相信这种方法将为项目带来长期成功。

deBridge 缺乏 TVL 使其能够设计出更安全的架构,并拥有一个可扩展的商业模式,进入整个非托管现货交易和场外交易市场。

为了提供一些关于潜在收益的见解:

目前 Stargate 估值为 3.3 亿美元 FDV,LayerZero 估值超过 30 亿美元,总 FDV 达 33 亿美元,deBridge 即将推出的估值仅为 2.5 亿美元。

deBridge 具备以下优势:

  • 可扩展性(拥有无限吞吐量)

  • 安全性(共享安全模型,链外验证, 0 TVL)

  • gas 效率

相比 LayerZero,deBridge 相比 Stargate 还提供:

  • 资本效率(最低费用 4 bps)

  • 零滑点和 MEV 保护

  • 即时结算

deBridge 允许快速扩展交易量并创造巨大的网络效应。

如何实现零 TVL?

deBridge 是一个异步价值传输协议,使用一种全新的范式“按需流动性”,通过这种范式,任何跨链交易都可以在不需要 TVL 的情况下原生结算。

deBridge 由两类市场参与者组成:做市商(想要跨链交易的用户和协议)和接单者(任何有动机完成跨链订单的流动性所有者)。

您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跨链限价单协议,或跨链交易所,它简单地匹配跨链订单并激励接单者完成做市商的订单。

通过 deBridge,流动性比任何锁定流动性池方法都更加可持续和高效,因为任何订单都可以由任何市场参与者完全或部分完成。接单者可以利用中心化交易所和私人流动性网络有效地在链之间重新平衡流动性,以快速满足需求并完成跨链限价订单。

通过这种设计,不再需要在流动性池中持续锁定流动性,因此实现了“零 TVL”。流动性直接由其所有者拥有,而不是在共享状态下被池化。

deBridge 的“按需流动性”模型如何解决传统跨链价值转移中“持续锁定流动性”方法所带来的挑战?这一范式转变为 DeFi 生态系统中的做市商和接单者带来了哪些好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桥接器大致分为两类:规范性和非规范性。普遍认为这两类桥接器都必须在流动性池中托管资产以促进跨链转移。这不仅认为这是错误的,而且是危险的。

所有非规范性桥接器都试图同时解决托管和价值转移问题,不可避免地将流动性锁定在智能合约中,并将所有价值转移通过其共享的流动性池。除了生态系统风险外,这些桥接器的 TVL 还增加了基础跨链基础设施的额外安全假设,并为黑客创造了一个蜜罐,因为攻击面被放大了。

流动性池方法还带来了可持续性问题。经典的跨链协议必须不断激励所有池中的流动性提供者,无论流动性利用率如何,一旦激励措施停止,流动性就会离开去寻找更高收益的机会。

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当前空间和桥接问题,避免使用流动性池的桥接器存在效率低下和安全风险。

deBridge 是一个异步价值传输协议,使用一种全新的范式“按需流动性”,通过这种范式,任何跨链交易都可以在不需要 TVL 的情况下原生结算。

这消除了在过去 12 个月中导致超过 20 亿美元被黑客攻击的攻击向量,提供了一种从根本上更安全、更快、可扩展性更强、资本效率更高的流动性传输协议,为跨链流动性传输带来了类似 CEX 的用户体验。

除了安全性之外,deBridge 的性能优势还包括:

  • 原生资产(无包装资产风险)

  • 极速交易(无需等待目标链上的最终确定)

  • 超高资本效率(无 AMM 费用)

  • 无 AMM 滑点或 MEV

  • 快速可扩展(deBridge 无需运行流动性挖矿活动即可支持新链)

  • 深度流动性(不受目标链上池中 TVL 限制)

deBridge 为非托管现货交易市场提供基础设施,包括所有类型的市场参与者,如用户、协议、钱包、中心化交易所、做市商、套利者、MEV 搜索者、对冲基金和 OTC 桌,提供了一种跨链交易和非托管方式的流动性变现方式,无需锁定流动性的风险。

无法复制的功能,deBridge 的 P2P 平台

为高级用户和机构设计的强大新原语

deBridge P2P 使完全非托管的跨链 OTC 交易成为可能,使任何人都能为其跨链转移选择交易对手方。
用户和机构还可以进行合规的跨链交易,他们需要了解用于完成交易的流动性来源并确认交易对手方。

通过 P2P,deBridge 确保用户在交易或 OTC 交易中永远不会失去资产的托管权。对于希望以约定价格将资产跨链卖给特定对手方交易员的交易者和持有者来说,这尤其有帮助,而无需涉及 CEX 或 DEX 的流动性池(匿名性)。

P2P 用例

  • 机构与已知对手方进行合规交易

  • 任何人都可以进行 OTC 交易,无需担心对手方风险,因为各方永远不会失去资产的托管权

  • 在任何交易所上市之前,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任何资产的 OTC 交易。例如,您可以在 Solana 上交换新创建的代币以换取 Arbitrum 上的非流动性代币,而无需依赖书面协议或 OTC 桌

  • 隐私导向的大额交易,用户不希望向中心化对手方泄露交易数据,可以进行 P2P 链上交易

非托管 P2P OTC 业务仍然是其他桥接器中的一个空白,但它是一个非常必要的平台。去中心化的 OTC 对 DeFi 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它为传统大额资金和更多资本流入 Web3 行业提供了一条更便捷、安全和可控的路径。这有助于弥合传统金融与去中心化生态系统之间的差距,促进 DeFi 解决方案的更大流动性和采用。

安全模型比较

deBridge 的隔离安全模型:

  • 风险传播预防:deBridge 采用隔离安全模型,这意味着一个支持链中的问题(如漏洞或共识问题)不会影响其他链上的流动性或集成。这种隔离确保如果某个链上发生黑客攻击,影响将被遏制,只有来自受损链的订单可能无法完成或需要更高的溢价来补偿增加的风险。

LayerZero/Stargate 的共享安全模型:

  • 风险跨链传播:LayerZero/Stargate 使用共享安全模型,某个链上的问题可能导致所有链上的流动性丧失,因为安全性是互相关联的。

  • 2/2 共识机制:LayerZero 的验证层依赖于 2/2 共识机制,要求预言机和中继器都必须同意。然而,这种设置存在预言机和中继器串通的风险,这可能会破坏安全性。

deBridge 的验证者共识:

  • 12 个有财务风险的验证者:与 LayerZero 相比,deBridge 使用包含 12 个验证者的共识模型。这些验证者通过委托抵押和罚款机制获得财务风险和奖励,使共识更加稳健和安全。

  • 链外验证:deBridge 验证者在链外签署消息,确保了三个主要优势:

  • 无限吞吐量:没有中间共识层(如区块链),因此没有吞吐量限制。

  • 最终安全性:验证者彼此不通信,也不暴露 IP 地址,从而降低了攻击风险。

  • 高 gas 效率:验证者不广播交易,因此不会产生 gas 费用,而 LayerZero 的 gas 费用由消息发送方承担。

可扩展性与非 EVM 链的兼容性

  • 支持 Solana:deBridge 的验证层旨在轻松扩展到非 EVM 链如 Solana。它使 EVM 智能合约能够与 Solana 程序无缝交互,而 LayerZero 由于需要修改其验证层或等待新以太坊改进(如 EIP-665)实施,在这方面面临挑战。

  • LayerZero 模型的挑战:

  • gas 价格波动:LayerZero 的模型要求预言机和中继器中继证明并广播交易,使它们面临与 gas 价格波动相关的风险。这些成本最终由消息发送方承担,增加了每条消息的费用。

总结

与 LayerZero/Stargate 相比,deBridge 提供了更安全、高效且可扩展的跨链交易解决方案。deBridge 的隔离安全模型防止风险传播,其链外验证机制提供了高吞吐量、增强的安全性和更低的成本。deBridge 还展示了其支持非 EVM 链如 Solana 的能力,而 LayerZero 由于依赖 2/2 共识机制和共享安全模型,在安全性和 gas 效率方面不如 deBridge。

协议活动

Layer Zero 协议活动

深度对比跨链协议LayerZero和deBridge

数据来源:

deBridge 协议活动

深度对比跨链协议LayerZero和deBridge

Data source: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deBridge 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了稳定的交易量,且在市场整体波动时,交易量的波动相对较小。相比之下,LayerZero 的交易活动在几个高峰期后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表明其交易活动可能更容易受到市场变化的影响。

deBridge 的交易量稳定性意味着其用户基础更加稳固,协议的应用场景更加广泛,市场适应性更强。

由于 deBridge 采用的是流动性按需模型,资本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无需持续的流动性挖矿激励。这使得 deBridge 在长期运作中更具可持续性。相比之下,LayerZero 可能需要通过持续的激励措施来维持其流动性,这会导致资金的低效使用并可能面临流动性枯竭的风险。

跨链费用对比

我们都知道,稳定的收入是跨链协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和站稳脚跟的基石。
长期盈利的产品对桥接生态系统和产品迭代尤为关键。

深度对比跨链协议LayerZero和deBridge

Stargate 用户跨链产生费用  ( 60 days)

数据来源:

深度对比跨链协议LayerZero和deBridge

deBridge 用户跨链产生费用( 60 days)

从这两张图表可以明显看出,deBridge 和 Stargate 在过去 60 天内的跨链费用收入有显著差异。

deBridge:图表显示,deBridge 的费用保持在稳定水平,较高的平均费用意味着其产品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是持久的。

Stargate:Stargate 的跨链费用收入图表显示,其费用存在较大波动。尽管偶尔有高峰,但平均值低于 deBridge。

分析:

  • 稳定性:与 Stargate 的较大波动相比,deBridge 展示了更稳定的收入趋势,表明其用户基础更加稳定或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 潜在收入优势:尽管 deBridge 的峰值低于 Stargate,但其稳定和持续的收入可能对长期增长有利。

深度对比跨链协议LayerZero和deBridge

该图表展示了过去 90 天内各跨链桥接协议的费用收入情况,其中 deBridge 的 DLN 产品显著优于其竞争对手。DLN 的费用收入超过 300 万美元,远超排名第二的 Altbridge Core。其他知名协议如 Synapse 和 Stargate 的收入显著较低,突显了 DLN 在跨链桥接领域的主导市场地位和强劲的增长潜力。

代币 FDV 比较

Layer Zero 

FDV:$ 3, 495, 837, 532 

Total Supply:1, 000, 000, 000 

深度对比跨链协议LayerZero和deBridge

数据来源:

Stargate

FDV:$ 324, 111, 490 

Max Supply:1, 000, 000, 000 

深度对比跨链协议LayerZero和deBridge

数据来源:

deBridge

FDV at launch:$ 250, 000, 000 

Max Supply:10, 000, 000, 000 

深度对比跨链协议LayerZero和deBridge

数据来源:

LayerZero 的 $ZRO 代币的完全稀释估值 (FDV) 为 34 亿美元,其跨链产品 Stargate 的 $STG 代币的 FDV 为 3.2 亿美元。两者合计代表了巨大的价值。然而,deBridge 的 $DBR 代币 FDV 仅为 2.5 亿美元,但显示出更优异的协议活动和稳定的跨链费用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 LayerZero 通过三轮融资筹集了 3.15 亿美元,但 deBridge 在早期阶段筹集了不到 1, 000 万美元,并且没有接受进一步投资。尽管如此,deBridge 的协议收入已达到 1, 200 万美元,突显了其较低的 FDV 和较高的内在价值。

在比较 LayerZero 和 deBridge 项目时,较低的 FDV 突显了 deBridge 的优势:

  • 稳定性和效率:尽管 FDV 仅为 2.5 亿美元,deBridge 的协议活动和跨链费用收入优于 LayerZero 和 Stargate,表明 $DBR 可能被低估,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

  • 审慎融资:deBridge 仅初始筹集了不到 1, 000 万美元,显示了其效率和自主性,避免了因大量代币释放而导致价格下跌的风险。

  • 收入表现:随着协议收入达到 1, 200 万美元,$DBR 的实际市场价值更具吸引力。

深度对比跨链协议LayerZero和deBridge

deBridge 的独特方法强调效率和价值创造,而非高估值。与筹集了大量资金并具有高 FDV 的 LayerZero 不同,deBridge 仅筹集了不到 1, 000 万美元。此精简的融资模式使 deBridge 能够建立一个在活动和收入方面优于同行的稳定且高效的协议。尽管 FDV 仅为 2.5 亿美元,deBridge 的强劲收入和受控的代币供应凸显了其 $DBR 代币的内在价值,表明其具有显著的长期增长潜力。

deBridge 协议以少量资金实现了令人瞩目的收入里程碑,突显了项目的内在实力。随着更多用户和开发者认识到 deBridge 的嵌入价值,其市场地位有望提升,提供相较于其他资本过剩项目更大的投资回报潜力。这使得 $DBR 成为一个高潜力资产,在二级市场上具有相当的升值空间。

解读Stable++:RGB++ Layer首个稳定币协议正式启航

作者:白丁 & Vicent Zhao,极客web3

加缪曾在《鼠疫》中说:“要打听一座城市,无外乎看那里的人怎样工作,怎样相爱,又怎样死去”。如果要考察一条公链的生态,人们最先看的必然是有多少DeFi协议、多高TVL、多少应用场景。可以说,Defi数据直接反映了公链的兴衰,这套评判标准虽然像GDP一样存在诸多不足,但时至今日仍被观察家们奉为首要的参考框架。

在业务模式上,现代DeFi离不开最基础的四套件:DEX、借贷、稳定币、预言机,在此基础上还有LST、 衍生品等,这些东西在EVM生态司空见惯,但在BTC生态却极为稀缺,为此曾涌现出无数打着BTCFi和BTC二层旗号的项目方。

但时至今日,BTCFi和BTC二层身上的诸多缺陷暴露无遗,大多项目只是在比特币生态搭了一条EVM Chain,DAPP基本都是以太坊迁过去的,俨然有把比特币作为以太坊殖民地的味道。这些EVM Chain在同质化内卷的同时,基本没有什么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也没讲出什么有意思的故事。

相比之下,CKB和Cardano等UTXO公链可能比EVM Chain更具魅力。此前RGB++ Layer创始人Cipher基于UTXO模型的特性,提出了“同构绑定”和“Leap无桥跨链”的方案,一度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结合Intent且对订单簿友好的UTXOSwap、基于等额抵押的ccBTC、适配多链支持Passkey技术的JoyID钱包显然也可圈可点。

解读Stable++:RGB++ Layer首个稳定币协议正式启航

不过,对于CKB和RGB++ Layer生态而言,一大重点在于其稳定币系统,作为各类Defi场景中的枢纽,是否有稳健可靠的稳定币发行协议会直接影响生态格局,此外,能否为稳定币提供合适的流通环境也非常重要。比如USDT最早曾借助比特币的Omni Layer协议来发行,但由于Omni Layer提供的智能合约环境较差,USDT最终放弃了Omni Layer,这说明稳定币只有在完善的智能合约环境下流通才是最合适的。

解读Stable++:RGB++ Layer首个稳定币协议正式启航

(图源:维基百科)

对此,基于CKB的RGB++ Layer凭借其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环境以及原生AA等周边设施,可以为BTCFi生态的稳定币创造绝佳的流通环境。此外,由于许多大户习惯于长期持有BTC而非用其频繁交互,如果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使用BTC作为抵押物发行稳定币,可以撬动大户们与BTCFi产生互动的积极性,提高BTC的资金利用率,还可以减少人们对中心化稳定币的依赖。

下文中,我们将对RGB++ Layer生态内的稳定币协议Stable++展开解读,该协议将BTC和CKB作为抵押物生成RUSD稳定币,结合Stability Pool保险池及坏账重分配机制,可以为BTC及CKB持有者提供可靠的稳定币铸造场景。而结合CKB独特的增发方式,Stable++可以在RGB++生态内构建欠阻尼系统,在市场波动剧烈时起到适度的缓冲作用。

解读Stable++:RGB++ Layer首个稳定币协议正式启航

Stable++产品功能与机制设计

从工作原理来看,常见的稳定币基本有四类:

  • 以USDT/USDC为代表的纯中心化稳定币;

  • 以MakerDAO、Undo等为代表的需要抵押品的稳定币(既有纯中心化也有去中心化,只是机制类似);

  • 以USDe为代表的CeDefi稳定币(通过CEX中的衍生品合约锚定价值);

  • 以AMPL为代表的纯算法稳定币;

解读Stable++:RGB++ Layer首个稳定币协议正式启航

(图源:The Block)

其中MakerDAO是CDP模式稳定币协议的代表,所谓的CDP即债务抵押头寸,即超额抵押ETH、BTC等蓝筹资产来铸造稳定币,由于蓝筹资产共识强价格波动率相对较低,基于其发行的稳定币更能抗风险。CDP模式下的借贷协议类似于AMM的“点对池”,用户的所有动作都与资金池进行交互。

这里我们拿MakerDAO举例。借款人首先在Maker上开立头寸,明确想从CDP中生成的DAI数量,之后超额抵押并借出DAI。当借款人还款时,将借出的DAI还回Maker平台,赎回抵押物,同时根据自己借出的DAI的数额、时间支付利息。这里的借款利息只能用MKR支付,是MakerDAO的收入来源之一。

解读Stable++:RGB++ Layer首个稳定币协议正式启航

(CDP点对池借贷示意图)

而DAI的价格锚定机制依赖于“Keeper”。我们可以简单地把DAI的总数视为恒定的,且由两部分组成:MakerDAO资金池中的DAI、平台外市场上流通的DAI。Keeper会在上述两个资金池之间来回套利,维持DAI价格稳定。如下图所示:

解读Stable++:RGB++ Layer首个稳定币协议正式启航

(DAI锚定机制示意图)

本文的主角Stable++在机制设计上同样采用了CDP,并且借用RGB++同构绑定的技术部分继承了比特币的安全性。从产品功能的角度看,Stable++的功能可分为几个部分:

1. 在Stable++中, 用户可以通过超额抵押BTC或CKB,借出稳定币RUSD,以及用RUSD赎回自己的BTC或CKB,抵押和赎回操作会收取手续费;

2. 用户可以将借出的RUSD再质押回Stable++,以此获得Stable++的治理代币STB作为奖励,同时获得参与资产清算的权利。这是RUSD的主要通缩场景,接触过Ethena(USDe)的人对这套玩法肯定不陌生。此外,你还可以将治理代币STB也质押回Stable++,若如此做,你可以按照质押STB的权重,从人们抵押和赎回抵押物的手续费中获得一定分成;

3. RUSD支持同构绑定和Leap功能,通过Leap,可以把BTC账户名下控制的RUSD转移至别人的Cardano账户名下,这中间不需要传统跨链桥的介入,安全风险很低而且过程很简洁;

4. Stable++设有LSD板块,NervosDAO用户可以把CKB质押到Stable++上换取wstCKB。这里解释下,NervosDAO是CKB生态的一个重要部分,以一定奖励激励人们将CKB长期质押于此。现在通过与Stable++的结合,NervosDAO用户可以质押CKB获得奖励,同时资产的流动性也没有丧失。

解读Stable++:RGB++ Layer首个稳定币协议正式启航

(Stable++产品功能示意图)

这些功能很好理解,不必赘述。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CDP稳定币协议是否成功,关键要看以下几个方面:

  • 抵押物的可靠性

  • 高效率的清算机制

  • 能否赋能所在生态

下面我们将着重从清算机制进行展开,解析Stable++的具体设计。

清算机制的合理性和效率

可以说,清算组件是借贷协议维持正常运转的关键闸门,Stable++在清算机制的设计上进行了一定创新,规避了传统清算机制中的问题。在Stable++系统中,用户将资产超额抵押到CDP组件中借出稳定币后,如果抵押物价值下降,抵押率跌破阈值,用户不及时补仓就会被清算。

清算旨在确保系统中每一枚RUSD都有足够的抵押品支持,避免系统性风险。在清算过程中,借贷平台要从市场上收回一些RUSD,减少流通中的RUSD数量,最终让平台发行的RUSD有足够的抵押物支撑。

大多数借贷协议的清算以荷兰拍形式进行,平台将抵押品卖给出价最高的买家(即清算人)。举个例子,假设ETH价格4000美金,铸造DAI的抵押率为2:1,系统允许你用1个ETH最多铸造2000美元的DAI,而你实际上铸造了1000个DAI。过了一段时间,ETH价格跌破2000美金,你铸造的1000个DAI抵押率不足2:1,这会引发清算,你抵押的1枚ETH会被自动拍卖出去。

荷兰拍即从最高价开始降价式拍卖,拍卖价逐步降低,直到有买家愿意接盘。假设这些抵押品从1500美金开始拍卖,最终以1200美金成交给清算人,清算人交付1200枚DAI即可获得1个ETH的抵押物,能获得一定利润。之后MakerDAO协议会把收到的这1200枚DAI销毁或锁住,总之会减少流通中的DAI数量。

上述过程在智能合约控制下可以自动执行,确保系统中的稳定币供应始终有足够的抵押品支撑,去除过度杠杆化的头寸。但在实践中,MakerDAO清算机制存在两个问题:

1. 拍卖过程需要时间,当市场剧烈下跌时,有可能出现无法清理掉坏账的情况。自动清算的初衷是通过折价出售抵押物,让渡一定利益来吸引清算人,如果抵押物价值持续下跌,清算人的意愿会大幅降低,平台可能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清算人。

2. 如果网络极度拥堵,个体户清算人的大量操作都没有及时上链,也会影响到清算流程,这在2021年的5.19事件中得到了实证,当时由于市场剧烈震荡,链上极度拥堵,很多个体户清算人和被清算者的操作都无法及时上链。

上述问题在MakerDAO、AAVE等主流借贷协议身上都有体现,都是因为清算效率低下最终对平台本身和用户造成了损失。针对这个问题,Stable++在清算机制的设计上,倾向于尽量确保清算过程的高效,所以增设了“Stability Pool稳定性池”和“Redistribution重分配”的双重保险机制,这也是Stable++在机制设计上最大的亮点。

解读Stable++:RGB++ Layer首个稳定币协议正式启航

(Stable++清算机制示意图)

Stable++中,用户可以向Stability Pool(下文称之为保险池)存入稳定币,作为“常备军”随时准备清算不良头寸。当清算事件发生时,协议做的第一件事是通过保险池清算掉不良头寸,再将抵押品分配给保险池的LP作为奖励。Stability Pool使清算人角色由“临时找”变成了“常备军”,相当于给协议加了一道高效缓冲,不必等清算发生时临时找清算人。

但这里有两个需要注意的点:

1. Stability Pool目前接受注入的稳定币为RUSD本身。可能有人担心:如果保险池里的储备资产是平台自己发的RUSD,看起来存在自举(自己把自己举起来)。这是否合理?

关于这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保险池中的RUSD在参与清算时会被直接销毁。举例来说:假设RUSD的抵押率为110%,Stability Pool中共有100 RUSD,来自于一位LP。现有一个头寸,铸造了100 RUSD,抵押物价值109美元,已触发清算条件。

该头寸被清算时,保险池中有100 RUSD被直接销毁,这意味着LP将损失100 RUSD,获得清算头寸内109美元的抵押品,利润9美元。之后,被清算者不再需要偿还100 RUSD的债务。

显然,市场上流通的RUSD中有100枚被销毁,平台上也少了109美元的抵押品,触及110%抵押率红线的不良头寸直接消失了,平台上其他头寸的抵押率还是健康的。对此,我们可以如此总结概括Stable++的保险池设计:

本质就是让部分借款人把自己的RUSD锁仓,当某个头寸被清算时,平台需要销毁部分RUSD并移除不良抵押品,来维持健康。MakerDAO的清算模式下,被销毁的DAI由市场上随机的清算人提供,而Stable++直接由保险池提供待销毁的DAI。所以,对于Stability Pool这种模式来说,可以只用Stable++自己发行的稳定币作为储备,不必担心自举问题。

上述例子同时还解释了作为Stability Pool的LP,获得的抵押品折扣率怎么计算,这和系统设定的CR相关。如果按照上述案例中110%的抵押率来看,参与清算的LP相当于用100U获得了109U的抵押品,折扣率约为9%,和常规的清算折扣差不多(这里只是简单举个例子,并不代表Stable++的真实参数)。

但因为Stable++用的是常备保险池,所以在清算速度和效率上好很多,不需要临时去市场上寻找清算人。反过来说,如何维持Stability Pool有充足的流动性来应对清算,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解读Stable++:RGB++ Layer首个稳定币协议正式启航

2. 如果Stability Pool没有足够的稳定币来参与清算,那么Redistribution就会启动,被清算头寸涉及的债务和抵押品将按比例在当前所有头寸中重新分配。比如说,当保险池也无法处理坏账时,坏账部分的债务就会成为global debt,分散给所有借款人,例如:

现在有100个借款人,而某个待清算头寸有100 RUSD的坏账,Redistribution就会让每个借款人多承担1 RUSD的债务,但同时也会获得相应份额的抵押品作为收益。这一点和Synthetix等老牌Defi平台的重分配机制不一样。Synthetix只会把坏账部分的债务分配给现有借款人,把借款变成global debt,每个借款人只承担额外债务,而不获得对应收益。

通过上述两道保险,Stable++保证只要清算事件发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被迅速消化,这种高效清算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借贷协议中的坏账问题。并且,这种双管齐下高效的清算方式代表Stable++可以以一个较低的抵押率(比如110%以内)让用户借贷,大大提高资金利用率。

总结来说,CDP本质上是借贷的一种形式,因为是借贷关系,所以一定会出现坏账,也就是抵押品价值下跌导致“资不抵债”的情况发生,就需要清算。在下面谈及的两种清算方式上,双方又各有优劣:

以MakerDAO、Aave为例的传统拍卖清算方式久经考验,无需维护庞大的“保险机制”,通常只要确保抵押资产的流动性足够好,市场接受度高,就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清算。但是缺点就和之前提过的一样,遇到极端行情效率不高,而且除了ETH等特定的几种资产外,其余抵押品的流动性并不高,没有足够的清算者来快速帮助协议回到正常债务水平;

以Stable++和crvUSD为例的“清算池”,本质都是以协议控制的资产池作为清算者,通过挂反向订单的形式,在发生清算时快速进行清算,使得协议整体债务水平达到健康值。只是在具体做法上每家各有千秋。比较有趣的是,AAVE最新的Safety module –umbrella 也采用了不出售保险池资产,而是通过燃烧的方式来减少坏账。

Stabl++采用的是燃烧机制,清算池中的资产会直接被销毁,所得抵押品也直接分发给保险池的LP。而crvUSD则是完全交易的思路,清算时用crvUSD购买抵押品,抵押品价格上升后又会卖出这些抵押品,回购crvUSD,整个抵押品的所属权是在Curve本身。

能否在所属生态内构建欠阻尼系统

首先要讨论一下,一个健康的经济系统是什么样的?它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一定要有对抗币价变动趋势的“欠阻尼机制”。欠阻尼(力)借用了物理学中的概念,指“阻碍”但不足以“阻止”物体运动趋势的力,会使物体的变化趋势减缓,在代币经济学中指无论币价涨跌,经济系统中都有阻碍但无法阻止其变化的缓冲机制。这样的经济系统既能维持发展,又不会过度杠杆化,具备软着陆的条件。

比特币的交易手续费、以太坊的Gas费计价模型,都会随着实时的热度变化而动态调节, 这就是一种“欠阻尼机制”。反之,如果一种资产快速上涨或下跌,系统中缺乏有效缓解其变化趋势的方案,那就是不健康的经济系统,这样的系统最终会因过度杠杆化而崩溃,这也是一众以太坊LSD、Restaking项目被人诟病的原因。

由于Stable++支持的抵押物主要是BTC和CKB,而且其部署在RGB++ Layer上,那么我们就要考察Stable++和CKB代币之间形成的关联对于整体生态是否有益。

除创世区块外,CKB的发行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即PoW挖矿产生,上限为336亿枚,新增的CKB每4年减半一次,上次减半在2023年,年发行量由42亿枚降为21亿枚。这种方式叫做“基础发行”。

另外CKB还有一个独特的机制,即用户要锁住一些CKB才能在链上存放数据(你在CKB链上持有资产,会有相应的数据要存储,要支付一定的存储费用)。但网络并不直接向锁住CKB的人收取存储租金,而是通过发行CKB,用通胀的方式稀释用户手中的代币价值,变相收取租金,这叫做“二级发行”。二级发行每年的总量固定为13.44亿,这部分Token的分配方式如下:

1. 矿工:分配给矿工的二级发行CKB,与用户在链上占用的存储空间成正比

2. NervosDAO

3. 国库:分配给国库的二级发行CKB,与流通中CKB/总发行量的比例成正比,这部分会直接销毁

Stable++可以让用户质押CKB生成wstCKB,或使用CKB以较低的抵押率借出RUSD。CKB价格上涨时,将有更多人用CKB抵押铸造RUSD,这可以让很多CKB被锁住;而铸造出的RUSD会增加链上Defi系统的活跃度。总体而言,相当于间接降低了CKB通胀率,又增加了链上活跃度,也可以让矿工获得更多利益,调动其积极性提高整个网络的经济安全。

所以与其他资产抵押类稳定币不同的是,Stable++与CKB的发行机制组成了一个较为健康的代币经济系统,可以形成“欠阻尼机制”,而不是单纯的加杠杆。配合已有的CKB LST,其可组合性和流动性将会进一步提高。

总结:从市场角度看Stable++的必要性

从市场角度看,BTCfi生态上也需要一种规模较大的去中心化稳定币出现。

第一,当前加密市场中的稳定币,USDT和USDC几乎占据了90%的市值,但它们的中心化风险难以忽视。如上文所言,BTCfi用户最注重的就是安全,一个能满足大户对交易和安全的综合需求的去中心化稳定币如果出现,是撬动这些人参与到BTCFi中的必要条件。

解读Stable++:RGB++ Layer首个稳定币协议正式启航

(当前市值排名前十的稳定币)

第二,稳定币的市值总和大概是800多亿美元,只有比特币总市值的零头,从这个角度看,还有很多BTC可以作为抵押物生成稳定币,基于BTC的稳定币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解读Stable++:RGB++ Layer首个稳定币协议正式启航

(比特币与以太坊市值对比)

但之前比特币生态也出现过一些稳定币,却都未引起市场的较大反响。究其原因是出现得过早,当时没有足够的技术作为支撑。如今,随着RGB++ Layer生态的日渐繁荣,以及UTXOSwap、Stable++、JoyID等项目的逐步完善,BTCFi在CKB上的大基建才刚刚开启序幕,基于比特币的稳定币协议必将为BTCFi生态带来新的想象空间,CKB这片价值洼地将成为创业者的沃土,一切愿景都未来可期。

以太坊私人订单流占半壁江山,胖应用理论逐渐生效

原文作者:

原文编译:深潮 TechFlow

以太坊私人订单流占半壁江山,胖应用理论逐渐生效

更新: 8 月 19 日,更正了 Orderflow 数据

在过去的 30 天里,以太坊的订单流量超过 120 亿美元,其中的订单流来自私人或专有应用程序。点此阅读。

以太坊私人订单流占半壁江山,胖应用理论逐渐生效

来源:

订单流的私有化将随着区块空间商品价值的增长而不断扩大,并为大型应用程序铺平道路。

但我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我们将去往何方?

简而言之,我们走到这里的原因是食物币 (foodcoins)。稍微详细一点的说法是,DeFi 夏季催生了大量的专业用户和零售交易,随后促成了交易聚合器(如 1inch)的诞生,这些聚合器通过私人订单路由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价格执行。钱包(例如 MetaMask)迅速跟进,意识到通过添加应用内交换功能可以实现用户便利的货币化,证明了任何控制最终用户注意力(和订单)的应用都有极具价值的商业模式。

以太坊私人订单流占半壁江山,胖应用理论逐渐生效

来源:

在过去两年中,我们看到另外两个类别的参与者进入了私人订单流的领域——Telegram 机器人和求解网络。Telegram 机器人与 MetaMask 的“便利费”保持一致,为用户提供了一种轻松的方式,在群聊中交易长尾的垃圾币资产。截至 7 月,Telegram 机器人占交易的 ~ 17% 和的 6% ,其中大部分通过私人内存池进行。

另一方面,在市场的主要部分,求解网络(如 Cowswap 和 UniswapX)也作为交易高度流动对(例如稳定币和 ETH/BTC)的核心场所出现。求解网络通过将寻找给定交易的最佳路线的任务外包给竞争市场的求解者(做市商),改变了订单流市场结构。

因此,交易场所出现了初步的分化,方便的前端工具(包括 TG 机器人、钱包交换和 Uniswap 的前端)主要用于较长尾、较低价值(低于 10 万美元)的交易,而聚合器和求解网络则是较大交易的首选场所,这些交易通常涉及稳定币和主要币种(ETH/BTC)。

以太坊私人订单流占半壁江山,胖应用理论逐渐生效

在更细致的分析中,你会发现大部分私人订单流来自聚合器(如 1inch)和前端工具(TG 机器人、钱包和前端)。

以太坊私人订单流占半壁江山,胖应用理论逐渐生效

当我们考虑到按交易计算,仅 30% 的以太坊交易通过私人内存池时,订单流的私有化显得更加明显,这意味着少数交易贡献了私人订单流量的显著比例。

以太坊私人订单流占半壁江山,胖应用理论逐渐生效

来源:

换句话说,宝贵的订单流比订单流的数量更重要。用户和订单流之间的幂律关系导致一个不可避免的结论——应用将积累整体价值的最大比例。换句话说,胖应用的理论依然存在。

走向胖应用

Uniswap 的协议显然具有价值,但更有趣的故事发生在应用层,因为 Uniswap 正在努力成为一个消费应用——通过垂直整合其技术栈的关键组件,扩展其界面、移动钱包和聚合层的能力。例如,Uniswap Labs 的应用——Uniswap 的前端、钱包和聚合器 UniswapX——在过去 30 天内产生了约 16% 的 80 亿美元私人订单流量,几乎占总订单流量(私人和公共)的 18% 。

在加密货币领域,像 Worldcoin 这样的应用占据了近 50% 的 Optimism 主网活动,这促使他们自己的应用链,进一步凸显了胖应用理论和控制需求(如用户和交易)的力量。

即使是拥有强大品牌的顶级 NFT 项目如 Pudgy Penguins 也在构建自己的链,,控制分发所依赖的区块空间对 Pudgy 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价值积累是有利的。

展望未来,应用应着眼于创造新类型的订单流,无论是通过创建新资产(如 Pump 和 memecoins),还是通过构建提供新用户效用的应用,如身份(例如 Worldcoin、ENS),或通过打造更好的的并支持有价值的交易,例如 Farcaster 和 frames、Solana Blinks、Telegram 和 TG 应用,或链上游戏。

关于胖应用的最终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自上一个周期结束以来,胖应用理论一直是,因为应用链理论作为共识观点的一部分而发展。

我目前对胖应用理论的看法是,我们将看到大多数价值积累到技术栈的应用层,在那里,用户和订单流的控制使应用处于特权地位。这些应用可能会与链上协议和原语相结合,类似于今天的 UniswapX 和 Uniswap 协议、Warpcast 和 Farcaster、Worldcoin 和 Worldchain。最终,这些协议,尤其是那些最大程度上链的协议(如 MakerDAO),仍然可以积累显著的价值,但由于应用与用户和链下组件的接近,应用可能捕获更多的价值,从而形成更具防御性的护城河。

以太坊私人订单流占半壁江山,胖应用理论逐渐生效

胖应用理论与加密投资中的价值积累

最后,我仍然相信 Layer 1 区块链(如 Bitcoin、Ethereum、Solana)作为非主权储备资产能够捕获显著价值,其中基础资产(如 ETH)积累巨大的价值。考虑到足够的时间,应用可能会尝试构建自己的 L1,就像它们构建自己的 L2 一样,但启动商品 L2 区块空间与启动 L1 并将代币转变为商品和抵押资产是非常不同的,因此这可能是一个遥远的未来。

核心要点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应用创造并拥有有价值的订单流,加密世界将重新评估应用,因为人们将得出不可避免的结论——胖应用是不可避免的。

Matrixport投研:宏观转变有望助推下轮BTC涨势

Matrixport 研究院最新研究表示,下述数据/事件或将影响 BTC 价格趋势:

  • 黄金、石油、国债和美元都临近突破支撑位,宏观经济或迎来变动

  • 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某些政策提案可持续性存疑,建议密切关注

  • ETH ETF 连续 5 日资金流出,资金流出超 25.2 亿美元

部分 BTC 交易者希望预测加密资产即将迎来急速反弹的库存流量比模型依然有效,Matrix on Target 倾向使用更为精细的宏观量化预测工具来预测 BTC 未来走向以及重大波动的发生时间。随着宏观经济发生改变,BTC 交易者(以及整个市场)可能都将迎来高度波动时期。

黄金、石油、国债和美元都临近突破支撑位,宏观经济或迎来变动

金融市场看似风平浪静,但由于黄金、石油、国债和美元都临近突破支撑位,重大转折点或许即将出现。这一形势表明宏观经济即将出现大幅变动,但其影响需要好几个月才能完全显现。由于金融市场面向未来的属性,这些变动还可能带来更为重大的趋势变化。

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某些政策提案可持续性存疑,建议密切关注

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某些政策提案可持续性存疑,金融市场在预测胜选者的同时,也在担忧债务水平急速上升的风险。这些因素互相影响会塑造未来趋势,因此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指标的变化。

ETH ETF 连续 5 日资金流出,资金流出超 25.2 亿美元

美国 ETH ETF 已连续五天出现资金流出,这是自 7 月 23 日推出以来最长的连续资金流出期。Farside Investors 的数据显示, 除本月 12 日 Grayscale 基金报告没有净流出外,ETHE 每天都有流出。截至 8 月 22 日,ETH ETF 资金流出已超过 25.2 亿美元。

当债券收益率攀升、黄金价格反弹同时出现,通常表示经济处在一个独特、一定程度上矛盾的环境,而比特币很可能成为主要受益者。

上述部分观点来自 Matrix on Target, 获取 Matrix on Target 完整报告。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数字资产交易可能具有极大的风险和不稳定性。投资决策应在仔细考虑个人情况并咨询金融专业人士后做出。Matrixport 不对基于本内容所提供信息的任何投资决策负责。

ICS、LSM、ATOM War……浩浩荡荡的ATOM复兴计划到底效果如何?

撰文:Tia,Techub News

虽然 Cosmos 最近深陷治理丑闻,但从其动态来看,6 月到 8 月,陆续有协议发起提案加入 Cosmos Hub 消费者链。没错,这个从 2022 年就开始在 Cosmos 2.0 推进的政策,到如今终于开始有那么些进展了。

正好,LSM 从去年 9 月开始推出到现在也有了一段时间,也可以趁此分析一下数据,看看到底释放了多少质押流动性。

ATOM War 也聚集了一波想要申请资助的项目,似乎也要正式开始第一阶段的推进。

集齐 ICS、LSM、ATOM War 三驾马车,再加一个质押率,本篇文章就来简单看看这些政策实施的具体效果如何。

质押

ICS、LSM、ATOM War......浩浩荡荡的ATOM复兴计划到底效果如何?
数据来自 CosmosOutpost

从质押的数据来看,惨不忍睹。自 7 月 31 日爆出 Cosmos 治理腐败的丑闻后,Cosmos 开始出现巨额解质押。7 月 31 日解质押约 330 万枚 ATOM、8 月 4 日解质押约 170 万枚 ATOM,8 月 5 日解质押约 65 万枚 ATOM,8 月 13 日解质押约 166 万枚 ATOM,8 月 15 日解质押约 810 万枚 ATOM。这几日共解质押 1211 万枚 ATOM,占 ATOM 流通量近 3%。ATOM 币价也从 7 月 31 日的 6.15 美元跌至 8 月 18 日的 4.62 美元,跌幅达 33%。

ICS、LSM、ATOM War......浩浩荡荡的ATOM复兴计划到底效果如何?
ATOM 代币价格

Replication Security(ICS)

Replication Security 的主要作用是为 Cosmos 生态其他链提供 Hub 验证者的验证,为 Cosmos 生态其他小型的无法提供巨大验证者成本的链一个共享 Hub 安全性的机会。这些共享 Hub 安全性的链叫作「消费者链」(Consumer Chain)。想成为 Hub 消费者链需要先提交提案,在提案中写出愿意为成为消费链付出的成本(给多少交易费给 Hub 等),等 ATOM 持有者满意这个成本,提案通过后才能正式成为消费链。

目前,一共有两条链已经通过提案。一条是 Neutron,另一条是 Stride。

Neutron 是 Hub 首条消费链,于 2023 年 5 月推出,与 Hub 的收入分成为

  • 25% 交易费,费用以 ATOM 或 NTRN 支付
  • 25% MEV 收入,费用以 NTRN 支付

同时,Neutron 还向 Cosmos 验证者空投了 70,000,000 枚 NTRN,占 NTRN 总供应量的 7% 。后来,有一半多的(42,727,950 枚)NTRN 没有申领,这部分就收编转给了 Cosmos Hub,价值约 1572 万美元(8 月 18 日数据),为 ATOM 市值的 0.08%。

另一条消费链就是 Stride 了。Stride 是流动性质押协议,其本身收入就不少,分配给 Hub 的部分也相当大方:

  • 15% 的流动性质押奖励
  • 15% 的 STRD 通胀质押奖励
  • MEV 收入的 15%
  • 15% 的交易费

Partial Set Security

由于所有验证者都需要为消费链提供验证,消费者链从 ICS 获得的奖励通常无法覆盖运行链的成本,人们开始抱怨 ICS 给验证者带来了额外负担。随后就提出了 Partial Set Security。Partial Set Security 通过减少必须运行每个消费者链的验证者数量来降低 ICS 对验证者的成本,验证者可以自行选择是否成为消费链验证者,当运营消费链验证者的数量减少时,运行消费者链的验证者则可获得更大比例的奖励。这个提案已于今年 4 月 12 日通过。

无需许可的 ICS

无需许可的消费链是继 Partial Set Security 后的另一提案,其允许任何人创建可选的消费者链,无需治理提案。这将使链能够更快地启动,并且阻力更小。消费链可设置一些基本参数,如有多少验证者选择加入后才开始启动。目前,消费链支付的费用是直接给到 Hub 的,可能 Hub 会在收到费用后再发起提案把部分费用分给验证者。这样其实很不方便,把发放补贴的时间大大延后了,可能会对一些验证者造成不公平。未来,在无需许可的 ICS 中,许消费链可直接对要付给验证者佣金的多少进行设置,也许可以有直接支付功能。

无需许可的 ICS 提案目前在投票中,将于 8 月 21 日结束投票。由于切换到完全无需许可的链创建将需要对代码库进行一些重构,尽管理论上可以实现无需许可的创建,但 ICS 的当前版本仍使用治理提案来创建消费者链。

处于提案中的消费链协议

6 月到 8 月,陆续有协议发起提案加入 Cosmos Hub 消费者链。因为启动消费者链存在成本,因此一些项目即使在 Hub 上发起了提案,但依旧未能完成后续步骤。近两个月 Hub 官推发布的可能成为消费者链的协议主要有 Elys Network、KiiChain 以及 Evmos。除了 Evmos 使用率还稍高一些,另外两条链估计能给到的活跃度应该有限。所以,从实际情况来看,似乎消费链的这一政策没有那么乐观的效果。

LSM 流动性质押

对于任何去中心化网络来说,一致、可用和深度的资产流动性至关重要。LSM 流动性质押模块使得 ATOM 质押者可以通过流动性质押模块将质押的 ATOM 代币化成为流动性质押资产,其作用主要是用来盘活质押的 ATOM 的,让其能够参与到 DeFi 生态中去,以增加 Cosmos 生态中 DeFi 的活跃度,用于弥补由于 ATOM 的超高质押率,导致 ATOM 实际在生态中的使用率不高的问题。

LSM 模块于 9 月 13 日正式上线。这里我们主要观察在 LSM 模块启用后,Cosmos 生态中 DeFi 的活跃度是否变高,顺便看一下这些流动性质押链的币价。

目前,LSM 模块主要用在 pSTAKE、Stride、Quicksilver 这三个流动性质押协议中。由于 pSTAKE、Quicksilver 历史数据暂不可得,因此本文主要整理了 Stride 的数据。

下图为 stATOM 在 Stride 中被铸造的锁仓价值。可以看到,从 9 月 13 日以来,stATOM 被铸造的锁仓价值显著提高,随后到 4 月 8 日峰值后开始下降。虽然是下降趋势,但对比在此阶段下跌的 ATOM 的价格,其锁仓的 ATOM 数量应当并未下降很多,但增长率应当有所下降。

ICS、LSM、ATOM War......浩浩荡荡的ATOM复兴计划到底效果如何?
数据来自 Stride
ICS、LSM、ATOM War......浩浩荡荡的ATOM复兴计划到底效果如何?
ATOM 代币走势

作为流动性质押链的 Stride,其代币价格也从 10 月开始显著上涨,但 2 月中旬达到峰值开始出现回落,较加密货币 3 月中旬整体大盘下跌早了一个月。

ICS、LSM、ATOM War......浩浩荡荡的ATOM复兴计划到底效果如何?
Stride 代币走势
ICS、LSM、ATOM War......浩浩荡荡的ATOM复兴计划到底效果如何?
pSTAKE 代币走势

pSTAKE 的表现也不错,涨幅喜人。

ICS、LSM、ATOM War......浩浩荡荡的ATOM复兴计划到底效果如何?
Quicksilver 代币走势

Quicksilver 在初始阶段走势不错,但由于后续 TVL 迟迟上不去,币价随之表现也极度拉胯。

总体来看,LSM 对于消费链而言,效果颇为明显。

从质押数量来看,目前 Stride 质押数约为 4,223,479 枚 ATOM,pstake 质押数为 661,066 枚 ATOM,共计 4,884,545 枚 ATOM。由于 LSM 的上限是总质押的 25%,约 6000 万枚。虽是不完全统计,但目前代币化的质押 ATOM 仅占其不到 10%,和以太坊流动性质押占总质押的 32.34% 相比(流动性质押数量为 11,043,280 枚以太坊,总质押数为 34,140,035 枚以太坊),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后续可继续观察相关数据以及是否有相关激励 LSM 的措施。

ICS、LSM、ATOM War......浩浩荡荡的ATOM复兴计划到底效果如何?

Atom War

Atom War 类似于 Curve War。由于 Cosmos 存在一些项目向 Hub 索取 ATOM 资助(类似于贷款)的情况,基于此有了 Atom War 的想法,想要获得 ATOM 资助的项目可互相竞争,LSM 中的 share 的持有者可锁定 share 获取引导项目获得资助的投票权,这一机制主要通过 Hydro 来实现。

Demex、Electron Protocol、Nolus、Shade Protocol 为首批竞争资助的项目。由于拍卖尚未开始,因此还未有可观测的数据。

小结

综上,似乎一系列振兴计划并不乐观,持续解质押的状况也一定程度反映出这一点。其实 Cosmos 的愿景和很多措施都很超前,比如像共享安全一些概念的提出也很早,但最后受益却很少。(当然这也和每个项目自身的条件有关,Cosmos 共享安全的开发确实要更麻烦一些)但不得不说,慢也确实是慢。

同时,Cosmos 也面临了很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面临的问题——治理中心化。社区对于 Cosmos 排外、拉帮派、乱花钱的行为也颇为不满,可能是等待太久,也可能是真的对 Cosmos 失望了,就连一些创世钱包都开始解质押 ATOM 了。

还记得在 Cosmos 2.0 刚刚推出,一群人热气腾腾充满希望地接受各个采访,笔者在看相关播客视频采访的时候,甚至也都被他们的热情感染。但有的时候,事实就是这么残酷,至少到目前为止,结果并没有那么理想。虽然大家对于 Cosmos 指责不断,尤其是对在 Cosmos 背后的那个男人 Ethan 颇为不满。但我依然相信,那个爱穿裙子、爱箍发箍、不刮胡子、对货币很感兴趣、希望把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应用于区块链设计中的 Ethan 不会真的如社区所说的那么不堪。

策略实测02|OKX与AICoin研究院:网格策略

OKX 联合优质数据平台 AICoin 发起系列经典策略研究,旨在通过数据实测和策略特点等核心维度分析,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学习不同的策略,尽量避免盲目使用。

网格交易是一种系统化的交易策略,其核心原则是在预设价格区间内划分多个网格,实行逆势操作——价格下跌时买入,上涨时卖出。这种策略通过保持多空仓位平衡,自动化执行交易来减少情绪干扰,并通过频繁的小额交易累积收益。它强调灵活调整参数以适应市场变化,注重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特别适合在震荡市场中长期运作。虽然在横盘市场表现出色,但在趋势市场可能会错过大行情。成功实施网格交易需要根据具体资产和市场环境灵活应用这些原则,同时谨慎控制风险,避免过度杠杆。

一般而言,网格策略分为:现货网格和合约网格 2 种。其中,合约网格又分为做多模式、做空模式、以及中性模式 3 种,每一种都有各自适合的行情。(注意:合约网格中性模式以下都简称为“中性合约网格”)

第 02 期介绍网格策略,采用 3 大数据模型对【中性合约网格现货网格】,进行实测:

模型 1 :横盘震荡 1 h 运行周期下的中性合约网格与现货网格

模型 2 :震荡向下 4 h 运行周期下的中性合约网格与现货网格

模型 3 :震荡向上 1 日运行周期下的中性合约网格与现货网格

本期数据测试中,中性合约网格运行标准:以策略开启时该交易对的市价为中心,确定网格下限与上限,挂单分为市价以上与市价以下,当价格在市价以上时,价格每突破一个网格时都进行卖出开空,跌破每个网格时都进行买入平空,以此获取价格下跌部分收益。

合约网格中性模式现货网格策略一句话总结:专注区间交易,在精心的风险管理和参数优化前提下,提供了一种理性交易的方法。

策略实测02|OKX与AICoin研究院:网格策略

优劣对比

策略实测02|OKX与AICoin研究院:网格策略

总体而言,横盘市场减少了趋势性风险, 2 种策略可以更专注于区间交易。但需要警惕市场突破当前震荡区间的可能性,可能需要调整网格参数。用户可考虑根据观察到的价格波动范围来优化网格间距。尝试动态调整网格,以适应可能的波动范围变化。

此外,两者在操作方式和风险管理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中性合约网格适用于双向交易、高杠杆的合约市场,强调在波动性中捕捉机会并且承受更高的风险;而现货网格则适用于单向交易、较为稳健的现货市场,适合更为保守的交易策略。两者的核心理念相似,但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交易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和市场条件进行选择。

其中,中性合约网格交易策略结合了网格交易和市场中性策略的优点,提供了多方面的优势。它通过多空对冲降低系统性风险,利用高频小额交易和市场波动获利,同时降低方向性风险。这种策略具有灵活性强、适应性高的特点,可以自动化操作并适用于多种资产,以及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但实施起来较为复杂。

模型一

该模型为:横盘震荡 1 h 运行周期下的中性合约网格与现货网格

策略实测02|OKX与AICoin研究院:网格策略

图片 1 :横盘震荡 1  h 下中性合约网格;来源:AICoin

策略实测02|OKX与AICoin研究院:网格策略

图片 2 :横盘震荡 1 h 下现货网格;来源:AICoin

策略实测02|OKX与AICoin研究院:网格策略

模型二

该模型为:震荡向下 4 h 运行周期下的中性合约网格与现货网格

策略实测02|OKX与AICoin研究院:网格策略

图片 3 :震荡向下 4 h 下中性合约网格;来源:AICoin

策略实测02|OKX与AICoin研究院:网格策略

图片 4 :震荡向下 4 h 下现货网格;来源:AICoin

策略实测02|OKX与AICoin研究院:网格策略

模型三

该模型为:震荡向上 1 日运行周期下的中性合约网格与现货网格

策略实测02|OKX与AICoin研究院:网格策略

图片 5 :震荡向上 1 日下中性合约网格;来源:AICoin

策略实测02|OKX与AICoin研究院:网格策略

图片 6 :震荡向上 1 日下现货网格;来源:AICoin

策略实测02|OKX与AICoin研究院:网格策略

分析与总结

网格策略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表现各异,交易者需要根据市场趋势选择合适的策略,同时权衡风险与收益。在模型一、模型三中,中性合约网格的收益率均显著高于现货网格,尤其是在模型三的震荡向上环境中,中性合约网格的收益率高达 11.28% 。而在震荡向下环境中模型二,中性合约网格和现货网格都出现了亏损,表明中性合约网格和现货网格在下跌市场中表现较差。

通过观察模型一二三的现货网格表现可以知道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现货网格胜率的波动较大,现货网格的表现较为不稳定。中性合约网格虽然收益较高,但也伴随着较高的风险,因为使用了杠杆,比如在模型二的震荡向下的行情中,杠杆扩大了亏损,而现货交易则相对稳健,但在市场不利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亏损。

具体而言:

1、策略表现方面

合约网格策略在不同市场环境下普遍表现出更高的收益潜力,但也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

现货网格策略在横盘震荡和震荡向上的市场中表现较好,但在震荡向下的市场中出现亏损。

2、风险与收益方面

中性合约网格格策略通过使用杠杆获得了更高的绝对收益,但也承担了更高的风险。现货网格策略虽然绝对收益率较低,但考虑到未使用杠杆,其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具吸引力。

3、市场适应性方面

中性合约网格格策略在不同市场环境中表现较为稳定。现货网格策略在上涨或横盘市场中表现较好,但在下跌市场中容易遭受损失。

4、交易活跃度方面

中性合约网格格策略通常有更高的交易频率和交易金额,这可能有助于捕捉更多的市场机会,但也可能带来更高的交易成本。

5、适用投资者方面

中性合约网格格策略可能更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对市场有深入理解的投资者。现货网格策略可能更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低、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

6、风险管理方面

使用中性合约网格格策略时,需要更加谨慎的风险管理,包括设置止损和监控杠杆水平。

总之,两种策略各有优势,中性合约网格格策略提供了更高的潜在收益和更好的市场适应性,但风险也更高。现货网格策略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风险也较低,在某些市场环境下仍能提供稳定的收益。投资者应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市场判断来选择适合的策略。

OKXAICoin 网格策略

当前,OKX 策略交易提供便捷、且多样化的策略品种目,其网格策略主要涵盖:现货网格、合约网格、以及无限网格。无论是 OKX 现货网格策略还是 OKX 合约网格策略,其本质是一种在特定的价格区间中执行低买高卖的自动化策略,用户只需要设定区间最高价和最低价,确定好要细分的网格数,即可开始运行策略;如有需要,也可以预先设置好触发条件,待市场行情达到触发条件时,策略自动开始运行。策略会计算每个小网格低买高卖的价格,自动挂单,随着市场波动,不断地低吸高抛赚取波动带来的收益。

只不过,OKX 合约网格策略交易与现货网格策略交易的 3 个关键区别:

1)合约网格策略在合约市场交易,现货网格策略在现货市场交易

2)合约网格策略可以使用杠杆,现货网格策略不可以使用杠杆

3)合约网格策略支持三种交易策略看多、看多和中性,现货网格策略只支持单向交易。

当前,OKX 网格策略支持两种创建模式:

1)手动创建:根据自己对震荡行情的区间判断来设置参数和触发条件,目前 OKX 现货网格策略、以及合约网格策略可以设置价格触发和 RSI 技术指标触发两种触发类型。

2)智能创建:直接使用系统智能推荐的网格策略参数。

如何访问 OKX 的更多策略交易?用户可以通过 OKX APP 或者官方网站,进入「交易」板块的「策略交易」模式,然后点击策略广场或者创建策略都即可开启体验。除了自行创建策略,目前策略广场还提供“优质策略”和“策略带单员的优质策略”,用户可以复制策略或者进行策略跟单。

OKX 策略交易具有操作简易、低手续费和安全保障等多重核心优势。在操作方面,OKX 提供智能参数助力用户更科学的设置交易参数;并提供图文及视频教程,让用户快速上手并精通。在手续费方面,OKX 对手续费率体系进行了全面升级,大幅降低用户交易手续费。在安全保障方面,OKX 拥有全球顶级专家组成的安全团队,可以为您提供银行级的安全保护。

此外,此外,AICoin 也为用户提供了多种策略交易,让用户能够更快捷,更直观的了解当前市场。用户可以在 AICoin 产品的左侧边栏的「策略」选项中找到「策略广场」的选项。点击这里,在该界面下方「精选策略」中就能够找到网格交易策略。

同时,AICoin 网格策略支持手动创建和 AI 网格两种形式,在左侧边栏的「行情」选项中找到下方「AI 网格」,在该界面用户能够看到 AI 推荐的该交易对的网格策略以及手动创建选项除了网格交易策略,本系列还将介绍其他几种交易策略,包括全币种 DCA 策略等。这些交易策略都可以在左侧边栏的「策略广场」中找到。

免责声明

本文仅供参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 OKX 立场。本文无意提供 (i) 交易建议或交易推荐; (ii) 购买、出售或持有数字资产的要约或招揽; (iii)财务、会计、法律或税务建议。我们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有用性。持有的数字资产(包括稳定币和 NFTs)涉及高风险,可能会大幅波动。您应该根据您的财务状况仔细考虑交易或持有数字资产是否适合您。有关您的具体情况,请咨询您的法律/税务/交易专业人士。请您自行负责了解和遵守当地的有关适用法律和法规。

INTO:Web3世界的“社交超级节点”

Web3的浪潮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数字世界的格局。在这场变革中,生态构建已然成为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那些能够打造出繁荣、开放、互联生态系统的平台,正在Web3的竞技场上脱颖而出,INTO 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Web3社交领域的新秀,INTO 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一个社交平台,而是志在打造一个全方位的Web3生态系统,有望成为Web3时代的标配基础设施。

INTO:Web3世界的“社交超级节点”

一、生态构建是Web3发展的关键

在Web3的世界里,生态构建已经成为项目成功的关键。这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逻辑和技术根源。

首先,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Web3正在重新定义互联网的价值链。在Web2时代,价值主要由平台创造和获取,用户只是被动的消费者。但在Web3时代,每个参与者都是价值的创造者。通过区块链技术,用户的每一次互动、每一份贡献都可以被精确记录和量化。这意味着,价值不再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心化平台手中,而是分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因此,只有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才能真正释放Web3的价值潜力。

其次,从技术架构的角度来看,Web3的去中心化特性决定了单一应用难以独立存在。在Web3世界中,不同的应用和服务是高度互联和相互依存的。例如,一个社交应用可能需要依赖去中心化存储来保存用户数据,需要依赖去中心化身份系统来验证用户身份,需要依赖去中心化金融系统来实现价值交换。这种高度的互操作性,要求项目必须以生态思维来设计和发展。

再次,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Web3需要通过生态构建来弥补当前的使用门槛。不可否认,目前Web3应用的使用门槛还相对较高,普通用户可能需要面对复杂的钱包操作、高昂的 gas 费等问题。而通过生态构建,可以将这些复杂性封装在底层,为用户提供更加流畅、直观的体验。只有这样,Web3才能真正实现大规模应用。

最后,从竞争格局的角度来看,生态构建是Web3项目建立护城河的有效方式。在Web3的世界里,单一功能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却能形成强大的网络效应和用户粘性。用户一旦深度参与到一个生态中,就会形成高昂的迁移成本,这为项目提供了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数字身份、SocialFi、DAO 的三位一体

INTO 的生态构建战略,可以概括为“数字身份、SocialFi、DAO 治理”的三位一体架构。这三个维度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 INTO 独特的Web3社交生态。

首先,INTO 通过创新的数字身份系统重塑了Web3社交的基础。在 INTO 的生态中,每个用户都拥有一个基于 SBT(灵魂绑定代币)技术的独特数字身份。这个身份不仅包含用户的基本信息,还记录了用户的社交关系、信用评分、贡献度等多维度数据。目前,INTO 已经为近百万用户颁发了 SBT,这些数字身份成为用户在Web3世界中的“通行证”。通过这种方式,INTO 不仅解决了Web3匿名环境下的信任问题,还为后续的金融和治理活动奠定了基础。例如,用户可以基于自己的 SBT 申请去中心化贷款,参与 DAO 投票,甚至在元宇宙中创建自己的虚拟形象。

INTO:Web3世界的“社交超级节点”

其次,INTO 引入了 SocialFi(社交金融)的创新概念,将社交与金融完美融合。在 INTO 的生态中,社交不再仅仅是交流,更是一种价值创造的过程。用户可以通过发布内容、参与讨论、完成任务等方式获得代币奖励。这些代币不仅可以在平台内部使用,还可以在更广泛的Web3生态中流通。INTO 还设计了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如创作者基金、生态建设者奖励等,以吸引和留住优质用户。这种“社交赚取”的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还为整个生态注入了持续的经济动力。例如,一个普通用户可能通过日常社交互动赚取代币,然后用这些代币参与 INTO 生态中的 DeFi 项目,实现资产增值。

最后,INTO 正在积极引入 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机制,实现真正的社区自治。在 INTO 的生态中,重大决策不再由中心化的团队独断,而是由整个社区共同决定。每个代币持有者都有权参与提案和投票,影响平台的发展方向。INTO 还设计了分级治理的机制,既保证了决策的民主性,又确保了执行的效率。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投票决定新功能的开发优先级,代币的分配方案等。这种去中心化的治理方式,不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也确保了平台的发展方向始终与用户利益保持一致。

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协同,INTO 正在构建一个自给自足、自我进化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中,数字身份为所有互动提供信任基础,SocialFi 激发用户持续参与的动力,DAO 治理确保生态的长期健康发展。这三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的生态闭环。

更重要的是,INTO 的生态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INTO 正在积极与其他Web3项目展开合作,如 DeFi、NFT、链游等,构建一个开放、互联的大生态。通过这种开放性的生态策略,INTO 不仅扩大了自身的边界,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技术、机制、文化的三管齐下

INTO 要实现其雄心勃勃的生态构建计划,需要在技术、机制和文化三个层面同时发力。这三个维度的协同,构成了 INTO 生态构建的实施路径。

在技术层面,INTO 充分利用了Web3的前沿技术,为生态构建提供坚实的基础。首先,INTO 采用了高性能的区块链底层,确保了大规模用户参与时的系统稳定性和交易效率。其次,INTO 引入了零知识证明等隐私计算技术,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同时,实现了数据的可信计算和共享。再次,INTO 还开发了智能合约自动化执行系统,让复杂的生态规则能够透明、高效地落地。最后,INTO 通过跨链桥接技术,实现了与其他公链和应用的互操作,大大提升了生态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这些技术创新,为 INTO 的生态构建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INTO:Web3世界的“社交超级节点”

在机制层面,INTO 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激励和治理体系,确保生态能够持续良性运转。首先,INTO 推出了多层次的用户激励计划,包括社交赚取、创作者激励、生态建设者奖励等,让不同类型的用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其次,INTO 建立了动态的代币经济模型,通过通缩机制和质押机制,平衡代币的供需关系,保证代币价值的长期稳定。再次,INTO 还引入了分级治理的 DAO 机制,既保证了决策的民主性,又确保了执行的效率。这些精心设计的机制,共同构成了 INTO 生态的运行规则,为生态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文化层面,INTO 致力于培养一种新型的Web3社交文化,为生态构建提供持久的动力。首先,INTO 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用户建立正确的Web3理念,理解去中心化和通证经济的深刻含义。其次,INTO 鼓励用户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再次,INTO 还通过各种社区活动和激励机制,营造一种开放、创新、协作的氛围,让用户真正感受到Web3的魅力。这种文化建设,不仅增强了用户对平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为生态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通过技术、机制、文化的三管齐下,INTO 正在将生态构建的理念转化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INTO 不仅仅是在构建一个平台,更是在培育一个生态,塑造一种文化。

综合来看,INTO 的生态构建实践,为我们展示了Web3的一种全新可能。它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平台的进化,更是一种数字社会组织形态的革新。在 INTO 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拥有自主的数字身份,每次互动都创造价值,每个决策都由社区共同作出。

1美元的迷思:稳定币难逃挤兑魔咒?

原文作者:Matt Levine

原文编译:Yanan,比推 BitpushNews

原文来源:Bloomberg

我经常提到的一点是,加密货币正在迅速吸取传统金融的经验教训,这个过程相当有趣。首先,它有时会经历一些滑稽甚至灾难性的事件,从而重新学习这些教训。其次,它往往能以一种非常清晰、简洁且系统化的方式来掌握这些经验。可以说,加密货币是一个极佳的教学工具。比如,如果你想了解信贷危机,你可以选择深入研究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和过程,但那无疑会相当复杂且混乱。或者,你也可以选择研究 2022 年加密货币金融危机的起因和过程,这相对来说更加简单明了,而且还颇有趣味。在这次危机中,所有相关人士都在实时发布推特动态,接受 YouTube 采访。从加密货币危机中获得的许多直觉对于理解真实的金融危机很有帮助,而且其呈现方式更简单、更有趣,也更加公开透明。我曾写道:「加密货币就像是把传统金融公司里那些聪明且雄心勃勃的实习生放到他们自己的游戏市场中,让他们自由发挥、当家作主的结果。」正因如此,加密货币才具有了如此独特的教育意义。

稳定币是一种特殊的加密货币产品,可以视为银行的一种抽象表现形式。当你向稳定币发行方存入 1 美元时,你会收到一张收据,即稳定币,上面标明「等值于 1 美元」。随后,在加密货币的环境中,比如在区块链上或加密货币交易所内,你可以将这枚稳定币当作 1 美元来使用。它具备交易功能,例如,你可以用 1 美元的稳定币购买价值 1 美元的比特币,而卖出比特币的一方则会获得你的稳定币。

与此同时,稳定币发行方会持有你的 1 美元并进行投资,以期获得利润。这些利润一般用来支付运营开支、高管薪酬等。而你(或任何持有稳定币的人)通常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稳定币归还给发行方,以换回你的美元。此时,稳定币发行方必须支付这 1 美元。

总体来说,这个过程与银行存款颇为相似,尽管两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如果你对银行的运作模式有所了解,那么就能预见到这种模式可能出现问题的一些方式。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种情况:

首先,银行或稳定币发行方在持有你的资金时,有权进行投资并保留所得利润。它们从存款人的资金中获得的利润越多,自己留下的部分也就越多。然而,另一方面,如果它们投资亏损,导致资金全部损失,那么存款人将不得不承担大部分损失。因为发行方的大部分资金都来源于存款人,所以一旦亏损,就没有更多的资金来补偿他们。

因此,这就给发行方带来了承担风险的动机:如果风险投资获得成功,它们就能赚取大量利润;而如果投资失败,损失的则是别人的资金。

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挤兑」。稳定币发行方可能会将你的全部资金投资于一些看似非常安全的项目,但其中不乏一些长期投资。然而,如果所有存款人都要求在同一天取回他们的资金,发行方可能无法立即满足这一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可能不得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紧急抛售这些长期投资,最终导致资金不足,无法偿还所有存款人。

由于这种环环相扣的行事逻辑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它具有自我强化的特性:如果你预见到可能会发生挤兑,那么为了资金安全(在发行方资金耗尽之前),你会倾向于先行取款。而如果每个人都采取这样的行动,那么挤兑就必然会发生。

这两个问题往往相互关联,因为出现银行挤兑的一个常见原因就是银行用存款人的资金做出了糟糕的投资决策。然而,它们并不总是同时出现。银行有可能在糟糕的投资上遭受重大损失,并在任何人意识到这一点且有时间进行排队取款之前,就已经破产了。同时,也有可能发生一些并非直接由投资损失引发的挤兑情况,而是完全由于银行的即时负债与非流动资产之间存在流动性不匹配所造成的。

在银行业领域,存在一系列 SOP 来应对各种挑战。针对投资问题,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1. 审慎监管:监管机构紧密关注银行的投资行为,致力于预防银行做出不利的投资决策。

2. 资本监管:要求银行持有一定比例的额外资本,这样即使投资出现亏损,银行也能利用非存款人的资金来承担损失。

而对于挤兑问题,则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

1. 流动性监管:要求银行保持充足的现金储备,以满足存款人随时可能提出的取款需求。

2. 「最后贷款人」制度:如果一家银行拥有优质的非流动资产,但面临所有存款人同时要求取款的情况,美联储会向该银行提供贷款,因为美联储相信银行最终有能力偿还。

3. 存款保险:政府作出承诺,「如果银行真的倒闭了,我们将在一定限额内返还你的存款,因此请不要参与挤兑银行。」

在稳定币领域,总体而言,这些措施是否大多缺失呢?确实,业界有一些提议涵盖了其中的部分措施。然而,我们曾讨论过的 Tether,作为最大的稳定币发行方, 2019 年就因对客户资金进行了极其冒险的投资而陷入困境,其公布的账目一度显示资本比率仅为 0.2% (尽管后来有所改善)。另外,我们还讨论过 TerraUSD,这种稳定币的投资策略几乎等同于「大量高度关联的风险资产」,结果在 2022 年的一次挤兑中彻底崩溃。

那么,对于稳定币而言,理想的监管解决方案应该具备哪些要素呢?「存款保险和获得美联储贴现窗口的机会」听起来像是一个有趣且实际的要求,而且在我写下这句话时,我突然意识到这很有可能在下一届特朗普政府的第一年内成为现实。

更直接且核心的回答是:「稳定币发行方应当将资金投资于相对安全且具备高度流动性的项目,并且他们应当持有一定的自有资本。这样一来,即使投资项目出现亏损,发行方仍有足够的资金来偿付存款人。」当然,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具体的实施细节。

Gordon Liao、Dan Fishman 和 Jeremy Fox-Geen 共同撰写了一篇题为「稳定价值代币的风险基础资本」的论文,他们均来自稳定币发行机构 Circle Internet Financial。尽管 Circle 在游说争取更宽松的稳定币监管政策方面有着自身利益,但这篇论文就稳定币与银行业之间的关系仍提出了一些深刻的见解。其中一点便是,稳定币在许多方面相较于银行更为透明,这无疑是一个积极因素,尤其对于那些对传统金融不透明性持怀疑态度的加密货币爱好者而言。然而,这种不透明性的存在并非无因之果。

Liao、Fishman 和 Fox-Geen 指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代币化增加了稳定价值债权面临协调性挤兑风险的可能性。原因在于,代币化使得底层价值可以在代币发行方的完全控制之外进行转移和交易。这种交易产生了二级市场价格,为市场提供了一个可观察的信号。市场价格的实时可见性可能加剧投资者的反应,使发行方更容易面临挤兑风险。如果账本是公开的,转账行为也将变得可观察。通过可观察的公共信号揭示的信息,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出现「过度反应」,并在全球博弈中促使市场参与者协调挤兑行为(Morris Shin, 2001)。换言之,如果代币持有者观察到二级市场价格大幅下跌或大量赎回的情况,他们可能会出于恐慌,而不顾资产支持的基本面,选择出售或赎回代币。

在传统银行业,银行挤兑的主要原因往往是你认为其他人也会挤兑银行。这种判断依据从何而来?哦,来源有很多:谣言、糟糕的盈利公告、慌乱的电视露面等。银行的股票价格下跌,可能就被视为存款出现问题的信号。但这毕竟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相比之下,稳定币在公开市场交易,其价格直接反映了人们对它的信心程度。例如,如果一个稳定币的交易价格是 1.0002 美元,那可能意味着当前没有发生挤兑;但如果交易价格是 0.85 美元,那可能就表明正在发生挤兑。

针对这一问题,主要的解决方案是稳定币发行方应保持大部分资金的高度流动性。

由于挤兑风险增加,管理金融风险的方法也需要与传统银行有所不同。例如,以法定货币支持的稳定币,通常会持有高度流动的资产,与银行相比,其期限错配最小,信用风险也相对较低。因此,考虑到为代币持有者利益而隔离的资产池的韧性,稳定币的资本缓冲用于吸收金融损失的能力实际上比银行要少。即使底层资产相同,将传统存款代币化可能会增加金融机构面临的挤兑风险。这是因为代币化使得存款更容易被快速大规模提取,而且代币持有者可能对市场信号更敏感。因此,提供代币化存款的机构可能需要持有更多的资本来应对这种增加的风险,即使它们的资产基础与传统银行相同。从本质上讲,代币化存款引入了类似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固有的资产 – 负债不匹配问题,因此它们可能还需要应用类似的资本和偿付能力制度。

接下来,我们谈谈稳定币的「区块链」方面:

除了金融风险外,代币化和分布式账本的使用还带来了与技术、基础设施和运营相关的额外风险考量。这些非金融风险已在监管公众咨询和提案中被着重强调。尽管先进的加密技术、永久性的记录保存以及可追溯的交易能够降低某些安全和合规方面的风险,但在传统银行术语中被广泛称为「操作风险」的这些风险,在评估所需资本时却面临挑战。这主要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历史操作损失数据,并且整个评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定的技术选择。在一个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和持续升级的环境中,发行方所选择的技术可能会对需要准备的损失吸收资本产生显著影响。

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合理地设想,稳定币发行方相较于传统银行更不太可能丢失用户的资金,因为它们的业务基于区块链技术,拥有传统银行所不具备的透明度、可追踪性和数字原生性。然而,同样基于这些原因,我们也可以合理地设想,它们更有可能丢失这些资金。

去年,美国经历了一场小规模的银行业危机,这让我花了一些时间来深入思考银行业。我曾这样写道:

银行业,实际上是一种让人们在不自觉中进行长期、风险投注的方式,它汇集风险,使每个人都感到更安全、更受益。你我之所以愿意把钱存入银行,是因为我们觉得「银行里的钱」非常安全,明天就可以用它来支付房租或买三明治。随后,银行会利用这些存款去发放 30 年固定利率的抵押贷款。房主们永远不可能直接从我这里借到 30 年的钱,因为我明天可能需要钱买三明治,但他们可以从我们所有人这里集体借钱,因为银行已经在众多存款人中分散了这种流动性风险。同样,银行也会向可能破产的小企业发放贷款。这些企业永远不可能直接从我这里借到钱,因为我需要这笔钱,不想冒失去它的风险,但它们可以从我们所有人这里集体借钱,因为银行已经在众多存款人和借款人中分散了这种信用风险。

然而,传统银行业的不透明性使其能够更多地利用客户的钱去冒险。去年地区银行危机的部分原因,可能就是这种不透明性不再像以前那样有效。如今,更多的信息可以在网上获得,谣言和恐慌可以通过电子方式在全球迅速传播,人们对市值计价也有了更多的期望。正如一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监管者去年所说:「游戏规则没有变,只是竞争变得更激烈了。」

传统银行业的魔力在于,银行能够进行一系列的风险投资,将这些投资汇集在一起,然后对这些投资组合发行优先债权,而这些债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元」:银行账户里的 1 美元,就是实实在在的 1 美元,即使它背后可能是一堆风险资产作为支撑。然而,稳定币却放弃了这种魔力:虽然美元稳定币对于大多数加密货币的用途来说,其价值已经足够接近 1 美元,但它拥有自己的交易价格。在市场情况良好时,它的价格可能是 1.0002 美元或 0.9998 美元,但在市场情况不佳时,你也知道,它的价格可能会跌至 0.85 美元。这实际上是一种没有「银行里的 1 美元就等于 1 美元」这种保证的银行业务,而且市场上 24/7 的实时价格都在告诉你,它离 1 美元到底有多近。这无疑创造了新的监管问题,同时也可能预示着未来常规银行业的一些新情况。

3小时吸引万余人质押1000枚BTC,Babylon靠的是这三板斧

原创 | Odaily星球日报(

作者|Golem(

3小时吸引万余人质押1000枚BTC,Babylon靠的是这三板斧

昨晚 Babylon 开启了第一期主网比特币质押,仅 3 个多小时就达到了 1000 个 BTC 的质押上限,最终质押参与用户约为 1.27 万个。因竞争激烈,期间比特币网络交易手续费罕见得突破了 1000 聪/字节以上,而上一次比特币网络出现这样的“盛况”还是在 4 个月前 Runes 刚上线主网时。

此次质押规定每笔质押交易上限为 0.05 BTC,下限为 0.005 BTC。根据 mempool 数据,昨晚质押开放期间交易手续费中位数超 130 USDT(约 0.002 BTC),即使每笔质押都达到最高上限 0.05 BTC,交易 Gas 损耗也超过本金的 4% ,这让散户直呼玩不起。

3小时吸引万余人质押1000枚BTC,Babylon靠的是这三板斧

那么 Babylon 为何能凭一己之力拉升链上费用,首期质押活动引起玩家 FOMO 的原因是什么?Odaily星球日报下面将对其进行解读。

知名海外 VC 背书

Babylon 的融资背景放在整个比特币生态中都是属于较豪华的类型,其总融资额达 9600 万美元,参投方包括中西方知名 VC 和机构,如 Paradigm、Polychain、HashKey Capital、IOSG Ventures、Amber Group、Galaxy Digital、Binance Labs、Hack VC、IOSG Ventures、OKX Ventures 和 ABCDE Capital 等。

Babylon 在今年 5 月 30 日进行的最新一轮融资中不仅被估值到 8 亿美元,而且还由知名 VC Paradigm 领投。

3小时吸引万余人质押1000枚BTC,Babylon靠的是这三板斧

自比特币生态生发以来,一直有一个颇为奇怪的现象,便是相比于在以太坊和其他生态中进行的大手笔投资,海外知名的加密 VC 如 Paradigm、a16z Crypto、Dragonfly 和 Coinbase Ventures 等却很少对比特币生态中的项目进行投资。

在撸毛圈中,一般获得加密头部 VC 和交易所投资的项目更容易引起关注,原因是头部 VC 对项目的的投资不仅金额大倾斜资源多而且一般会对项目及所属赛道进行尽调,因此多数用户将头部 VC 的投资目录当作“靠谱项目筛选列表”来看。

目前在众多比特币L2中,根据公开信息,唯一受到知名海外 VC 和机构投资的仅有 BOB 和 QED。而基于比特币主网的协议或应用,受到知名海外 VC 投资的仅有 Babylon,这也是 Paradigm 在比特币生态中的首次投资,更加加强人们对于 Babylon 的信心。

首期质押限额且拥有专属积分奖励

除了获得头部 VC 投资使 Babylon 获得用户青睐之外,使 Babylon 第一期主网质押造成链上 Gas 飙升的直接原因是质押限额且第一期专属的积分奖励。

根据 Babylon 官方介绍,出于安全原因,第一阶段总质押上限为 1000 个比特币,并且采用先到先得的方式接受质押,意思是只要质押量达到上限,否则用户都可以通过提高 Gas 的方式抢先得到质押名额。

不过单单这一个原因还不足以让玩家争先抢“头矿”,虽然 1000 个比特币的上限在未来会放宽,但 Babylon 设定的针对这 1000 个比特币上限的专属积分奖励才是造成市场 FOMO 的最大原因。

因为第一阶段质押不会提供直接奖励,Babylon 便设计了积分系统来激励玩家质押。在 1000 个比特币被质押期间,每过一个比特币区块都将产生 3125 个积分,这些积分将按比例分配给质押期内所有的质押地址。例如,某地址质押了 0.05 BTC,则每过一个比特币区块就能赚取 3125* 0.05/1000 = 0.15625 点积分。

同时,官方表示 3125 点积分的奖励仅适用于最初的 1000 比特币的质押。后续质押上限放宽,可能会对积分进行调整。虽然官方暂未透露后续积分奖励是否会变少,但一般情况下参与上限与人数变多之后,积分奖励都会被稀释。

讲出“一个美丽的故事”

“Not your keys, not your coins”被奉为加密核心理念之一,特别是对于比特币长期持有者来说,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性,他们宁愿将持有的比特币一直放在冷钱包里也不愿意将其放在交易所或者跨入 L2 等第三方享受流动性挖矿等理财收益。这样的观念导致数以万计的比特币流动性得不到释放。

而 Babylon 的口号就是通过质押解锁 2100 万枚 BTC 的流动性,具体实现方式是其研发了一种自托管质押方案,能够让 BTC 持有者在无需信任任何第三方的情况下质押比特币并且获得生息收益。这对于比特币持有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要无条件信任第三方而不敢使用 BTC 赚取额外收益的顾虑。

从昨晚仅 3 小时便聚集了价值约 6000 万美元(1000 枚 BTC)的 TVL 来看,市场对于这个“美丽”的故事已经非常买单了。